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新文化运动作为鸦片战争以来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推动并实现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新旧价值观的历史性转换,由此而确立的新价值观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中国现代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即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的古今之变为主线,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重建问题。
|
關於作者: |
薛子燕(1984年一),内蒙古包头市人,哲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价值哲学,先后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等项目6项。
|
目錄:
|
序
导论 新文化运动视域中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 何为价值观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形成、变动与更新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问题
一、价值观问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凸显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问题的来源
三、新文化运动对价值观变迁的推动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与20世纪中国哲学开展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背景、特征与追求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历史语境
一、国內外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
二、西方思潮的涌入与接受
三、新知识阶层的孕育与教育制度的变革
四、近现代报刊业的繁荣与发达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总体特征
一、总体重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二、急剧变化:五四运动深化了新价值观的內涵
三、多元竞争:不同价值观的并存与竞争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价值观重建的主要追求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观念的凸显
第一节 科学:从知识到价值
一、中国近代科学概念的语义演变
二、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三、陈独秀对科学观念的提倡
第二节 《科学》月刊与科学社: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
一、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对科学观念的宣传
二、任鸿隽的科学思想与活动
第三节 整理国故:科学方法与人文学术
一、整理国故的渊源与兴起
二、科学与近代历史学科转型
三、科学对历史方法的影响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激互动
一、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背景及其阶段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三、科学哲学化与哲学科学化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的深化
第一节 民主: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探寻
一、从民本到民主
二、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特点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维度
第二节 三民主义的民主理论建设
一、孙中山的民权建设
二、由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
第三节 民主主义内涵的展开
一、民主与启蒙
二、自由的民主与平等的民主
三、新自由主义民主观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的深化
一、社会民主
二、经济民主
三、平民主义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观念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的兴起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古代思想资源
二、社会主义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介绍
三、中国近代思想家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平等: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追求
一、平等观念的古与今
二、中国近代平等观
三、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凸显
第三节 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与理想乌托邦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无政府主义
二、五四运动之后的无政府主义
第四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自由与平等之间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及其主张
二、贫乏之可患甚于不均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
一、问题与主义论战: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
二、马克思主义对无政府主义的批评
三、马克思主义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评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儒学价值观的困境
第二节 康有为与孔教: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宗教化思路
一、儒学宗教化思想的提出
二、儒学宗教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节 梁启超:重建儒学价值观的思想史思路
一、粱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二、重建儒家人生哲学
第四节 梁漱溟与文化儒学:重建儒学价值观的学术化思路
一、反对宗教儒学
二、文化儒学的提出
第五节 三种路向的比较与评价
一、康有为、粱启超与粱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转化的相同之处
二、康有为、梁启超与梁漱溟关于儒学价值观重建的不同路向
结语价值观多元时代的现代性文化选择
一、中国与世界:现代性文化的选择
二、自觉与启蒙:价值观重建的主题
三、理想与现实: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薛子燕博士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即将由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作为子燕的博士生导师,我感到十分高兴、特别欣慰,在这里对这位哲学新人和这部哲学新著表示祝贺!同时,我想谈谈自己对有关新文化运动几个问题的思考,并对子燕其人其书作一介绍,为读者诸君进入这部书提供一个导读。
一、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
子燕的这部专著,首先从书名上看,涉及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看起来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并不是重合的,而是既相关联、又有区别的。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鸦片战争后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1920年1月,孙中山在《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①,就是对这一运动的评价。自此以后,新文化运动成为一个概念为人们广泛使用。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结束于1924年,前后持续十年之久。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更名为《新青年》),成为中国学术界公认的新文化运动开端,2015年对新文化运动的百年纪念即是证明。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由此正式达成第一次合作,并于1925年共同发动以国民革命为旗帜的大革命,从那以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取代思想文化运动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因此这一年可以视为新文化运动的结束。当然这个终结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大革命时期仍有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不是大革命开始后新文化运动即就此打住了;但从总体上看,以1915-1924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期是恰当的,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与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时期则是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作为标记,在起止时间上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在这一时段中,不仅有新文化运动成为最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与新文化运动相联系、但并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这一时段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举行,尽管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能算作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在这一历史时段中活动的一些重要思想人物,如因倡导孔教而为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康有为、因不满西化而成为新文化运动批评者的梁漱溟、因思想保守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反对者的林纾,尽管都同新文化运动相关涉,但也不属于新文化运动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