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 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 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 变和风土人情。
陆韵、陶祎珺编*的这本《走近上海医院深处的 老建筑》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近代 医院的产生与形成、文化人物及其代表性医院。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近代医院的产生与形成 第一节开埠前中国传统医疗现状 第二节开埠后上海教会医院的产生 第三节教会、公立、私立医院三足鼎立局面 第四节新中国医疗事业发展 第二章上海近代医院文化人物 第一节著名上海医院外国创力、人传奇 仁济医院英国传教士威廉洛克哈脱 同济医院创办者德国人埃里希宝隆 笫二节著名上海近代医院中国创力、人传奇 红十字会总医院创办者沈敦和 国立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 第三节上海近代名医传奇 外科骨科专家牛惠霖、牛惠生 我国儿科医学先驱高镜朗 我国齿科奠基人司徒博 第三章追忆上海近代医院 第一节基督教教会医院 仁济医院(山东中路145号) 同仁医院(愚园路728号 威廉逊医院防斜路419号) 宏仁医院北京西路361号) 第二节天主教教会医院 公济医院(海宁路100号) 广慈医院(瑞金二路179号) 第三节外国友人开办的医院 同济医院(凤阳路415号) 福民医院(四川北路1878号) 犹太医院(汾阳路83号10号楼) 宏恩医院涎安西路17号) 第四节公立西医医院 中国红十字会总院(乌鲁木齐中路12号) 上海中山医院(枫林路180号) 上海医院(多稼路1号) 澄衷肺病疗养院澉民路507号) 第五节私立专科医院疗养院 虹桥疗养院(虹桥路201号) 上海产妇医院(延安西路934号原大西路212号) 司徒博牙医院(霞飞路342号) 第六节新中国上海医院老建筑 岳阳医院(周湘云旧居青海路44号) 上海文艺医院(张叔驯旧居天平路40号) 长海医院十号楼(上海市博物馆长海路168号) 杨浦区老年医院九号楼(圣心教堂杭州路349号) 黄浦区中心医院(美孚洋行上海分店四川中路109号) 海员医院(雷士德工学院虹口区东长治路505号) 附录一:1930年上海医院一览表 附录二:列入上海市第一~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的上海医院里的老建筑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最初西医医院的兴起是由传教开始。在宗教历史 上,施医散药以引人入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唐代时 景教就曾借医传教,元、明及清初,西医西药都经传 教士传入中国。如元代北京有位也里可温教士设立施 医散药处,名日广惠司。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教士中 ,有位汤若望借医传教,谙熟历法,撰写《主治群征 》介绍西医学理,被钦赐为通玄教师,朝廷官封 他正一品的光禄大夫。还有位与汤若望同船来华的邓 玉函,精通医学,著述《泰西人身说概》,对人体各 生理系统都有叙述。另一位传教士研究西药制造术, 撰写《药露说》。
进入19世纪后,基督教伴随资本主义殖民势力扩 张,随后传入中国,传教士们也继承了这一施医散药 的办法。近代的中国教会医院起源于美国公理会传教 医师伯驾1835年11月4日在广州新豆栏街创办的眼科 医局,开设后头三个月内就诊病人达1195人。作为中 国第一所教会医院,颇有代表意义,学界对其也有所 探究。学者宋之琪在其文章((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 博济医院》中对该医院100多年的历史进行了回 顾,认为它在介绍西医科学,培养西方医学人才及医 院管理方面有众多功劳,对近代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 的医疗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传教士伯驾在获得 耶鲁大学医学和神学博士学位及医生资质后,1834年 6月4日搭乘马礼逊号船从美国纽约辗转东来,耗 时143天抵达澳门,成为近代中国基督教从事医药传 教的首位牧师,第二年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教会医院。
当传教士伯驾为在澳门开办的第二家医院忙得焦头烂 额时,英国传教士雒魏林成为他的得力医学助手,并 有力地推进了西方医学的东进。1843年英国传教会传 教医师雒魏林向中华医药传道全提交的报告,称沪、 甬两地是创办医院最理想的场所,为此他在同年7月 先访问宁波,年底和翌年初两次赴沪考察,报伦敦传 教会批准后,1844年2月在小南门外一家中国民居开 设雒氏诊所,成为上海最早的西式医院。雒魏林 在回忆录中对这座以天井为候诊场地的小诊所印象很 深,尽管条件简陋,但前来就诊的穷苦民众纷至沓来 。
1844年7月3日,中美签订了《望厦条约》,其中 第十七条规定外国人可以在五口通商处设立医院,后 《中法黄埔条约》第二十二条中也允许法国人在通商 口岸设立医院。自1835年开始,西方医学医药事业不 断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育事业的第 三个主要活动领域。1838年广东医学传教会就提出其 目标:鼓励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扩大西方在华的 利益,用西方医学培养年青人等。
到1905年,据统计在中国的传教士医生有301人 ,教会医院有166所,诊所有241所。而到了1936年医 生达到662人,医院308所,床位数21658张,诊所620 所。西医的医护人员及医院等各项指标都在世界各传 教地区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
中国西医医学的发展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初期。
1910年,满洲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鼠疫,清政府迫于国 际压力,启用西医医生应对,从此西医医生才正式获 得官方的认可和支持。这一事件的结果将中国的西医 医生推到了舞台的前面,从此西医不但取代了太医院 在中国医学领域的权威地位,还开始扭转了国外传教 医师主导中国西医医学界的局面,使中国的医学结构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上海地区,自从上海开埠后西医东渐,出现了 不少传教士医师来沪办医,以医来促进宗教事业的发 展。所以也可以说西方医院在中国的兴起由传教士施 医散药来引人入教开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来自英国的基督教传教士洛克哈脱(WillamLockhart)来到上海并创办上海首家西医医院一中国 医院(即如今的仁济医院)。之后相继有各国传教士 来到上海创办西医医院,如公济医院、同仁医院、西 门妇孺医院、广慈医院等教会医院。后有国人创办的 西医医院,如上海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中山 医院等。另有外国友人和工部局创办的宝隆医院、福 民医院等。
早期的西医建筑以中式民居为主,如最初设址在 上海东大门的仁济医院等。移植时期的西方医疗建筑 也具有以下几个建筑特征:建筑设计具有明显的前现 代主义特点;在建筑平面布局中一种是吸取了南丁格 尔式医院建筑特点,以大病房进行布局如广慈医院, 而另一种是采用西方多层中廊式居住建筑的布局如上 海虹桥疗养院。
光绪六年(1880年),圣约翰书院增设西医科, 为上海近代医学堂之鼻祖。光绪十二年(1886年), 中国博医会成立。至宣统二年,上海共计医院19所, 床位共2100多张,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4%。光绪二 十九年至宣统二年,相继有医学会、上海万国红十字 会、中国医学会等学会成立。医学学术团体的成立, 促进了西方近代医学在上海的发展。
20世记30年代前,随着外国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 大,教会慈善事业和医疗机构快速成长,从沿海发展 到内地。上海从开埠后到1930年前后,从江南名邑发 展为国际大都市,外国投资家、冒险家和中国官僚地 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利用上海这块国中之国 的独特资源,建造码头、工厂、仓库,使上海周边大 批农村农民进城转变为劳工,上海人口不断激增。资 本的积累一轮又一轮推进上海城市建设,繁荣了商业 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外人士往上海城里挤。各 个层次的城市人口的集聚,都需要医疗保障身体健康 ,于是各层次医疗机构也随之涌现。
P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