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四书全鉴(套装共4册)

書城自編碼: 303599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中小学阅读
作者: [春秋] 孔丘 等 著;东篱子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D25121494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28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20.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編輯推薦: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论语》原文,辅以通俗易懂的译文,并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全面领略《论语》这部伟大典籍的思想之美。2、全书配以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精美图片,以增强读者对《论语》一书的感性认识以及阅读愉悦感。3、在一版的畅销基础上全新修订而成,内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练,装帧更具品质感,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
《中庸全鉴》原文,辅以通俗易懂的译文,使读者全面领略这部儒家经典之作的哲学思想之美。全书双色印刷,采用80克胶版纸,配以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美图片。在一版的畅销基础上全新修订而成,内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练,装帧更典雅,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
內容簡介: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至今已有2500多年。它的哲学思想以仁、礼为核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及华人世界,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对《论语》一书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解读。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是《四书》中篇幅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很富意蕴、具理论和见气象的著作,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和哲学思想。其文论证有力,比喻生动,文辞华丽,气势磅礴。《孟子全鉴》(第2版)在对原典注释、翻译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读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思辨智慧,从而将先贤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關於作者: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孔子,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目錄
《论语》目录
学而第一
在孔子看来,道德是修身治国的根本,所以他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并开明宗义地提出:学而时习之。因为求知是沟通心灵与德性的桥梁。在求知的过程中,可以懂得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心灵最终到达道德之彼岸时,一个人就能够从人生的至高境界中体验到无尽的欢悦。
为政第二
美好的品德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为政的基础。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也难以有益于人,甚至还会害人,而且知道得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越广。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总会以德为原则,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所有。
八佾第三
中国有句格言: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少人将它抄下来贴在墙上,奉为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与当今商品经济下的竞争观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实上,争与不争并非总是不相容,反倒经常互补。在生意场上也好,在外交场合也好,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也无需一个劲儿争到底,退让、妥协、牺牲有时也很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不争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行,而且也是一种宝贵的智慧,更是礼的具体体现。
里仁第四
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为人的根本。它能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能使你成为真正有德的君子。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成就自身的道德。当你成为一个仁德之人时,是最具亲和力的。
公冶长第五
修养之高低,完全可以通过言行判断出来。孔子就是据此对自己、弟子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品行做出了恰当的评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斑点,这块璧玉就不好了;如果不注意言行,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像玉一样受到玷污。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雍也第六
中庸之道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忠告。处世为人要讲究一个度,恰如其分,保持中庸是处世为人的最高境界。过刚易折,过柔则卑。坚守平常心,就能进退自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述而第七
人生短短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何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呢?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以德为重,拥有坦荡的胸怀,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变得宽广坦荡。有了坚定的志向,纯洁的思想,坦荡的胸怀,自然就能淡看贫富,不忧不惧,不计毁誉,无欲而刚。
泰伯第八
君子修德求仁,有道有节。孔子在这里所论述的仁者行为,主要偏重于在现实中施行的方法问题,只有那种彻底吃透仁的内核精神,对有害于仁的各种手段伎俩洞察明白的人,才可能真正地施行仁德,坚守气节。
子罕第九
孔子的智慧两千年来经久不衰,并非因为它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它非常人性化,非常实用。它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生活,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心灵修养。譬如孔子讲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就是指导加强个人修养的金玉良言。
乡党第十
礼仪是待人处世、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日常工作还是出入重要场合,从政还是经商,均离不开礼仪。礼仪虽是生活小节,但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与魅力,还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文化素养及内在的精神风貌。
先进第十一
孔子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与弟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这些长者之言,还蕴涵了许多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当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之时,非但能能使自身修养得到提高,还能在更高层次上享受人生。
颜渊第十二
克己是一种品德。忍让、谦让由克己而生,恒心、毅力由克己而成。克己,处世能大公无私,临危能当仁不让。能克己者,其人品自高。孔子认为,只有克己,才能遵守礼义,才能守信,才能使一切变得有秩序起来。
子路第十三
倘若为政者自己不能端正行为作出表率,那么他的所谓命令就没有人会放在眼里。反之,作为一个领导、一个当政者,倘若自己品德端正,率先垂范,自然也就成为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改良社会风气等带有根本性的治政带头人了。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品行端正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它能使一个人在某个群体中自然而然地树立威信。一个不正之人,是不会在人群中拥有话语权的。
宪问第十四
成为君子,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明白德行之所在,内心始终向着道德的方向,并以道德为尺度,察是非,辨得失,识进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他也就走在了君子的路上。
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能够一直坚持正道,把仁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把义作为行事的根本,并坚持用礼来约束自我,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么道是很容易追求到的。
季氏第十六
天下有道是人们所向往的。有所乐,有所戒,有所畏,有所思,这样做了,就能明白礼义之所在。对个人而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对国家而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戈,天下自然也就有道了。
阳货第十七
既然人性都是相近的,为什么还有善恶呢?孔子认为,这与后天习染有关。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当我们不断接近高尚的德行时,将会领悟到,哪些是合乎伦理的,哪些是违背道义的,久而久之,也就是知勇尚义的仁人了。
微子第十八
士之为士,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隐者之隐,是由于他们对世俗的彻悟。二者都是建立在高深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古时的高士和隐者虽然已经离我们很远,然夙夜思之,想象高士风怀,亦足以抚慰心灵了。
子张第十九
有德之人不仅注重自身的修养,更可贵的是他会坚定不移地把德行发扬光大,这自然也是仁的体现。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子贡对他崇敬不已,并以日月来赞誉自己的老师。
尧曰第二十
尧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君主,尧的时代也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读尧曰之篇,听圣贤之言,很自然地就勾起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怀念和向往。倘若人皆有尧舜之心,大同之世不远矣。
参考文献
《中庸》
第一章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第二章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鲜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第四章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第五章践行:积极实践
第六章大知:大智慧者执两用中
第七章予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八章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第九章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第十章问强:精神力量的强最重要
第十一章素隐: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第十二章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三章不远: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四章素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第十五章行远: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第十六章鬼神:道体物不可遗
第十七章大德: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无忧: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第十九章达孝:礼法制度是治国之本
第二十章问政:治国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一章诚明:自诚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至诚:用至诚之心赢得至忠
第二十三章致曲:真诚之人能化育万物
第二十四章前知:至诚者可预知未来
第二十五章自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第二十六章无息:至诚是没有止息的
第二十七章明哲:明达智慧,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自用:愚贱不可自以为是
第二十九章取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第三十章敦化: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一章至圣:能配天的领导艺术
第三十二章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第三十三章德化: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孟子》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参考文献
《大学》
一、大学经论章:初学入德之门
《大学》全文分经、传两部分。经,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大儒程颢认为是孔子遗书,初学入德之门,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初入社会立身处世的必修入门课。其中,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阐明了大学思想的根本所在;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三纲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包含了儒家学派的方法论,极具实用价值。
二、康诰盘铭、邦畿章:将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
康诰盘铭、邦畿章是《大学》之传的开篇两章,主要就经中的三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德的角度做了进一步阐述。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不管社会背景如何变迁,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道德的标杆。德是立世的根本,守住自己道德的底线,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听讼、格物致知章:凡事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听讼、格物致知章中,《大学》从审理诉讼说起,把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阐述得淋漓尽致。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知道导致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彻底地把问题解决。而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有一个彻底的认识。这就是格物致知。
四、诚意章:君子当慎其独而不自欺
诚,自古以来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宋朝大儒朱熹针对这一章的内容,说诚意是自修之首、进德之基。《大学》认为,诚意做人的关键是慎独、不自欺。慎独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人在独处时最容易对自己放松戒备,从而把自己最真实的本性表现出来,如果在这时仍然能够做到像往常一样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这样就算真正达到诚意的境界了。
五、正心章:修身以保持内心的中正为要
正心章,在原作中,朱熹称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正心与修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心不正,则修身就无从谈起。因此修身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中正。关于这一问题,正心章从五个方面给出了指导答案,并且每一条都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六、齐家章:完善自我,才有整个家庭的和睦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一家之和睦,就没有一国之安宁,齐家,任重而道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不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事实确实如此,家,并不好治理。《大学》说齐家必先修身,所以,齐家之前,首先要做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情操达到一定水平了,才可肩负起一家之重担,才能使整个家庭走向和睦幸福。
七、治国章:家事,国事,事事相通
《大学》认为,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的家治好,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很多治家的理念,比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邻里融洽等,同样适用于治国。家事、国事,可以说事事相通。只要把这些理念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那么治大国完全可以若烹小鲜。
八、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
《大学》说:国治而后天下平。也就是说,天下太平是以治理好国家为基础的。在这一章中,为了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大学》把治国之道进一步具体化了。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言以蔽之,八个字:以人为本,仁德厚民。平天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对当事者时时把人和德这两样放在心里,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懂得运用合适、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曾子②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译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了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我的学问时时温习了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使用财物要节俭,任用人才要珍惜,使百姓不误农时。
~反省自己才不会犯错误~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学习勤奋,很快便有所成就。为养活父母,曾子曾经在莒地为官,而后他又收徒讲学。据《孟子》记载,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他的学生。
孔子的孙子子思是曾子的弟子,而孟子又私淑(意为私自向所敬仰的人学习)子思,形成思孟学派,成为儒家思想的正统。所以曾子是儒家思想奠基人之一。
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内容:为人谋是否忠,与朋友交是否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讨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在现今这个有些以追求外在成功为潮流、精神为外物所累的时代,自省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一日而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个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者所必须学习的。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也未见得会有良好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一开始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时时自省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失,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防范,贪官成克杰、胡长清、李嘉廷的失足,可以说正是因为在平时不知检点、不知约束自己造成的。应该说,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胆大妄为,他们也曾犹豫过、心虚过、自责过,但终究没能战胜自己。有的还以就干这一次为托词,原谅自己。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并不认为事情很严重,觉得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外快,乃小事一桩,不足挂齿。殊不知,如此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悔之莫及。
世间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
生活是一种惯性行为,人在其中,只要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往往会随波逐流。但这种庸常的腐蚀性后果却是严重的。因此,经常性地检省自己的言行,并及时做出调整和约束,是十分有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业的需要,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原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译释】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循着内在的诚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驾驭本性的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所以,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有所节制,这就叫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类运用这些道理来修成诚的美德,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做道。圣人应当运用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在作者看来,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理解这个开端是我们进入《中庸》的关键。
在这里,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他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是与他的知识(生来就有,区别于动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仁。这个仁,以他的知识为特征,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萌发的种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里天命中所谓的天并不是现代人自然意义的天。这个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至上神。在儒家看来,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必须听从天命,在天命中完成自己,成就每个人异于禽兽的本性,完成天命的赋予。
在《中庸》里,天命是内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提供某种规范,而是直接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给人以命令。在这一传输过程中,给令者是天,而受令者则是人,人性直接秉承天命而来,而天命是每个人得以成就人性的直接原因。在这一思想中,人必须完成天所赋予之命,因为这正是人异于禽兽能成为人之处,亦即人性的成就之基。《中庸》这一思想后来为孟子及宋明儒陆王学派所继承。孟子道性善,曰求放心,陆王曰心即理,便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钱穆先生在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的学术文化讲座中,曾这样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
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性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为什么你的性这样,他的性那样;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等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阴;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阳。人分阴阳,天亦分阴阳,如昼夜寒暑等。中国的阴阳家便喜欢从这里讲。此处不详说。
现在讲到《中庸》第二句:率性之谓道。性可以讲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遵循义。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魏晋清谈讲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地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或许一个种田人比一个读书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天人合一。
现在再讲第三句,修道之谓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义,有修正义。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说,庄子、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
的确如此。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含义却极为深奥。它不是针对现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长远的传统与独到的见识,对于人性的本质所作的论断。这是一种信念,但它不是没有根据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经验归纳而得,但却可以用来说明人的主要经验。换言之,人之所以构成如此的人类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恶,又要求行善避恶,好像真有一种命令在其中主导,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说明的。
2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作者强调,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君子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行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否则,是不会在德行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
这个世界由道、理、义在规范制约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归根结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没有什么东西比隐讳的东西更容易被呈现出来被人看见,有些人将自己的凶悍愚蠢藏起来,以为别人看不见,其实是藏不住的,反而因为隐藏而更加凸显出来。莫见乎隐,没有什么比所隐藏起来的那些东西更能够显现出来,有人认为很多事情很小,见小利去拿小利,那你今后可能见大利去拿大利,最后可能窃国。莫显乎微的意思就是说,极其细微的东西,都会呈现出来,逃不过众人的眼睛。
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自己独处的时刻不做坏事,能严于律己,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讲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心灵之诚。诚的对立面就是本能之欲。一个人的私心太多私欲太大,就会处处为了自己去贪婪争斗,就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中庸》告诫人们,要放弃一些东西,不要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减法就是把自己心中想得到的一切物质的、欲望的、权力名誉的东西放弃丢掉,这样才会成为一个诚实规矩、内心坦荡的人。
儒家的这种自我道德修养,一直是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说之者极多,真正能践之者甚少。其中有三个人的事迹比较突出:
其一,东汉时被誉为关西夫子的清官杨震。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接受了杨震的举荐,委任王密为昌邑今山东金乡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他私下拜会杨震,执意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并低声说:黑夜里,无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杨震脸色阴沉,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哪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一席话,说得王密羞愧难当,他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
其二,元初的许衡。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泌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其三,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做官,历时三十余载。一次,在他离任时,僚属们派船送行,然而船只迟迟不启程,直到明月高挂才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为他送来临别馈赠,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来。他们以为叶存仁平时不收受礼物,是怕别人知晓惹出麻烦,而此刻夜深人静,四周无人,肯定会收下。叶存仁看到此番情景,即兴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后将礼物完璧归赵了。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杨震、许衡和叶存仁,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高洁言行,是值得继承发扬的。
现代社会也一样,我们一定不要以为不睹、不闻而放纵自己。一般来讲,在公开场合,一些人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会做出有违法律、有悖道德规范的事。但是,在非公众场合,特别是面对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有些意志薄弱者可能会不善慎独,做出违法乱纪的事,并自认为没有人知道,不要紧的。分析现在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的蜕变过程,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不慎独开始的。
一个人做坏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所致,就像人生病一样,是人本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和遭到外界风寒雨湿的侵蚀所致。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患病,有的人则不患病,那是因为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不相同。因而现在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锻炼,为的就是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我们加强慎独修养,就如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以抗拒疾病的侵扰一样。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加强慎独修养,谨慎个人行为,就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独处时也要做到表里如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