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人物评价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按照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逻辑分类方式,系统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人物评价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并对其中不同学术观点进行了比较或进一步探究。《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的显著特点是主张重视历史人物评价的道德标准,并冀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其一,重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有助于促进今后史学研究补弊救偏。其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如何将道德评价标准与其他标准统一起来,《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三,将道德评价的价值观念投射到现实社会中,有助于纠正功利主义倾向,抑制片面强调成功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当然,《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强调重视历史人物评价的道德标准,但并不主张它是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也丝毫不否认其他评价标准或理念的价值和意义。
|
目錄:
|
绪论
一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问题
第一章 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20世纪后半期历史人物评价的演变
一 1949年至1966年--价值体系的重建与实践
二 1977年至1989年--从拨乱反正到初步繁荣
三 1990年至今--繁荣与局限
第二节 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
一 历史人物评价的总原则--唯物史观
二 历史人物评价的具体理论问题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一 阶级分析法
二 历史主义方法
三 全面论、方面论、阶段论
第二章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类型
第一节 历史作用标准
一 一标准论
二 两标准论
三 三标准论
第二节 其他标准
一 现实需要标准
二 人民利益标准
三 反帝反封建标准
四 近代化标准
五 环境标准
六 实践标准
七 学术成就标准
八 多元标准
第三章 历史人物评价与道德判断
第一节 历史学中的价值判断问题
一 历史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二 史学非史料学
三 人文性--道德价值判断的学科基石
四 道德价值观对历史人物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古典史学善恶褒贬传统
一 《春秋》史观与善恶褒贬
二 近世史学中的善恶褒贬
三 西方史学中的道德观
四 传统道德标准的深层内涵
第三节 当代史学道德标准的衰减与下沉
一 弱化道德评价的表现
二 关于道德标准弱化的反思
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事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新型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第一节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多元取向
第二节 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
一 求真原则
二 人文原则
三 正义与公正原则
四 历史主义原则
五 生态原则
六 普适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
第二节 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导下,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与历史创造者问题、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农民战争问题相交叉、相缠绕,蔚为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而在历史人物评价的论争中,始终伴随着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这不仅表现在集中讨论的高潮中,而且更渗透在对具体人物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中。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历史人物评价的具体理论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20世纪50-60年代的讨论主要是在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来重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形成的,着重于正确理解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及其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的具体实践。80年代的讨论则是在拨乱反正的形势下,对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研究的重新检省,着重于纠正偏差和错误,恢复正常的学术探讨,深化原有命题的认识,并初步开拓了新的视角。90年代中后期的讨论是在实证性研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它所面对的是来自中西方不同学术旨趣下的各种思潮。90年代关于近代人物评价翻案问题论争最为突出,由此开启了新一轮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在这一历史阶段,在历史人物评价的论争中,史学界还针对某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主要有: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矛盾现象,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历史评价的主体性、客观性、科学性,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历史人物评价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历史人物历史活动与其道德品质及私生活的关系问题,历史人物评价中规律和进步问题以及评价标准等。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总原则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被认为是自1949年10月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研究中历史人物评价的总原则。不论是其中的阶级标准、历史作用标准,还是生产力与进步标准等,皆与唯物史观这一总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对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有着不同的阐释,从而导致了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有了或大或小的差异。限于学科性质和《反省与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理论考察》的主题,笔者无意于也无力于从哲学源流上对唯物史观做总体上的考察,只是对其中涉及历史人物评价密切的部分梳理一下前贤的成果,以对唯物史观在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影响与运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对唯物史观的内容已有不计其数的文章著作进行阐述,它们虽在形式上、表述上略有差异,但基本观点大体一致。这些观点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前与成立后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其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包括什么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著作一般不专门讲社会及其内容,当然不是没有看法。从其总体叙述以及所做结论中大体有三种基本见解:第一,社会即社会经济形态,指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与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第二,认为应当包括生产力,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总和是经济基础,即社会经济形态;第三,由物质生产方式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与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则是社会形态。
其二,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向前发展。传统唯物史观并不否认人的自主活动,但强调必须按照客观必然的历史规律行动才能成功,否则便要失败。唯物史观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其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被视为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唯物史观有时被高度概括为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的根本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