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海帆远影——中国古代航海知识读本

書城自編碼: 323962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汽車/交通運輸
作者: 中国航海博物馆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816785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8-01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HK$ 1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HK$ 54.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HK$ 82.8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HK$ 81.6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HK$ 94.8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HK$ 168.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4.0
《 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技术指南 》
+

HK$ 76.7
《 钱江隧道深基坑工程技术指南 》
編輯推薦:
追溯航海,*初是人类在江河海湖等水域环境中,借助舟船工具,实现从此地到彼地的交通需求。伴随舟船与技术的演进,人类航海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由此催生了港口营建、航线开辟,带来了人口迁徙、外交出使、经贸通商、宗教传播以及科技人文交流等,使得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主要文明形态,从地域性的封闭独立状态发展到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整体状态。广义上的航海,实为人类跨越水域空间的阻隔,实现文明交汇的动态过程。因此,人、舟船、技术、港口、航线、文化交汇是航海文史的永恒话题,也是本书力图重点呈现的中国航海要素。
內容簡介:
本书图文并茂,侧重中国航海历史人文,拟在学术前辈的研究基础上,融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新资料、新观点以及考古发掘新成果。在编写体例上,读本将突破以往注重以年代为主线的方式,拟以航海若干主题为线索,注重技术与文化同步梳理,内容涵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舟船、航海技术、港口、海外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文明成果,并将其置于世界航海史视野下,形成对照视野,体现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联系。形式上,该读本注重结合海博馆藏品与展项,图文并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读者系统、有序、深入浅出呈现中国古代航海文史知识。
關於作者: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该馆兼具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功能,历时4年建成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不仅将展示中国的航海文化与海上辉煌,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志之一。历时4年建成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不仅将展示中国的航海文化与海上辉煌,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志之一。
內容試閱
我国位于亚洲东方,濒临西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众多岛屿。优越的航海自然条件促生了悠久的航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航海文明即已萌芽,此后从公元前3世纪到15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古代航海事业与航海技术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近以来,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中国航海事业举步维艰。伴随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奋斗与发展,我国航海事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航海史绩
我国大陆东、南环海,形成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长达18000余公里的海岸线,及大小7000多个岛屿所形成的14000千米的岛屿岸线,为航海提供了广阔的海域环境。我国各地纵横交错的通海江河与各类湖泊,又为沿海海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极为宽广和纵深的水运腹地。自然条件方面,我国沿海季风范围广且强度大,在传统风帆时代可以为航海提供强大的助力;我国海区及附近水域的暖流、沿岸流和风生流等规律性海流,也为航海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基于这些优越的航海条件,在以江河湖海为环境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古代人民经过数千年航海经验的累积,在舟船制造、航海技术、航线开辟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航海事业长盛不衰,而且对世界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舟船演进
在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小船是独木舟。史料及考古成果证明,中国不但有独木舟,而且有世界上最早时期的独木舟:2002年在浙江萧山发现的跨湖桥独木舟距今约8000年,这不仅是中华第一舟,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
进入夏商周时期,舟船形制在独木舟基础上有了改进。据甲骨文记载,此时已出现木板船。这种创制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独木舟四周装上木板,将它改进为尖底或圆底木板船;二是在筏的底部装铺木板和筏体四周装上列板,将它改进为平底木板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作为船舶航行最重要的驱动装置帆在此时也已产生。这使得中国的水上运载工具开始摆脱了原材料方面的桎梏,进入了一个更为经济、科学、自由的领域。
到春秋战国时期,造船工艺进一步发展,铁箍与铁钉被用于拼接船板,铅皮、麻布、油灰填塞缝隙的工艺技术,使船舶载重量增加,并趋于重甲板、大型化,如吴国大型楼船、余皇以及主力战船三翼船。至此,商船与战船独具建制。
至汉代,能够为远航提供不竭驱动力的风帆已发展成熟。并且随着船只的体势增大,推进与操纵的职能开始分开。在操纵航向方面,船桨的桨翼渐变短宽,操作的位置由舷侧转向船尾,并将其固定在船尾的支承点上,船尾舵因之产生。
公元8世纪前后,外国人还主要使用船体脆弱、抗风浪能力较差的缝合木船。唐代的中国船舶已是结构精良、舱室与帆樯众多的大型船舶。阿拉伯大旅行家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又名《苏莱曼游记》中写到,波斯湾中风浪险恶,中国唐代的海船特别巨大,抗风浪能力强,能在波斯湾中畅行无阻。因此,唐代五代间,阿拉伯商人东航皆乘中国船。唐代海船之所以称雄世界,关键是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钉榫接合的水密隔舱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横隔板将整个船舱分隔为多个相互独立的水密隔舱,极大地加强了船体的横向结构强度和抗风浪能力,即使碰到海难事故导致部分船舱进水,也不会引起整艘船舶倾覆或沉没。
在盛唐造船的基础上,宋元制造海船的技术与工艺又有了新的提高。宋代海舶有如下特征:一是体势庞硕,载重量大;二是船体坚固,结构精良; 三是航器先进,设计齐备。大型海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航行时帆若垂天之云;在操纵装置上,有适应海水深浅的大小二等的正舵和三副舵;在抛泊装置上,有铁锚或木石锚,并可由 船首两颊柱中间的车轮收上或放下。
明代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中的辉煌篇章。每次出洋,都有大、小海船200佘艘组成一支结构精良、种类齐全的特混船队。据载,郑和船队中的大型海船被称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可立九桅、张十二帆者,其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堪称明代造船家们的惊世杰作。
(二)航海技术
1、导航技术
原始先民最初的航海活动,是建立在最古老简单,然而也是最可靠的陆标定位与导航基础上的。早期航海多是紧贴海岸的航行或短途逐岛航行,这与西方地中海、尼罗河区域的原始航海是一致的。同时随着原始航海活动的开展,中外涉海人群注重观察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并通过其恒定的出没位置来为船只定位导航。
春秋战国时期,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已成为夜间航海识别方向的主要参照。随着燕、齐、吴、越、楚诸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海外。人们已经开始懂得海洋并非世界边际,在海洋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陆地与岛屿。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中国大陆外侧的水域划分为几个不向的海区。到汉代,航程与航期也开始有了初步的估算与明确的记载。如著名的汉使航程就以月和天(或日)为海上计程单位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已有较为粗疏的航海活动记录,包括港口、海湾、航向、航期、河口等要素的航路指南初现端倪,与此同时,天文定向越来越成为海洋航行的重要技术手段。至唐代,天文导航开始由定向往定位趋势发展,同时具有早期航路指南性质的文字记载已开始见于史乘。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中就对当时远洋活动在某些区段之间的航行方向、距离与时间乃至人工航标的有具体的记载。
到宋元时期,通过观测天体来判认船舶地理位置的记载已十分明确,观测天体高度的仪器有望斗、量天尺等。宋时海域观念趋于细化,东、西洋等概念出现,海中之地也因其形势不同而被赋以相应的地理概念。同时,航海之人还依据各别的外形,睹物状名,使陆标判认趋于具体,并出现了对景定位技术。如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海驴礁,状如伏驴的实录。
在此基础上,至迟在12世纪,中国有了叙述性的航路指南,根据海上活动绘制的航海图也已经问世。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海图早已流失,难识其貌。元代的航路指南更趋具体化,对安全航路、航行方法、海上航程、危险物等的记述日益明确、详细,使航海者取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与自由度,而航海图的应用也更为普遍。当然,宋元时期地文航海技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将指南针这一全天候的恒向导航仪器应用于航海。这一世界航海史上划时代的技术变革,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准备了必要的技术前提。
明时较为注目的天体测量仪器为牵星板,明人李诩(15051592年)的《戒庵老人漫笔》有相关记载。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建立在针盘基础上的地文导航技术取得了重要发展。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堪称我国古代地文导航技术的集大成式总结。李约瑟曾对《郑和航海图》导航的精确性与航用价值进行过中西对比研究,文中论及米尔斯和布格登两位非常熟悉马来半岛海岸线的西方航海家对中国航海图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2、船舶操纵技术
可以想见,最早的舟筏应是通过桨、篙之类的划水动作来驱动和转向的。在人力驱动方面,中国人的重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长桨橹。橹纵置于舷侧,行舟时用手来回摇动橹柄,即可使柄叶在水中相应翻动,产生持续的推力,这比间歇性做功的普通船桨要提高功效不少。同时,通过调节橹的摇动速度,并单向加大橹叶入水角度,还能控制船舶航向。这种简便、多能、高效的航行器具,至今仍广泛地使用于非机动船舶上。
船舶操纵技术的另一进步是帆舵结合的打偏和掉戗使风技术。史料表明,至迟到三国时期,这一技术已被掌握。当时中国南海航海者的船艺水平已走向成熟,已能利用偏风行船,并以舵配合克服横漂,使船舶按预定航向前进。
到宋元时期,船工的船舶操纵技术已非常娴熟。他们不仅能借风驶帆来提高航速,还能能随水深浅更易不同主舵。同时,宋人还掌握了平衡舵操纵技术。这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在用锚技术方面,不但已能根据不同的需求用锚,抛泊时固定船身,遇风时镇浪稳定船身,而且已能注意抛锚与风向、水流、底质的关系。
3、海洋气象技术
海洋气象状况不仅影响航海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直接关系到船舶与船员的安危。在海洋气象中,风的态势最为重要。从殷墟卜辞看,商代已知东、南、西、北的四方风。到春秋战国时期,又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并且已有专管观测和预报气象的官员,不但能将气象与时令联系起来,对气象演变规律进行季节性预测,而且能将各种气象联系起来,以作出短期的随机性预测。
秦汉时代,中国人已知风向与节候之间的互相关系。汉使远航印度洋即对季风进行了充分利用。汉朝人将这种随季节而变、定期而至的风称为季风或信风。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即提及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又被称为舶棹风,说明其与航海关系密切。到宋元时期, 北风航海南风回、每遇冬汛北风发舶、夏汛南风回驶等航海经验已被总结提炼出来。
从宋代起,祈风与祭海活动相当盛行。 一般来说,岁两祈风,分夏冬进行。夏季祈风,泉州通常为四月,广州为五至六月;冬季祈风,则在十月至十二月。祈风往往与祭海同时并举,市舶祈风,郡守祭海,主要是祭奠海神天妃。
宋元航海者已能善料天时并审视风云天时而后进,这一技术工作,主要由火长负责。到了元代,简单的海洋气象预测知识开始趋于全面,并采用易于上口和记忆的歌诀形式来对之进行总结。
明清时期,航海气象知识与预测手段更为具体,有逐月定日恶风的歌诀,对从正月到十二月易有大风雨的日子都有明确预告。这充分表明,当时的航海者不但能对近期的气象态势作出及时观测与预报,而且对常年的气象变化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航海活动建立在更加科学与安全的基础上。
(三)航海路线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迈开了走向海洋的步伐。各类滨海地区的考古成果显示,从距今7000至5000年左右,黄海与东海的沿岸航行、跨越半岛之间及海峡的横渡航行,以及从我国北方黄海沿岸通往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的沿海航行已渐次展开。此外,据远古造船工具有段石锛的分布态势,我国沿海先民可能已借助太平洋海流与台湾、菲律宾、苏拉威西、北婆罗洲等地区建立了航海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江海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开始形成。海路主要包括:渤海与渤海海峡横渡的航路,环绕山东半岛的航路,由浙江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路,江浙闽粤之间的沿海航路等。同时,越海航行与远洋探索也有了新的进展:一是东南沿海的越人可能已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性横渡台湾海峡并对台湾实施行政管理;二是据司马迁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深海大洋探险活动已经开始。至迟到战国年间,不少中国人已从海上抵达日本,而我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也已通过南海进行海外贸易。
秦汉之际,徐福东渡与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外海交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延至西汉,武帝派使臣开辟了第一条从徐闻、合浦起航,循南海南下,经马六甲海峡和孟加拉湾到达南亚的印度半岛东岸和斯里兰卡的远洋航线。这是第一条通达印度洋的远洋航线,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
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利用优越的海洋地理条件和东南沿海人民擅长航海的传统,组织了多次近海与远洋航行活动,不仅留下了正史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通航的第一次明确文字记载,也使航行范围扩展到北印度洋水域。
唐代远洋航海走向全面繁荣,如唐代的外交家杨良瑶,就曾以聘国使身份率外交使团,航海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最后抵达黑衣大食今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贾耽在《新唐书》广州通海夷道中对当时中国与西亚、东非地区的远洋航路以及与南洋地区的传统航路作了详细的总结。
宋元时代,远洋航行非常发达,亚非航线全面成熟,通航区域空前广泛。以广州 或泉州为始发港,整个南洋以及广大的北印度洋、甚至地中海区域都留下了中国航海者的踪影,出现了东西南数千万里,皆得梯航以达其道路,虽天际穷发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的鼎盛局面。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主要的远洋航路中, 广泉兰里麻离拔、广泉兰里东非已是横渡印度洋的重要航路,这在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期,在继承与发展宋元航海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 同时,郑和船队在海洋上有分有合,形成了占城、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溜山等六大主要航行枢纽。辐射的航路多达58条,形成了多点纵横交叉的综合性远洋航路网络,这是中国远洋航海的重大成就。
二、海丝贡献
中国自汉代开辟、到郑和下西时期洋集大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之外架起了一条海上大通道。历史上,欧亚大陆是古代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地区,但沟通欧亚大陆的陆路不但路途漫长,地形复杂,而且关卡众多,盗匪出没,故一向被沿途各国视为畏途。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但可以避开陆路上的各种复杂局面,运输人员与物资的能力也远远超过陆上运输,为连接欧亚各国提供了一条安全捷便的交通模式,使沿途各国能够方便地进行各种性质的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向东亚、南洋和西亚等地运送丝绸、茶叶、瓷器、纸张、文化用品等商品,以及大量的金银铜钱作为商品交易的结算货币;中国也输入了香料、玉米、番薯、洋葱、药物、象齿、通犀、翠羽、沉香、珍珠以及奇禽异兽等舶来品。从中可见,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有效承载了中外经贸物质交流,使得异域风物可以互通有无,交流也更顺畅便捷。
物质交流之外,包括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在内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自秦汉起,经过唐宋元明历代的航海交往,中国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与地区,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典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在亚欧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亚欧各国的宗教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样式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显示的往往是航海大国和海上强国的形象,但传统中国所秉持的往往是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理念。明初郑和下西洋即为典型。当时,郑和船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亚欧地区任何国家的舰队都无法与之相比。然而历时28年的亚非航行中,船队始终坚持和平的外交方针,本着王者无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一视同仁的怀柔精神,每到一地总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 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明 ,互通了物资,交流了文化习俗,在扩大明王朝的国际影响的同时,加强了中外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赢得了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尊重和赞赏。
正是由于如此,郑和及其船队同仁在国外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和平友好的美好印象,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历史影响。时至今日,在众多的东南亚国家与地区,仍流传着不少郑和航海的动人故事,留存着不少以郑和尊号命名的遗迹与纪念或祭祀址。
史海翻澜,舟楫致远。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蕴含的中外人民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仍然是今天中国和世界各国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奠;而当下中国与沿途各国和地区的智慧对话、友好合作,还将为丝路历史续写佳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