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98.6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嘉宾的论文集,内容涉及:重点关注互联网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和重塑;围绕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所展示出的区别于真实空间的特征进行的人的行为的文化解释,理解不同主体的网络实践;发现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网络组织及其特征,讨论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内涵;针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反思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局限,同时展望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延展性和可能。
|
關於作者: |
姬广绪男,1982年生,辽宁沈阳人,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沈阳大学经济学系、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学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目錄:
|
互联网的文化影响/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张恩迅】/3
摄影与社会生活:中国网络摄影爱好者的民族志理论提纲【杨云鬯】/18
互联网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江苏省某淘宝村为例【向 璐】/32
微信朋友圈点赞:网络个体互动的群体性意涵【申玲玲】/42
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马向阳】/53
微信红包社交化基于多个社交圈的人类学考察【肖乙宁】/60
互联网与特殊群体/75
微商妈妈:互联网时代的全职母亲【陈 艺】/77
视障者、互联网与残疾的包容性发展【魏 锦】/86
管控痴迷融入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儿童游戏世界【姚 曼 刘 谦】/97
连接断裂演化网络媒介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文化的影响【唐 红】/115
互联网自组织/131
网络共同体的构建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Q服务总队网络自组织为例【陈媛媛】/133
自组织的二重性分析以广西灵山县外出务工小团体为例【吴杏兰】/145
二点五次元:从中国女仆咖啡厅看网络线下自组织【尚 书】/157
虚实相嵌:城市移民社区广场舞大妈亚文化空间的形塑【杨瑞玲】/168
我跑我晒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线上真实与社交互动【涂 炯】/181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展望/203
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王佳煌】/205
网络族群的缘起与发展族群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周建新 俞志鹏】/218
社交网络与微众文化的兴起【黄雪亮】/235
关系型消费的建构网红经济的文化解释进路研究【姬广绪】/244
操控、赋权、话语空间:理解社交媒体广告的三个维度
以微信信息流广告为例【牛耀红】/256
|
內容試閱:
|
序言
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开始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数码时代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的作用就好比工业时代发动机对工业的作用一样。离开了互联网,我们可能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不知道如何将自己和这个社会相连接。腾讯公司最近进行了一项社交斋戒的实验,招募了一批志愿者,通过关闭微信和朋友圈的功能测试一般人能忍受多少天不用互联网进行社交。实际上,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互联网的生活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互联的,我们的工作需要互联网提高效率,甚至我们所有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都已经和互联网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学术研究,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呈现中国社会当下发展情况的路径或者说视角来进行研究,是比较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一个可行的、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我们使用互联网,依赖互联网,生活在互联互通的世界,而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不过20年有余。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1994年被看作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元年,而过去十年则是中国互联网跨越式发展的蓬勃期。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5亿户,同比增长16.6%,占总人口数的90.4%。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还会继续增加,互联网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没有人能预料20余年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会在全球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没人能预料未来互联网发展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互联网成为中国人相遇、交际、检索、自我表达、工作、购物、创造、想象、参与、抗争、重塑经验的重要社会空间。
虽然从上述的数字不难看出互联网在中国的勃兴,而且每个人也都承认互联网对人际交往方式和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对于互联网可能产生的影响都知之甚少。主流媒体专注于报道具有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新闻,因此关于互联网发展的负面新闻,甚至是耸人听闻的新闻常常见诸媒体的版面。例如关于互联网游戏的新闻报道多数以游戏成瘾、游戏沉迷为主线,引导观众用负面的批评情绪对网络游戏进行评价,而事实上这些消息只是极个别的特例,很少存在。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待互联网会发现,社会和大众往往对具有强大革新性的技术产生畏惧情绪,而部分的既得利益者则会百般地阻挠新技术的普及。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个负面的效应,即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其所带来的自由空间越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越全面,公众对它的误解就会越深。
实际上,互联网的文化建设以及对其的探查和理解要比网络监管、网络安全重要得多,创造性的网络文化很可能会进一步拓宽人类的思维领域,这将是关系人类未来走向的重要领域。社会科学家深谙其重要性,并且非常了解互联网的活力、作用和潜在影响。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互联网研究成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研究领域。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并且已经成为领先世界潮流的产业,归结其20余年的发展,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大而独特,中国网民数量多,同时互联网巨头公司在规模和数量上已经与美国并肩,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及网民构成又与美国差异显著,电子商务占比明显,网民更年轻、更草根、更移动。其次是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并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网民对于新的互联网应用的接纳速度快,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最后是本土能力强,中国互联网侧重应用驱动型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针对中国特色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快速回应市场的信号,通过微创新、改良性创新提高竞争力。
基于上述三个明显的特点,中国的互联网经历了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以此为基础的学术研究更加需要发展出一种符合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的中国经验。为此,中国互联网研究(Chinese Internet Studies)学术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跨学科的学者和研究团队深入中国,讨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本论文集通过聚焦于互联网人类学的诸多话题,反思人类学与互联网时代的密切关联。具体而言,即人类学应该怎样利用互联网的连通性改变人们对其的学术刻板印象,在公共领域直面前沿问题。本论文集的论述,力图涵盖近年来世界人类学在互联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力图从互联网人类学与人际革命、互联网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议题、互联网人类学与传统议题、互联网人类学与当代中国问题等方面叙述和分析当代人类学研究的新意识和新趋向。可以说,将人类学的研究与互联网领域相结合将成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已经初见端倪。将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研究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不仅仅是建构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积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我自1994年在美国初见电子邮件,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与互联网一起成长,因此也关注互联网的研究。2001年招收的博士生中就有刘华芹研究虚拟社区并以此为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出版《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成为国内最早的研究互联网的人类学著作之一。后来,互联网研究一直延续下来,如我的博士姬广绪专注手机的研究,黄雪亮专注博客的研究,向璐专注淘宝村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开始与腾讯研究院合作设立中大腾讯互联网人类学田野调查基金,旨在资助与互联网主题相关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至今已进行到第四届。同时每年我们也会合作召开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搭建国内互联网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促进相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论文集收录的就是首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文章,文章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有关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范围以及前沿进展。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类学进入互联网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然而相关研究的探索离不开所有的研究者创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包容和开放的治学态度。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成熟与壮大,有赖于学术共同体以及像腾讯研究院这类企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研究者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令人期待的是,在这本论文集付梓之时,恰逢第三届田野基金结项、第四届田野基金开始筹备。希望此本论文集的出版,能够为国内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抛砖引玉,也期待其能成为此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
周大鸣
2018年3月1日
于康乐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