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編輯推薦: |
近几年,国学备受重视,各大学纷纷开办国学院,社会上各类国学讲习机构与活动,更是不计其数。然而各机构使用的国学教材,质量稂莠不齐,不仅误导读者,还给习国学者造成国学皓首尚且不能穷经的消极印象。此次历时一年重新出版龚鹏程老师的国学力作,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值得信赖的国学入门读本,辅助国学研习者养成通识,成就通才。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学大师龚鹏程为大众权威开课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十几所高校推荐的国学入门读物
★此次出版重点对全书引用的论据及引文出处进行了核准,使得各项观点在论证上更加严谨、通畅,也方便读者查阅及延伸阅读。
★通晓国学,重点在通:有通识,成通才,作通人
通人不是什么都懂,天底下没这种人,更没这种需要。通人只是通达博雅,故在知识与心态上可以通贯地去掌握事理。 龚鹏程
★细腻胶版纸印刷,封面庄重典雅,适合个人收藏、家庭常备。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门径篇与登堂篇,共19个章节。
门径篇介绍国学相关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并针对各个领域,如儒、道、释,或经、史、子、集等进行分类讲解,是拆开来说。
登堂篇借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中的人物与教育,对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国学大家所持国学观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辨正,属于对门径篇基本知识的运用以及进一步研究国学思路的拓展。
|
關於作者: |
龚鹏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务院中国国学中心顾问。
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于台北。精通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宗教,是当代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的著名文史和国学学者。
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
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奖项及台湾校园十大名师称号。
主要著作有《汉代思潮》《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文学散步》《中国文学批评史论》《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国小说史论》《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的视野》等。
|
目錄:
|
目 录
甲 门径篇
第一章 名 义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第二章 材 料
一、文献及其保存
二、文献的整理
三、文献之学
四、校雠
五、辑佚
六、辨伪
第三章 方 法
一、由资料到系统性思维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第四章 语 言
一、音的演变
二、词的特点
三、句的形态
四、语言与思维
第五章 文 字
一、真正的文字
二、表意的体系
三、构造的原理
四、发明的历程
五、思想的历史
第六章 训 诂
一、因言以明道
二、语言的分析
三、理解的迷失
四、反省的路途
第七章 经
一、经典化
二、圣典崇拜
三、经学历史
四、传经体制
五、经典不死
第八章 史
一、文字的书写
二、史官的传统
三、个人的著述
四、官史的发展
五、民史的现象
第九章 子
一、子学之变
二、先秦诸子
三、诸子之衰
四、研究诸子
五、解释历史
六、开放阅读
第十章 集
一、文集之兴
二、总集
三、别集
四、全集
五、丛书
第十一章 儒
一、儒家的起源
二、孔子的身份
三、儒学的分化
四、经生、文士与文吏
五、道学、经世与宗教
六、儒家型社会
第十二章 道
一、道教的来历
二、道教的性质
三、道教的研究
四、道教的资料
第十三章 佛
一、中国的和世界的佛教
二、佛教的理论
三、佛教的历史
四、佛教的资料
五、佛教的研究
第十四章 余 论
乙 登堂篇
国学之书目:胡适与梁启超
国学的讲说:康有为
国学的讲说:章太炎
国学的讲说:马一浮
国学的教育:清华国学院
|
內容試閱:
|
自 序
我写这本书,有些缘故。
一是近年北京、南京、武汉、中国人民诸大学纷纷开办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班、国学营;社会上各类国学讲习机构与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而其实皆乏教材。唯翻印80年前梁启超、钱穆,或30年前台湾杜松柏、朱维焕诸先生之作以应时需而已。旧作不废江河,当然该重印。但无论语言、材料,还是观念,现在似乎总应有一本新的作品才好。
二是我自己对于做学问,有个基本看法,那就是什么都该由国学传统中发展出来。故国学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之土壤。这个道理,本不难懂,也绝不会错。但只要一说,立刻就会有无数不知学问为何物的妄人来乱嚷嚷,说是故步自封啦、文化保守主义还魂啦、遗老复辟啦、不能与世界接轨啦、西学才能救中国啦,等等。此辈对中国学问根本未尝究心,固然是不懂的;他们对西方学术之发展,又何尝有所了解?试问:西方学术之发展,难道不是由其文化学术传统中生长起来的?难道竟是切断了来搞,或向中国借来的?
还有些人则不断质疑:国学范围如此浩瀚,皓首尚且不能穷经,想把国学都弄通了,再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些东西,怎么可能?
欸!有什么不可能呢?不说别人,我自己就淹贯四部、博涉九流、兼综三教。这些话,听起来像是自夸自炫,其实一点儿也不。以我之鲁钝,做到这一步,也不过就花了三十几年工夫。在我大学时期,便已把国学诸领域大抵摸熟了,掌握了中国学问之大纲大本,此后不过渐次精修,并与西学新学相孚会、相激荡、相印发而已。前辈学者,如康有为、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谁不是这样?皆不过20许岁,于国学皆已通晓,且亦不妨碍其吸收西学。以后因机触会,赓为发皇,功力之积,固然远胜少时,但若说国学非皓首不能究知,则天下没这个道理。
其中关键在于:通晓国学,重点在通。淹贯四部三教九流百家,打通文史哲及社会学科,正是通人之业。通人不是什么都懂,天底下没这种人,更没这种需要。通人只是通达博雅,故在知识与心态上可以通贯地去掌握事理。做学问,精力和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天资尤其相去不远,可是入门路头不同。为通博之学者,略沉潜,即能致广大而极精微,成为通人。走专家狭士一路者,则终究只能成为专家狭士。专家狭士,对于自己花了那么多气力才终于在某个领域里稍微有了点知识,既自卑又自负,根本不相信有什么通人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通贯他们那些专业。夏虫不足以语冰,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幸近百年来之学风,趋新骛外,国学颇遭鄙弃;为学又贵专业,而不知天地之大美、学术之全体大用。以致一种宽易博大的治学之道,反而甚为寂寥。偶欲从事者,亦以为必是荆棘榛莽之绝学,非有绝大愿力,不敢问津。
其实此道甚为平易,圣贤教人,本来如此,今人自己犯糊涂罢了。我偶得师友护惜,于此稍有所见,自然就常想略述心得,接引同道,共窥国学之堂奥。十七 七年前,与林安梧等人游贵州龙场驿,访阳明书院时,安梧即劝我好好聚生徒、讲国学,传此一路治学方法。
然传道之机缘一时尚未具备,倒是获得了创办南华、佛光两所大学之机会。当时集资募化的星云大师,与我本不相识,或问为何请我来办,老和尚都说:仰慕他是个国学大师啊!其实那时我也才30多岁,长者厚意,闻之不无感奋,于是略依通识博雅之义,以为规擘。制礼作乐,讲习人文;并根于国学,发展出许多新学科。一时震动,以为能稍复古代书院之旧。社会观听,不无兴发,教育部亦迭有奖励。可见这个路子,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仍然是能发展的;如何发展的制度规划,亦经试验而颇见实绩。在未来教育史上,当可有一席之地,较昔年北大清华之国学门更值得研究。因其规模意量皆较宏阔,制度性之建构也多得多。
只不过,世缘变灭,人事不恒,我既卸任,其风或渐消歇。凡事之因人因势者,大都如此,本无足怪。但亦可看出这种制度性体制化的国学建构方向,似易实难。今人所办国学院,规模虽远不能跟我当年的建制相比,但也是难的;即或办成,亦未必久长。反不若仍如孔子般,随机讲学,辅以著述,也许还能形成较大的影响。
甲申以来,游居大陆,颇肆讲席。在北大及珠海联合国际学院所讲,已辑为《国学十五讲》。在首都师大所讲,则写成了这本《国学入门》。当时是首师大开设了一个实验班,命我为新生讲说国学的入门之道,共十讲。后来在武汉大学,也讲了四讲。今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我又开了个新国学讲座,凡六讲。三者并起来,略有损益,作为门径篇。再加上一些评述民国初叶国学家及国学教育的文章,作为登堂篇,合起来就成了此书。
因此,综合地说,写这本书,一方面是应时代之需,一方面是消个人之业。国学是我的缘,也是我的业;是我的力,一切力量的来源;也是我的愿,愿昌明其学于天下。作此小书,略述门径,虽不足以宏阐整体国学之纲维与精神,起码为之尽了点心力,我自己是很欣慰的。
本书既然原是讲稿,便希望它真正达到接引的功能。门径篇凡14章,分四个部分:(一)前三章,谈国学的名义、材料与方法。(二)第四、五、六章,讲基本语文能力如何训练,介绍文字、声韵、训诂的知识与观念。(三)第七、八、九、十章,说经史子集四部概况,以及运用其文献之方法。(四)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论儒道释三教之历史、内涵及研究法。第十四章是补充之余论,亦是总说,谈治国学者的精神意态。
各章讲说,自然都只能针对个别领域,例如儒、道、释,或经、史、子、集;各章又各有主题,看来不甚统属。但我切望读者能通贯地看,时时想到我前面说的:治国学须有通识,亦在养成通识、成就通人。知识总是分门别类的,但读书的却是个人。人的知、情、意,必然整合为一体;其知性知觉知识,来源虽繁,门类虽别,亦仍是内在整合于人的。读书人焉能舍己徇物,依从外在知识分类而忘了自己呢?
学者又当知:博学之道,重在精神心态,不是知识上的不断相加。致知求学,亦非要做个技术性的学术工人。否则东谈一点西说一点,猎时名而昧大道,岂不哀哉?
以上14章,介绍基本材料、知识与方法,是拆开来说,一项一项、一类一类。登堂篇倒过来,借评述民国初叶国学运动之人物与教育,来看其中蕴含之各种问题。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马一浮、陈寅恪诸人,或讲说国学,或开列相关书目,都声誉宏著,影响深远,是研习国学者重要的导师。但这些导师,这个如此说,那个如彼说,其持之有故之故、言之成理或不成理之理,到底何在,则不能不再略做些分梳、略有些辨正。通过这些讨论,治国学者方能算是登堂了,可以窥见堂奥。此后渐修,不难入室,得睹宫室之美矣。
本书为初学者说法,因此写得较为简饬,许多问题仅是略陈线索,未予展开。读者若欲进阶,则每一篇我都有相关之专论或专著可供参考,可以自行找来看。当然,为学贵自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孟子曰:子归而求之,有余师。诸君未来进境,岂我所能测度?我的这些言说,聊当津筏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