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丛书之一。全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中国教学论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间的发展嬗变。通过对本学科既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挖掘,叙述、分析中国教学论研究过去数十年间主要的研究问题、思想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论以及研究进展。作者既注意涵盖教学论的各研究分支的研究部情况,又注意做到不平铺直叙、简单罗列,而是加强综述、点面结合、突出重点。这样在叙述中就使重要观点、学说及其作用影响以及局限显得醒目突出。全书资料翔实,述评结合,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预测趋势,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
關於作者: |
徐继存,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课程与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学科建设
第一节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成绩
第三节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教学本质
第一节教学本质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教学本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三节对教学本质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第四节对教学本质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教学目标
第一节教学目标研究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教学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对教学目标研究的反思
第四节对教学目标研究的展望
第四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学内容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关系
第二节教学内容研究的基本历程
第三节教学内容研究的整体特点
第四节对教学内容研究的展望
第五章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方法研究的历程纵览
第二节教学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评析
第三节对教学方法研究的反思与超越
第六章教学技术
第一节教学技术研究历程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教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教学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对教学技术研究的展望
第七章师生关系
第一节师生关系研究概述
第二节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三节对师生关系研究的检讨
第八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历程
第二节教学设计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第三节对教学设计研究趋势的展望
第九章教学过程
第一节教学过程研究的历史概览
第二节教学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对教学过程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第十章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研究的基本历程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教学评价研究取得的成绩
第三节对教学评价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第十一章教学文化
第一节教学文化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教学文化研究的范式
第三节教学文化研究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对教学文化研究的展望
第十二章教学实验
第一节教学实验研究之流变
第二节教学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教学实验研究的未来走向
第十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教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三节对教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反思与未来展望
第十四章教材发展
第一节教学论教材发展的基本历程及特点
第二节教学论教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我国教学论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十五章学术交流
第一节教学论学术交流的兴起
第二节教学论学术交流发展的简要历程
第三节教学论学术交流的问题与应对
|
內容試閱:
|
前言
教学论是集中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学科,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教学论已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即使仅仅描述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现状也不容易,更何况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然而,分析教学论不同阶段的主要进展和特点,阐明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把握教学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探寻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对于推进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虽感困难,仍勉力为之。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学论研究分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回顾教学论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发现在教学论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教学问题也许成为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的研究只是昙花一现;在教学论发展的另一阶段,新的教学问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该问题的研究弦歌不断,赋予了教学论新的内涵。有鉴于此,我们的专题选择,既尊重历史,也观照现实,经过筛选,多次集体协商,共确立包括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师生关系、教学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实验、教学研究、教材发展和学术交流等专题,试图通过这些专题反映教学论学科70年的发展概貌。每一专题大致包含三部分:一是这一专题70年的研究历程及其特点;二是这一专题研究的内容及其评析;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我们对每一专题都尽力做到资料翔实、述评结合、面向未来。资料翔实,就是全面占有并核实这一专题的文献,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的研究成果,呈现这一专题研究的真实面貌;述评结合,就是不仅要客观地反映各个专题研究的历程与现状,还要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有述有评;面向未来,就是在对每个专题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预测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启示。
教学论研究尽管有相对的自主性,但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教学论研究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教学论研究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是很明确的,各个专题研究的分期也大致相同,只是具体到某一专题研究则有一定的差异,这与该专题研究的出现和形成早晚有关,更取决于各位作者对该专题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尊重各专题作者的意见,各专题研究的分期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前言本书系集体通力协作的结果,各章执笔人分别是:山东师范大学徐继存(前言、第一章)、鲁东大学鲁正一(第二章)、武汉大学罗儒国(第三章)、山东师范大学孙宽宁(第四章、第八章)、曲阜师范大学李允(第五章)、浙江师范大学于翠翠(第六章)、安庆师范大学王爱菊(第七章)、山东师范大学王永明(第九章)、山东师范大学张莉(第十章)、山东师范大学车丽娜(第十一章)、山东师范大学王飞(第十二章)、晓庄学院彭亮(第十三章)、兰州大学焦炜(第十四章)、山东师范大学吉标(第十五章)。徐继存任本书主编,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和统稿。
本书初稿完成后,历经多次讨论和修改,但因我们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总序
2018年1月中旬,福建教育出版社成知辛编辑来电,邀请我编写一本反映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的著作。考虑到这本书的主题过于专业、读者面不大,因此,我建议不妨把选题扩大,组织编写一套反映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近几十年研究进展的丛书。成编辑欣然同意,并与我商议由我策划,并联系落实各分卷主要负责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2月下旬,申报选题、确定分卷主要负责人等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2018年3月开始,各分卷开始编写工作。到2019年8月底,已有数卷相继完成。按计划,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出版,并在今后一两年内出齐。这便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丛书的由来。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既包括现行学科目录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十个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部分院校自设的二级学科(如教师教育、教育政策与法律、农村教育、民族教育等),也包括部分二级学科下的重要学科方向(如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德育研究等)。
负责丛书各分卷编写工作的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他们都具有长期从事教育学科研究的经历,熟悉本学科和学科领域的学术进展,均为本学科或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学术影响的著名学者。
总序编写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通过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学术史的回顾,为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线索清晰的学术史料参考,为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相关课程、选择阅读书目和确定研究选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因此,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确定为: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热心教育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等等。第二,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对教育学科各重要学科领域开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全面、充分地回顾和审思中国教育研究近七十年(尤其是近四十年)的变化进程,为进一步挖掘中国教育研究及其变迁的规律奠定基础。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编者们希望藉由丛书的编写,在教育学界逐步形成一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注重学术传承的风气,以进一步确立严格的学术规范,推动教育研究的长远发展。
在中国,专业的教育研究发端于清末民初。百余年来,中国的教育研究事业筚路蓝缕,历经坎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成果产出大幅增加,规范意识显著增强,学术资源逐渐丰富,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如此等等。另一方面,在教育研究事业凯歌行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教育研究如何有效地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固然有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但不论怎样,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选项。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是,轻视乃至忽视学术史研究的意义,误以为学术史研究只是课题论证的一部分或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的一个环节,而对成熟的学者则不适用。因此,在大量的教育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很少对研究主题产生的知识背景(或知识谱系)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很少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同行在同一个主题上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分析同行业已提出的研究结论,并对结论做出中肯的评判。由此造成的突出印象是,在这些研究者的成果发表之前,似乎没有人讨论过(甚至哪怕只是涉及)这个主题,这个主题似乎是全新的。研究者本意是借此说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殊不知这反倒说明这项研究工作缺乏必要和充分的基础,而缺乏足够的前期基础的研究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进步。诸多教育研究成果之所以常给人缺乏厚重深邃而显得单薄肤浅之感,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缺少认识问题的纵深感,而这种纵深感既源于学者个体的知识积累,也基于学科本身业已生成的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
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如果要就中国教育学界研究的某一个主题(例如素质教育或学生课业负担等等)进行学术史梳理,那将是一项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论述中,往往很难发现同一个时期不同学者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至少很少有学者明确阐明自己的研究与之前相关研究的关联),更不容易寻找到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由此造成的困难是,人们虽然可以了解哪些主题曾经得到了研究,但很难确切地知道是哪位学者最初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教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前后经历了哪些阶段,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等等。
创新源自继承。事实上,无论从事何种主题的研究,只有在全面深刻地吸收、借鉴和批判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寻找到有待继续挖掘和探索的研究问题,才有可能开展新的、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拓展和深化认识,才有可能切实地推动知识的进步。就教育研究而言,通过梳理不同学科领域重要主题研究的演变过程,厘清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对相关主题研究结果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判断教育研究本身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不断形成学术积淀,夯实学科的基础,而且有利于逐步建立教育研究的学术传统,形成牢固的学术规范,保障教育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少制造些意见,多生产点知识关于教育研究规范化问题的评论》等文中,作者已对相关问题做了初步讨论(参见《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期)。此处无非借题发挥,稍作补充。
在丛书各分卷陆续付梓之际,首先要感谢各分卷负责人和他们领导的编写团队。他们的精诚合作、积极参与和辛勤劳作,使丛书能按时、保质出版。
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成知辛编辑和他的编辑团队为丛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