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書城自編碼: 34412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郝石盟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09431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8.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Procreate插画手绘从新手到高手
《 Procreate插画手绘从新手到高手 》

售價:HK$ 105.6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

售價:HK$ 54.0
独自走过悲喜
《 独自走过悲喜 》

售價:HK$ 81.6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永不停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 》

售價:HK$ 94.8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假努力:方向不对,一切白费 》

售價:HK$ 71.8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HK$ 93.6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HK$ 70.8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HK$ 81.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6.1
《 鄱阳湖畔立丰碑——江西移民建镇纪实 》
+

HK$ 95.7
《 关中传统民居的适应性传承设计 》
+

HK$ 79.2
《 农村新民居模式研究——以陕西关中民居为例 》
+

HK$ 67.5
《 雪山中的曼荼罗——藏传佛教大型佛塔研究 》
+

HK$ 62.7
《 西北荒漠化地区生态民居模式 》
+

HK$ 78.0
《 解读宗教建筑 》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田野调查及大量物理环境测试工作,对渝东南地区民居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对该实例的解析以及对以往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的梳理,对民居适应气候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解释。并基于生物气候设计理论、宅形理论和热适应理论构建了多学科视角的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方法,强调了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基于物质空间的气候应答,也包括基于使用主体的气候应答。
關於作者:
郝石盟,女,2004年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获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免试推荐研究生,2010年转为提前攻博,师从秦佑国教授,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其间于2013年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建筑、民居气候适应性及其被动式技术转化。在全国各气候区开展了综合气候因素、人体生理因素和社会生活形态因素的多学科角度的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物理性能的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农宅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及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苏南民居可持续性能及绿色设计策略研究等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
目錄
目 录
第1 章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综述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1.1.1 研究背景 2
1.1.2 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价值 2
1.1.3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科学化的必要性 4
1.2 研究述题 5
1.2.1 民居及相关概念释义 5
1.2.2 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7
1.2.3 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特殊性 9
1.3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发展脉络 10
1.3.1 发展脉络 10
1.3.2 研究分类 16
1.3.3 结合生活模式的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17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 19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1.4.2 本书结构安排 20
第2 章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方法 21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特征阐述 22
2.1.1 建筑气候适应性特征 22
2.1.2 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与技术 23
2.2 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基础理论 25
2.2.1 建筑生物气候设计方法理论 27
2.2.2 基于宅形理论的自建决策反馈路径 28
mjqh wq.indd 13 2019-10-23 08:27:28
XIV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2.2.3 热适应理论 30
2.3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方法 33
2.3.1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目标 36
2.3.2 民居气候适应性具体研究内容 37
2.3.3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技术路线 37
2.3.4 民居气候适应性实地调研测试框架 39
2.4 小结 41
第3 章 渝东南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的目标 43
3.1 渝东南地区地理与气候特征 44
3.2 渝东南乡村居民对舒适的理解 46
3.2.1 与建筑相关的舒适内涵 46
3.2.2 渝东南乡村居民对舒适的理解 47
3.3 渝东南民居室内环境主观评价 48
3.3.1 调研方法及样本分布 49
3.3.2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50
3.3.3 主观评价的年龄及性别差异 55
3.3.4 主观评价的建筑差异 60
3.4 渝东南乡村居民热舒适范围 63
3.4.1 调研方法及样本分布 63
3.4.2 服装热阻的季节性变化 64
3.4.3 投票值分布及相关性分析 66
3.4.4 夏季与冬季热舒适范围 68
3.5 利用建筑生物气候图法的被动式策略分析 69
3.6 小结 71
第4 章 渝东南民居基于使用主体的气候应答 73
4.1 渝东南地区社会生活形态与经济概况 74
4.2 建筑空间使用的特征 77
4.2.1 建筑空间的使用与主要活动种类 77
4.2.2 建筑空间使用功能的复合性 79
4.2.3 建筑空间使用的时间规律 82
4.3 生活节律的季节差异 84
4.3.1 炊事用餐活动的季节差异 86
4.3.2 睡眠及其他活动的季节性差异 88
mjqh wq.indd 14 2019-10-23 08:27:28
目 录XV
4.4 采暖降温方式的选择 89
4.4.1 降温采暖方式使用频率与效果评价 89
4.4.2 降温采暖方式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92
4.4.3 降温采暖方式与建筑特征的关系 94
4.5 小结 95
第5 章 渝东南民居基于物质空间的气候应
答定性提取 97
5.1 渝东南传统与现代民居特征 98
5.1.1 渝东南民居建造范式及影响因素的变化 98
5.1.2 渝东南民居类型及形态特征演变 101
5.1.3 渝东南民居气候适应性技术及策略提取 108
5.2 聚落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 111
5.2.1 聚落选址 111
5.2.2 聚落空间形态 112
5.3 建筑空间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 113
5.3.1 建筑朝向选择 113
5.3.2 建筑功能组织 113
5.3.3 半室外空间的利用 114
5.3.4 辅助空间的设置 115
5.3.5 室内空间的特殊处理 116
5.4 建筑界面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 117
5.4.1 墙体材料与构造 117
5.4.2 屋面材料与构造 119
5.4.3 楼地面材料与构造 120
5.4.4 墙基柱基处理 121
5.4.5 围护结构开口 122
5.5 设备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 124
5.5.1 采暖设备 124
5.5.2 炊事设备 126
5.6 小结 129
第6 章 渝东南民居基于物质空间的气候应
答定量验证 131
6.1 测试方法 132
6.1.1 测试对象的选取 132
mjqh wq.indd 15 2019-10-23 08:27:28
XVI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6.1.2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133
6.1.3 测试期间室外环境条件 135
6.2 聚落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验证 136
6.2.1 聚居与散居 136
6.2.2 高密度与低密度 139
6.3 建筑空间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验证 143
6.3.1 朝向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143
6.3.2 半室外空间天井、穿堂、敞厅 150
6.3.3 半室外空间挑檐、挑楼、檐廊 158
6.3.4 楼层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162
6.4 建筑界面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验证 170
6.4.1 墙体构造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170
6.4.2 屋面构造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179
6.4.3 围护结构开口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 182
6.4.4 材料构造对建筑耐候性的影响 184
6.5 设备层面气候适应性技术验证 186
6.5.1 采暖炊事设备对人体及围护结构
表面温度的影响 187
6.5.2 采暖炊事设备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189
6.5.3 采暖炊事设备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194
6.6 小结 197
第7 章 渝东南民居气候适应性总体评价及改进
策略 201
7.1 渝东南民居气候适应性总体评价 202
7.1.1 建筑的开放性特征 204
7.1.2 多样化的室内热湿环境 206
7.1.3 冬季室内热舒适问题更为突出 208
7.2 适用于渝东南地区的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209
7.2.1 保持建筑开放性特征,提供多样化空间 209
7.2.2 提供适当背景温度,提高个人或
局部空间舒适度 210
7.2.3 制定适应生活的采暖模式,寻找恰当的
室内热源 210
7.3 适用于渝东南地区的炊事余热采暖系统设计及验证 210
7.3.1 炊事余热采暖系统设计及可接受度调查 210
mjqh wq.indd 16 2019-10-23 08:27:28
目 录XVII
7.3.2 炊事余热采暖系统效果验证测试方案 214
7.3.3 火墙壁面温度分布 217
7.3.4 独立炊事过程下火墙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223
7.3.5 连续炊事过程下火墙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226
7.3.6 火墙对室内温湿度梯度的影响 229
7.3.7 火墙对室内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 231
7.4 小结 233
第8 章 结论 235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37
8.2 研究的创新点 239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239
参考文献 241
附录A 入户访谈问卷 253
附录B 民居气候适应性相关研究分类 258
附录C 基于田野调查的气候适应性技术提取 261
mjqh wq.indd 17 2019-10-23 08:27:28
內容試閱
前 言
民居在普遍缺乏机械环境控制手段的条件下,积极利用被动
式技术,应对气候因素对室内微气候的影响和对材料结构的损害。
民居中所体现的建筑气候适应性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多数
研究偏重于物质形态层面,使用者在气候适应性中的主体作用没
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文基于渝东南民居田野调查和大量物理环境
测试工作,以及对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的梳理,对民居气候适应
性的含义、特征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厘清。并基于生物气候设
计理论、宅形理论和热适应理论构建了多学科视角的民居气候适
应性研究方法,强调了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基于物
质空间的气候应答,也包括基于使用主体的气候应答。
本书利用该研究方法对渝东南地区民居进行了实证研究,分别
对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也厘
清了传统认识上对聚落形态、天井等气候作用的误区。在气候条
件上,相较于其他典型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具有夏季相对凉爽、
冬季寒冷且缺乏日照的特殊性。在气候适应的目标上,相较于生
存性需求,舒适性需求具有较大弹性;渝东南民居并不是对舒适
范围的精确满足,而是营造可接受的室内环境。在使用主体的气
候应答方面,渝东南居民在建筑空间使用方式、生活节律的调整、
采暖降温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丰富而有效的气候适应手段。与之相
应,在物质空间的气候应答方面,该地区的民居形式具有开放性
特征,通过营造多样化的建筑空间及室内物理环境,最大化地支
持居住者的生活模式和行为调节作用,但冬季室内热舒适和室内
空气质量亟待改善。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类似气候区的民居气候适应
性设计原则及策略。渝东南地区建筑气候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兼
顾冬夏、适度舒适、局部间歇式采暖三个原则,并结合空间使
用方式分时分区地进行设计。具体策略包括:保持建筑开放性特征,
mjqh wq.indd 9 2019-10-23 08:27:28
X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利用多样化的空间解决冬夏矛盾;室内提供适当的背景温度,提高
个人或局部空间舒适度;制定适应生活的采暖模式,寻找恰当的室
内热源。最后提出间歇式采暖火墙在该地区的可行性,并搭建实
验房进行测试。测试证明,在不增加炊事耗柴量的前提下,设置
火墙能有效提高冬季室内舒适度。
mjqh wq.indd 10 2019-10-23 08:27:28
Foreword
Despite the lack of mechanic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thod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s has well-responded to the climate factors
to achieve an acceptable indoor environment mainly by passive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to prevent the damage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The climate responsivenes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as
drawn researchers attention. But most studies put emphasis on physical
environment, while the main role of users in climate responsivenes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Based on long-term field surveys and on-site
monitoring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basic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climate responsiveness. And
based on theories of bioclimatic architecture, house form and thermal
adapt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climate responsiveness study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t stresses
that the study should involve both the climate responsiveness of the
physical space and of the users.
Secondly, this paper conducts empirical studies o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s in Southeast Chongqing, by using the aforementioned
research method, and mak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on the climate
responsiveness of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dwellings. Meanwhile it
also clarifies some ambiguity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tudy. On climatic conditions, this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vertical climate in high altitude mountain, so the winter
is much colder. On climate responsiveness objectives, the comfort
requirements are more flexible compared to survival needs. An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imed to provide acceptable internal conditions
instead of perfect comfort. On the lifestyle, the freedom of rural
mjqh wq.indd 11 2019-10-23 08:27:28
XII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
social life allows adjustment of rest rules conforming to the seasonal
changes. And with this, the form of the architecture has characteristic
of openness by providing a variety of building spaces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offer maximize support for the lifestyle and behavior
adjustment of residents and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cyclic changes of
climate in outdoor. However,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winter
and the indoor air quality need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is, it propos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climate
responsiveness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under similar climate
conditions: architectur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easonal
balance, relatively comfort and intermittent-spot heating. Meanwhil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evaluated and designed
combining with occupancy schedule and space zoning. Specific climate
strategies include: maintain the openness of architecture and providing
a building space with a variety of thermal performance; providing
acceptable background temperature and achieving appropriate comfort
by personal comfort systems; seeking for indoor heat source and
conforming to life-style.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mittent heatedwall
system in this region, and sets up the experiment room to test. The
test has shown that without increasing the consumption of firewood for
cooking, the heated-wall system can improve indoor thermal comfort
effectively, and the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a mode of continuous
cooking.
mjqh wq.indd 12 2019-10-23 08:27:28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