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書城自編碼: 30217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马俊哲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630858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6/33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2.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以爱为名的支配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內容簡介:
考虑到北京郊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走向,本书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组织项目组积极筹划,申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围绕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關於作者:
本书作者马俊哲,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职工。
目錄
一、概述()
(一)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三)本项目研究的方法及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等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三)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四)田园城市理论()
(五)有机疏散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城乡一体化及我国的城乡产业一体化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及其产业发展的有关概念与内涵()
(二)城乡产业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三)我国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四、北京的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研究()
(一)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北京郊区农村产业的地位、演变与结构布局()
(三)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四)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五)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展望()五、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研究()
(一)北京郊区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北京郊区农业的现状、类型与特点()
(三)北京郊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北京郊区农业发展展望()
六、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研究()
(一)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历程()
(二)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的现状、来源类型与运行特点()
(三)当前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条件()
(四)北京郊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展望()
七、国内外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一)国外部分城市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二)国内部分城市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
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北京郊区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附录部分有关的十三五时期规划与政策文件()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农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內容試閱
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一直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力点之一。事实上,2008年12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其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实际上,北京市提出的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充分发展城市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率先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构建起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互动、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北京市在十二五时期就提出,利用五年时间,着力实现六个一体化的重点任务,予以重点推进。实际上,六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由于产业是整个经济的基本形态,因而从此可以看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最为核心的内容,亦即城乡产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而也不可能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所谓的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一方面要求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而来谋划产业布局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则要求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即在包括城乡在内的一定区域内统筹协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并使之融为一体。
鉴于此,考虑到北京郊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走向,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组织项目组积极筹划,申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并获得了立项(批准号:SM201212448001)。几年来,项目组通过查阅资料、深入调研、组织研讨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也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现在向各位读者呈现的是其开展研究的主要成果,希望获得各位同仁的指导和批评,以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研究资料与文献,也得到了许多同行专家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范子文研究员、北京农学院唐衡副教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鄢毅平教授、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杨秋玲与刘树两位副研究员等对研究报告的形成和内容修改进行了许多具体指导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对为本书出版给予热情支持与帮助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李雪主任和徐定娜责任编辑,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俊哲2017年3月16日


一、概述
(一)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乡村建设与发展更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形成并不断扩大的一个根本原因。统筹城乡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解决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变小的发展阶段。但他们没有出现或很少出现如上述我国那样突出的三农问题。

实践证明,仅仅立足于三农本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且也无法让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的真正繁荣和农民的真正富裕,最终要依靠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依靠农村产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进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的首要内容。实际上,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上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上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就是要利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来解决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对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以及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关注颇多。然而,关于把产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探索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本项目力图依据城乡一体化和产业发展的理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产业发展,在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北京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2008年12月,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重点工作。这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努力使首都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要求。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很多成果。

马克思地域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要内容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即划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分工部门。一般而言,城市是以工业和商业为主的现代产业部门的聚集,乡村则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部门的聚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需要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对大城市地区需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这种单一的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马克思等还认为,城乡关系的改变是整个社会面貌改变的动力邹慧列宁的农村建设理论研究[D].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在当时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的情况下,马克思等分析并指出了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出现差别的原因及对策,预见了城乡和谐发展的前景。

从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826)19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城市周围农产品商品率迅速提高,对市场的依赖变大。在这一背景下,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围绕一座城市,有六个同心的环状农业圈层。依据农产品的运输成本,由于第一圈层最接近城市,则主要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农产品;第二圈层主要生产林业产品,以便解决城市居民的木材和薪柴问题;第三圈层为谷物和饲料作物的轮作栽培区,且谷物种植面积不能低于50%;第四圈层为谷物、牧草和休耕轮作区,且谷物种植面积不能低于40%;第五圈层是距离城市最远的谷物生产区,实行三圃轮作制(即将耕地分为面积大体相等的休闲地、春播地、秋冬播地三个耕作区;作物也在各区轮作,春播作物或大麦或燕麦或豆类,秋冬播作物或小麦或黑麦;耕地和作物分别依次逐年轮换,三年一个循环);第六圈层主要发展养殖业。和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909、1914)在19091914年间,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论。韦伯认为,工业区位应当选在生产成本最小的地方,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较多,起决定作用的是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费用。到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1954)1954年,阿瑟刘易斯提出了拐点理论,用以解释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农业经济体中工资是如何保持低位的。其中的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被称为路易斯拐点。阿瑟刘易斯认为,工业化启动之初,劳动力从生产率低下的农村向城市工业部门的重新分配有助于推动快速增长。但这种发展的成果超出比例地流向企业所有者,因为农村过剩劳动力的深潭确保了薪资保持低位。随着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就会枯竭,这时就会出现拐点。、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1950、1955)在19501955年间,佩鲁提出了增长极(growth pole)的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lbort Hirchman,1958)1958年,赫希曼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其为非均衡增长论的理论之一。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他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美国经济地理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edmann,1966)1966年,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在整个空间经济结构中,城市是核心地区,处于支配地位,而小城镇和乡村等边缘地区则不断地输出各种资源,逐渐走向衰退或相对停滞状态。但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成熟时,上述过程就会出现逆转,即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边缘地带扩散,从而逐步达到平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把城乡经济关系看成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城市后乡村的一种联系与互动;强调以先发展城市,后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本质上看,这是城市工业导向的城乡产业发展思想。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1964)1964年,舒尔茨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乐观地指出,农业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已不容置疑。但是,政府必须向农业投资,这不仅要注意投向,还要对农民给予指导和鼓励。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迈克尔李普顿(Michael Lipton,1977)1977年,李普顿在他出版的《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A Study of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偏向理论。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施偏袒城市的政策,结果是有利于城市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不利于农村居民。鉴此,他提出三大重要论点:一是从公平角度来看,农村地区拥有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因而应实行由城市到农村的再分配;二是从效率角度来看,农村拥有绝大部分能推动经济增长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因而应将农村作为重要的投资场所;三是发展中国家应坚持城乡均衡化的发展战略,削弱甚至摒弃各种畸形的偏向城市战略,以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等则坚持了不同观点,强调乡村产业的重要作用。美国学者朗迪勒里(Rondinelli,1983)提出了次级城市发展战略次级城市发展战略即认为城市的规模等级是决定发展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次级城市体系,以支持经济活动和行政功能在城乡间进行必不可少的传播,同时强调城乡联系作为平衡发展的推动力。,而加拿大学者麦吉(McGee,1991)提出了Desakota区域Desakota区域即由原中心城市的工业向外扩散和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区域,也就是同时发生城市性行为和农村性行为的区域。,斯卡利特爱泼斯坦(Tscarlett Epstein)与戴维杰泽夫(David Jezeph)则提出了城乡合作模型城乡合作模型于2001年提出,它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提出的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Ruralgrowtharesa)、乡村增长中心(Ruralgrowcenters)、城市中心(Urbancenters),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等,以平衡城乡产业发展,进而实现田园城市式的城乡相融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其代表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年出版,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明确倡导用乡城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并不是为了消灭城乡差别,只是消极地避开了城市和乡村的弊端。和城乡一体化1961年,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他主张通过分散权利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同时把城市和乡村两者的要素统一到这一多中心的统一体中来,通过以现有的城市为主体促进区域整体内部的发展,从而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使全部居民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同样的生活质量。。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为分工下,农村产业主要局限在第一产业,即当时的主导方针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多产业全方位、大规模发展的局面,当时的显著标志就是乡镇企业(始称社队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想认识。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凸显,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以及其进程中农村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

陈映(2005)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城乡产业严重分割、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城乡产业高度同构、产业布局不合理。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就要统筹城乡发展陈映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21):101-103。对此,陈锡文(2005)认为,实现城乡统筹是一个宽泛的内容体系,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如果不能首先在观念上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进而逐步在体制和政策体现城乡统筹的话,要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很困难的。加强城乡统筹,应该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1):17-20。张宏宇(2005)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就应该考虑到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资源的有效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站在政策性高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张红宇关于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5(09):59-69,98。杨涛等(2006)认为,城乡统筹问题的实质是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解决农民收入低就必须提高农业效率问题,而提高农业效率就必须减少农村劳动力和对农业、农村进行支持,藉此最终实现城乡统筹杨涛,罗必良化解三农问题的基本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02):1-7。赵保佑(2006)认为,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必须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的六大机制赵保佑科学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和人口同步转移机制[J].学术论坛,2006(11):114-118。鞠正江等(2006)认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资源,以实现城乡经济均衡增长和良性互动鞠正江,周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识、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05):58-59。对于城乡统筹的路径,黄晋太(2007)认为,中国有几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资源型工业化模式(以山西晋城、吕梁为代表),二是技术型工业化模式(以广东的惠州、佛山、东莞,浙江的宁波、温州、绍兴,江苏的苏南沿江地区等为代表),三是加工工业化模式(以东北地区、中部各省和西部省市区为代表,需要充分利用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业和山区土特产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活日用品加工型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化体系)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前进,2007(02):52-53。而赵泽洪等
(2008)则认为,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是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赵泽洪,刘北卿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效应的系统分析[J].商业经济,2008(19):114-116。任迎伟等
(2008)从产业互动的视角研究城乡统筹。他们通过简化的城乡产业互动关系的演进模型,得出城乡产业关系是一个从无关联的初始状态到高层次的互动关系的动态演变过程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08):65-75。政府在城乡产业互动层次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伟等
(2009)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全伟,王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03):41-42,68。陈为邦等
(2010)认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统筹需要有中间体进行过渡与衔接,从而有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解决城乡经济断裂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同时也是城乡统筹的核心与关键陈为邦,潘斌城乡统筹怎么统[J].城市规划,2010(01):59-60。而曾万明(2011)认为,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要创新产业发展制度。要按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髙,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企业联合与重组,促进农村工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要统筹发展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形成一体化的产、供、销链条,推动城乡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孔泾源(2011)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地考虑并安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孔泾源,聂高民等制度创新与统筹城乡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吴丽娟等(2012)指出,城乡统筹包含的基本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包括城乡政治(制度)、经济产业、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特色资源以及空间布局统筹等六个方面,而城乡经济即城乡产业统筹,就是寻求城市地域与农村地域经济效率的协同,寻求城市与农村资源利用的平等,寻求市民与农民比较利益的一致,构建适合城乡发展优势且又相互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以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方面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而构建城乡融合、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吴丽娟,刘玉亭,程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2(04):113-118。叶裕民(2013)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针对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病,坚持以人为本、将乡村的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开放融通的发展机制,面向全体国民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联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解决双重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叶裕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1-9 `。他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农村,但是其实施办法和路径不止于农村,而是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因此,统筹城乡发展范畴大于新型城市化,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系统,是协调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系统方法的集合,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