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清代杜集序跋汇录

書城自編碼: 302966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孙微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23520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內容簡介: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涌现出的杜诗学文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成果显赫。该书收录了有清一代重要的杜诗学专著序跋,以及散佚在清人别集及其它相关文献中的杜集序跋。反映了清代杜诗研究的进程和盛况,为学界深入认识清代杜诗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基础的文献材料。另外,作者还对大多数序跋撰写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钩稽、梳理和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關於作者:
孙微,男,1971年生,河北唐山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曾出版专著《清代杜诗学史》《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诗学研究论稿》《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等,参编著作有《杜甫全集校注》《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杜诗学史》《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全国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80馀篇。
目錄
序韩成武
前言
凡例

一徐树丕《杜诗执鞭录》
徐树丕《跋》
姜垓《跋语》
翁同龢《跋》
翁之缮《跋》
二钱谦益《钱注杜诗》
季振宜《钱注杜诗序》
钱谦益《草堂诗笺元本序》
钱谦益《注杜诗略例》
三钱陆灿批校《杜工部集》
钱陆灿《题识》
四钱陆灿批点《杜工部集》
蜗寄盦生《题跋》
五王铎批校《杜工部集》
钱陆灿《题记》
神生《题识》
六钱良择批《杜工部集》
钱良择《题识》
七俞犀月、李因笃批校《杜工部集》
端甫《题识》
八李天生批《杜工部集》
毛琛《题识》
九何焯校评《杜工部集》
王鸣盛《跋》
一○商盘批点《杜工部集》
范荪尗《题跋》
一一陈治批校《杜工部集》
陈治《题识》
一二查初白、邵子湘批校《杜工部集笺注》
吴嗣庐《题识》
一三陆超曾批校《杜工部集》
袁廷梼《跋》
张福森《题记》
一四傅增湘跋《杜工部集》
傅增湘《跋》
一五钱谦益《诸名家评本钱牧斋笺注杜诗》
袁康《校印虞山钱氏杜工部草堂诗笺序》
杨葆光《校印钱笺杜诗集评序》
一六世界书局排印本《杜诗钱注》
韩楚原《重刊钱牧斋笺注杜工部诗弁言》
一七丁耀亢《杜诗说略》
陈僖《杜诗说略序》
一八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何洯《序》
一九张笃行《杜律注例》
张笃行《题词》
张道存《跋》
二○叶承宗《少陵诗选》
叶承宗《少陵诗选序》
二一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
钱谦益《吴江朱氏杜诗辑注序》
朱鹤龄《书后》
计东《朱氏杜诗辑注序》
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序》
沈寿民《后序》
二二王渔洋批点《杜工部诗集辑注》
沈大成《跋》(罗振常转录)
二三蒋金式批《杜工部诗集辑注》
蒋金式《书自评杜诗后十首》
宗舜年《跋》
二四齐召南批点《杜工部诗集辑注》
齐召南《跋》
二五方贞观批点《杜工部诗集辑注》
方贞观《题识》
二六顾大文批点《杜工部诗集辑注》
耸肩吟叟《题识》
顾堃《跋》
二七傅山《傅青主手批杜诗》
翁同龢《题识》
翁同龢《跋》
二八傅山《杜诗摘句》
祁隽藻《跋》
二九戴廷栻《丹枫阁钞杜诗》(又名《杜遇》)
戴廷栻《杜遇小叙》
傅山《丹枫阁钞杜诗小叙》
傅山《杜遇馀论》
三○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
李赞元《辟疆园杜诗七言律注解序》
严沆《杜诗解序》
李壮《辟疆园杜诗五言律注解序》
毕忠吉《辟疆园杜诗五言律注解序》
李继白《顾修远杜诗注序》
三一陈醇儒《书巢笺注杜工部七言律诗》
王泽溥《序》
许岩光《序》
胡季瀛《书巢杜律序》
陈醇儒《叙》
唐良《序》
陈醇士《跋》
三二游艺《李杜诗法精选》
松本佟《李杜诗法精选序》
三三金圣叹《杜诗解》
金昌《才子书小引》
金昌《叙第四才子书》
金昌《沉吟楼借杜诗附识》
王大错《才子杜诗解叙》
三四金圣叹《贯华堂评选杜诗》
赵时揖《序》
赵时揖《贯华堂评选杜诗总识》
三五马世俊《李杜诗汇注》
马世俊《杜诗序》
三六李长祥、杨大鲲《杜诗编年》
杨大鲲《序》
李长祥《杜诗编年叙》
三七陈式《问斋杜意》
徐秉义《序》
邵以发《序》
张英《杜意序》
方畿《序》
方孝标《序》
潘江《序》
姚文焱《序》
陈焯《问斋先生注〈杜意〉成,属序于焯,歌以代之》五十四韵
吴子云《序》
陈式《自序》
陈式《读杜漫述》凡四十八则
钱澄之《陈二如杜意序》
三八张羽《杜还七言律》
周亮工《读张葛民先生注杜》
张羽《杜还读约》
张羽《杜还自述》
张羽《杜还自述》其二
张羽《杜还自述》其三
张羽《杜还删存》
三九卢元昌《杜诗阐》
鲁超《序》
卢元昌《杜诗阐自序》
四○再生翁批点《杜诗阐》
钱佳《题识》
四一方功惠跋《杜诗阐》
方功惠《跋》
四二阙名《杜诗言志》
阙名《杜诗言志序》
阙名《杜诗言志例言》
四三申涵光《说杜》
王崇简《说杜序》
张宗柟《附识》
四四车万育《怀园集杜诗》
熊赐履《序》
车万育《自序》
四五朱瀚、李燧《杜诗七言律解意》
朱瀚《序》
李燧《序》
朱瀚《七言律总例》
朱瀚《杜诗辨赝》
朱瀚《杜诗七言律解意小引》
四六朱世熙《集杜诗》
黄与坚《朱瑶岑先生集杜序》
四七侯方缓《钞杜诗汇韵》
田兰芳《侯虞服钞杜诗汇韵题词》
四八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
宋荦《序》
张榕端《先大夫批注杜集卷末遗笔》
张榕端《附记》
阎若璩《序》
张璿《跋》
张篯《序》
四九吴见思《杜诗论文》
龚鼎孳《序》
吴兴祚《序》
董元恺《序》
潘眉《序》
陈玉璂《序》
吴见思《序言》
吴见思《杜诗论文凡例》
五○方拱乾批点《杜诗论文》
方育盛《题跋》
方拱乾《手录杜少陵诗序》
方拱乾《方膏茂批本序》
方拱乾《方奕箴批本序》
五一洪仲《苦竹轩杜诗评律》
黄生《苦竹轩杜诗评律叙》
洪舫《旧题选杜》
洪力行《跋》
李一氓《题跋》
何焯《杜诗评律叙》
洪力行《后记》
五二黄生《杜诗说》
黄生《杜诗说序》
黄生《杜诗说凡例》
黄生《杜诗概说》
五三张彦士《杜诗旁训》
张彦士《自序》
五四沈汉《杜律五言集》
沈汉《杜律五言序》
沈汉《杜律五言集评》
五五李邺嗣《杜工部诗选》
李邺嗣《杜工部诗选序》
五六林时对《杜诗选》
林时对《选杜诗小引》
五七刘佑《杜诗录最》
刘佑《杜诗录最自序》
五八王士禄、黄大宗《杜诗分韵》
毛奇龄《杜诗分韵序》
杜濬《杜诗分韵序》
五九张晋《戒庵集杜》
张晋《自序》
张晋《自识》
张晋《琵琶十七变曲引》
六〇卢震《杜诗说略》
王封溁《序》
管棆《序》
王掞《序》
周纶《杜诗说略序》
六一朱彝尊《朱竹垞先生批杜诗》
陈衍《朱竹垞先生批杜诗注》
陈衍《案语》
六二托名朱彝尊《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
托名朱彝尊《朱竹垞先生原跋》
岳良《序》
庄鲁《序》
六三张远《杜诗会稡》
王掞《序》
张远《自叙》
张远《杜诗会稡凡例》
六四陈之壎《杜工部七言律诗注》
沈珩《叙》
陈之壎《注杜律凡例》
陈《跋》
张宗祥《题识》
六五王余高《退庵集杜诗》
毛奇龄《王自牧集杜诗序》
冒襄《王自牧集杜诗序》甲辰
六六汪枢《爱吟轩注杜工部集》
董采《评选杜诗序》
佚名《爱吟轩注杜工部集跋》
六七吴孝章《杜诗集句》
李绳远《吴孝章杜诗集句序》
六八王维坤《杜诗臆评》
邵长蘅《杜诗臆评序》
六九王邻德《睡美楼杜律五言》
王邻德《睡美楼杜律五言引》
七〇吴瞻泰《杜诗提要》
汪洪度《序》
吴瞻泰《自序》
吴瞻泰《评杜诗略例》
罗挺《后序》
许瀚《杜诗通解提要题记》
七一周篆《杜工部诗集集解》
周篆《杜工部集序》
周篆《集解杜工部集凡例》
周篆《杜诗逸解》
惠栋《跋》
七二毛彰《斋和杜诗》
仇兆鳌《斋和杜诗序》
靳治荆《斋和杜诗序》
毛彰《斋和杜诗自叙》
七三仇兆鳌《杜诗详注》
仇兆鳌《自序》
仇兆鳌《杜诗凡例》计二十则
仇兆鳌《进〈杜少陵集详注〉表》
七四陈批点《杜诗详注》
张元济《跋》
七五黎维枞批点《杜诗详注》
黎维枞《题跋》
七六李以峙批点《杜诗详注》
李以峙《序言》
七七陈廷敬《杜律诗话》
陈廷敬《自记》
七八龙科宝《杜诗顾注辑要五言律》
王若鳌《刻杜诗顾注辑要序》
龙科宝《杜诗顾注辑要自序》
七九沈善世《集杜诗》
顾仲《序》
沈善世《序》
陆奎勋《序》
沈善世《识》
毛奇龄《序》
陈佑《序》
沈善世《识》
八〇翁大中《上杭公批杜诗》
翁心存《跋》
八一陈《读杜随笔》
吴炯《跋》
陈《读杜随笔弁言》
张元济《清雍正十年松柏堂刊本〈读杜随笔〉跋》
八二张潮《集杜梅花诗》
洪嘉植《梅花集杜诗引》
余兰硕《梅花集杜诗题辞》
八三汪灏《树人堂读杜诗》
汪灏《自序》
汪灏《读杜凡例十则》
汪灏《树人堂读杜诗目录》
八四王材任《复村集杜诗》
魏象枢《题诗》
朱日濬《复村集杜诗序》
八五邓铚《北征集杜诗》
马教思《北征集杜诗序》
毛端士《北征集杜诗序》
何永绍《北征集杜诗序》
金宪孙《集杜诗序》
张文端《北征集杜序》
师若琪《序》
施闰章《序》
刘深庄《序》
八六邓铚《闲居集杜诗》
陈僖《闲居集杜序》
八七邓铚《都门集杜诗》
方象瑛《邓唐山集杜诗序》
八八邓铚《北山集杜诗》
方中通《北山集杜诗序》
八九邓铚《栲岑集杜诗》
方中通《栲岑集杜诗序》
九〇沈亦田《评选陶杜诗》
王畮《武林沈亦田评选陶杜诗序》
九一顾施祯《杜工部七言律诗疏解》
顾施祯《自序》
顾施达《跋》
九二杨文言《杜诗钞》
曹萼真《题南兰杜诗钞并引》
九三李文炜《杜律通解》
李基和《序》
曹抡彬《序》
李文炜《序》
赵弘训《杜律通解凡例》
九四张世炜《读杜管窥》
周廷谔《雪窗杜注叙》
周廷谔《叙二》
张世炜《读杜管窥自序》
九五汪文柏《杜韩诗句集韵》
汪文柏《叙》
九六赵培元《李杜集句诗》
王奂曾《赵培元集李杜诗序》
九七曹五一《集李杜诗》
张叔珽《曹五一集李杜诗序》
九八范廷谋《杜诗直解》
景考祥《弁言》
范廷谋《自序》
李昌裔《跋》
范廷谋《再识》
范从律《跋》
九九何焯《义门读书记杜工部集》
何焯《杜工部集序》
一○○应时《李杜诗纬》
应时《李杜诗纬叙》
丁谷云《李杜诗纬辩疑叙》
丁谷云《李杜诗纬凡例》
一○一卢生甫《杜诗说》
卢生甫《自序》
一○二屈复《杜工部诗评》
余重耀《题跋》
一○三龚缨《读杜志忘》
朱鸣《序》
一○四黄之隽《钞杜诗》
黄之隽《杜诗钞题辞》
一○五李芳华《杜诗选注》
李文炤《杜诗选注序》
一○六沈德潜《杜诗偶评》
沈德潜《杜诗偶评序》
潘承松《杜诗偶评凡例》
一○七五色批本《杜诗偶评》
恽宝惠《题记》
恽宝惠《题识》
恽宝惠《跋》
一○八佚名批点《杜诗偶评》
涂琛《题识》
一○九陈光绪《杜文贞诗集》
陈光绪《叙》
陈光绪《用拙居主人注杜凡例》
一一○吴庄《杜诗读本》
吴庄《杜诗读本跋》
一一一吴冯栻《青城说杜》
吴冯栻《自序》
一一二查弘道、金集《赵虞选注杜律》
金集《刻虞赵二注序》
查弘道《重刻赵子常杜五言诗序》
一一三汪后来、吴思九《杜诗矩》
吴恒孚《杜诗矩笺注序》
一一四王霖《弇山集杜诗钞》
余峥《弇山集杜序》
厉鹗《王雨枫集杜诗序》
丁鹤《弇山集杜序》
胡浚《王弇山集杜诗序》
秀水万光泰《集杜题词》
会稽胡国楷《集杜题词》
一一五李锴《廌青山人集杜》
李锴《序》
一一六王澍《杜诗五古选录》
华湛恩《跋》
一一七毛张健《杜诗谱释》
毛张健《自序》
一一八浦起龙《读杜心解》
浦起龙《发凡》
浦起龙《少陵编年诗目谱序》
浦起龙《读杜提纲》
一一九朱方蔼批点《读杜心解》
朱琰《题跋》
一二○李若木手抄《杜工部集》
李若木《手抄杜诗序》
一二一孔传铎《红萼轩杜诗汇二种》
徐恕《题识》
佚名《题识》
一二二张汝霖《杜诗金针》
周文杰《序》
张汝霖《序》
张汝霖《凡例》
张汝霖《各体总论》
一二三夏力恕《杜文贞诗增注》
夏力恕《杜文贞诗自序》
一二四夏力恕《读杜笔记》
夏力恕《自识》
一二五江浩然《杜诗集说》
冯浩《序》
江壎《例言》
一二六蒋大成《集杜诗》
赵青藜《展亭集杜诗序》
一二七郑方坤《杜诗宣和谱》
郑方坤《自序》
一二八纪容舒《杜律详解》
纪昀《题识》
一二九张雝敬《杜诗评点》
张雝敬《识语》
一三○邓献璋《艺兰书屋精选杜诗评注》
邓献璋《自序》
邓献璋《艺兰书屋精选杜诗评注凡例》
一三一何化南、朱煜合编《杜诗选读》
何化南《弁言》
朱煜《凡例》
一三二杭世骏《杜工部集》
叶德辉《跋》
叶启发《跋》
一三三孙人龙《杜工部诗选初学读本》
《御制杜子美诗序》
孙人龙《自记》
孙人龙《又记》(卷六目次前)
一三四边连宝《杜律启蒙》
戈涛《杜律启蒙叙》
边连宝《杜律启蒙凡例》计十六则
一三五乔亿《杜诗义法》
乔亿《书元稹李杜优劣论后》
一三六齐召南《集杜诗》
齐毓川《案语》
一三七申居郧《杜诗指掌》
李逢光《杜诗指掌序》
一三八查岐昌《陶杜诗选》
黄丕烈《跋》
一三九吴峻《杜律启蒙》
吴峻《自序》
吴峻《跋》
一四○徐文弼《诗法度针》中集《杜诗》
徐文弼《序》
一四一王亭《注杜诗》
裘曰修《王亭注杜诗序》
一四二张甄陶《杜诗详注集成》
张甄陶《自序》
蒋士铨《序》
一四三梁同书《旧绣集》
陈鸿宝《序》
舒位《集句室诗品跋梁山舟学士集杜长卷后》
一四四郑沄《杜工部集》
郑沄《自序》
沈曾植《题杜工部集》
沈曾植《书杜诗遗王静安跋》(辛酉)
一四五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
周春《序》
周春《小记》
周春《自序》
钱大昕《杜诗双声叠韵谱序》
卢文弨《杜诗双声叠韵谱序》
秦瀛《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序》
一四六许宝善《杜诗注释》
许宝善《自序》
钱大昕《杜诗注释序》
许宝善《凡例》
一四七张广文《杜诗选粹》
朱珔《杜诗选粹序》
一四八翁方纲辑《渔洋杜诗话》
翁方纲《序》
翁方纲《跋》
一四九翁方纲《渔洋评杜摘记》
翁方纲《序》
翁方纲《跋》
一五○翁方纲《杜诗附记》
翁方纲《杜诗附记自序》
梁章钜《跋》
夏勤邦《跋》
伦明《题识》
罗振常《杜诗附记》提要
一五一翁方纲《翁批杜诗》
胡义质《题记》
陈时利《题识》
李在铦《题识》
一五二刘肇虞《杜工部五言排律诗句解》
张有泌《序》
刘肇虞《自序》
一五三沈寅、朱崑《杜诗直解》
朱筠《杜诗直解序》
沈寅《序》
沈昙《序》
朱崑《序》
一五四孙南星《杜诗约编》
孙南星《自序》
一五五饶春田《卧南斋西行集杜》
林志仁《序》
孟超然《序》
黄守儛《序》
卢遂《序》
朱仕琇《叙》
曹元俊《序》
饶春田《序》
高曰琏《跋》
周牧《序》
饶春田《识》
一五六王鉴《杜律三百首》
王鉴《杜律三百首序》
一五七郁长裕《钞辑杜诗》
郁长裕《钞辑杜诗序》
一五八齐翀《杜诗本义》
齐翀《自序》
一五九周作渊《杜诗约选五律串解》
许亦鲁《杜诗约选五律串解序》
周作渊《自序》
戴名驹《跋》
一六〇杨伦《杜诗镜铨》
毕沅《序》
朱珪《序》
周樽《序》
杨伦《自序》
杨伦《杜诗镜铨凡例》
洪颐煊《书杜工部年谱后》
一六一戚学标《鹤泉集杜》
蔡之定《序》
戚学标《自序》
崇士锦《题戚鹤泉明府文稿效集杜句》
崇士锦《题戚明府集杜卷仍效作》
郑大漠《和戚鹤泉明府集杜》
赵希璜《戚鹤泉集杜诗序》
一六二耿沄《集杜诗》
汪星源《集杜诗序》
耿沄《凡例》
周崇勋《集杜诗跋》
一六三耿沄《集杜词》
李秉锐《集杜词叙》
耿沄《集杜词凡例》
一六四和宁《杜律精华》
和宁《自序》
一六五许鸿磐《六观楼杜诗抄》
许鸿磐《杜诗抄小序》
许鸿磐《识语》
一六六石闾居士《藏云山房杜律详解》
石闾居士《藏云山房杜律详解序》
一正主人《杜律详解原题》
一六七李暘《集杜诗草》
邓奇逢《禺山集杜遗稿序言》
一六八刘濬《杜诗集评》
阮元《序》
陈鸿寿《序》
刘濬《自序》
郭麐《序》
钱沃臣《序》
巨源《序》
查初揆《序》
刘濬《例言》
一六九吴广霈批校《杜诗集评》
吴广霈《题跋》
一七〇佚名批点《杜子美诗集》
焦循《书杜子美诗集后》
一七一李廷扬《注杜诗》
舒位《跋沧州李按察手注杜诗后》
一七二刘梅岩《集杜诗》
谢金銮《拟代梅岩刘生集杜序》
一七三刘凤诰《存悔斋集杜诗》
夏宝全《存悔斋集杜注跋》
一七四余成教《石园集杜》
余成教《自序》
一七五刘□《集李杜诗》
陈寿祺《刘生集李杜诗序》
一七六盛大士《选读杜诗》
盛大士《选读杜诗序》
一七七黄春《李杜韩苏诗选句分韵》
林伯桐《李杜韩苏诗选句分韵序》
一七八万俊《杜诗说肤》
万俊《自序》
万俊《凡例》
一七九陈沆《杜诗选》
陈沆《自序》
一八〇曹培亨《集杜诗》
钱泰吉《跋曹孺岩先生集杜诗册》
一八一钱泰吉《杜诗摘句》
钱泰吉《自题》
一八二吴璥《杜诗评本》
钱仪吉《跋吴宫保评本杜诗》
一八三吴梯《读杜诗姑妄》
吴梯《读杜诗姑妄自序》
一八四张燮承《杜诗百篇》
张燮承《自序》
贺际盛《识语》
一八五庄咏《杜律浅说》
庄咏《杜律浅说序》
一八六史炳《杜诗琐证》
史炳《自序》
李一氓《清道光本杜诗琐证》
一八七金元恩《碧玉壶纂杜诗钞》
朱右曾《碧玉壶纂杜诗钞序》
金元恩《自序》纂杜文
《题赠》随到随录,不拘爵齿
金曰瀛《跋》
一八八范辇云《岁寒堂读杜》
张澍《序》
吴廷飏《序》
钱泳《跋》
范玉琨《跋》
吴棠《识》
张澍《范楞阿先生〈岁寒堂读杜诗〉跋》
一八九李黼平《读杜韩笔记》
李云俦《跋》
一九〇梁运昌《杜园说杜》
梁运昌《杜园说杜》
梁运昌《纪读杜诗始末》
梁运昌《杜园答问》
梁运昌《凡例》
梁运昌《题杜工部诗集后十二绝句》
陈衍《杜园说杜平议》
梁鸿志《跋》
一九一卢坤《杜工部集》(五家评本)
卢坤《自序》
一九二俞玚原评、张学仁参定《杜诗律》
张学仁《凡例》
张学仁《叙》
一九三何桂清《使粤吟》
张维屏《何根云太仆使粤吟序》
一九四许瀚《病手集杜》
吴仲怿《许先生病手集杜册书后》
傅增湘《许印林先生病手集杜一册》
一九五顾淳庆《杜诗注解节钞》
吴士鉴《序》
诸宗元《杜诗注解节钞跋》
一九六鲁一同《鲁通甫读书记》
段朝端《序》
鲁一同《识》
吴涑《跋》
一九七徐恕过录鲁一同批点《读杜心解》
徐恕《题识》
一九八潘树棠《杜律正蒙》
章倬标《序》
潘树棠《自序》
章德藻《跋》
潘树棠《例言》
一九九席树馨《杜诗培风读本》
吴棠《重刻杜诗镜铨序》
席树馨《杜诗培风序》
二○○董文涣《杜诗字评》
董文涣《引》
长赟《跋》
董文涣《凡例》
二○一孙毓汶《迟庵集杜诗》
徐彦宽《叙》
二○二徐淇《集李杜诗八十四喜笺序目》
徐淇《序》
二○三周天麟《水流云在馆集杜诗存》
周天麟《自序》
张之万《序》
陈启泰《跋》
二○四赵星海《杜解传薪》
方潜《序》
赵星海《自序》
赵星海《后序》
二○五赵星海《杜解传薪摘抄》
阎敬铭《序》
萧培元《序》
方朔《序》
赵星海《杜解传薪摘抄小引》
二○六施鸿保《读杜诗说》
施鸿保《自序》
二○七凌艺斋《杜注约》
凌艺斋《凡例》
凌艺斋《自跋》
二○八毛文翰《杜诗心会》
郭嵩焘《毛西原杜诗心会序》
二○九陈廷焯《杜诗选》
陈廷焯《自序》
二一○王以敏《檗诗存鲛拾集》
吴庆焘《叙》
王以敏《自序》
《檗诗存别集题辞》
二一一郑杲《杜诗抄》
徐世昌《序》
二一二郭曾炘《读杜札记》
叶恭绰《序》
二一三虞铭新《杜古四品》
虞铭新《杜古四品序》
二一四虞铭新《杜韩五言古诗类纂》
虞铭新《杜韩五言古诗类纂序》
二一五蒋瑞藻《续杜工部诗话》
胡怀琛《续杜工部诗话序》
蒋瑞藻《记》
二一六王文琦《愿春迟斋杜诗集联》
王秉悌《愿春迟斋杜诗集联序》
王文琦《自题菩萨蛮》集杜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继两宋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涌现出众多的杜诗学文献,据孙微《清代杜诗学文献考》一书统计,其存佚的杜诗学文献共计410馀种,这充分说明清代杜诗学宝库含蕴的丰富性。在蔚为大观的清代杜诗学文献中,有很多稀见之孤本、善本,这些杜诗学文献各具成就和特色,其序跋对于研究杜诗学史的嬗变,杜集版本的流传形式、清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文献材料。每种杜诗学文献的注杜思想、注释特色和倾向以及成书过程、版本递嬗、卷帙分合等,往往都集中体现在其序跋、凡例之中,这些序跋对于深入研究和梳理古典诗学理论的嬗变极为关键。然而这些杜集序跋或因为历史的原因已经散佚难寻,或因极为稀见而不为学界知悉,大都散落于各个文化单位或个人手中,搜寻起来颇为不易。因此清代杜诗学文献中所蕴含的许多真知灼见和精辟的注杜思想,鲜有机会为学界一窥究竟,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遗憾。此前学界虽曾编有《杜诗丛刊》、《杜诗又丛》等丛刊,但遗逸尚多,远未臻于至善,若俟一部收录全面的杜诗学文献丛刊问世,尚需时日。因此将全部存佚杜诗学文献的序跋先行整理纂辑,都为一集,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学界对这些文献的需求。
孙微博士在多年的治学过程中,将经眼之清代杜诗学原始文献之序跋悉行纂录点校,并考证作者生平事迹、校核版本异同,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最终纂成《清代杜集序跋汇录》一书,可谓集腋成裘,兼具众美。书中收录的张羽《杜还七言律》、周篆《杜工部诗集集解》、赵星海《杜解传薪》等数十种文献都是海内孤本,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这部分材料整理出版后,必将促进学界对杜诗文献学史的深入认识,从而推动杜诗学研究的发展。
对杜集序跋进行标点句读,看起来是不值一提的小技,其实蕴含了多种学问,是很吃功夫的。这不仅需要对杜诗学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且需要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若无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恐难以胜任。孙微博士凭借多年来对众多杜诗版本文献深入细致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籍整理经验,在校点文献的过程中又采取了颇为审慎的态度,耗费了无数心血,积功十馀年,终于完成本书的纂辑工作,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都值得表扬。今闻书稿已杀青,乐观其成,特为序如上云。

韩成武
2016年3月于河北大学

前言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涌现出的杜诗学文献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成果显赫,可谓盛况空前。其中大多数杜集均有序跋、弁言、题词、题诗、赠言、例言、凡例等,其数量则多寡不等,少则一篇,多则数篇,因此清代杜集序跋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由于每种杜诗学文献的注杜思想、注释倾向以及成书背景、刊刻过程、版本递嬗、卷帙分合等,往往都集中体现在其序跋、凡例之中,因此杜集序跋对于深入研究杜诗学史的递嬗过程、杜集版本的流传形式,梳理诗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源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文献材料。本书首次将有清一代的杜集序跋予以汇录纂辑,目的是为学界深入认识清代杜诗学的演进过程提供最基础的文献材料,为杜诗学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对现存清代杜诗学文献,编者秉持尽量亲见原书的原则,拒绝转引和使用二手资料,力争最大限度地避免仅从前人的书目和著述出发,致使谬误流传、错讹辗转因袭之弊。同时又花费了巨大精力,于浩如烟海的清人别集及其它相关文献中,钩稽纂录出为数不少的散佚清代杜集序跋,将这些文献与存世清代杜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信对于加深对清代杜诗学的认识将会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此外,清代杜集序跋的作者多达四百余人,其中大多数序跋作者的生平事迹,此前未有过考证结果,颇难知悉其详。本成果则通过翻检碑传、墓志、年谱、方志、家乘等众多相关文献,对大多数清代杜集序跋撰写者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钩稽、梳理和考证,这对清代文人生平的研究或许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的来看,清代杜集序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诗学理论价值,以下分别论之。
一、清代杜集序跋的文献价值
(一)保存了大量稀见文献
在蔚为大观的清代杜集中,有许多为稿本、钞本,从未刊刻,流布颇罕,其内容一直不为学界所知,故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如汪枢《爱吟轩注杜工部集》、周篆《杜工部诗集集解》、吴冯栻《青城说杜》、赵星海《杜解传薪》等,均为海内孤本,因而其序跋无疑也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即使是一些常见、知名的杜诗注本,如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仇兆鳌《杜诗详注》、吴见思《杜诗论文》等,尚有大量名家批校本存世,诸如钱陆灿、商盘、陈治批点《钱注杜诗》、蒋金式批点《杜工部诗集辑注》、方拱乾批点《杜诗论文》、黎维枞、李以峙批点《杜诗详注》等,这些批校本之序跋,由于多以单本手抄形式流传,往往也是珍稀之文献。此外,许多清代杜集中的序跋、题辞、题诗,并不见于作者之别集,故都属于佚文,其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如清初王材任《复村集杜诗》前有魏象枢《题诗》曰:黄冈才子年英妙,一取科名官清要。亥秋比士下三巴,为访浣花觅同调。归来集成少陵诗,令我一读一大叫。杜耶王耶孰辨之,觌面问君只微笑。此诗就未收于《寒松堂全集》中,故可断为魏象枢佚诗。又如徐树丕《杜诗执鞭录》卷十四收录朱鹤龄《秋日读书寓园成杜诗辨注述怀一百韵》,可知朱鹤龄《杜诗辑注》之书名初作《杜诗辨注》,故此诗对于了解清初钱、朱注杜公案以及朱注的成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然而此诗并不见于朱鹤龄《愚庵小集》,故一直不为学界所知,幸赖《杜诗执鞭录》的转引方得以保存。此类例子尚多,兹不赘述。
(二)可以考知杜集刊刻时间及作者情况
杜集序跋落款中所署时间,往往是判定其刊刻时间最直接的依据,所以就那些刊刻时间不明的文献而言,某些稀见之序跋就成为帮助我们判断的关键因素。如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由于牵涉到钱、朱注杜公案,其初刻时间备受学界瞩目。朱注的初刻本为康熙间金陵叶永茹万卷楼刻本,卷前的朱鹤龄《识语》、《自序》及二十卷后沈寿民《后序》均未署时间,这给我们确定其刊刻时间带来很大障碍。不过该本后附杜诗补注五十余条,其中屡引顾炎武《日知录》之杜诗注。而顾炎武《日知录》八卷初刻于康熙十一年(1672),洪业先生《杜诗引得序》便据之推断,朱注成书当在此之后。后来的一些杜诗学书目,遂均定该本为康熙十一年刻。其实洪业先生的推断存有疑问,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日知录》本身的成书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朱鹤龄与顾炎武过从甚密,他当有机会于《日知录》刊刻前阅读过顾炎武的手稿。顾炎武《初刻〈日知录〉自序》即称:友人多欲抄写,患不能给。可见其不少友人都曾在《日知录》未刊前抄借此书。因此,不宜以《日知录》的初刻时间来定朱注的刊刻时间,其刊刻时间最多只能用来作为判断朱注刻印时间的一个参照而已。而后来学界发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藏本《杜工部诗集辑注》前多出计东《朱氏杜诗辑注序》一篇,落款署曰:康熙九年冬杪同里学人计东序。在目前国内所见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的版本系统中,卷前有计东序者似仅见此本。因此周采泉先生《杜集书录》便判定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的初刻时间乃是康熙九年(1670)。而这一结论的最终得出,则完全是以稀见杜集序跋为基础的。
除了可以考知文献的成书及刊刻时间,杜集序跋对于判断文献作者的时代及生平事迹也往往有直接帮助。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王邻德《睡美楼杜律五言》一书,然而由于对相关文献中对王邻德其人的生平事迹记载甚少,故《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书在著录《睡美楼杜律五言》时都不能确定其成书时间。今据王邻德《睡美楼杜律五言引》可知,王邻德学杜曾得刘雪舫指授,而通过对刘雪舫生平事迹的稽考,则可以确定王邻德为清初人。刘文炤,号雪舫,宛平籍,海州人。崇祯帝之母孝纯皇太后之侄,新乐忠恪侯文炳弟。李自成陷京师,文炳阖家自焚,文炤独奉祖母逃匿,后流落江淮间,寓高邮甓社湖者二十年,著有《揽蕙堂偶存》。其与王邻德之交游,当于寓居高邮之时。
(三)可以辨析文献之真伪
杜集序跋中对文献的成书过程与流传情况往往有最为真切翔实的记录,故而对辨析某些文献之真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道光十一年(1831)阳湖庄鲁刻本《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其中评语是否真为朱彝尊所评颇值得怀疑。这是因为朱彝尊为清初名家,与之同时的李因笃、邵长蘅、吴农祥、王士禛等人之杜诗评本均流传有序,毫无疑义。而《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却出现较晚,且此前从未见有书目提及。是书的编刻者岳良、庄鲁将其定为朱彝尊所评的依据,就是该本前的《朱竹垞先生原跋》:惟阅是集,为二三前辈丹黄评定,碎无笺注,而批郤导窾,各寄会心。余因附参末见,以冀作诗宗旨,不仅沾沾于证引也。康熙乙巳(1665)夏月,竹垞朱彝尊书于曝书亭侧。而庄鲁《序》曰:丙戌(道光六年,1826)游皖城,偶过书肆,见败帙中有是编,乃秀水朱竹垞先生手批本,购归读之,觉体会入微,别有心得。取所评之本手录付梓,以公同好。原跋有二三前辈丹黄评定,概谓秀水朱氏评本可也。可见庄鲁未暇对该本的实际评点者一一进行核实,只是由于书前有署名朱彝尊的跋文,便认定为朱彝尊所评。其实朱彝尊跋文中惟阅是集,为二三前辈丹黄评定,碎无笺注,而批郤导窾,各寄会心。余因附参末见,以冀作诗宗旨,不仅沾沾于证引也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其批点是附于二三前辈批点之后的。庄鲁虽明知如此,却仍糊里糊涂地说概谓秀水朱氏评本可也,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胡说。民国间出版的《国学专刊》1926年第2期曾刊载稿本《朱竹垞先生批杜诗》,其内容与庄鲁刻本《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完全不同,稿本前载有陈衍所撰序曰:《朱竹垞先生批杜诗》,旧藏小瑯環馆,未经刻本也,吾乡郑虞臣先生曾手钞副本。仲濂丈,先生侄也,复为杨雪沧舍人重钞一过。杨殁,传闻此本鬻在京师厂肆,沈之封提学见之,以告余,余告稚辛,以三十饼金购还。则卷首黏贴仲濂丈所钞朱字《总评》而已,其卷中朱批,则他人效丈字体也。稿本后还有陈衍之案语曰:衍案:朱竹垞朱批之本,藏小瑯環馆而未刻者,不知其批在何本杜诗上?今乃有刻本朱竹垞先生所评杜诗,首卷标题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卷一,其卷二以下,则只题卷几而已,并无朱竹垞先生等字,其书眉、诗旁所有已刻评语外,又有朱字未刻评语,多与相埒。朱字是,则已刻者非;已刻者是,则朱字非。然朱字无可疑者也。仲濂丈既钞《总评》,后有跋语略云:兹批专指作法,间批钱笺。集中于起伏承结,最为用心,想亦先生早岁伏案时咿唔有得,随手钞录,意不主著述也。又目录后朱批有云:起伏照应用尖圈,承上起下用密点,词意佳者用圆圈。今《总评》既未刻,而刻本批语于所谓起伏承结者全未拈出,于所谓起伏照应、承上起下、词意佳者,全未用尖圈、密点、圆圈,则已刻批语,不出于竹垞,惟朱字者为竹垞所批可知。是则已刻者何人所批乎?案竹垞《原跋》有云:惟阅是集,为二三前辈丹黄评定,批郤导窾,各寄会心,余因附参末见云云,可知另有杜集为前辈所评者,今已刻者即其书。其竹垞朱批,实未刻,故皆以朱字辗转迻写。书贾射利者不知其详,以前辈评本易其首行标题为朱竹垞评本,又有割裂迻写朱批,黏卷首以实之者,而岂知转以败露也。陈衍在序及案语中详细记载了稿本《朱竹垞先生批杜诗》辗转流传的过程,并通过稿本与刻本批点体例之异同,指出庄鲁刻本中书商作伪之痕迹,从而最终认定刻本并非朱彝尊所评,其论可谓确凿可信。我们仔细检核《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中的所谓朱彝尊评后亦可以发现,这些评语多为清初李因笃与邵长蘅之评,并非出自朱彝尊之手。而《国学专刊》刊载之《朱竹垞先生批杜诗》应该才是真正的朱彝尊评语。由此例可以见出,清代杜集序跋对于判定某些杜集之真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可以考知杜诗学文献传播之实况
清初的杜诗学颇为兴盛,而时人在杜集序跋中对其盛况的描述,对我们了解历史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清初方拱乾《手录杜少陵诗序》云:诸书惟杜注最多,以予所见,且十八九种,闻吴下藏书家至八十馀种,虽未得书见,大略可以意揣。方氏所云吴下藏书家有八十余种杜诗注本,其中除了少量宋元明之注本之外,大多数应是清初之注本。这无疑为我们了解清初杜诗注本的实际数量,提供了重要参考。又如明代李东阳有《批杜诗》,该本现已散佚,然清代学者尚能见此批本,在杜集序跋中便有提及者。如清初戴廷栻《丹枫阁钞杜诗小叙》云:余旧游燕,于陈百史架见李空同手批杜诗,草草过之,其后每读杜诗,以不及手录为恨。马世俊《杜诗序》亦曰:近见李空同评本,仅得其音节,不谙其神理。再如清初李因笃《杜律评语》一书是否真曾行世,颇令学界感到困惑。成都杜甫草堂甚至曾将此书列入1959年第二次《征集书目》,书名作《杜诗评》,然迄今未见。而周采泉《杜集书录》引无名氏杜诗批校本《题记》云:李氏有《杜律评语》,安溪李文贞公(光地)极赏之,欲刊刻而未果,惜流传甚少。由此《题记》可知,《杜律评语》当时并未刊刻,故极有可能已经散佚。而杜集序跋中提供的这类信息,对于我们判定杜诗文献之传播与存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五)可以窥见清代杜诗学界的学术分歧
从杜集序跋的角度切入,往往可以窥见清代杜诗学界的学术分歧,这对我们了解文献成书的学术背景极具参考价值。例如清初陈式《问斋杜意》,前有徐秉义、张英、方孝标诸人之序,然检钱澄之《田间文集》卷十三,亦载有《陈二如杜意序》一篇,当是钱澄之应陈式之请为《问斋杜意》所作之序。那么陈式之书前刊载了诸名家之序,却为何单单未将钱氏之序弁于书前呢?考钱澄之《陈二如杜意序》云:世之誉杜者,徒以其语不忘君,有合于风雅之旨,遂以为有唐诗人来一人而已。吾谓诗本性情,无情不可以为诗。凡感物造端,眷怀君父,一情至之人能之,不独子美为然。唐之于子美至矣,子美之感恩不忘,其常情,非溢情也。凡公之崎岖秦陇,往来梓蜀夔峡之间,险阻饥困,皆为保全妻子计也。其去秦而秦乱,去梓而梓乱,去蜀而蜀乱,公皆挈其家超然远引,不及于狼狈,则谓公之智,适足以全躯保妻子,公固无辞也。且夫银章赤管之华,青琐紫宸之梦,意速行迟,形诸愤叹,公岂忘功名者哉!而专谓其不忘君耶?子美于君父、朋友、兄弟、妻子之间,一中人之深情者耳,谓为有诗人以来一人,过矣。今集中有句涩而意尽者,有调苦而韵凑者,其弊至多。唯是其气力浑沦磅礴,足以笼罩一切,遂使人不敢细议其弊。吾以公全集按之,声病固所时有,正不妨于有,亦正不必曲为回护也。耳食之徒,略不考核,唯随声附和,何足辨哉!从序中可见,钱澄之对杜甫思想以及杜诗艺术颇有微词,似乎仍然继承了明代郑善夫、王慎中等人之贬杜倾向,其看法与陈式等人所见差距甚大,故陈式在刊刻《问斋杜意》时,便毅然将钱序摒弃。我们从中似可窥见贬杜论在明清之际地位之黜陟,以及明清两代杜诗学嬗变之微妙消息。同样地,乾隆朝周春《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一书,今所见《丛书集成初编》影印《艺海珠尘》本前只有周春之《自序》与《小记》。然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著录《周松霭遗书》云:《杜诗双声叠韵谱》八卷,前有王西庄、卢抱经、钱竹汀、秦小岘及武进刘尚书权之序。可见当时为周春此书作序之名家颇多,今检卢文弨《抱经堂文集》、钱大昕《潜研堂集》、秦瀛《小岘山人文集》,均存为《括略》所作之序,仅王鸣盛、刘权之序未见。而周春刊行《杜诗双声叠韵谱》时,却仅存自序,这是因为周春《括略》一书是从双声叠韵的角度择定杜诗之异文、甚至判定杜诗之真伪,而钱大昕诸人对周春这种偏执一法而绳杜诗的作法颇持异议。然而周春对这些质疑却颇不以为然,遂在刻印时有意将诸名家序全部刊落,仅保留自序,其兀兀不平之气,是见于言外的。因此杜集序跋是促进我们了解清代诗学纷争的重要途径,序跋中的许多学术内容,能够使我们更为直接地了解清代杜诗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纷繁复杂的学术背景。
另外,在有些清代杜集中,收录于刻本之序跋,同时亦收入序跋作者别集,两者之间在文字上往往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张澍为范辇云《岁寒堂读杜》所作《序》,亦见清道光十五年枣华书屋刻本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十四,题作《跋》。将二者相较后可以发现,其文字差异颇大,《养素堂文集》之《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修订痕迹,而这些文字异同正可资校勘考证之用。除此之外,清代杜集散佚过半,然而其序跋等内容仍散见于清人别集、笔记、方志等文献中,可以通过努力钩稽,将这部分文献最大程度地辑出,这对于了解散佚清代杜集的大致面貌,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二、清代杜集序跋的诗学理论价值
(一)提出反穿凿的新途径:反复涵咏以直揭本心
黄庭坚在《大雅堂石刻杜诗记》中曰: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寄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六)这确实道出了宋人解杜时动辄凿深附会之弊。此后历代的有识之士在反对注杜中的穿凿附会时,往往都会以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作为理论武器。然而若不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仅凭低级的以意逆志,所得多是臆解耳食,仍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而我们在清代杜集序跋中看到,众多学者提出了一种反穿凿的新途径:即通过反复涵咏杜诗以直揭本心。这一研读方法倘能运用得当,确实可以避免主观臆断、穿凿附会之弊。如清初傅山《与戴枫仲》云:杜诗越看越轻,弄手眼不得。不同他小集,不经多多少少人评论者。若急图成书,恐遗后悔,慎重为是。非颠倒数十百过不可,是以迟迟耳。曾妄以一时见解加之者,数日后又觉失言,往往如此,且从容何如?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涵咏,认识才能不断深化,也才能真正体悟到杜诗的真髓。因此在傅山看来,读杜也就成为最终获得真解的惟一途径。在他这种认识中,隐含了对历代注家穿凿琐碎之弊的批判,其直揭本心的解杜方法无疑具有革命意义,因此其思想一直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如浦起龙《读杜提纲》亦曰:读杜逐字句寻思了,须通首一气读。若一题几首,再连章一片读。还要判成片工夫,全部一齐读。乾隆朝的汪灏亦强调读杜,其《知本堂读杜自序》曰:不笺且注,而只读之者何?杜陵去今九百馀年矣,名贤宿学,注之笺之者,既详且精,灏于数者俱不能,且惧穿凿附会,失作者之心,聊读之云尔。他还于该书的《凡例》中提出读杜之法:必全首一气读之,一题数首一气读之,全部一气读之,乃可得作者之本旨。其后,翁方纲《杜诗附记自序》亦云:手写杜诗全本而咀咏之,束诸家评注不观,乃渐有所得。段朝端为鲁一同《鲁通甫读书记》所作序曰:董遇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生于沈壮横厉之作,则击节高歌;于精深华妙之作,则慢声徐度。迨至兴会充满,口角流沫,实有鬼神来告之乐。塞者以通,晦者以明,关节尽解,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鲁一同《识》亦曰:但吟讽百过,自有鬼神来贶耳。浦氏读书何尝不细心,只是畦町太过,如刻舟求剑。庄子曰:吾以神遇,不以目视。读杜者不可不知此言。以上这些杜诗注家都强调要对充满穿凿之论的旧注保持相当高的警惕,并主张通过对杜诗的反复讽诵和体味,来实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这无疑对于矫正旧注的穿凿与讹误具有重要作用。
(二)不笺一字的反穿凿思想
鉴于旧注的穿凿附会,许多明清学者主张完全删去旧注,仅仅保留杜诗原文,是为白文本。这无疑是明清杜诗学中的一种极端倾向。而这种反穿凿思想,在明清杜集序跋中有着非常集中的讨论。例如明末傅振商《杜诗分类》即是一个影响较广泛的白文本,傅氏在《自序》中曰:每厌注解本属蠡测,妄作射覆,割裂穿凿,种种错出,是少陵以为诠性情之言,而诸家反以为逞臆妄发之的也。何异以败蒲藉连城,以鱼目缀火齐乎?因尽削去,使少陵本来面目如旧。庶读者不从注脚盘旋,细为讽译,直寻本旨,从真性情间觅少陵。清周光燮《跋》云:去注释而从其类,意固深矣。谚云:僧闭口,佛缩手,盖默于不知也。在对杜诗蠡测穿凿到逞意妄发的程度时,剔去注释,恢复杜诗的本来面目,当然就成为少陵功臣了。此本对后世影响深远,到清代就有两种重刻本。其中顺治十六年(1659)西陵亮明斋刻本前有高士之《告白》云:杜工部诗凡笺疏丹黄,多属蠡测,甚至矫诬穿凿,汩没作者本意。兹集恪遵古本,依题分类,不加删选,不尚诠释,绣梓精工,校订详确。庶几工部真色尚存天地间,识者自辨。梁清标《重刻原序》云:余既好工部诗,而刻本率割裂错杂不可读。旧直指傅公刻分类集,芟薙注解,犹存本文,划然皎然。傅振商的白文本因不尚诠释、校订精确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净本才能真正揭示出久被蒙蔽的杜诗本意,白文本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明季卢世刻《杜诗胥钞》是另一个影响较大的白文本,刘荣嗣于该书《知己赠言》中指出:古今解少陵诗即无虑数十百家,或逆意,或剔词,为执、为诡、为遁,紫房一切芟去,以待学人之参会也。清初张彦士《杜诗旁训自序》曰:偶于黄山学署得卢紫房《杜诗胥抄》一书,不发一议,不置一解,而少陵之真面目真精神,犹得洞于行墨之间。予怃然曰:此善读杜者也!以我注杜,何如以杜注杜?以解解之,何如以不解解之?杜之无容注也,予既已知之矣。这些看法都是对白文本注杜思想的沿袭与承继。然而随着白文本的发展,其流弊也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即普通读者很难读懂没有任何注释的杜诗白文本,特别是杜诗当中那些和史实联系紧密的篇章。于是人们开始回过头来反思白文本的初衷是什么?这种做法是否过于偏激?以及新的注杜者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对策等等问题。清初的著名学者阎若璩和张溍之子张榕瑞关于白文本与传统笺注本的优劣有过一次讨论,阎若璩《读书堂杜诗注解序》云:间谓阁学先生曰:说《诗》者,历来以《小序》,朱文公始一切抹杀,讽咏其白文,颇得孟子以意逆志法,窃以读杜者何独不可?阁学先生曰:世有不得其事,而能通其义乎?余笑曰:患无公家灵心慧眼耳,苟有之,神者告之矣。邢子才所谓思若不能得,则便不劳读书者。二人争论的关键在于白文本与注解本何者更可取。阎氏以为仅咏原文亦可理解杜诗,此论明显承继白文本编选者的主张;而张氏则强调必须要有对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才能正确理解,这当然一针见血地揭出白文本的致命弱点。这场争论之后,张溍《读书堂杜诗注解》等注本大量刻印,而白文本则一蹶不振,然其影响却并没有完全消除。乾隆五十年(1785)刻玉勾草堂本郑沄《杜工部集》是另一个白文本的善本,该本以其白文无注、编校精审,得到后世大量翻刻,郑庆笃等《杜集书目提要》就著录了八种之多。郑沄在《序》中云:笺注概从删削,以少陵一生不为钩章棘句。以意逆志,论世知人,聚讼纷如,盖无取焉。这样的注杜思想都和以往的白文本编者们一脉相承。此外,乾隆朝孙人龙《杜工部诗选初学读本》亦是白文本,其《自记》云:余幼读工部诗,窃见向来评注,几数百家,手自纂辑,不啻数四。然引证猥杂,扬抑纷繁。窃谓随其所见,均不如密咏恬吟,熟读深思,而自得其旨趣。孙人龙指出,直接诵读杜诗白文可使初学者可少走弯路,故选编白文本作为初学杜诗者的读本。虽然此后杜诗白文本变得越来越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股反穿凿的思潮永远值得后人深思。清末林栋在其《偶成》之二中曰:几人学杜得其神,注解千家各竞新。伐石深镌工部集,不笺一字是功臣。真可谓是对这种反穿凿思想最为恰当的概括。
(三)对以杜证杜方法的集中阐述
使用以杜证杜和史诗互证的解杜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主观臆测与牵强附会,是杜诗注释史上最为成功、科学的研究方法。就目前所见文献来看,最早提出以杜证杜这一说法的,是明代的杨慎,其《升庵诗话》卷一曰:韩石溪廷延语余曰:杜子美《登白帝最高楼》诗云: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此乃登高临深,形容疑似之状耳。云霾坼峡,山木蟠拏,有似龙虎之卧;日抱清江,滩石波荡,有若鼋鼍之游。余因悟旧注之非,其云云气阴黯,龙虎所伏,日光圆抱,鼋鼍出曝,真以为四物矣。即以杜证杜,如江光隐映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同一句法,同一解也。岂真有乌鹊、鼋鼍、虬龙、虎豹哉!明人虽已有此等认识,然却并未在注杜中有意识地大规模使用这种方法。直至清代,杜诗注家们才开始在理论上明确认识到以杜证杜方法的优越性,并在注杜实践中较为广泛地使用这种科学的注杜方法。而他们对以杜证杜方法的明确认识与系统的理论阐述,都集中地体现在杜集序跋之中。例如清初周亮工为张羽《杜还七言律》所作序曰:若葛民此注,不过因世人不见杜老真面目,直以杜还杜耳。老杜被学者挦剥殆尽,又被注者摘索无遗,不得不逃之无何有之乡。直遇葛民,始得咏生还偶然遂也。勿论自来诗文书画,直当以笔还笔、墨还墨;而注古人者,更当以古人还古人,得一还字,杜诗从此无事矣。周亮工所谓以笔还笔、以墨还墨、以杜还杜,都是针对当时注杜之弊而发,其以杜还杜之论虽与以杜证杜稍有差距,但无疑仍具有导夫先路之理论价值。又方拱乾《手录杜少陵诗序》曰:此本亦以我注杜诗耳,以杜诗注杜诗耳。若曰集诸家以为本,则不能居矣。吴兴祚《杜诗论文序》也提出:不强杜以从我,而举杜以还杜。方氏以杜注杜、吴氏举杜以还杜,与周亮工以杜还杜的意思都非常接近,这都表明清初杜诗学界对以杜证杜方法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此后赵星海《杜解传薪自序》曰:少陵之诗,少陵之心也;少陵之诗有异,少陵之心无异也。吾不以吾心解杜诗,而以杜诗证吾心焉。于是乎吾心出,于是乎少陵之心亦出;少陵之心出,而少陵之诗解矣。然则非吾解杜诗,乃杜诗自为其解耳。自为解而有不解者乎?自为解而人复有不解者乎?可以看出,赵星海所谓杜诗自为其解之说,也是清初诸人以杜证杜说之嗣响,同时表明清代杜诗学界对这一方法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不过以杜证杜方法虽能避免穿凿,若使用不当,则又会产生肤浅庸陋之弊,卢元昌《杜诗阐自序》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世称少陵诗之难读也,古今注家,奚翅数十。顾有因注得显者,亦有因注反晦者。一晦于训诂之太杂,一晦于讲解之太凿,一晦于援证之太繁。反是者,又为肤浅凡庸之词,曰:吾以杜注杜也,则太陋。至于在使用以杜证杜方法时如何才能做到既反穿凿附会,又能避免肤浅凡庸,在清人也有过大量讨论,兹不赘言。不管怎样,清代杜集序跋中对以杜证杜问题的集中讨论,无疑促进了学界对这一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不断得到深入和发展。
(四)提出注杜者际遇应与杜甫的经历相契合
陆放翁曾说:欲注杜诗,须去少陵地位不大远,乃可下语。(《跋柳书苏夫人墓志》)在清代的杜集序跋中,注杜者也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们认为,在杜诗研究的主体因素中,只有经历坎坷与杜甫相似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杜诗,在以意逆志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诠释杜诗。如邵长蘅《杜诗臆评序》曰:长垣王又愚先生起家进士,令梓潼,遭乱弃官,流离滇黔,阅十馀年而后归。方其自秦入蜀,窥剑阁,下潼江,又以事数往来花溪、锦水,其游迹适与子美合。及弃官以后,系怀君父,眷念乡邦,以至拾橡随狙,饥寒奔走之困,亦略相同。故其评杜也,不摭拾,不凿空,情境偶会,辄随手笺注,久之成帙。邵长蘅指出,王维坤因为自己颠沛流离的境遇与少陵颇为相似,故而才能体会到杜诗的真谛,其评杜也才能做到不摭拾,不凿空,情境偶会。同样地,厉鹗《王雨枫集杜诗序》曰:山阴王君雨枫集杜五律诗,多至三百馀首。雨枫才气豪健,弱冠即举乡试,用经冠其曹。屡上礼部,见摈于有司,马烦车殆,几同少陵残杯冷炙之恨。年逾五十,始以词学被荐,论者谓与少陵献《三大礼赋》试集贤院何异?乃少陵遂因献赋得官,其《赠集贤崔国辅于休烈二学士》也有曰: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感激知己,不忘衡鉴之重如此!雨枫摅文散藻,有声摩空,不幸斥落,且遘微累,如孟归唐故事。其别举主也,则曰:谬称三赋在,刻画竟谁传?其自伤生理也,则曰:新诗句句好,莫使众人传。嗟乎!士只为其可传者耳。使少陵即不献赋得官,其诗岂有能没之者哉!而雨枫终有不释然者,诚悼时之已迈,而惜命之多穷也。厉鹗认为正是由于王雨枫仕途之踜蹭与杜甫相仿佛,故其集杜诗才能得少陵之情境。同样,沈珩《杜律陈注叙》云:窃惟注杜之难,莫难于得少陵一生真心迹。而对如何才能得少陵真心迹,他举出陈之壎竟老诸生、著述富矣,又不幸厄于兵燹,残编断简,零落居多的例证,说明只有和杜甫那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困厄,才能真正读懂杜诗,也才能真正注好杜诗。黄之隽《杜诗钞题辞》曰:剪鸲鹆之舌而听其语也,冠沐猴之首而观其舞也,居然人也哉!而孰则遂人视之也。是故非其质而冒窃之者,识者笑之。杜子美之为诗也,学成四十之前,而晚出之以见于世。宦薄遭乱,困穷颠踣,天既逼迫其肺肠,幽奥曲折,以与鬼神通,轧而愈出。及夫流离楚蜀,播荡江山之间,又张大其眼耳,灵异诡怪,以动其魂气。两者并而发之为诗,于是乎集成而独有千古。人卧衽、齿肥、拥妻子,不杜其才与命,而空杜其貌与声,噫嘻!魄之索求兮,言之鸠兮,行而不失其猴兮。黄之隽辛辣地讽刺了生活优裕的高官显贵们学杜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这是因为他们的人生境遇与杜甫相差实在甚远,故而这些人学杜终究只能是沐猴而冠、鸲鹆学舌。又周篆《杜工部集序》曰:予不能知李,而于杜诗尤不能知,惟于其颠倒挫折、困顿流离之作,读之往往如我意所欲出。又尝南自吴越,北过燕赵,经齐鲁郑卫之区,荆楚之域,极于夜郎、滇、僰,复浮彭蠡,泛洞庭,窥九嶷,临溟海,而回迹环三万,岁周二星。凡舟轩车骑,旅邮店亭,尤于其诗之跋涉高深、出入夷险者,相须如行资徒侣。苟有不解,则就担簦问之。窥之既久,时见一班。虽其官拜拾遗,从容朝右,卜居锦水,情事悠然,与予境遇,绝不相谋,之所为亦莫不心知其意。扃既开,户牖斯在,解释所及,都为四十卷。纵使言之无当,仅不能为公驱除蚍蜉而已。苍然大树,固无恙也。周篆为了更为准切地注解杜诗,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长途游历,刻意与杜甫的一生经历大幅贴近,这样一来,虽时代之悬隔不能改易,但山川地理依旧,漂泊足迹亦相仿,无疑可以大大缩短注释者与杜诗之间的距离。同样,浦起龙《读杜心解发凡》亦曰:昔人云: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地,不可与言杜。今且于开元、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三十馀年事势,胸中十分烂熟。再于吴、越、齐、赵、东西京、奉先、白水、鄜州、凤翔、秦州、同谷、成都、蜀、绵、梓、阆、夔州、江陵、潭、衡,公所至诸地面,以及安孽之幽、蓟,肃宗之朔方,吐蕃之西域,洎其出没之松、维、邠、灵,藩镇之河北一带地形,胸中亦十分烂熟。则于公诗,亦思过半矣。应该说周篆、浦起龙等人这种思想直接启迪了当代杜甫研究者,主持《杜甫全集校注》的萧涤非先生为了更好地校注杜诗,曾于1979年至1980年亲自率领校注组的同志们重走杜甫之路。他们先后赴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实地考察杜甫的漂泊行迹。由于亲身履踏少陵当年所经之地,校注组诸同志遂对杜诗中的许多篇章有了切实的体会与理解,进而屡有全新发见。此后他们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作了形象生动的记述,撰成《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应该说萧涤非先生重走杜甫之路这一构想的提出与实践,无疑是受到了清代注杜者的直接启发。
(五)集杜诗创作初衷之集中阐发
集杜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孔平仲、文天祥、张庆之等人,其中以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最为著名。文天祥在《集杜诗自序》中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性情中语,烦子美道耳。此论一直为后世集杜者奉为圭臬。元代的集杜诗颇为衰落,仅有黄则行《集杜诗句》一种。明代的集杜诗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并不显得特别兴盛,有杨光溥《杜诗集吟》、南师仲《集杜诗》、杨定国《辽警集杜》、金道合《集杜》、李元植《集杜》、万荆《集杜诗》等数种。集杜诗到了清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清一代共出现专门集杜之作数十种,其中张晋《集杜》、车万育《怀园集杜诗》、梁同书《旧绣集》、王材任《复村集杜诗》、李锴《廌青山人集杜》、戚学标《鹤泉集杜诗》、王以敏《檗诗存集杜》等最为知名。其实集句诗自宋代开始就受到不少訾议,诸如不免寒酸之气、游戏笔墨、百衲之衣等恶评可谓不绝于耳。苏轼《答孔毅父集句见赠》甚至调侃道: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小儿。天边鸿鹄不易得,便令作对随家鸡。退之惊笑子美泣,问君久假何时归?世间好事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是什么观念推动着清代集杜诗的创作达到如此高潮,集杜者的创作初衷及创作理念如何,这一直是最为后人所关注的内容。而在清代杜集序跋中,这些问题被集中阐发,颇具认识价值。如毛奇龄《王自牧集杜诗序》曰:吾所欲言,杜甫已言之矣,特虑其言之单也,从而复之,其已复者,又从而更复之。就其意而得其句,句在意间;就其句而亦得其意,则意并在句外,岂无时与地与人与往来眺望之相符者乎?不必时与地与人与往来眺望之相符,而以彼媲此,以此俪彼。不知者叹杜陵该博,人所应有,不必不有,而不知其纂裁之妙。既然吾所欲言,杜甫已言之矣,而后人所历之时、地、人与杜甫又往往相似,故通过集杜一方面可以感受杜陵之该博,与古人相媲美,另一方面则通过纂裁之妙,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杜诗所表现之内容与范围,做到以旧瓶装新酒。又如车万育《怀园集杜诗自序》曰:非有天纵睿哲之资,则不能作;非有天地未阐之秘,则不必作。《礼记》曰:作者之谓圣,讵不信欤?即如诗之一道,今之作者亦夥矣,试问其所作,有加于昔人之作者乎?昔人云:汉魏以下无文章,只有添字换字之法。夫添字换字,已非自家性情,乃相袭之久,而添换者又不知几经添换,以至于今,竟无可添换矣,尚得谓之作乎?不得谓之作,即可以不作,何也?盖诗本乎情,而发乎境。自有天地以来,月露风云,山川名物,境犹是也,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情亦犹是也。李唐以诗取士,数百年中,穷变探赜,搜括影肖,尚有未尽之情之境乎?历赵宋迄于有明,名人辈出,极乎一身之所阅历,一心之所结构,境对情生,未尝留遗毫发,以待后人之添换。而后之人,言人人殊,取昔人之句,生吞活剥者无论已。即间有另辟径道,自为机轴,成一家言者,然不过如烹饪然,物料备具,胾调得宜,亦是佳品,而究之能出昔人之范围也耶?车万育认为自有天地以来,月露风云,山川名物,境犹是也,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情亦犹是也,而后之作者,即使间或有另辟蹊径、自成机轴者,亦不能超出古人之范围。既然如此,则后人之诗,实不必作。车万育此论虽显偏激,但揣其初衷,应是为了矫正当时诗歌创作中的平庸倾向而发。正如熊赐履《怀园集杜诗序》所言:少陵称古今绝唱,兼众美而总其成,风雅家盖无异辞焉。而或则以为,一篇之中,工拙相半,学者往往得其平慢之习,抑又何也?岂犹所谓《三百篇》之后,不当更作四言者非耶?吾友车子敏州有见于此,尽焚弃素所吟咏不存,意兴所适,则惟取杜句而集之,以见己意。这里道出了车万育热衷于集杜之初衷:与其学杜而不能至,反添平慢之弊,倒不如集杜诗来得直接。当然集杜也好,自己独立创作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情感。张晋《戒庵集杜自识》乃曰:人皆知集诗之难,而不知集诗之妙。集诗之难,难于牵合;而集诗之妙,妙于关生。予故尝曰:作诗非有才不能,集诗非有思不能,夫诗思之深于诗才也多矣。初以古人求古人,既以古人铸人,直浑融莫间,信有合钟聚酒之意,此不可对浅人道者。团集而成帙,观者尚无哂予之得已而不得已哉!可见张晋特别强调集杜诗时的个人主体意识,他认为集诗非有思不能,夫诗思之深于诗才也多矣,因为若无个人之独立构思,集诗时便容易为杜诗原文所囿,也就不能独立表达个人全新的情感,则所谓集杜也就容易成为死样活气之土埂木偶。同样,陆继辂为邓显鹤《集杜诗》所作序亦云:湘皋集杜诗,如天衣无缝,读之但觉淋漓悲壮,声情激越,不知是杜是邓,若但云裁缝灭尽针线迹,犹浅之乎论诗矣。邓奇逢《禺山集杜遗稿序言》亦曰:夫学诗,患己作不似少陵;集诗,正患少陵不复似己作。这里仍是强调集杜诗只是抒发个人性情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而杜诗成句只是供集诗者海图波折、旧绣曲移的原材料,所谓天衣无缝、莫辨楮叶、灭尽针线还都只是集杜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己之性情面目,形成自己的新风格,如若不然,集杜也就变成多此一举的文字游戏了。
总之,清代杜集序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诗学理论与思想,值得进行认真地整理与深入地探讨。编者自发愿纂辑杜集序跋以来,通过多年苦心钩稽,共辑得220多种清代杜集中的序跋文献490余篇,稍称可观。即便如此,所纂录之文献尚未臻完备。这是因为杜集序跋的纂辑是一个颇为艰苦复杂的工作,其困难颇多:首先是文献搜罗极为不易。限于个人精力,难以遍访国内各藏书机构所藏杜集。况且很多图书馆和文化单位对查阅文献设置种种限制,收取高额费用,有的甚至根本不允许查阅。因此对一些稀见文献只能望洋兴叹、失之交臂了。其次,文献版本梳理起来也非常困难。需要纂录的杜集文献中有刻本,有抄本,有的见于别集,有的见于方志,出处不同,文字各异,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校勘订正。第三,有些文献的序跋文字颇为漫漶,甚至难以辨认。为校补这些漫漶讹误之处,需要多方访求别本,互相校补订正,庶成完璧。第四,许多杜集序跋系手写上版,多为行草,且异体、俗体字多,有些字虽经反复努力,仍难以辨识。第五,揣摩古人语气不易,点断之际,颇费斟酌。为了不致于贻误后学,编者在文献辑录整理的过程中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力图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献原貌,以期为学界提供可据之文本。然而限于个人的精力与学识,书中的舛谬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祈请海内方家不吝指正。

凡例
一、本书所收序跋以清代杜集之清人序跋为主,亦酌情收录近人撰写之清代杜集题跋。
二、本书所收序跋按照杜集原作者之生年次序先后排列,并参酌杜集之刊刻与成书时间。同一种杜集之不同版本或批本则编排在一起,以求做到以书统序。
三、对已散佚之杜集,或杜集刻本中未收,然尚见于清人别集或方志之序跋,则从别集、方志中辑出。辑出的刻本未收之序跋,列于该刻本之后,并注明文献出处,以便查检比较。对杜集刻本与别集均收之序跋,以刻本文字为准;个别文字差异较大者,则并录之,以供参考。对见于多种文献中的散佚杜集序跋,择其善者加以辑录,并在原文出处部分对其收录情况加以介绍。
四、杜集序跋之版本出处、文献来源、作者生平简介附于该种文献之后。简介置于前次出现之处,重出时,省略。
五、对稀见之文献,注明收藏单位,以便查访;对较为常见易得之文献,则仅标注版本,不再注收藏单位。
六、本书使用现代汉语规范简化字和标点进行排印,对底本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一般不予轻改;为了避免歧义,酌用个别繁体字。
七、对原刻中明显的错误之处加以改正,或以加扩注的形式标出。凡遇各本均阙以及漫漶难以辨识之字,则以□代之。

后记
对清代杜集序跋的编纂始于2000年我考入山东大学追随张忠纲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之时,张先生当时给我定了清代杜诗学史的论文选题,为了完成这个题目,首先要翻阅大量的清代杜诗文献。好在山大是国内杜甫研究的重镇,萧涤非先生领导的杜甫全集校注组经过多年的寻访,早已积累了海内外的大量杜集,资料相当丰富,故查阅起来非常方便。与此同时,我还从张忠纲师访古学诗万里行时所作的笔记中转录出了部分清代杜集序跋,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博士毕业后,我在编撰《清代杜诗学文献考》、《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书的过程中,又逐渐接触到更多此前未曾经眼的杜诗文献,对清代杜集序跋的纂录也慢慢形成了一定规模。加之《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文献丛刊的影印出版,又为我搜集散佚杜集序跋提供了很大便利,文献的篇幅因而得以大幅增加。2014年,我以此课题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幸运地获准立项。其后又遵照专家的评审意见,先后前往国家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查阅了不少珍稀杜集文献,纂录的序跋也越来越多。期间南北驰逐,舟车劳顿,旅店孤灯,耗费了不少心神。
本书编纂的最后时期,正是我由河北大学调动到山东大学的关键阶段,人事错迕,往往使人焦虑伤神,无可排遣,遂聊借整理文献以转移注意力,穷愁著书,斯之谓欤?然与古人神交既久,渐为无数先贤甘做少陵胥吏之精神所感染和激励,文献发现的喜悦也不断地催促着自己继续迈开疲惫的脚步。在多年漂泊访书的过程中虽然备尝艰苦,却也得到了学界众多朋友的无私帮助。许多师友得知我正纂杜集序跋,都热心地代为查阅复印了不少珍贵文献,蒋寅、张如安、李连生、宋开玉、田小军、张弘韬、曾绍皇、刘晓凤、彭燕、张宏、刘坤、顾冰峰、张学芬、张寒等师友都曾为本书提供了无私帮助,谨此致谢!另外,著名书法家阿宁先生、张学鹏教授及杨清臣、梁春胜博士帮我辨识了许多手书上版的序跋文字,益我良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绚隆、葛云波、李俊诸位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力,亦不胜铭感。业师韩成武先生阅读书稿后,欣然赐序,更给我以极大的鼓舞。当然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编者虽已尽了最大努力,尚有不少文献未能经眼纂录,难免有遗珠之憾。考虑到作为一部文献资料汇编,越早提供给学界使用越好,便只能先此交卷了,至于那些漏略未收之文献,则期待着以后能有机缘再行增补。学界同仁师友若藏有秘籍善本、能匡我不逮者,尚请不吝赐告,以便本书之修订完善,先此致谢!

孙微
2016年3月于山东大学


潘承松《杜诗偶评凡例》
杜诗包含广大,随人自领。李九我取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及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等语,以王、孟律杜;陈绎曾取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等语,以李长吉律杜。近日诗家专称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支、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棋等语,又引入温飞卿一路去也。归愚先生不专一体,取其与风雅骚人相表里者,独得少陵性情面目。
读杜诗者,取其格之高、辞之典、气之昌、铺陈排比之伦叙,而作诗之旨莫窥,犹未尝读也。欲知人论世,当于许身稷契,致君尧舜,念松柏于邙山,哭故交于旅榇,与夫怅弟妹之流离,怀妻孥之阻绝,一切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处求之,先生所选所评,总之不失此意。
夔州以后诗,黄鲁直盛称,朱子比之扫残毫颖,谓众人见鲁直说好也说好,直是矮人看场。盖其生硬颓秃处,不碍其为大家。然不善学者,专于此中求杜,恐夫杜诗之真也。选中五言古体,夔州以后,所收从略。
七言近体,夔州后尤工,如《秋兴》、《诸将》、《咏怀古迹》等篇,所云老去渐于诗律细也,此又不可一例。
五言长律,起于六韵,后渐次恢扩,至少陵而滔滔百韵矣。然句意不无重复,兼有重韵,虽少陵之才大如海,不能成连城璧也。选中所收,皆二十韵以下者。
绝句以龙标、供奉为绝调。少陵以古体行之,倔强直戆,不受束缚,固是独出一头,然含意未申之旨,渐以失矣。先生特取远神远韵数章。
诗贵不著圈点,不加评释,然学诗者得之,正如疏通骨节,洗刷眉目,可从此悟入也。本中圈点,专取其精神团结处,评释专标其段落分明、用意微远及与史书印证处,若句栉字比,有钱蒙叟、朱愚庵、张迩可、仇沧柱诸公本在。
杜诗辞句,多两见者,全集每并存于注,一作某字,一作某字,兹从各本参考,择其善者从之,不必歧学者心目也。
字有一字几音者,恐混,读者多习焉不觉,兹随四声圈出,使读者一览了然。
字有向来误书及混书者,如烂漫之误烂熳,案烂漫,见王文考《鲁灵光殿赋》。熳字遍考《说文玉篇》等书,无此字也。绝之从刀,勦说之勦同钞,从力,近人不复辨别矣。类此者甚多,已经一一校正。
去取评点,皆先生斟酌,兹特就平日与闻议论处申言之,惟校定字音及订正向时谬讹之字,承松于此少相助焉。
长洲潘承松森千氏识。
【版本】
清乾隆十二年(1747)潘承松赋闲草堂初刻本《杜诗偶评》。
【作者简介】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宏词,试未入选。四年始成进士,时已六十七岁,乾隆皇帝以江南老名士称之,授编修,迁内阁学士,擢礼部侍郎,后以老告归。乾隆皇帝南巡,加尚书衔。还乡后,曾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以诗文启迪后世,颇获声誉。三十四年卒,谥文悫,赠太子太师。四十三年,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剖棺戮尸。著有《杜诗偶评》四卷、《竹啸轩诗钞》、《归愚诗文钞》、《古诗源》、《西湖志纂》、《说诗晬语》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列传九二》、钱陈群《赠太子太师大宗伯沈文悫公德潜神道碑》以及《自订年谱》。
潘承松,字森千,长洲人,室号赋闲草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