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內容簡介: |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试探》分别从何谓中国文论,中国文论构建的思想根基、话语体系、问题意识、知识领域等方面,对中国文论进行了研究。
|
目錄:
|
第一章 何谓中国文论
第一节 双重传统下汉语文论话语体系创新的复杂性与契机
第二节 歧义的中国文论
第二章 圆融之执
第一节 整体圆融思维偏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整体圆融思维方式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 因情立体、以象兴境
第一节 因情立体论纲要
第二节 以象兴境论纲要
第四章 为何?和如何?
第一节 为何存在?可进可退
第二节 如何存在?不在文字,不离文字
第三节 如何产生意义?对待立义
第五章 基于新学语及其根词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
第一节 文学所指的纠缠
第二节 从文学到艺境
第三节 新学语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之建构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书籍学术之星文库: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试探》:
境兼虚实
虚实问题是研究中国文论经常碰到的问题,它也是一对相对圆转灵活的范畴。就文字本身而言,有词性的虚实和用字的虚实,如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善用虚。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也说: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有些人认为律诗要用填实来撑住气格,使之不致软弱,还有些人认为,律诗若不用虚字以通其转折之气,就易失之笨重。钱钟书认为:诗文里的颜色字也有虚、实之分,并就苏轼咏牡丹名句一朵妖红翠欲流为例说:诗里只有一个真实颜色,就是红;翠作为颜色来说,在此地是虚有其表的。写一个颜色而虚实交映,制造两个颜色错综的幻象,这似乎是文字艺术的独家本领,造型艺术办不到。就景象本身而言,也有实景和虚景之别,《四溟诗话》卷一云:贯休日庭花潆潆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趣无。太白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现代人将此引申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辨。就情景关系而言,则又常以写景为实,传情为虚,范唏文《对床夜话》卷二引《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到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以景传情,为化实为虚,以情表景,为化虚为实,情景交融也就是虚而实、实而虚。明代的焦兹则将诗的实虚与宗趣和名物相联系,其《诗名物疏序》中说:诗有实有虚,虚者其宗趣也,实者其名物也。(《澹园集》卷十四)。除此之外,人们还常以正面直接详写对象为实,以侧面间接映带或反衬为虚;以叙写为实,抒情为虚;以结为虚,以解为实;以直陈为实,以假借为虚等等。其实,就诗中虚实关系而言,人们更强调的是虚实相生,层变不穷。屠隆在《与友人论诗文》中曾说: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这话就是针对有人认为杜(甫)万景皆实,而李(白)万景皆虚之说而言的。笪重光论画时亦曾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现代人对艺术虚实的理解一般是这样的,以文艺作品中直接形象引发为实,而由联想或想象所得的间接形象为虚。这种理解虽抓住了问题的主导方面,但并不全面,且有些过执。本文所谓境兼虚实,则强调虚实的相对性,相对于实字、实象、实景、实意、(外意),则有所谓虚字、幻象、虚景、外意;相对于言为实,则有象为虚,相对于言象为实,则有神韵为虚,以将本节的第一、二项与第三项连接起来,并以圆融贯通之。
在艺境的虚实关系的有关论述中,意境关系、情景关系、意象关系所用概念虽不同,但思想实质常无异,一般都归结为思与境偕情景相兼和意象融彻等。然而,我们要倡言艺境论而非艺象论(或文学意象论等),则要将境与象的些许差别作进一步探索,质而言之,即刘禹锡所谓境生象外,粗而言之,则需明白意境的五种用法:①心境、意之境。梁实秋主编的《最新实用汉英辞典》将其翻译为frame of mind;②艺术活动中的意之境;③意和境、情景交融;④象外之境;⑤抽象意境。①我们可以对境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如:精神空间;心灵世界;心中之物;整体性情感体验;形象的体验;虚拟的现实;自发地加入主体性影响的世界;换一种眼光(非实用、认知、现存、真理的眼光)所看到的世界;体验着的存在;心灵的物化和外化;心物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符号世界;圆融的组织效应;眼中实见、心中想见及脑中洞见的世界;对既定界域内因素及其关系的整体体验;意义生成条件的中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圆融而形成的世界;生成意义的关系和条件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