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內容簡介: |
本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或方法,结合作者近三十年的成果积累,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章,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成的客观依据、观念基础、实践支撑,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要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进行辩证理解、要确立可持续发展观,推行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倡导绿色消费、矫正社会激励机制等。这是一本基于新时代的视角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新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作品。
|
關於作者: |
邱耕田,中央党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入选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发展哲学导论》、《低代价发展论》、《哲学视阈中的科学发展》等多部论著,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论文,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10篇、论点摘编了1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转载了30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等摘编转载了12篇次,主持过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
目錄:
|
前言 从公地悲剧谈起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一节 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两大形而下问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及其含义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要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舞台上演进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一节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第二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三节 人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
第四节 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第三章 自然价值:建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依据
第一节 自然价值讨论中存在人的缺场现象
第二节 内在价值真的与人无关吗?
第三节 关于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辩证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 基于自然价值角度的科学人权观
第四章 共生主义: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基础
第一节 走不出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节 对自我中心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走向共生主义
第五章 生态生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支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
第二节 关于生态生产含义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节 生态生产和社会其他生产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从价值责任看待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第一节 主体至上主义的价值效用说及其价值危机
第二节 价值范畴中的伦理责任内涵
第三节 责任论视域的价值理论的新规定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自律性原则
第二节 创新性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自律原则和创新原则的统一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何谓思维方式
第二节 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容
第三节 如何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基本依据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内涵
第二节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存在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构的基础
第十章 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从社会转型视角看中国人民需要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节 不能把养尊处优的反生态的消费方式推广给在地球上占多数的穷人
第四节 由奢侈型的高消费向绿色消费转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十一章 矫正社会激励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激励、社会激励和负向社会激励
第二节 负向激励机制的危害性及其失范的原因
第三节 矫正激励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第十二章 从高代价发展走向低代价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与代价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节 走出高代价发展
第三节 走向低代价发展
第四节 构建低代价发展模式:实施低代价发展的关键
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从公地悲剧谈起
关于生态危机发生和加剧的深层原因,公地悲剧理论应该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公地悲剧是英国学者哈丁于1968年提出来的。众所周知,人们赖以生存的众多自然资源如荒地、草场、水域、矿山、森林等具有公地性质,即某一特定的人群都是公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这样,人们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的心态来对待公地:其一,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指只受益不担责)的心态;其二,反正是公地,我不用别人也会用(自我中心)的心态。正是在这两种心态的支配下,人们往往会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化公为私,直到公地被彻底破坏从而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当然,公地之所以产生悲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地具有稀缺性。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日趋短缺,为了抢占有限的资源,或者说唯恐别人多占而自己少占,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往往以不当的手段最大化地抢夺、占有本已稀缺的资源,从而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序化现象,加重了生态危机。可见,公地所具有的公共性、稀缺性等特点,是造成其悲剧及加重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非常不幸的是,公地悲剧在我们的身边大量而经常地上演着,我们每个人可能既是公地悲剧的制造者,又是公地悲剧的受害者。例如,我国北京等地前些年(当然也包括现在)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就是有着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北京市,汽车拥有量超过600万辆。这么多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无疑加重了北京的空气污染。然而令人无奈的是,对雾霾天的厌恶甚至恐惧,并不能遏制具有购买实力的人想买车的欲望。面对空气和道路等公地,买车人可能会这样想:其一,我不买别人也会买,这样,即使我不买也不会减轻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其二,买车是一种利己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