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王家卫在《花样年华》中营造的氛围与温庭筠笔下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运镜有何相似?
丹麦影片《芭贝特的盛宴》如何与佛典的奥义相通?
法国电影《四百击》和中国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少年人生有怎样的交织对照?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孝与善怎样的启发?
回望上个世纪的经典电影,我们还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故事?品出何种的滋味?
中国台湾作家何英杰,挑选出20世纪的五十部背景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从台词、镜头的细微之初入手,一字一句解开戏里戏外的情结心网;通过作者丰富的底蕴与广博的视野,以历史映照时事、以西方对赏东方,在往事与今世间游走,在艺术和文学间徜徉。
正如作者所言:作品虽异,却都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并不局限在某种个人或民族的特殊性中。看这种电影,如同翔于一种轰涛涛的永恒沧桑里。这其中的轮回秘密,相信也会帮读者导引出一个未曾想象、却值得尝试的人生。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20世纪为范围,从市面上还找得到的影片中,尽量挑选出不同国家、不同创作年代、不同剧情背景的作品。
作品以内容分为五卷:讲相知的放在真、讲省悟的放在觉、讲亲情人伦的放在仁、讲群我分际的放在义,至于闵闵邈邈、回向不可知的就全放进命。
这本书,是把上个世纪的老电影翻出来再看仔细,也算是把这些年听的、想的凑起来,辑成一本有关四十岁应该有什么了吧的思考对话录。
|
關於作者: |
何英杰,写了几本书,得过剧本奖。
《向往之旅》写一整年的海外游历。
《丹大札记》《后山地图》写云海上壮阔的台湾人、台湾事。
也写过《电影素描》《镜头之外的人生》,记录电影、记录感受、记录这个时代。
|
目錄:
|
目录:
如是我闻与辛意云老师学看电影
卷一 真情分
003 还君明珠《廊桥遗梦》
032 当时年少春衫薄《乱世佳人》
054 一寸相思一寸灰《天堂电影院》
01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之恋》
047 凝恨对残晖《纯真年代》
064 心锁《花样年华》
011 生之欲《野兽之夜》
039 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060 纯《倩女幽魂》
024 更行更远还生《走出非洲》
卷二 觉生命苏醒的时刻
075 艺术之门《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099 当风扬其灰《钢琴课》
090 十七岁的学与觉《死亡诗社》
112 同体大悲《美国丽人》
084 问自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106 众镜相照《梦幻骑士》
119 黄粱一梦《公民凯恩》
134 空不异色《芭贝特的盛宴》
127 真与妄的迷宫《子弹横飞百老汇》
139 大学之道《烈火战车》
卷三 仁人与人
149 向善的轨迹《中央车站》
172 可怜天下父母心《东京物语》
161 对不准的青春焦距《四百击》
179 同是天涯沦落人《欲望号街车》
191 赤子心《小鞋子》
155 桃花源《龙猫》
176 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喜福会》
166 青青校树《二十四只眼睛》
188 没有计算的爱《雨人》
195 仁的复苏《一个都不能少》
卷四 义抉择所在
203 忧以天下《甘地传》
213 可怜无定河边骨《拯救大兵瑞恩》
221 文明的野蛮《教会》
230 富贵不能淫《左拉传》
236 慎独《阿拉伯的劳伦斯》
247 敢为天下先《阿波罗13号》
253 不共戴天《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259 无间道《暴雨将至》
265 抚不平的遗憾《偷自行车的人》
268 千山我独行《七武士》
卷五 命世间的滋味
277 天地不仁《恋恋风尘》
302 五千年的硬道理《活着》
322 社会是一本大书《狗脸的岁月》
289 岁月沉沙《与魔鬼共骑》
316 才情的圆满《绝代妖姬》
333 天才与人才的差别《莫扎特传》
283 天问《处女泉》
310 相濡以沫《色情酒店》
328 梦蝶《芬妮与亚历山大》
295 人生不只像羽毛《阿甘正传》
339 后记
343 附录一影片基本数据
347 附录二年代检索
348 附录三导演检索
351 附录四英文片名检索
|
內容試閱:
|
如是我闻与辛意云老师学看电影那天下午,黄沙吹得特别昂扬。入建中不入社团,犹如未入建中,手上新生训练的小册子这么写,学长也都这么说。顶着操场的风沙,我随着一位学长,匆匆跑到一处教室前。里面黑压压的,连走廊窗边都站满了人。我踮着脚朝缝隙看,黑板左侧写着国学社。老师还没来,只有一位学长在台上讲话。我不时朝外看,球场上的比赛打得起劲,欢呼连连,旁边十来个人靠墙练着武术拉筋。许久,我想,这学长话真多,老师怎么还没来?后来看里头的人都写着笔记,便问了身边学长。噢,弄错了,原来他就是老师。远处角落有个空椅子,便挤着挤着过去坐下。这一坐,就坐到现在。听老师上课,是非常享受的事,因为他根本不是在上课。他善于启发学生认识自己、认识性情、认识才华、认识生命的美好。他先后任教于建中、艺术大学,教国文、教哲学、教美学。教书一辈子,一辈子教书,乐此不疲。课堂上,他常会提到电影。有一回,也是记忆中的第一回。老师刚看完《莫扎特传》回来,鼓励还没看过的同学赶紧去看。他说:你们功课都好,可能不容易体会。像艺术学院的学生就和你们不同。他们求学过程中,受到的责骂多、挫折多,电影看着看着都哭了,出来就问我:老师,你看完电影,觉得自己是庸才还是天才?我就问他们,你觉得你自己呢?他说:我觉得我是庸才。电影里那个人还比我好,他是庸才中的天才。我呢?我是庸才中的庸才。可是,难道庸才就只能这样发疯?老师简单说了剧情,话语一转:你们都读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首诗,要是真懂得这句话,就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庸才天才,不过,有人才。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人,愤怒到最后,竟然把十字架丢进火炉里烧掉。那一幕真是震撼,尤其在基督教文化里更是吓人。你们懂吗?他是在问上帝,你怎么把这份天才赐给这样一个没教养的小子而没有赐给我?他开始和上帝斗。他整莫扎特,是代表他要对抗上帝。这个电影非常有趣,你们一定要去看。这是现代人才拍得出来的电影,背后,其实是尼采说的上帝已死!换成你们呢?怎么面对这样的命运?你们以前在初中,都是班上第一名,甚至是全校的第一名,可是来到建中,前后左右通通都是第一名,怎么办?你怎么努力也拼不过,怎么办?你的人生怎么办?这些话,还有老师在讲台上问我们的神情,问得我心慌慌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毕业以后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到现在四十多岁。往前往后看,这辈子能有什么,不能有什么,多半可以猜出个七八分。这原来是我的人生,我的人生要什么,我快乐吗?当年,每周就是上这两小时的课。下了课,同学们总爱围着老师,听人问问题,听老师回答。冬天的夜来得快,我们都是撑到被工友赶着关灯。操场上尘埃落定,高三自习教室的那头灯火正通明。我们随着老师慢慢步出校门,在沙地上拉着长长的影子。红楼墙外,流光穿梭,月空却无限平静。校门口送老师上出租车,同学们恭敬道别的模样常让司机一脸惊奇。除了上课,碰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特展,同学们都期待地相约去听。从陶器的线条中,感受远古心灵。阴影里,那些青铜怪兽的神力依稀。我们一点一滴听着,开始认识玉瓷的润泽、俑彩的丰姿,认识书法中的三度空间、笔势的气息节奏。有时,老师自己看得入神,像是第一次见到那样的艺术品,忘了学生都在身边探着头。然后,我们在中庭的巨幅卷轴之前,学着站近一步,退后几步,想象自己的眼睛在群峰之上滑翔俯瞰,优游于辽阔完整的时空之中。老师边走边讲,不时吸引着旁边的民众围观,几个厅走下来,都是一长串人。有一幅《虎溪三笑图》我印象很深。三个老先生不知道是聊到什么,笑得前弯后仰,都快站不住了。衬着淙淙溪水,衣襟带风,好像整个人生所遭遇的、所累积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此刻知心老友之间的重逢欢聚。千年之前,千年之后,画里画外,共此一刻:人生怎么说呢,实在是太好笑了,太愉快了!还有一回,同学们拉着老师去阳明山上泡温泉。静寂了的秋夜,磺烟拂暖,台北盆地如晨间的草地闪着清露,喧嚣全沉淀了。我们忘了时间,随兴地聊。有个同学太舒服了,居然张开手脚,大大咧咧地就躺在柏油马路上仰望星空。老师见了大笑:以后你们可能都忘了老师上课说了什么,却会记得这样美好的一夜。那年头的台湾真是安静,政治社会虽然封闭,倒也有些单纯学习的好处。当时没有网络,周遭也没听过什么人出过国。国外,只在书里头,在美国文化中心里头,还有,就是在许许多多的电影里头。大屏幕上的影像,是我懵懵懂懂开始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多年之后,我有机会参与整理老师录音带的工作,将他多年在哲学、美学的独到见解转为文字。不过,老师以为著述不比讲词,应该更严谨些。他又勤于社会教育,讲学不辍,文稿的出版便不断地搁下了。闲来找电影看,碰到老师当年讲过的电影,我总是想翻出来再看一次。等看过了,再想想老师当年怎么讲,文稿里怎么写,看看自己有没有一些长进。接着我想,隔了这么多年再看,那些感觉依然不错的电影,应该是真不错了。这些电影值得一写。这本书中,我选了不少老电影,许多便是把我学生时代上课听到的话,转述给你听。有时候我试着写,却写不及老师上课那种鲜活的语气、情境,干脆从文稿中节录,如《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恋恋风尘》《教会》《色情酒店》《阿甘正传》等等,读者或许仍可想象老师在课堂上翩翩议论的风采。还有许多,是老师一段话、一个观念,引导我演绎成篇的,如《活着》《芭贝特的盛宴》《绝代妖姬》《布拉格之恋》《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掺入了我的想法,不知有没有偏差原意,但我想传达的,只是自己初听之时那种恍然大悟的惊喜。其余的,就是我学着看电影的一些心得。步入中年,人生轮廓也慢慢清楚。随手写的这些算不上影评,反而像人生感触,应该算是拿来思索生命的,关于我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看电影,一如读书,读到有意思的,就觉得对生命又有向前走一步的体悟,又更明白了一层。但愿我老的时候,也可以像虎溪三笑里那几个老先生一般开朗豁达。在社会上打滚多年,发现从事文化建设者,在乎建设的多,在乎文化的少。像老师这样全副气力、彻底埋头、完全默默推动社会教育的,真是罕之又罕。老师的一切,全注入在几十年来数百数千的学生身上。写这些电影,希望能传达我学习的感动和我受到的丰富启发。这些篇章,如果能让你停下来静静想想,我就没有白写。如果还能让你认识辛意云老师,间接感受到我当初坐在教室里的兴奋,我就太开心了。和老师走过操场,走过南海路,走过植物园,走过故宫,走过电影院,也将走过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