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留学十问: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 肖堰

書城自編碼: 30483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肖堰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707363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8-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88/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9.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吞海.大结局
《 吞海.大结局 》

售價:HK$ 63.3
碰撞与转型
《 碰撞与转型 》

售價:HK$ 446.2
行动红利:用行动告别低效、摆脱拖延,享受人生的红利
《 行动红利:用行动告别低效、摆脱拖延,享受人生的红利 》

售價:HK$ 67.9
改变我们的道路——大疫后的人类及其世界
《 改变我们的道路——大疫后的人类及其世界 》

售價:HK$ 78.2
《周髀算经》新论·译注
《 《周髀算经》新论·译注 》

售價:HK$ 79.4
红楼有三味
《 红楼有三味 》

售價:HK$ 66.7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
《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 》

售價:HK$ 101.2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售價:HK$ 148.4

 

編輯推薦:
本书稿通过对教育参赞、国内外专家和留学生的深入走访交流,对留学生出国后的问题进行的*系统分析。同时,对帮助留学生适应国外学习生活,又给出了*全面建议。而作者陪伴女儿一路中外求学的翔实经历,生动展现了许多家庭渴望而不得的两代人亲密和谐、高度信任的关系,及其带给孩子远远超出留学本身的深远影响。小别离,需要大准备。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广大留学生和家长启发。
內容簡介:
采访者走访过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小学、幼儿园、培训企业。深度与中国20多个省、市的40多个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过长期工作,这是一本与中国*专家进行过多年在留学教育领域的合作指南书搞。两位教育参赞长期在大学和高教管理部门工作,参与见证了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访问考察过国外近百所著名高校。负责组织实施中国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陈维嘉分别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任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薛焕白(分别担任教育部人事司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教育领事【副司级】)。
關於作者:
肖堰。华尔街英语公关总监;全国职业院校英语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拥有TESOL对外英语教学和教育与国际发展两个硕士学位,中国企业十大新闻发言人奖、中国企业最佳发言人制度创新(促进)奖获得者。
目錄
目录序一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
序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会昌
自序
上篇教育参赞的心声
篇首语
第一章 我了解的北美中国留学生现状
第一节参赞详解,中国留学生的特点1.规模、结构、分布的变化2.值得骄傲的四大优势3.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第二节参赞剖析,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挑战1.不容忽视的四大挑战2.与日俱增的交通事故和心理疾患3.无知、无视法律法规的隐患
第三节北美师生眼中,中国留学生的问题1. 教授观点大起底2. 对话藤校招生官3. 留学生自己说
第二章 能够更好地留学
第一节 参赞的建议1.身心健康是保障2.积极主动抢占先机3.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最好4.求知看态度质疑有方法5.别做吃亏的法规盲
第二节 留学,早准备
1.既知今日,早该当初2.与女儿交集中的共同成长3.留学中介?还是DIY?
第三节 再说留学值不值1.何时留学好,绕不开的话题2.想通过留学成为什么样的人3.看留学生们自己算的留学帐
第三章 对留学北美的新认识
第一节所见所闻的北美核心教育理念1.制度保障下的以学生为中心2.由央视两期节目看通识教育3.他们经历的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节重新认识北美大学排名1.主要大学排名机构及其背后2.排名150与9853.别在一味追求排名上耗费精力4.在列表中认识自我
第三节北美大学专业选择与非中国式思维1. 本科专业设置与职业划分不完全相关2. 硕士、博士专业选择标准不同3. 教育,授孩子以鱼,还是渔
下篇 圈内妈妈的实战
篇首语
第一章 当女儿遭遇问题时
第一节她失而复得自我,因为我的理解1.女儿的四段留学心路历程2.交友受挫后的醒悟3.寻找丢失的自我4. 让自己强大是硬道理
第二节她屡败但屡战,因为我的鼓励1.美国高中乐队里的妥协2.测验失利后的改变3.高效的远程交流机制
第三节她愈挫却愈勇,因为我的支持1.她的情绪她做主2.老师们的感动3.美国老师的至宝评价
第四节她撒欢前行,因为我的信任1.加速物理课,她选定了2.申请耶鲁,被拒也值了3.继续着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第二章 留学亲子早开始
第一节三个早培养1.独一无二,在伯乐眼中成像2.独立和责任,在赋予中培养3.管住自己,在规则中训练
第二节三个早加强1. 不知不觉习得英语2. 付出才能得到3. 拒绝无度攀比
第三节不试, 怎么知道不行?1.幸亏没放弃英语大赛2.自编杂志义卖受阻时3.差点儿错过心仪学校
第三章 贴心闺蜜早练成
第一节 无障碍沟通的炼成(1)1.小兔子之死2.三好生差点被一票否决3.数学考砸后的释然
第二节 无障碍沟通的炼成(2)1.那些闭门不见的年少日子2.她教训起我们3.爱与被爱,都是美好的
第三节 与她别离,我曾是纠结妈妈1.一个纠结的家庭话题 2.论证后的决心3. 离别前的思念和准备4.放弃陪读计划
附录一
作者女儿申请美国寄宿高中的主论文:Rongers autobiography, published in 2060 Chapter 3 The Right Decision
附录二
作者女儿申请美国寄宿高中的补充申请论文(节选):The Only and Unique Me Ronger in the WorldMy Developmental Milestones
附录三美国学制与中国学制对比, 美国留学说,搜狐教育,2016-03-30
附录四加拿大学制与中国学制对比
参考文献
跋 榕儿(作者女儿)
后记
內容試閱
推荐序一肖堰女士是我曾经的同事,也是我一直相处很好的朋友。26年前,肖堰加入教育部,与我同事十载。后来,她进入华尔街英语,成为该品牌在中国的开拓者之一。凭着深厚的英语教育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教学管理经历,她很快成为该领域受人尊敬的专家。工作之余,肖堰笔耕不辍,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留学十问:圈内妈妈与教育参赞的对话》。藉着应邀为她的新书作序之机,漫溯时间之河,40年前第一次登上班机赴德国求学的场景,依然历历如昨。1977年,我有幸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10年之后,又在洪堡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段负笈海外求学的经历,极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思想、提升了我的能力,影响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工作之后,我又与留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成归国,正赶上国家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我先后进入教育部外事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驻德国使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工作。特别是担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期间,我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才俊,或是获得国家奖学金,或是获得外方资助,或是由家长们出资他们翻越高山大海,追逐梦想,激扬青春。我想这段特殊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也是肖堰邀我作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的观察,4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留学在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发展中所承担的使命、扮演的角色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自费出国留学的快速发展,家庭的参与、家校的互动、家长的作用不断深化,留学在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同时,日益成为社会公众的多元化教育选择之一。而如何看待留学,如何选择院校,如何在远隔重洋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学有所成越来越成为家长和学生们面临的新课题。相信本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书全面展现了肖堰参与、指导和引领女儿幼年成长、国内求学、美国高中、大学留学的全部过程;女儿与肖堰的良性互动,也印证、完善着母亲的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说,职业角色带给肖堰的专业素养和母亲角色带给肖堰的独到经历,都在这本新书中得以融汇和展现。相信这本新书,将为广大留学人员和他们的父母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最后,也是本书特别值得推崇的一点,肖堰并未回避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走出国门,并不意味着一步跨越自己眼前的苟且,走向远方的诗和田野。出国留学,只是家长和孩子们诸多选择中的一个选项虽然可能是比较而言蕴藏更多可能性的那一个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个体。而跨越困难险阻,把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来自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努力,也需要来自肖堰这样的典型借鉴。
刘京辉2017年5月1日
刘京辉: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推荐序二本书的第一个主题是留学。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中产阶层的快速壮大,送子女出国留学,在收入较高且重视子女教育的城市家庭中成为一个趋势。2016年,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已达到120万人,据此估算,每年大约有30万~40万年轻人到国外留学,其中,高中毕业生占多数,也有少数像本书作者肖堰女儿这样的初中毕业生。和上世纪80~90年代相比,我国的留学生已经改变了国家统一选拔、公费资助,或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托福、GRE考试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读研究生的模式,更多的人有了自由选择出国留学的机会。不过,当新事物刚出现且发展过快时,难免有些跌跌撞撞:急切地送子出国深造的父母们,有的是一头雾水,有的是有病乱投医,到处咨询打听;出国的年轻人则面临更大的困难,他们像从精心照料的苗圃突然被移植到山野中的鲜花,经受着从未经受过的风风雨雨。他们更需要有人给他们支持、鼓励,帮他们指明方向,学会克服困难的技能。本书的上篇很好地应对了这一主题。作者通过调查、访谈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参赞、外国高校招生人员、大学教师和留学生,对出国留学的事务性程序以及当前留学生在国外的真实状况、遇到的困难、中外教育比较等作了翔实的描述。这些内容,也许能够给打算送子女出国留学的父母们心中的问题以全面的回答。其中关于中外教育比较的内容,还可以在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给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启发。本书的第二个主题是家庭教育。如果上篇是广角镜、全镜头摄影,那么下篇就像微距的特写镜头。作者仍然扣住出国留学主题,避免上下篇脱节,同时又以白描写法,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作者本人在女儿从15岁出国读高中到念大学过程中,一个个的坎坷,一次次地爬坡,甚至刹车、转向,并夹杂着呐喊、泪水、痛苦,也包含着成功、胜利和喜悦。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我非常欣赏本书的下篇。提起出国留学,人们可能容易想到接受更好的教育、争取更好的前途、未来更好的工作和收入等等,而这些都是功利性的东西,也往往被人们放在第一位。出国留学也能带来一些非功利性的变化,如开阔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学会自由选择、学会自我照料、过简朴生活、自己为自己负责、寻找人生意义和存在价值等等,这些东西可能比前者更重要些,但是也常常被人们放在第二位。诚然,这些非功利的东西,即便不出国,也照样能够培养,但从国内到国外(西方文化)环境方面的巨大变化,以及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背景,可能更有助于一些品质的形成。本书作者是教育圈中人,她谙熟英语,见多识广,对各种教育价值观接触颇多,这是她写作本书的优势,但并不是写出本书的充要条件。我认为,能写出本书的先决条件是她接受的尊重人、人人平等的哲学观和学生中心论的教育观。其次,是把自己曾经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用好的理论来解决孩子在留学过程中遇到的智力、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层出不穷的问题。这第二点是很难做到的。我仅举一例,作者的女儿从15岁到美国读寄宿高中,继而读大学,这一阶段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建立关于自己、他人、学习、工作、社交、家庭、爱情、族群、道德、哲学、艺术、政治、审美、经济等等方面价值观的时期。作者在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相关理论,但是她却生动地运用女儿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的字眼儿,描述了女儿从自我同一性的早闭(妈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到同一性的探索(我自己把几条路尝试着走一下),到同一性的成熟(找到既适合自己、又符合社会期望的路)。当然,这只局限在身份和族群认同、克服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同一性的全面成熟是毕生都未必能完成的任务。在下篇中,作者还运用倒序写法,回顾了孩子从年幼到少年期的成长历程。其中提到的每一件事,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任何做父母者都可以借鉴。从这个角度,本书并不只是适合于准备送孩子出国的父母阅读,它的读者面应该比这更广泛。
陈会昌2017年6月15日
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序这本书,基于女儿去美国读高中、大学以来,我与她共同经历的酸甜苦辣,结合耳闻目睹的留学生出国后面临的挑战和家长关心的问题,我对教育参赞、美国名校招生官、大小留学生以及专家教授进行的走访和了解。女儿的幼年成长、特别是国内外求学的一路经历,又再现了原生家庭生态环境和亲子教育理念对她的深远影响。女儿15岁国内初中毕业后去美国读高中;19岁入读美国大学。我成为了当今留学生家长大军中的一员。时至今日,女儿没有任何社会公认的成功标示;我亦继续是位普通母亲。只是个人关注和职业习惯,让我以不同方式接触到了众多留学生和家长,其中,还包括许多孩子尚年幼就已经有留学计划的家长。我感同身受、并系统记录下了他们对我袒露的憧憬向往和困惑担心,以及向我倾诉的不安纠结与痛苦焦虑。也让我意识到,女儿和我在美国高中、美国大学申请选择、学校学习生活当中共同经历的喜怒哀乐,在广大留学生及其家庭中非常具有普遍性。曾经的十多年的教育口工作经历,让我不断有机会听老同事、老朋友讲述许许多多留学生在国外的情况。那些老同事都曾经或仍然是驻欧美主要国家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参赞。不断高涨的留学热潮,让我透过教育参赞们的介绍,在看到留学生们成长和收获的同时,也了解到出现在他们当中的困惑和问题。这个过程,我从女儿身上也有最真切的感受。同时,我还了解到,一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让留学生们渴望有地诉说,有人倾听,有人建议和指导。但是,另一方面,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工作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接到国内家长的来电请他们帮助寻找失联的孩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孩子的失联是完全自愿的,因为他们不愿意家长找到他们、听家长万里之外还在唠叨;或在与家长产生意见分歧时,承受来自家长不断施加的压力。我认识的一家三口,父母都在国内外接受过精英教育,又分别在国内外教育领域里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广阔的视野。平时与儿子的互动很多,关系也很好。但是,在面对儿子接到的两个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录取时,父母和儿子很纠结,意见分歧也比较大。由于两个都是美国的顶级学校,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其中一所学校提供了一年奖学金,而且这个学校所处的城市,消费水平也相对低一些,所以父母有着强烈的倾向;但儿子却更心仪那所没有奖学金、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更高的学校。僵持中,父母找到了我。在直接表达我的观点和建议之前,我首先向父母、随后又通过视频向儿子提出了两个问题:父母和儿子的心愿分别是什么,包括对儿子选择学校和专业、直至完成学业后的心愿?为什么?沟通后发现,其实双方有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能很好地安身立命,能真正地丰富快乐。基于这样的共同立场,再加上平时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和互动,也让我们接下来的深入讨论变得容易很多。于是,针对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我又提出了以下更具体的问题和建议,并最终令他们全家皆大欢喜。
1. 两个学校的所选专业及其导师分别在业界的影响力如何?2. 在两个学校的所选专业中,以往毕业生去向以及该专业的校友网络分别怎样?3. 针对两个学校分别在以上两个问题的优劣有了明确的判断后,解决分歧的建议是:(1)由于要去学习的是儿子,所以,应该更多尊重儿子的感受和选择。(2)围绕分歧的焦点,即,家庭经济上的考虑,父母和儿子可以运用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的思路和方法,针对一些可以量化考量的问题,帮助儿子未来对自己的选择认真负责、自我监督,以最终获得更好的效果。(3)儿子还可以向自己心仪的学校毛遂自荐,寻求校园工作或助教的机会。那样,自己既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也能弥补父母对放弃奖学金的遗憾。
这些年,这样的情况我遇到很多。那位留学生儿子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两位平日能够良好互动、遇事能够换位思考的父母。而很多家长却会打着我们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旦发现长大自主的孩子做出的选择与他们的意愿背道而驰时,只会一味地感叹儿大不由爹娘!更有的家庭会出现父母与孩子严重对立、互不相容的情况;也就有了前面提到的自愿失联现象。对于留学生和家长的了解与理解,也促使我在伴随着女儿留学、成长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出国留学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放眼并不熟悉却满心向往的国外教育时,是不是真正清楚自我的优劣及预期?面对孩子们出国后遭遇的问题和挑战,究竟该如何准备才能减少问题的发生?孩子们远隔重洋,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该发挥什么作用、并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满足了孩子生理和生活需求后的留学生活中,父母如何实现对孩子情感归属、自尊自信、独立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心转移?怀揣着去了解现实中留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更多贴近他们信息和建议的强烈愿望,又因为女儿的留学地是美国,所以,我首先开始正式走访多位常驻美国、加拿大的教育参赞。最后,聚焦在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参赞陈维嘉和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参赞薛浣白身上。但是,书中展现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又绝不仅适用于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因为,这些教育参赞,一生耕耘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战线上。他们基于对中国教育的全局了解和深刻认识,又结合多年、以及多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合作与调研、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经历经验,包括全面接触、广泛认识、深入了解国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管理者、老师和中国留学生后,获取了大量关于中国留学生的第一手信息,所以,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问题和挑战,是有许多共性的。为了能给家长和孩子们提供多维度的经验教训和视角建议,我又走访了不少过来人。他们中有接触过成百上千名留学生、还经营着自己留学咨询机构的美国名校前招生官;还有自己曾历经大、小留学生生活,后来又在美国和中国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的专家;也有在读或刚毕业的留学生,包括我那15岁入读美国高中、现在就读美国本科的女儿他们的现身说法,更让我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维度上经历着自己的动态人生,收获着生命的丰富与精彩。于是,有了这本书的初衷。
2010年,经过慎重考虑、论证,我们决定送14岁的女儿远赴美国就读寄宿高中。随后,我陪伴她自行开始了繁琐的了解情况、选择学校、申请、面试、实地考察。2014年,我又远程伴随18岁的女儿自主完成了申请美国大学。在少年留学尚为罕见的7年前,身为母亲,我像所有父母会经历的那样,有做决定前的犹豫纠结,也有因不确定性而有的担忧焦虑,更有对骨肉别离的无奈忍受。7年来,一路跌跌撞撞,女儿像其他留学生一样,经历过困惑、困难、迷失、挫折。我也同众多家长那样,纠结过,思念过,揪心过。但让我们深感庆幸的是,自女儿出国后7年以来,一周一次的视频交流,短则1小时,长则2~3小时,几乎从未间断过。加上其中近3年间一周一次的书面报告,生活学习、娱乐交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无所不包,无所不聊。母女虽相隔万里,却像近在咫尺。我在倾听、化解女儿的困扰中,她日趋笃定、走向成熟。女儿在倾诉、寻求我的帮助时,我的成长还在继续,我的世界更加丰富。但是,为了这样的庆幸,我们准备了十多年。在我们做父母倾心所爱后不得不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与孩子割舍别离时,应该知道,其实别离,并不意味着疏离,就像相聚,也不等于亲密。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因此,女儿曾几次建议我系统总结下我们的亲子关系、特别是怎样成为她密友而带给她成长财富和留学红利的经历。了解我们母女关系的亲朋好友、留学生家长也一再这样建议。于是,有了这本书的现在。
带着众多家长、也是我自己关心过的这些问题,书写此书的过程让我相信,虽然书中的很多做法是我的一家经历和一己心得,但贯穿其中的亲子理念,一定能引发广大家长的共同思考。我不是亲子学者,亦非留学专家。但身为国际教育领域30多年的从业者,我希望展现事实,去伪存真,筹备书稿、进行走访时,我好似肩负使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和长久的观察思考。作为曾经的留学生,特别是现在的留学生母亲,我深知那份热切和担忧,在书写过程中,我道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得失感受,其中也包括女儿的许多观察与思考。我衷心希望,女儿和我的经历与了解、体会和感悟,通过与教育参赞、留学生、招生官和专家的交流、相处、学习,透过他们或独特丰富、或具体深入的经历、掌握的海量信息、具有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见解、以及用自身经历换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教训,能引发广大留学生和家长留学以外更广更深的思考。这不是一本关于如何申请进入国外大学的指导手册,但祈愿会帮助家长和孩子们真正了解更多留学的价值,减轻在选择国外、特别是北美中学、大学时的纠结焦虑。这也不是针对怎样进入国外名校的宝典指南,却期望能促使家长和孩子们在出国前尽早准备,别离后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应对留学中的挑战,降低留学风险,最大化留学收获。
肖堰后 记
这本书,从设想、构思,到走访、写作,花了三年里的大部分周末和假期时间,思路时断时续,共修改了22稿。这些年,写作于我,最多的是日常工作邮件和报告,且基本以英文进行。其他的所谓写作,就是我基于女儿每一个成长阶段的观察、思考而进行的记录。至于出书于我,17年前发生过,是编译。现在,由于日常事物繁杂,又经常出差,写书、出书于我,是件勉强的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但从女儿留学至今,不断会有直接和间接认识的家长、孩子来向我咨询,与我讨论。当听到女儿的成长、特别是她少年时就开始的海外求学经历让我们虽远隔重洋,却彼此高度默契、充分信任时,那些家长和孩子都鼓励我把亲子经历和理念系统整理出来,还热切地说:我们等不及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朋友把这样的母女默契和相互信任归结为母女缘深。然而,自女儿出生以来的近8000天里,我那些日复一日、年过一年在意识层面的用心和身体力行的付出,让我和女儿深知,一切岂是一个缘字了得。所以,如果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读完这本书并能引起共鸣、或引发思考的话,我都会由衷地欣慰。所幸的是,许多家长、朋友的热切愿望、有力支持和不断鼓励,让我坚信写这本书的意义,也让我的写作有了很好的基础:那是三年前,40多位家长、朋友向我提出了近100多个问题,于是,便有了此书的开端。因此,完成此书,得益于很多人。无容置疑,没有陈维嘉、薛浣白两位教育参赞的参与和贡献,就不可能有这本书。2015年初夏,她们两位分别刚从驻芝加哥、温哥华领馆卸任回国。当我联系到她们,说明此书的意图和针对的问题时,她们欣然同意,认真做了充分准备,并冒着酷暑一次次与我面谈。有一次与陈参赞讨论期间,恰逢我和女儿在大学第一学期的选课过程中遇有纠结。陈参赞的见地让我近水楼台,豁然开朗。两位参赞对北美教育的真知灼见和对留学生的关注关爱,在书中均已一一展现。同样,林杰老师、Rachel Robins博士、范君老师、于昆田同学对自己亲历和观点的分享,让这本书更加丰富。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及此书的责任编辑钟紫君,使这本书得以出版。他们的耐心责任、严谨作风和专业建议让我和此书受益匪浅。我要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刘京辉对本书的推荐。她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我的榜样。她曾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生,担任过驻德国使馆教育参赞,又主管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工作多年。能得到她的肯定和支持,我深感荣幸。感谢好友陈学锋博士的引荐,让我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会昌先生的推荐。先生没见过我,陈博士引荐时,先生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一定要先看书稿。转发出书稿后,我诚惶诚恐,如同等待判决。让我惊喜和荣幸的是,先生百忙中欣然同意推荐此书,唯一依据是书稿的内容质量。作为中国发展心理学的大家,先生多年致力于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婴幼儿和中小学生、大学生心理与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对推进中国的儿童教育和人口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让我和这本书直接收益。在此,向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感谢我的好友(以汉语拼音姓氏为序)杜玲、谷一成、王正平、魏淑玲、谢宁生、张淑美、诸平在我写这本书过程中给予的非常具体的意见、建议和修改。感谢我的同事杨晓玲及其家人从国际学生家长的角度认真阅读此书内容后给出的宝贵建议。我还要感谢推荐此书的(以汉语拼音姓氏为序)《北京现代教育报》社长廖厚才,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副主任袁霁,新东方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周成刚。他们既是中国教育及留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又都是留学生家长。远在在美国、加拿大的留学生沈湉、陈亦名也在百忙中看我发去的书稿,并倾情推荐。以下亲爱的朋友(以汉语拼音姓氏为序)、留学生家长们,他们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问题,是这本书的起点和依据,也更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信心:柴浩然、陈畅、蒋兵、冷冰、李晓丽、李雪梅、刘艳杰、梅本强、彭昆、桑雪琪、魏国、巫慧、许晓书、薛晓炎、余宁、岳秀玲、郑勇。 感谢(以下以汉语拼音姓氏为序) 戴白燕、郭炳鹏、胡丹、梁学全、孙涵、孙启军、汪晓洋、徐立京、姚恋、张伟、邹茹、朱琳、朱敏一直以来对此书的关注和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在我写这本书过程中无条件鼓励支持我的两个人先生和女儿。他们的付出,成就了这本书。特别是女儿,她因高中和大学留学美国而产生的种种思考感悟,对身边师生和家长的深入观察了解,特别是我们母女俩围绕此书反复进行的讨论和修改,让她成了我书写过程中最重要的高参和第一读者!如果读者朋友们对本书内容有需要进一步反馈和讨论的,欢迎通过作者简介处的邮箱和微信公众账号联系我。我愿意继续与大家深入交流、相互学习。
肖堰 2017年5月1日于北京2017年5月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