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編輯推薦: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上下册)勾绘出一幅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到2016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变迁的历史画卷,轮廓大有纵横捭阖、经纬交错、波澜壮阔之恢宏气势。我们从中不仅了解了昨天,也看到了明天的希望和发展方向,而且给后来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这正是这部百万字著作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內容簡介: |
本书采用科学史方法与科学传播学方法,分为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时段,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以及世界*早科技期刊、*早中文期刊的背景,作了全面的历史性论述。其中,否定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朱翼》为中国*早期刊的说法,确认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803)八月的《吴医汇讲》为中国*早期刊,也是*早中文科技期刊; 否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桴》《东吴月报》为*早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的说法,确认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3月20日创办的《约翰声》The St.Johns University Echo为我国*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结论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育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中,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培育中,在学科建设的创新、累积、传承中,在高校科技创新的传播交流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已经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重要的终端之一,并已固化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有机部分之一。 本书可供高等教育工作者、科学史工作者、科学哲学工作者、文化研究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特别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和相关的管理工作者,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参考阅读,尤其对高校期刊工作者,不失为借鉴历史经验和溯源寻根的指南。
|
關於作者: |
姚远,二级编审,博导,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曾任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自然版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2005年在清华大学高访1年;2008年挂职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年。现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编委、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学科评估评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编辑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学术期刊十佳主编,2013年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杰出主编。主编的学报曾获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全国优秀学报一等奖和精品科技期刊。独著或主编有《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中下)》等30余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报》等刊发表《再论〈吴医汇讲〉为中国期刊肇端》等论文380余篇。主持国家项目3项,曾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指导期刊与科学传播方向博硕士研究生和韩国留学生39人。颜帅,管理学博士,编审。现任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1985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系,2003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至2011年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期刊编辑部副主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期刊编辑部主任。1996年、2002年分别晋升为副编审、编审。2011年3月任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期刊中心主任。2015年底任《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含合著),包括《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独立人格精神》《高校科技期刊应努力转变办刊理念》《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初探》《科技期刊如何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科技期刊的三步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主持审校《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主持编写《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问答》等。参加或主持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发布平台建设方案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综合改革的措施建议等10余项课题研究。多次应邀参加科学编辑协会(CSE)、学术出版学会(SSP)、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SMTE)、CrossRef等年会并作报告。曾任ORCID国际指导委员会成员,目前参加ISO 8《期刊编排格式》修订。
|
目錄:
|
目录
第一部分绪 论 篇
第一章期刊的概念、分类、功能与期刊史学
第一节期刊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期刊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期刊史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欧洲与中国科技期刊的起源
第一节《哲学汇刊》与其前期编辑出版
第二节《吴医汇讲》: 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第三节《朱翼》为期刊说法之商榷
第四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境外最早的西式中文期刊
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科技期刊史研究现状
第一节期刊史料研究
第二节综合性期刊史研究
第三节分类期刊史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
第一节社会基础和条件
第二节学科框架总体构想
第三节总 体 认 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史 论 篇
第五章书院与学堂时代高校期刊的起源(18151911)
第一节上海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创办的《约翰声》
第二节东吴大学堂创办的《学桴》
第三节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创办的《金陵光》
参考文献
第六章晚清学堂专业期刊的发展18971911
第一节瑞安利济医学堂的《利济学堂报》
第二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的《北直农话报》
第三节中国体操学校的《体育界》和《体育杂志》
第四节 晚清三种同名《算学报》
参考文献
第七章民初文理综合性期刊的发展(19121918)
第一节西北大学的《学丛》
第二节《清华学报》中文版
第三节《清华学报》英文版
参考文献
第八章五四至抗战前夕自然科学综合性期刊的发展19191936
第一节《北京大学月刊》
第二节 《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
参考文献
第九章五四至抗战前夕专业期刊的发展19191936
第一节数理专业期刊的发展
第二节生物学期刊
第三节以《农学月刊》为代表的农学专业期刊
参考文献
第十章抗战时期与战后高校科技期刊的艰难生存
第一节西南联大主办的期刊
第二节西北联大主办的期刊
第三节其他战时高校期刊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共和国成立初期高校学报的恢复与初创(19491965)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学报的继承、恢复与创刊
第二节代表性学报分析
第三节文革前夕的高校科技期刊19601965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曲折发展19661976
第一节文革时期创复刊的高校科技期刊概况
第二节高校期刊史上罕见的两校合刊《清华北大理工学报》
第三节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科学史研究
第四节文革结束后的高校科技期刊概况19771978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改革开放与高校科技期刊的规模扩张19771999
第一节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第二节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第三节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第四节改革开放中高校科技期刊规模稳定发展(19891999)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新的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与精品引领(20002013)
第一节网络传播成为千禧年的显著标志
第二节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几个典型案例
第三节高校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第四节高校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上
第一节高校科研背景与作者队伍基础
第二节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
第三节管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与分析下
第一节自然科学类期刊
第二节工程技术类期刊现状
第三节农林类期刊
第四节医学类期刊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专 论 篇
第十七章港澳台与海外留学生科技期刊上
第一节港澳地区
第二节台湾地区高校期刊
第三节海外留学生创办的科技期刊概况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港澳台与海外留学生科技期刊下
第一节留日学生代表性期刊《浙江潮》
第二节留日学生代表期刊《学艺》
第三节留美学生代表期刊《留美学生季报》
第四节留美学生代表期刊《科学》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晚清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
第一节学派与学术文化的区域特点
第二节高校期刊区域分布态势
第三节中心城市效应
第四节期刊的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晚清民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时代分布
第一节学堂办报: 昭示着高校科技期刊的萌芽
第二节教会大学期刊: 上帝的赐予
第三节国立大学: 创办高校期刊的主力
第四节侵华战争: 高校期刊文化的空前灾难
第五节抗战胜利: 高校期刊的缓慢复苏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晚清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上)
第一节基础科学期刊
第二节农学期刊
第三节医学期刊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晚清民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学科分布下
第一节工程技术期刊
第二节交通运输和航空工程期刊
第三节期刊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晚清民国高校学术期刊管理的发展
第一节国家新闻出版管理
第二节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新闻出版管理
第三节杂志社或编辑部管理
第四节期刊馆藏管理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四位大学校长办刊思想研究
第一节唐文治以刊振民的思想
第二节蔡元培文理融通的思想
第三节颜福庆主张与世界学术交接的思想
第四节盛彤笙的科学分化思想与思想之改造进化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社团的诞生与发展
第一节近世史上的期刊社团
第二节20世纪地方高校科技期刊社团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诞生与发展
第四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对高校科技期刊事业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第一节中国科技期刊十二五回顾
第二节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曾经说过: 一个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丘成桐也认为,我敢说,不懂或是不熟习历史的国民,必定会认为自己是无根的一代。历史意识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时空交错之中,每个人既是历史的继承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传播者。昨天是今天的根据,今天包含着昨天、预示着明天; 理想的明天产生于充实的今天,今天只有与昨天和明天相联系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历史的悲剧、喜剧都会重演。如果我们幻想一切都要亲经实验,而不是从历史中去寻找成熟的经验,那是很愚蠢的。人类在经历重大胜利或重大挫折之后,总要总结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找寻经验和教训,思考再接再厉或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同样,我们对于百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诞生、成长和发展,也应该了解,不然我们就永远不成熟,就是一个无根的行业。这正是我们撰写这部著作的理由和逻辑起点。这部著作始于1994年研究会长期跟踪资助的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研究,成书为《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但其下限仅止于1949年。故贯通120余年的高校科技期刊历史,一直是有识者的一个梦想。2007年至2014年,研究会还立项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现状作了3次调查,并受教育部委托,作了十二五的总结和十三五的规划和展望,这均为百年史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姚远编审与其研究生也以调查报告形式、专项课题形式、学位论文形式或单篇论文形式,作了大量的个案研究和分时段的断代研究,为贯通百年史作了积极的准备。时机终于成熟,2013年研究会正式将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作为科技期刊学基金资助的重大课题予以立项,并开始分工实施。全书分为绪论篇、史论篇、专论篇三大部分,其中史论篇按晚清18151911、民初19121918、五四至抗战前夕19191936、抗战时期与战后19371947、共和国成立前夕及成立初期19481965、文革时期与文革后19661978、改革开放初期19771999、改革开放迅速推进期20002014。专论篇则按港澳台、区域分布、时代分布、学科分布、管理、大学校长办刊思想、社团等重大问题展开。这就摒弃了原《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按区域展开的写法,而采用纵向,以历史逻辑顺序展开,直接吸收了原有的一些仍然有价值的内容(约占本书的15%),加上拾遗补阙,故能在三四年的时间中完成最后的工程。具体分工如下:姚远: 第一、二、三、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一、二节,第十五章,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章,统校定稿;颜帅: 第二十六章,合作第六章第二节、第十四章第二节一、第十四章第三节三,组织协调,统校定稿;战涛: 第五章第三节;吴幼叶: 第六章第一节;朱姝: 第六章第三节;亢小玉: 第六章第四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一节;冯丽: 第六章第二节一、二、三;宋轶文: 第八章第一节,第十六章第二节;白秀英: 第八章第二节;李楠: 第九章第二节;姚璐: 第十章第一、二节;谭秀荣: 第十章第三节;杨婷婷: 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十二章,第十六章第四节;刘小燕: 第十三、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三节;郭晓亮: 第十四章第二节二;王强: 第十四章第三节三,第十一章第二节;陈啸: 第十八章第三节。在此向我的合作者、我的学生们致以亲切的慰问,是你们在枯燥、孤独中的陪伴,一起完成了如此庞大的工程。好在你们大多数都在高校工作,希望薪火相传,能够使科技期刊史的研究得以延续。本书的撰写,始终得到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及其期刊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杭州大学体育部资料室、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方汉奇教授、霍松林教授、翁永庆编审、陈浩元编审、李兴昌编审、高起元编审、言静霞编审、宋应离教授、邵益文研究员、胡心如编审、刘可风编审、张凌之编审、张惠民编审、王树林先生、张薇研究员、苏铁戈先生、谢其章先生、段艳文先生、张行勇先生的真诚帮助和关心爱护,谨致谢忱。其中,特别向张岂之老校长致谢,是他亲自致函国家图书馆任继愈馆长和北京大学吴树青校长,使我顺利接触到大量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并肯定这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大书,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学术领域,还指示学报研究要与国之大事相联系; 特别向陈宗兴老校长致谢,是他的一篇《区域科技文化的力作》的书评,从方法论上定了调; 特别向陈浩元名誉理事长致谢,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支持、提携,伴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他的《喜读我国第一部大学科技期刊史》的书评,给我了最大的鼓励; 特别向《光明日报》原特约记者高立勋先生致敬,是他于1990年7月24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西北大学学报编辑姚远发现西大早期〈学丛〉为我国最早学报之一》的报道,鞭策我一直在高校科技期刊史研究的道路上前进;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任主编杜文涛教授和颜帅编审,除容我在校访学一年之外,又提供诸多方便对百年《清华学报》作深入解剖,形成本书的核心章节; 特别向张凌之编审致谢,是她的引荐,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得见我国最早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约翰声》的真容; 特别向此书前身《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的责任编辑侯晋公编审的精心编校、雷永利副总编在《光明日报》19990604《中国教育报》19990606的推介,表示衷心感谢。姚远、颜帅完成了全书的最后统稿、终校与出版事务。学生亢小玉、刘小燕、姚璐、武小菲、李楠、王强、宋轶文协助编目、校核、打印装订、组织协调等总其成工作,并协助处理日常事务,一并铭记之。感谢李文彬编审严谨认真和专业高效的责编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然而,毕竟时间紧、任务重,错误和纰漏在所难免,尚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在修订时可以更趋完善。姚远2016年1月25日于西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