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关乎真正的教育理念的著作,一本揭示了什么才是素质教育的好作品。作者以亲身教学实践告诉大家: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是存在的,其效果是超乎想象的。本书的目的就是打破应试教育魔咒,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听作者娓娓道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毕加索、达芬奇一样的大家。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孩童绘画,版式设计精美,语言生动形象。让更多的人透过孩子的视角来发现一个真实存在,却被有意或无意掩盖的奇妙世界。
|
內容簡介: |
这本书的30堂美术课,从开放和探索出发,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思维,在与孩子的实际互动中,获得惊奇动人的发现。艺术家想从孩子身上寻回的可贵素质,我们想要理解孩子、理解艺术的企图,都能在本书中得到启发。
作者蓝剑虹博士用台湾学者特有的细致叙述方式,并以法式的优雅文风,通过卢梭、达芬奇、莫奈等人的言语故事讲述绘画与教育的真谛;将艺术、教育、心理学,甚至哲学等思想穿插引用,以通俗易懂又不失文雅的方式写出来,成就了一本有关儿童绘画的独特读本。
|
關於作者: |
蓝剑虹,文化大学美术系、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戏剧学士、硕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著有《现代戏剧的追寻》、《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涂鸦对抗填鸭》、《放牧的眼睛》。现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专长:儿童文学、儿童美术教育、图画书、现代戏剧和表演美学。
|
目錄:
|
01许多孩子,许多月亮
02 看见一个形状的方法
03 孩子,希望的守护者
04 可见与不可见
05 空白与无所不有
06 明亮的黑夜
07 孩子和动物之间
08 发明自己
09 宝特瓶与光剑
10 四岁养乐多
11 在舌头上斗牛
12 从指兔为猫说起
13 抽象,其实不抽象
14 表面功夫
15 自己走路,大海走路
16 生活在他方
17 摔盘子的技术
18 看见和想象
19 单纯的观看
20 大象蛋、棒棒糖人和小师父
21 细节
22 业余爱好者
23 把熊放进一只手套的方法
24 不听话孩子的画,I:小提琴和大便巨人
25 不听话孩子的画,II:自由的练习题
26 蜜蜂草、下雨花、三海三手
27 孩子如蛹,I:单纯与复杂
28 孩子如蛹,II:无的放矢和不可能性
29 教与学
30 缓慢
|
內容試閱:
|
我在舔那个甜嘛!
蓝剑虹
写了《爱弥儿》的卢梭说:当小孩为了爱钱而爱钱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小孩了。这意思是说,小孩喜欢糖,所以会想要有钱买糖吃,这个时候他是小孩,因为他之所以想要钱,是为了有糖可以吃。可是,如果他是为了钱而爱钱,这时候,他就不再是小孩了。因为,本真的事物(糖),被换取糖的方法、手段(钱)所替代了。
我们可以把这段话扩展到其他的领域去。小孩有很多种,有的喜欢数字的变化,有的喜欢文字的召唤能力,有的喜欢声音的美妙,有的喜欢颜色、线条,或是喜欢听起来很好笑的外国话,还有些喜欢动动跳跳和喜欢很多奇怪有趣的事情,就像小孩爱吃糖一样。由喜欢进展到学习,这个时候,就有了教育的出现。透过教育,人可以让他天生喜爱的性向、兴趣达到更好的发展。
可是,教育像钱一样,是一种方式、方法。它是用来协助人发展他自身的技术。如果我们为了教育而教育,凡事都要询问有何教育意义,那我们就丧失了本真的状态了。钱是一种货币价值,它将所有物品,不管是一根棒棒糖、一本故事书或是一辆脚踏车,通通转换成数字。当教育失去其本真状态,失去它作为一种协助人发展的技术、知识和探讨时,它就堕落变成了分数。分数像钱一样,把孩子喜欢的东西,英文、数学、画画、体育等等,都转化成数字。当大人、教学者和孩子自己,都是为了分数而学习的时候,就像为了爱钱而爱钱一样,教育背叛了孩子,而一切都变质了,就像卢梭所说的,堕落了,丧失了本真,也都不再是小孩了。
可以举个真实的小故事来说明感受。一天,给了小孩一颗牛奶糖。他含了糖,半天不作响,我问:怎么了?我担心糖是否噎住了。过了至少有半分钟以上吧,他嘴部肌肉动了动,好像那时才回过神来,空出嘴和舌头,悠然地回了我一句:哎哟,我在舔那个甜嘛!这个回答是对品味──更是对美学一词的最本真的解释。因为所谓美学其实和美或是丑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古希腊辞源aisthtikos,就是指感受(affect, feel, taste),是对各种不同事物、状态的体会。艺术教育即是在于此──培养感受能力的教育。透过感受能力的发展,让他所喜爱的东西更能和他结合成一个整体,让他所喜爱的东西完全融入他自身的发展之中,成为一种气质、个性,并从持续成熟发展的状态中散发出此一气质、品行。
此外,从感受出发才能理解真正的差异这个概念,使这个可能抽象的概念获得其具体性。最能说明感受和差异的密切联系的故事之一,是美国作家瑟伯(J. Thurber)的Many Moons,正确的中译是《许多月亮》。这个又简单也复杂的故事在说,小公主想要天上的月亮,希望国王把月亮摘下来给她。国王询问了很多人,但是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而且也都无法将月亮摘下。小丑知道后,心想,既然每个人对月亮的描述不同,那何不问一下小公主的想法呢?小丑问了小公主,小公主伸出大拇指打量了月亮后,说:月亮是圆的、金色的、比我的拇指头大一点的。三个形容词,也是她对月亮的三个感受。小丑于是请工匠用金子打造了一个圆的、比小公主拇指头大一点的金色月亮项链,挂在她的脖子上。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也就是何以会有许多月亮。小公主开心了,可是,国王还在担心,因为,等到晚上月亮出来了,小公主就会知道月亮并没有被摘下来。没有别的办法了,小丑再度询问小公主:月亮已经被摘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天上还有一个月亮?小公主笑着说:连这个你也不知道?牙齿掉了会再长出新的。月亮被摘下来之后,原来的地方还会长出新的月亮啊!
这是什么意思?只是孩子神话式的自我解释吗?不是。因为,每一次我们观看、打量和感受月亮时,它都不会一样,每次的摘取都是新的月亮。就像作家博尔赫斯说的,有时月亮是一望无际之中的淡橙色,有时则是黑暗之中圆圆高耸地没入云白色的亮。试想,我们在每年不同的中秋节看月亮的感受是否不同?在儿时的看和成年之后的看,还有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人一起看,这些不同的看,是否每次都是看见不同的月亮感受。月亮不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随着时间、地点、心境等的不同,月随心转。这样,我们就看到,从感受出发的看,可以导出无数的差异时刻。而且,更重要的是,差异性不是只指两者之间的差异,它更指自身的差异。这是一种生成性质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只是我和他人是不一样的,自己也在不断地处于自我差异化的过程中:我自身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植根于感受,于活生生流动的节奏之中在变化着。
一颗糖、一弯月亮、一幅画,莫不都是如此?而每个孩子不更是如此吗?糖、月亮和图画都值得细细品味和感受,每一个孩子都更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台湾是一个严重缺乏美学、缺乏感受和缺乏差异性的地方。学校中依然以制服、发禁和更受批评的单一化课程和分数取向来压制差异性。在诸多的压制言论中,压制者描绘或是企图以一种理想性来说服被压制者:孩子该有孩子的样子,学生该有学生的样子等等。放弃这种理想性吧!当大哲学家柏拉图描绘其理想国时,他首要的就是将艺术家驱逐出去。电影导演高达提醒我们小心这种理想国政治:仔细看,所有理想国的论述中,艺术家在其中都没有任何位置!艺术与政治何干呢?为何成为理想国度的眼中钉呢?不为什么,就只因为它是真正差异性的解放者。恰恰差异性正是民主政治的根本基石,而且,要提醒注意的是,民主政治远非是一种理想国政治,它甚至是对理想国政治和理想国教育的扬弃。对于最后这一点,我们都还体会不够深刻,远远不够。
之所以提出上述看似偏离所谓美术教育的论点,乃是因为今日所处的整体人文环境的日趋异化。此一异化的根源之一,正在于感受的丧失或是说教育方式替代、背叛了感受和对差异性的无知和压抑。一个例证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许多月亮》,它被翻译成中文时,就被硬生生地改成《公主的月亮》,许多不见了,差异也就不见了。这反映了我们内心对许多,对差异的恐惧。
希望《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能为已被抹拭的差异性正名,里面的文字来自许多孩子的多样性、差异性,也是关于感受力的多变节奏的流动样貌。希望当我们在众多繁忙中遗失了与本真性的联系时,透过孩子和他们的画,我们得以寻回这股本真感受的流动和接纳差异。那时,我们将可以看见许多孩子和许多月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