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孙江, 1963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本科、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曾任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
|
目錄:
|
自 序/i
第一编
第一章 想象的血异姓结拜与记忆共同体的创造/003
一 摹拟亲属:宗族社会的自我他者/003
二 歃血结盟的理想型/007
三 异姓结拜与歃血结盟/011
四 创造记忆共同体/018
五 结语/023
第二章 太阳的记忆关于太阳三月十九日诞辰话语的知识考古/025
一 楔子:甲申三月十九日/025
二 太阳诞辰公共记忆的创造/027
三 太阳诞辰话语的文本化/037
四 记忆忘却的再生产/047
五 结语/054
第三章 文本中的秘密《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作者、底本与叙事/056
一 问题所在/056
二 文本之间/058
三 文本之内/073
四 文本之外/077
第二编
第四章 东洋的变迁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东洋概念/085
一 小引/085
二 南北坐标轴上的东西洋:传统知识的轮廓/087
三 东西坐标轴上的东西洋:西方近代知识的导入/095
四 附会的近代性:大瀛海话语阅读/104
五 余语/110
第五章 连续性与断裂20世纪初历史教科书中的黄帝叙述/113
一 引言/113
二 历史教科书里的黄帝叙述/120
三 历史教科书里的黄帝肖像/134
四 结语/146
第六章 布鲁门巴哈在东亚人分五种说在东亚的传布及文本之比较/153
一 引言/153
二 来华西人与人分五种说/158
三 人分五种说在日本的传布/173
四 人分五种说在清末民初的传布/186
五 人种概念:一个比较/197
第七章 黄帝自巴比伦来?拉克伯里中国文明西来说在东亚的传布与文本之比较/202
一 楔子/202
二 从语言科学到历史科学:拉克伯里的中国文明西来说/205
三 在Orientalism与东洋学之间:中国文明西来说在明治日本/215
四 本真性与外来性:中国文明西来说在清末中国/225
五 结语/239
第三编
第八章 基督教本土化序章《北京条约》第六款中法文本之辨析/247
一 《北京条约》第六款汉文本与法文本之比较/248
二 汉文本《北京条约》第六款之实施/254
三 巴黎外方传教会广东地契文书之初读/259
四 结语/267
第九章 作为他者的洋教19世纪基督教与中国社会/269
一 引言/269
二 洋教:作为他者的基督教/272
三 与他者的距离:宗教感情的龃龉/275
四 他者的回转:宗教组织间的交错关系/281
五 结语/288
第十章 表述宗教中国宗教在1893年芝加哥万国宗教大会/291
一 宗教盛宴/291
二 最初儒人海西经/294
三 李提摩太的翻译/302
四 传教士的中国宗教观/307
五 来自日本的声音/313
六 从religion到宗教/318
第四编
第十一章 中国有中国的尺度以橘朴与鲁迅的谈话为中心/325
一 那人是谁/325
二 鲁迅如是说/331
三 新思想与旧思想/336
四 橘朴没有说出来的话/341
五 话外之话/345
第十二章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348
一 引言/348
二 知识旅行/349
三 概念史的源与流/353
四 历史性基础概念/360
征引文献/368
索 引/405
后 记/416
|
內容試閱:
|
自序
家乡很远,天下很近。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会问学生能不能讲讲家乡的历史,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感叹不已。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有一段批评旧史学弊端的文字: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百年后的今天,如果将第一句话中的朝廷改为家乡或地方,四句话似乎还可以分别倒过来读。
19世纪以降的中国历史通常被称为近代史,中国的近代是在市场、战争、改良、革命等力学作用下逐渐展开的匀质化过程:直线的时间出现了,杂质的空间被(想象)抹平,人与人的公共意识差异被最大限度缩小。近代国家追求的目标正是梁启超所推崇的历史叙事,这一历史叙事要上溯到一个世纪以前的欧洲。
18世纪末,作为现代概念的历史是与未来一起诞生的,按照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说法,历史从复数名词变成单数集合名词,具有事件、叙述和知识三个面向。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扬弃文明-进步的普遍史叙事(universal history),以科学的实证方法关注特定时空下人群的聚散离合,建构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历史学,此即通常所说的以领土国家(territorial state)或民族共同体(national community)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学。兰克开启的现代历史学影响深远。拉维斯(Ernest Lavisse)、莫诺(Gabriel Monod)、瑟诺博思(Charles Seignobos)等负笈德国,学习兰克史学方法,奠定了法国现代历史学的学科体系。1887年,兰克去世的第二年,其弟子犹太人路德维希里斯(Ludwig Riess)漂洋过海,受聘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里斯用佶屈聱牙的英语课堂授徒,规范史学写作,创办了比《美国历史评论》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