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7.3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19章,分别从:采样和样品制备、食品的各组成成分分析与测定、食品的感官检验法、食品的物理检测法和光谱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各章节涉及到的国标方法在书中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且将其以附录形式标注于书中,以便于读者理解与查找查阅。另外,书中用许多实例对各种方法与技术进行了阐述,便于读者的理解与应用。该书特点之一是书中内容主要基于作者多年来在食品分析行业中的研究积累及经验,并涉及部分国内外的有关前沿与经典理论的报道;本书特点之二是结合了国家标准方法与法规,对食品中的组成成分与相关指标进行了阐述。 该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力争能够将食品分析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及实践中的应用传授给各个层面的食品学科的学生、研究者及相关的工作人员,本书还可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学用书及相关研究人员和食品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概述1 12趋势和需求1 121消费者1 122食品企业1 13政府法规、国际标准和政策1 131政府法规1 132国际标准和政策2 14分析样品的类型和分析步骤3 141分析样品的类型3 142分析步骤3 15方法的选择与有效性4 151方法的特点4 152方法的目的应用范围4 153食品的组成和特性5 154方法的有效性5 16法定方法简介5 17相关因特网网址11 参考文献11 第2章采样和样品制备13 21概述13 22采样步骤的选择13 221常规知识13 222采样计划13 223选择采样计划的影响因素14 23采样步骤14 231介绍14 232举例15 233手工与连续采样15 234统计研究15 235采样中的问题17 24样品制备17 241常规减量法17 242研磨17 243酶的钝化18 244防止脂肪氧化18 245微生物的生长和污染18 参考文献18 附录18 第3章实验数据的分析及评价19 31概论19 32分析的可靠性——准确度和精密度19 33误差19 331误差的分类19 332误差的估算20 34回归分析22 341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22 34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2 343非线性回归模型23 344相关系数23 345显著性检验24 35报告结果25 351有效数字25 352四舍五入法则26 参考文献26 第4章食品的感官检验27 41概论27 411感官检验的概念与特点27 412感官检验的分类27 42感官检验的原理28 421感觉的概念和基本规律28 43感官检验的基本要求28 431感官检验实验室要求28 432感官检验实验室人员要求29 433样品的制备29 44感官检验常用方法30 441差别检验30 442标度和类别检验30 443分析描述性检验31 45感官检验的应用31 451感官检验在肉类和肉制品中的应用31 452感官检验在蛋类和蛋制品中的应用32 453感官检验在啤酒和酒类中的应用32 454现代技术在感官检验中的应用32 参考文献33 第5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34 51概述34 511物理检测的意义34 512物理检测的内容和方法34 52物理检测的几种方法34 521相对密度法34 522折光法36 523旋光法37 53食品的物性测定38 531颜色测定38 532黏度测定39 533流变性测定41 534质构测定42 参考文献43 附录43 第6章光谱法44 61绪论44 62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44 621概论44 62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45 623荧光光谱法48 63红外光谱49 631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49 632红外光谱仪50 633红外光谱实验技术及应用51 64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法53 641概论53 642分析方法54 643食品中矿物元素的分析57 644总结58 参考文献58 第7章色谱分析法59 71色谱法基本原理59 711简介59 712分离原理59 713常用色谱技术59 714其他色谱技术60 72气相色谱61 721分离机制61 722操作方法61 723总结64 73高效液相色谱64 731原理64 732仪器与色谱柱66 733样品制备和数据评估69 参考文献70 第8章质谱71 81概论71 82质谱法基本原理71 821进样系统71 822离子源72 823质量分析器72 83质谱的解析74 8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75 8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76 86应用77 参考文献77 第9章免疫分析法78 91概述78 92原理与方法78 921免疫分析法及原理78 93应用实例80 931应用范围80 932测定原理80 933试剂及仪器80 934试样的制备与保存80 935试样的测定80 936结果计算81 937注意事项81 参考文献82 附录82 第10章pH值和可滴定酸度83 101概论83 1011酸度的概念83 1012食品中酸度测定的意义83 1013食品中的酸度84 102食品中酸度的测定方法85 103总酸度的测定(滴定法)85 1031原理85 1032样品的处理与制备86 1033测定步骤86 1034测定结果的计算86 1035注意事项87 104pH的测定87 1041相关概念88 1042pH计法88 105挥发酸的测定89 1051原理90 1052样品的处理与制备90 1053测定步骤90 1054测定结果的计算90 1055注意事项91 106乳品的酸度91 1061第一法乳粉中酸度的测定91 1062第二法乳及其他乳制品中酸度的测定92 1063注意事项93 参考文献93 附录93 第11章水分和总固体分析94 111概论94 1111水分含量测定的重要性94 1112食品中水分含量94 1113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94 1114样品的选择和处理94 112水分含量测定方法95 1121烘箱干燥法95 1122蒸馏法99 1123化学方法——卡尔·费休(KarlFischer)滴定法100 1124其他常见方法102 113水分活度103 114水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103 参考文献104 附录104 第12章灰分及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105 121概论105 122测定方法105 1221样品的制备105 1222干法灰化106 1223湿法灰化107 1224低温等离子灰化108 1225微波灰化108 1226其他灰分的测定方法109 123方法的比较111 124几种重要矿物质的测定111 1241钙的测定111 1242磷的测定112 125限量元素——铁和铜含量的测定113 参考文献114 附录114 第13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115 131绪论115 132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方法116 133样品的制备117 134单糖和低聚糖的测定117 1341概述117 1342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测定117 1343还原糖的测定118 1344蔗糖的测定122 1345色谱法在单糖和低聚糖分析中的应用124 135淀粉含量的测定125 1351淀粉125 136非淀粉食品胶体亲水胶体的测定128 137纤维素的分析128 1371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128 1372果胶含量的测定130 1373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131 参考文献134 附录135 第14章脂类的测定和脂类的品质分析136 141概论136 142脂类含量的分析方法136 1421食品中的脂含量136 1422分析的重要性136 1423分析方法137 1424方法比较142 143脂类品质的分析143 1431感官检查143 1432理化检验143 144脂类氧化静态分析法146 1441过氧化值146 1442硫代巴比妥酸测定法147 1443己醛值测定148 145脂类氧化动态分析法148 1451烘箱法148 1452油稳定指数法和活性氧法148 1453氧弹法148 146脂类成分分析方法149 1461胆固醇149 1462脂肪酸组分和脂肪酸甲酯150 1463顺,顺多不饱和脂肪酸150 1464反式脂肪酸同分异构体150 1465TLC法分离脂类组分150 参考文献151 附录151 第15章蛋白质与氨基酸的测定152 151绪论152 152食品中蛋白质的分离153 1521沉淀分离技术153 1522吸附色谱分离法154 1523利用相对分子质量差异的分离155 1524电泳分离155 153蛋白质的测定方法157 1531蛋白质的定量测定157 154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165 1541氨基酸总量的测定165 1542食品中氨基酸的组分测定168 参考文献170 附录170 第16章维生素分析171 161绪论171 162水溶性维生素的分析171 1621维生素B1的测定171 1622维生素B2的测定173 1623尼克酸的测定175 1624总维生素C的测定177 163脂溶性维生素179 1631维生素A及维生素E的测定180 1632胡萝卜素的测定183 1633维生素D184 参考文献186 附录186 第17章食品添加剂的分析188 171概论188 172呈味剂的测定189 1721概论189 1722糖精钠的测定189 1723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的测定192 173防腐剂的测定194 1731概论194 1732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测定194 174天然与人工合成色素197 1741概论197 1742高效液相色谱法197 1743薄层色谱法199 175其他常用食品添加剂200 1751发色剂200 1752漂白剂203 参考文献206 附录206 第18章食品中农药、霉菌毒素和药物残留的检测207 181概论207 182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207 1821概述207 1822检测举例208 183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211 1831概述211 1832检测举例212 184食品中霉菌毒素检测217 1841概述217 1842黄曲霉毒素检测217 185食品中天然毒素检测221 1851概述221 1852检测举例:鲜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测定222 186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检测224 1861包装材料引起的有害物质检测224 1862二英226 1863氯丙醇227 参考文献228 附录228 第19章转基因食品的分析229 191概论229 192分析方法229 1921外源基因的检测229 1922外源蛋白的测定230 193转基因产品的检测231 1931基本流程231 1932样品的抽取、制备与制样231 1933核酸提取纯化方法231 1934核酸定性PCR检测方法231 1935核酸定量PCR检测方法232 1936蛋白质检测方法233 1937基因芯片检测方法234 参考文献235 附录236
|
內容試閱:
|
食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消费者、食品企业以及国内外的法律法规均要求食品科学工作者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严格监控,对食品企业的产品严格把关,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大专院校、食品企业以及政府科研机构在进行食品科学和工艺方面的研究时就需要对食品的组成和性质进行测定。由此可见,食品分析在食品行业至关重要。 笔者所在的江南大学以食品科学与工程见长,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笔者长期从事于食品分析及生物技术的研究,曾翻译出版过S Suzanne Nielsen教授的《食品分析》(第二版),目前也已经完成了S Suzanne Nielsen教授的《食品分析》(第三版)的翻译工作。 在S Suzanne Nielsen教授的《食品分析》(第二版)译本出版后,一些院校的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见。鉴于食品分析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一本教材,为了适应对大专院校和食品企业通用的需要,有必要在先前版本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食品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修订。 本书的出版将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读者对食品分析技术的深入理解及其应用的需要。书中在采样和样品制备、食品的各组成成分分析与测定、食品的感官检验法、食品的物理检测法和光谱学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各章节涉及到的国标方法在书中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且将其以附录的形式标注于书中,并以电子课件的形式供读者免费阅读(wwwcipeducomcn,以便于读者理解与查找查阅。另外,书中用许多实例对各种方法与技术进行了阐述,便于读者的理解与应用。本书特点之一是书中内容主要基于作者多年来在食品分析行业中的研究积累及经验,并涉及部分国内外的有关前沿与经典理论的报道;本书特点之二是结合了国家标准方法与法规,对食品中的组成成分与相关指标进行了阐述。该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力争能够将食品分析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及实践中的应用传授给各个层面的食品学科的学生、研究者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学用书及相关研究人员和食品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这也是我们出版的初衷。 感谢周星怡教授和钱和等教授的大力支持,感谢本研究组的所有学生们在资料收集与编排整理中的辛勤劳动,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杨严俊 2012年9月于江南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