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7.3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編輯推薦: |
南汽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家以自力更生方式建成的整车制造厂,而跃进牌汽车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轻型车品牌。通过走滚雪球道路,南汽成长为上世纪中国轻型车龙头企业。新时期的南汽立足于技术引进与合资,与国际汽车品牌合作,开始了三次创业;失之于合资大潮冲击下的品牌摇摆,终不免被重组的命运。南汽六十年是中国工业化史诗的重要篇章,昭示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关键取决于制造者的品牌忠诚度:只有打开合资连心锁,摆脱跨国公司的桎梏,中国品牌才能独立市场,走向世界。
|
內容簡介: |
本书描述了中国轻型车鼻祖南汽的创业史。跃进牌汽车是南汽的*次创业成果,其后三次创业南汽逐渐衰落:依维柯项目并未巩固其轻型车龙头地位,而以农用车之名曲线上轿车之举使企业处于"费留之地,收购MGR则是战略上的又一次急转。南汽落败的直接原因是战略错位;但*根本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对于品牌的属性认识淡漠。忠于规模,只能沦为代工者;忠于品牌,才能永续发展。重构充满自然人精神的品牌梯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路径。
|
關於作者: |
19882004年就职于南汽,先后任职于南汽工厂设计处、南汽专用车厂、集团党委宣传部、销售公司、南京菲亚特合资公司。2004年作者以南京菲亚特新闻发言人身份离职。20042011年就职于北京北纬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以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身份离职。
|
目錄:
|
目录
总序 迷失的品牌
第一章 大城的抵挡
王友一是谁?
南京城墙挡住了什么?
我们这代人的高地
我们离创造还有多远?
第二章 开拓者
南汽工厂一担挑(1947~1949年)
从落户南京到生产汽车发动机(1950~1957年)
十字路口:轮式拖拉机还是轻型载货汽车?
蝶和蛹:NJ130型汽车和CN120型汽车
跃进牌的背后:张庆梓、齐抗和赵江
第三章 跃进之路
第一代产品定型(1958~1964年):NJ130型载货车和NJ230型越野车
第一次联合、改造(1965~1972年):生产纲领1万辆
第二次联合、改造(1973~1979年):生产纲领2.5万辆
此消彼长:两次联合、改造期间的轻型车产品开发
第三次联合、改造(1980~1985年):南联公司和跃进换型
1985年:第一次盘点
第四章 舵手与旗帜
弄潮儿:广州标致和李书福
易帜:从滚雪球到外引内联
第一次试探:跃进和五十铃
第二代产品:联合试制与改头换面
第三代产品: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
第五章 艨艟巨舰
八年磨一剑:依维柯建设大事记(1986~1994年)
迟到的验收:第1万辆依维柯汽车下线
剑走偏锋:从轻卡到轻客
1995年:最大的轻型汽车生产基地
第六章 山雨欲来
发动机之惑:高贵的索菲姆
失之东隅:从日产到福特
千帆竞发:中国轻型汽车工业大事记(1985~1995年)
以规模之名:行业规划、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
第七章 曲折轿车梦
南汽九五发展规划纲要
揭开盖头的新娘
新郎的智慧
从红灯到黄灯
2000年:逆袭的代价
第八章 艰难绽放
起点:第一代伊比萨和第一代图雷多
家庭轿车元年:首战告负
世界车在中国:从派力奥到周末风
百年菲亚特:等待戈多
南辕北辙: 舵手背后的力量
第九章 风雨飘摇
周末风之后:南京菲亚特之困
十五收官:从四面出击到第四次创业
十一五开局:收缩战线
2007年:精算师的盘点
第十章 被附体的象
三次创业:迷途的天鹅
规模强迫症:左冲右突的战略决策
倒塌的多米诺:被攻陷的自主品牌
品牌内核: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附记一 南方有嘉木
成长之美:左延安的哲学
成长的烦恼:孙敏的定力
附记二 品牌的内核
后记 跃进牌和WEY
|
內容試閱:
|
前言
《南汽六十年》是一本由企业参与者对中国知名汽车企业样本进行深度解剖的商业著作,作者曾任南京菲亚特合资公司新闻发言人,本书是他对南汽创业史和中国汽车工业史进行长期思考后的成果。
南汽是中国第一家以自力更生方式建成的汽车厂,1958年创建跃进牌轻卡。改革开放后南汽与多个国际汽车品牌合作,进行了三次创业。从1947年创建到2007年被上汽重组。南汽走过的六十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史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南汽的企业标志从小天鹅变成了四通八达, 这是一个转折点。由于产业政策驱使,对进入汽车生产规模阵营的迫切渴望成了南汽的首要目标,南汽走上了一条主要依靠跨国公司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道路,构建自主品牌被置于一个摇摆不定的位置。
自1983年北京吉普成立之后,中国各大国有汽车集团在以市场换技术口号下竞相合资。但人们忽视了一点:没有能够掌控的自主品牌,换来的技术就不可能落地。在以市场换技术论调的掩饰下,自主品牌纷纷失守,跨国公司品牌借合资企业之力全面铺张,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确立了先发优势和牢固根基。
在内外两种品牌势力对中国消费者的争夺战中,如果说南汽为扩张自主品牌尚且进行了艰苦努力的话,那么诸如北汽、上汽等企业在合资初期就做出了放弃自主品牌的决定,借助于跨国公司品牌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鸩占鹊巢,在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方面,跨国公司品牌赢得了关键一役。
2015年中国六大国有汽车集团的市场集中度高达78%,其主导产品均为旗下合资公司生产的跨国公司品牌。与这些集团相比,南汽引入的是较为弱势的国际合作伙伴,这是导致南汽在乘用车市场处于下风向并最终被重组的主要原因。
近30年来,中国以放弃品牌控制为代价,赢得了汽车产业规模。本书提出一个新观点:对于品牌忠诚度,应该从消费者和制造者两方面来分析。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制造者的品牌忠诚度极易飘移。如果说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执迷于财报的话,那么最容易让国有企业迷航的磁石就是规模。
忠于规模,结局往往就是沦为代工者,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基。忠于品牌,才能打造品质经济,站在高起点参与激烈的世界竞争,得到高利润、高附加值和持续发展。
品牌的内核就是控制者以及个人风格,而不是产品、技术和公司治理结构,找到那些能够担当坏消息的企业家,是打造伟大品牌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的恰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某种程度上的合一而非分离。
中国汽车行业迄今被合资锁链牢牢捆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品牌的产权属性认识淡漠,制造者缺乏对国家品牌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循着做大到做强的发展路径似乎已成为某种共识。但汽车行业的实践证明:如果整个行业被外国品牌所附体,产业规模越大,自主品牌上攻的阻力也就越大。
品牌首先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次才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做大规模并不一定会导致自主品牌的强盛。无论是中国汽车工业还是整个中国制造,要想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型,就必须对品牌的内核进行重新认识。
和南汽的发展之路相比照,本书也比较了其他几家著名中国轻型汽车企业的成长之路。迄今为止,有的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如上汽集团;有的已成长为国家品牌的先锋,如江淮汽车。还有一些汽车制造集团,诸如吉利和长城,这些企业是最近20年来在乘用车领域发展起来的新秀,品牌打上的是创始人的印记而不是合资烙印。在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上,它们各自的发展意义不言自明。
(关于企业名称和行业数据:南汽在1947年创建后使用过多个名称,在本书中均简称南汽;本书成书于2016年底,所引用的汽车行业数据更新到201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