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14.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50.7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8.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9.8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82.9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1.2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編輯推薦: |
作者挖掘和整理大量档案、报刊杂志、书籍资料,对近代上海医生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估,加深对上海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理解,对于深化、推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颇有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关于上海医生的历史叙述,旨在考查医生的社会生活,而不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技术层面。近代上海医生集中,人数较多且较享声望。医生世界,中西竞争并存。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医生资质参差,加之医政缺位、医派医权纷争,医疗市场畸形而繁荣。作为不求人的职业,西医显示着资产者形象,中医处变趋新,提示着社会风尚的改变。同时,医生的信仰、情趣、交游和消遣,由仁术与利益追求的矛盾到新型医患关系的出现,以及性别政治下女医生的职业和价值取向,构成了近代上海医生职业内外的生活图景。
|
關於作者: |
何小莲,女,1966年生。浙江诸暨人。旅美学者。曾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文化研究院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学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著有《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宗教与文化》等。
|
目錄:
|
总序
引言
一、近代医学与上海
二、 医生:失语的群体
三、 本书的视点
第一章 医生职业与社会变迁
一、 历史上的医生
二、 新知识空间与新职业
三、 职业资格:自由行医的终结
第二章 上海的医生世界
一、 西医新潮
二、 中医的处变趋新
三、 过渡时期
四、 上海人的看病择医
第三章 职业与生活
一、 医院与开业
二、 收入与地位
三、 社会生活
第四章 医者道行
一、有信仰的医生
二、世家之医
三、青年医生的梦想与现实
第五章 医生职业与性别政治
一、 时髦女医生
二、 产科:女人的事由女人处理
三、 收入与生活
四、 婚姻与事业的两难处境
五、女医与女性主义
参考与引用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引言
一、近代医学与上海
上海城市自从近代崛起,充分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近代西方医学发展的重镇。如果概括西医在近代上海发展的特点,那就是:医院最盛,医校最多,医术最为发达,医生人数最为集中,且最享声望。引人注目的是,上海也是近代中医发展的中心。自开埠以来,近代上海吸引了一大批外地中医医生来沪,至民国时期,已成为中医人才的集聚地。由此,无论中医西医,都以上海为积聚、发展的中心。民国时代的上海,见证着中西医的繁荣发展,也见证着中西医的竞争、融合与纷争。上海是著名的近代中西医废止和反废止的中心战场。从民国初年中医界救亡请愿,学术和政治斗争的大事件多发生于上海,其间中国的政局数变,中央政府先在北京,后在南京,再后偏安于重庆,但历次大事件均先在上海组织。 因此,在近代医学发展史上,上海城市居于非常独特的地位。
与岭南相比,上海的西医发展并不领先。早在鸦片战争前,岭南已有接受西医的风气。但是,西医的发展,却是兴起于岭南,隆盛于上海。自晚清以后,上海作为中国居住西人最多的城市,到1910年已有外国居民一万五千多人。西人自然崇信西医,为之服务的一批专门医院建立起来,加上教会所设医院,对国人起到了深刻而积极的示范作用。西医医疗空间的确立,使传统医疗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除了医疗空间的转换,与之相联系的是现代医疗的运作模式与价值理念。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上海近代医事制度逐步得以确立。与上海城市的近代特色紧密关联,上海对西医的接受和容纳,既有价值的认同,也表现出特别灵活而务实的态度。本书所关注的重点是上海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中西医并立之下,医生的培养、从业,特别是医生的生活,包括医生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态度、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及由此反映的社会急剧变动和矛盾。
关于西医,据近世卫生统计学家许世瑾、李涛与苏迈尔(J.A.Snell)的调查,全国登记医师共有3026人(19291932)。医学生3528人。 1933许世瑾的医师统计显示,3026人中以上海市卫生局呈报者为最多,有874人,约占30%;次为南京,占18.6%;广州占6.8%,汉口占4.3%;天津占3.7%;偏僻省份,呈报者极少。 当时调查者也注意到,新医人才呈请南京卫生署登记者,虽然日益增多,但持观望态度的人亦不少,并不参与登记,外籍医师则因治外法权之保护,对于中国法令拒绝遵从。因此,所登记人数,是不完全的。至1935年,另据国立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科朱席儒、赖斗岩利用各种医学会会员录,作为补充,共查得正式医师姓名5390人。 这里所说的正式医师,按照朱、赖二人的描述,都属于出自医学校的。这一调查与前许世瑾等人的调查相比,时间上相差仅35年,调查所得之数目却相差甚远。前调查指出观望者和因治外法权之保护者所可造成的遗漏。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调查医学人才,非常困难,因为许多医学校都没有向教育部立案;也有些学校一会儿新设立起来,一会儿又可能停办。所以调查的数目,只能是一个参照。另外,几年时间,医生人数的增加迅猛也是一个原因。
多数新医人才均集中于城市,每有过剩之患,至于穷乡僻壤,则皆裹足不前。 近代医学处于传统向现代医学的过渡阶段,医生身份的界定,模糊而混乱,这些统计数字可以作为想像的依据。按朱席儒、赖斗岩的全国数据5390医师算,其中医师本国出身者4638人,其中卒业国内医学院者3843人,占83%,属于外国国籍者,计752人,占13%,此种比例,比任何国家为高。曾留学国外者,795人,占17%。这些西医人才,分布各省,其数大有不同,最多为江苏2010人,占全数37.3%,次为广东606人,占11.2%,此二省占全数之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