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大视野与小视角相结合。作者以人物为出发点,以时间为叙事主线,将对纷繁复杂历史事件的考察贯穿其中,将湖南人地域性崛起的历史命题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质中予以考察,同时也注重对每个个体品格的微观分析,重现了近代湖南人波澜壮阔的地域性崛起历程。
●通俗与严谨相结合。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合理的构思、清晰的表达,在考察历史背后本质与真相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全景再现了中国近代湖南人群体性崛起的历史脉络,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适当的演绎,用横跨百年的视角栩栩如生地揭示了湖湘人士在中国近代崛起的地域性密码。在中国近代史上,湖湘人士是一个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地域性群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书既是一部解读近代湖南人群体性崛起的历史,也是一部展现湖湘文化与精神的作品,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湖南缘何在近代能产生如此多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杰出人物?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和地域性特征是是什么?这本书便是作者提供给我们找寻答案的一把钥匙。
|
關於作者: |
江居斌,笔名南山居士,祖籍福建顺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博览群书,现为微信公众号南山煮酒主笔。作者主要致力于对湖湘文化和湖湘人物的研究,已撰写过多篇相关主题的文章。
|
目錄:
|
上册
壹 筚路蓝缕 艰苦筑基
经世致用,一代思想宗师王船山
润物细无声,拉开湖湘崛起序幕的千古名臣陶澍
贰 乱世硝烟 玉汝于成
只手擎天,托起湘军辉煌的益阳巨擘胡林翼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
事无完满,曾国藩的人生滑铁卢
大器晚成,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左宗棠
湘军钱袋子大清首富胡雪岩
下册
贰 乱世硝烟 玉汝于成
湖湘楷模,近代海军之父彭雪鳞
金戈铁马,湘军的三大山头和四大名将
薪尽火传,晚清名臣李鸿章
叁 星火燎原 变革维新
洋务先驱,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张之洞
星火燎原,文武双全的变法先锋谭嗣同
肆 承前启后 另辟蹊径
辛亥元勋,令人扼腕的护国军神蔡锷
|
內容試閱:
|
自序
我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总喜欢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于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等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我的母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这种家庭成长氛围让我从小对开国元勋的名人轶事耳熟能详。因此,笔者虽然不是湖南人,却在年少时就对近代湖南的历史和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深入地研究近代的湖南历史人物却要回溯到16年前,当时的我还在象牙塔中求学,认知还处于比较肤浅的阶段。在空闲时间,我第一次大量地阅读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黄兴、蔡锷、宋教仁等热门的湖南近代历史名人的传记。随着相关知识积累越来越多,我发现其中存在着些许逻辑不通之处,故开始对既定的说法存疑,并希望有一天能够捋清这段历史的脉络。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地溯源而上,终于略有所得,各种因缘巧合之下,才有提笔献拙的想法。
从近代之前的各地域所出现的优秀人物数量来看,湖南确实远远不能与河南、陕西、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相提并论,即使偶现一二惊才绝艳者,也往往是以个体面目出现,仅昙花一现。然而,到了近代以后,湖南的历史名人却层出不穷,呈现井喷之势,湖南人在这幅波澜壮阔的近代史图册上书写了大量的篇章。
所有影响历史格局的重大变化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并经过了长时间的布局、酝酿、积淀、反复,最后尘埃落定。比如说,魏晋门阀制度为什么会在东晋达到顶峰?那是因为外族入侵,司马氏的精华力量又都在内斗中消耗殆尽,残余力量在永嘉南渡之后根本无法支撑那么大的盘子顺畅运转,才不得不提出王与马共天下,其本质上就是推行合伙人制度。然后,再经过互相之间的长时间博弈,才形成了新的平衡局面董事长司马氏不变,职业经理人由王导、庾亮、桓温、谢安等各家族的杰出人物轮流担任。既然是合伙人,大家就都想要构建自己的势力以确保体系和家族的利益,但是,位子总共就只有那么多,最后达成妥协的结果就是,我们士族按照各自的影响力分一分,寒门子弟就先不考虑了吧!自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格局正式形成。
再比如说,科举制为什么可以在隋代兴起、唐代真正成型,从而改变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格局?就是因为在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而李唐王朝自身就是依靠关陇军功集团和山东士族集团的支持而建国的。雄才伟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如果再按照现有模式发展下去,依然会形成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自诩为千古一帝的他,怎么能够容忍这种局面出现?但是,由于世家大族对文化的垄断导致朝堂上全是大家族的子弟,李世民除了士族外几乎无人可用,因此必须要扩大选才范围,这就是寒门子弟兴起的根源。而要用什么方式呢?广纳天下之才,代天牧民。此后,通过李世民和武则天等几代君主的强硬手段,才终于让寒门子弟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才有了后来势均力敌的牛李党争的出现。而科举制真正达到如日中天的地位则要推延到宋朝以后,因为印刷术等科技的普及与发展,让寒门子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便捷,从而彻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门阀制度逐渐消亡。
那么,湖南崛起这个重大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它真正的历史脉络和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物又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使在历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许多人都把近代湖南人地域性崛起的源头放到湘军身上,然后聚焦于曾国藩的头上。但是,笔者按照这个结论去进行研究,却发现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遍览史书,所有的大人物一旦走上成功的舞台,头上往往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套上许多的光环,各种神话传说也会随之诞生,即使再离奇,即使再荒诞,都会有很多世俗之辈热烈追捧,趋之若鹜。这是人性,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作为一名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学者,笔者却喜欢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暂时褪去这些耀眼的光环,去还原历史背后的本质与真实,力图从相对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风云。
在当代,曾国藩是普罗大众很感兴趣的一个热门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各种历史解读更是浩如烟海,很多人都把湖南崛起的首功加诸其上。诚然,他作为湘军的领袖之一,在近代史上的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把湖南崛起的功绩都归落于其一身,却未免有失偏颇。就其个人资质而言,曾国藩不过中人之姿的天之骄子已成定论,而纵观几千年的华夏历史长河,所有能够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力挽狂澜的,无一不是时势造成的,是集天纵奇才与天之骄子于一身的卓异人物。而像湖南崛起这个改变地域格局的重大历史现象,能够有所例外吗?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由一个中等资质的人来完成,即使他的运气再好,在逻辑上都是有一定不合理性的。
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笔者认为历史其实具有三个显著的功用:第一是典籍记载与留存,通过把前辈祖先的过往痕迹尽量真实地保留下来,从而解决人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是民族价值观的传承,利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来惩恶扬善,引导和形成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古代才会有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第三是给后人提供警醒和借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社会的很多行为轨迹都是基于人性,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司马温公才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说法。
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弃浅陋,想通过对一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寻找湖南崛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真正的深层原因和关键人物轨迹。窃以为近代湖南人的崛起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筚路蓝缕、艰苦筑基。重要人物包括湖湘文化的精神导师王船山(王夫之),以及经世派的代表人物陶澍、贺长龄、魏源。其中,尤以文毅公陶澍的布局之功居首。第二阶段,乱世硝烟、玉汝于成。重要人物包括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以及由此衍生的李鸿章、胡雪岩等相关非湘籍人物,其中,尤以文忠公胡林翼的运筹之功居首。第三阶段,星火燎原、变革维新。重要人物包括谭嗣同等维新变法派,以及张之洞等非湘籍却与湖南关系密切的人物,其中尤以戊戌君子谭嗣同为关键,其对后续湖湘杰人的前仆后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第四阶段,承前启后、另辟蹊径。重要人物包括黄兴、蔡锷、宋教仁、杨度等。其中,尤以黄兴、蔡锷作为承前启后的纽带。第五阶段,群星璀璨、大业终成。书中主要选取了王船山、陶澍、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胡雪岩、彭玉麟、李鸿章、张之洞、谭嗣同、蔡锷等湖南籍或者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进行细致解剖,捋清他们背后的关系脉络以及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的布局和运筹。
其实,真正拨开历史的迷雾,摊开来看,近代湖南人地域性崛起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意味深长并值得深究的。比如,曾国藩为什么会在惨遭失败后大彻大悟,与原来的行事方式判若两人,从而最终成就大业?再比如,为什么天下督抚会半数出于湘军门下,又是谁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为什么只有张之洞在湖北能够顺利推动洋务运动,他的背后都站了哪些人,经过了哪些巨大的博弈?李鸿章又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败后东山再起?等等。
笔者相信这些历史事件背后都有真正的逻辑,而一切摆在表面的结果,都只不过是背后各种因素综合发力后的显象而已。愚希望通过捋清关键人物背后的复杂关系网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运筹轨迹,对一些重要历史节点进行有价值的深度解读,重现近代湖南人波澜壮阔的地域性崛起历程。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只是希望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适当的合理演绎,让文章能够雅俗共赏,更具可读性。笔者也期盼读者能够在拙作的字里行间悟透历史深处的智慧,略有所得,则于愿足矣!因才疏学浅,故只能抛砖引玉,以待方家斧正。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