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編輯推薦: |
财经记者业务的指南:回答财经记者要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
作者立足自己20余年的财经媒体实践,从庞大的新闻体系中单独拎出财经新闻来讲,从新闻学、政治学,甚至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回答了财经记者要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财经新闻的原则、选题、采访、关系网、写作基本功、新媒体。因此,可以说本书是财经新闻人的业务指南。
为财经专业新闻人带来全景式启发
李箐,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2007年、2018年两次赴美国进修。在20余年的财经媒体职业生涯中,遍访中信集团、中投公司、安邦集团、光大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对企业资本运作、金融证券市场有着精深的研究。她的重磅报道《光大重组揭盅》《基金黑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中信再出发》《双汇大交易》等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专业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作者能高屋建瓴地在纵向上分析财经媒体的历史、未来,横向上分析财经媒体各个业务单元,为读者带来跨越时空的全球视野,产生全景式启发。
|
內容簡介: |
作者在财经杂志社十年、在财新周刊社十年,这两个十年是中国经济领域急剧变化、企业迅速成长的时期,也是新闻媒体面临转型的时期。作者紧跟时代的脚步,策划、采写、编辑的重磅报道,每一次都引发业界震荡。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赴美访学期间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结合多年采写和参与的重要报道案例,从新闻学、政治学,甚至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回答了财经记者要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从在社会和行业中的重要位置到应该具备的眼界与实力,从职业道德和原则到独特的采访技巧、细致的背景调查以及准确而专业的写作,从传统财经新闻的特点到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特征。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有志于新闻事业,特别是财经新闻事业的年轻学生与从业者,有志于上市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的研究者,有志于管理、公关等职业的从业者。
|
關於作者: |
李箐,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200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进修。2018年,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近25年财经新闻工作经历,先后就职于中华工商时报社、财经杂志社、财新传媒,任职记者、编辑。现 任《财新周刊》副主编。
在既往职业生涯中,遍访中信集团、中投公司、安邦集团、光大集团等知名大企业,对企业资本运作、金融证券市场有着精深的研究。由她策划采写的《光大重组揭盅》《基金黑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中信再出发》《双汇大交易》等重磅报道,无不在业内引起震荡。
|
目錄:
|
第一章 为什么要做财经记者
最赚钱的记者
记者中的全能战士
拥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成就感
热爱,热爱,热爱
第二章 必须遵守的原则
严禁职务牟利
有效保护信源
严格保密信息
坚持客观与独立
持守新闻理念
第三章睁大眼睛,确定你的选题
关注宏观经济
从数据里找新闻
在冷门中发现热门
看懂财务报表
丰富信源
第四章 找一个故事,开始采访吧
从一个人开始:圣诞大餐的惊喜
观察与描述:博物馆里的新闻课
深入本质:模拟炒股大赛
经验与人脉:报道美联储
学会提问:新闻发布会上的秘密
留下证据:采访笔记与录音
第五章 找到你的关系网
确定谁是你的读者
学会与公关人员打交道
辨识:分析师为谁说话
发挥身份优势
同行是冤家吗
持续骚扰你的编辑
第六章 财经新闻的界限
报道不等于宣传
事实性准确
不要被数字欺骗
准确比速度更重要
七条规则识破虚假新闻
公民记者的警示
第七章 财经写作基本功
直白浅显最好
简洁就是大方
稿子写多长
最重要的前四段
一小时写作
引用与抄袭
第八章 财经媒体警示录
美国财经媒体的三次灾难
看门狗为什么不叫
安然事件中的媒体表现
不受欢迎的警告
走出摩天大楼
第九章 新媒体冲击波
四个人办一份报
数字媒体革命
被不均衡消费的新闻
新时代的议程设置
我的死亡报告是夸大的
第十章 未来正在来的路上
记者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成为多面手
做一条肺鱼
不可或缺的国际视野
|
內容試閱:
|
序一:我们信仰新闻
细算,李箐和我共事已经 25 年。
她大学毕业即当记者,当记者即干财经新闻,20 年前加入财经杂志社,10 年前随我一起创办财新传媒。从记者干到名记者,而后又是编辑、副主编,一直在财经新闻领域工作且佳作不断。除了新闻专业的基础教育、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学业,她还两次去美国充电,分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进修,其间和我都有交集前一次是 2007 年,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短期讲学;后一次是 2018 年,她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做一年访学,恰逢财新传媒在华盛顿有活动,我请她前来聚会兼采访。他乡逢故知,总是很倾心很畅快,不过,李箐做事低调,乐天知命,很少谈学习或采访的艰难,也不表雄心大志。及至 2018 年夏回国,说这次写了一本书,令我着实有点儿吃惊。
她在美国一年,要照顾同时在读中学和小学的一双儿女,要上课,又要研究写作,必是不易的,李箐那平素深藏不露的刻苦让我感叹。当然,我也深知其人,相信她的书必是一如既往地举重若轻、明白晓畅,立即应允作序,以求先睹为快。
数月后,拿到书稿,一口气读完。我觉得写得相当好。此书基于李箐 24 年的财经新闻实践,也基于她在美国一年的最新观察研习,能给财经专业新闻人全景式启发,也有助于研究者对美国商业新闻近 20 年的发展变迁有基础性了解。题书名《财经媒体写作指南》,有点睛之效。
32 年前我第一次访美,有机会驾车遍访 20 多个州,行程数月,访数百人,每到一地都访问当地的报社,还分别在大中小三家报社实习,后来写过一本《美国报海见闻录》,2013年再版时改名为《访美记》。该书是用中国报人的眼光来看美国报业的第一本书。这使我对大洋彼岸的新闻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过去二三十年间,我也因为工作关系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结识了许多欧美主流报刊的头面人物。
我当年观察和记录的是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处于鼎盛时期的报业帝国。这些年,新技术革命持续,互联网覆盖,社交媒体风行,对传统报业的冲击何止是天翻地覆!新闻业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过去百余年形成的客观公正准则、采编流程、专业运作方式和职业道德规范这些专业主义标准,是否及如何存在?新闻业向何处去?这些问题都令人极为关注。虽然我与国际同行有不少交流,但仍然需要获得更全面的回答。
另外,我当年只是从业四五年的《工人日报》记者,不懂经济学,也不擅长财经新闻。1992 年以后,我才跨入商业报道之门,此后又从《财经》杂志到财新传媒,前后 20 年见证和记载了中国这些年的崛起,从国内和国外多重视角理解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更理解了新闻业扮演的角色,也渐窥财经新闻之堂奥。我知道美国同行是极为看重政治新闻的,但从安然事件、次贷危机之后,他们也对商业新闻进行反思和调整。这方面,我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文章,也和同人有交流,终未有机会系统地研究和思考相关国际经验。
李箐这本书,恰恰从上述两个方面提供了答案,证实并提升了我的相关认知。
应当说,她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二,可让财经新闻界的入门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收获多多,算得上记者业务指南。对于我这样的资深新闻人,也不无启迪。算起来,我虽然入行较早,但进入财经新闻领域的时间,比李箐只多了两三年。况且,她长年在证券金融领域,专业上更为精深。她的许多经验体会,没有机会与我敞开来交流过,比如说如何看财报、辨识分析师、在数据中找新闻、丰富信源等,特别是这回在美国系统听课、研习,其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大有提升。
当然,更让我感到有意义的是,她通过这些介绍所表达的价值观,正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李箐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交流,是在 2017 到 2018 年间,从她的记叙中可以看到,虽然经历了过去 20 年的颠覆性冲击,美国新闻界的专业主义价值取向没有也不可能被颠覆。环境与平台都在变,新闻表达的手法也不断丰富,人们在艰难地寻求新的商业模式以支持新闻常青,但价值认知是不变的。李箐的书用了非常大的篇幅,讲为什么和怎么来当财经记者,讲得很细很全,既包括许多传统的基础的职业规范、原则和技巧,也包括版权保护、数据使用和社交媒体角色定位、信源使用。书中还专门讲到美国商业新闻界在近年来历次市场泡沫中对自身角色的反思和调整,讲得相当切近翔实。书中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财经新闻的入门知识,是专业人经年实践的结晶。这说明,新闻是不会死的,而记者是职业也是专业。按国际同行们的说法,我们信仰新闻。
与欧美同行相比,中国的新闻人历来更不易。你想当个好记者,这些 ABC 就是你的起点;不想当,可以离开这个行业。如果以为这些基于价值共识的行规就真的变了,或者想改变价值、改变行规,那就大错特错了。
读到最后几章,李箐这本书分量愈重。该书八、九、十这三章,分别讲述了美国财经媒体发展中的教训警示,以及这些年面对新媒体冲击波的行业共识,均值得一读再读。其中有些内容,是专涉传播学理论的,我特别在此一提:
一是关于新闻的议程设置理论。这是大众传播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即大众传媒主要通过提供信息和议题来决定受众关注的焦点,亦即设置公众议程。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唐纳德肖(Donald Shaw)教授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不过,肖教授和他的同行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提出这一理论是在 1972 年。如今在互联网狂飙席卷之下,媒体已经山河巨变,社交媒体乐于强调自己是技术公司,但其媒体属性越来越不容置疑。
面对新形态的舆论场,当年风靡一时的议程设置理论过气了吗?李箐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专门与肖教授面对面讨论了这一话题。
肖教授继续坚持自己的理论,其看法煞是有趣。他与麦库姆斯提出这一理论后,多年来仍在继续进行实证研究。近期,通过 1997 年、2008 年、2012 年三次对选举场景的研究,他观察到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issue)的相关度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议程设置从传统媒体向社交媒体转移,但是,传统媒体在为社交媒体设置议程方面仍然有强大作用。
见李箐时,肖教授正在对 2016 年的美国大选开展研究,当然也一直关注特朗普总统的推特治国。他认为,社交媒体带来了信息多样化的局面,而在互动过程中,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颠覆的。他用量化的方法表达了这种看法:前互联网时代,议程相关度为 0.90,目前媒体设置议程的权力被不断分散,但力量仍然很强大,我认为理想的传统媒体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议题一致性系数,大概是在 0.70 至 0.75 之间。
曾多次造访中国的肖教授觉得,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套用美国的理论。信然。
二是关于个人日报(dailyme)。互联网按个人需求推送的新闻,倾向于迎合读者;社交媒体传播的新闻,很容易圈层化。其结果如何呢?李箐以她的体验为例,介绍了国际学者们用传播学信息茧房理论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剖析:如果人们完全能够在海量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个人日报,则会导致茧房形成,失去接触和了解不同事物的机会和能力。信息过载而且迎合性发布的结果,很可能是新闻的不均衡性消费, 最终导致社会意见的撕裂和两极化。
互联网超越了地域文化的聚集影响,爆炸式释放信息,又让用户自行筛选信息,社会是不是更加民主呢?美国学者对此有怀疑,有担忧。特别是美国大选期间脸书(Facebook)用户信息被泄露事件发生后,防止信息操纵再度成为热议话题,误传信息和谣言令人倍加警觉。有学者指出,在网络时代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潜藏着对民主的破坏。
更深入地论证这类问题,当然不是一本小书几个篇章可以容纳的。不过,李箐这本研习财经新闻的著述,能够走入政治学的范畴,触及这些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让读者有所知、有所思,让识者去讨论、去探究,我以为是很漂亮的豹尾了。
祝贺李箐。
胡舒立
序二:我看好财经新闻的未来
很高兴为李箐的新书《财经新闻写作指南》撰写序言,财经新闻是新闻业最重要的领域,关于财经新闻的书籍出版得越多,越能够提高中国财经新闻的质量。
李箐在20172018 学年旁听了我讲授的财经新闻课程,这门课程为那些立志成为财经新闻记者的学生开设。在过去的50 年中,美国的新闻教育取得了许多进步,但财经新闻课程在美国仍然不普遍,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财经新闻课程是其中为数不多的项目之一,中国比美国有更多的财经新闻培训项目。从全球范围看,随着经济重要性的不断增加,需要更多懂行的财经新闻记者和编辑提供更优质的财经新闻。
我曾两次去中国讲课,所以我对中国财经记者和编辑们的处境相对了解,也完全理解中美财经记者间的异同。
在美国,财经新闻报道的环境比中国好一些,但也没有好很多。在美国,财经记者经常报道负面新闻,被报道的公司会对记者或媒体很愤怒。如果文章内容属实,这些公司除了给记者官方回复以外,无法干涉新闻的报道和发表。这类负面报道发表之前,专业的公关人员都会主动与财经记者一起工作,以确保最终发表的文章能够平衡、公平地展示企业的观点。
美国的财经记者似乎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取各种公开文件。如果一家美国公司的股票或债券在交易所交易,那么该公司必须定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有关其财务表现和其他问题的文件,优秀的财经记者会经常阅读这些文件来寻找故事。
此外,还有数十家联邦和州监管机构也要求公司(包括进行公开市场交易的公司和未公开发行股份或债券的私人公司)提交有关它们的资金情况和其他各种符合监管要求的文件,这些分散于不同机构的公开文件是财经记者挖掘新闻的宝贵信息。
此外,目前有许多中国公司的股票在美国交易,或者在美国经营业务,这些企业同样需要提交这些文件。如果你是一名中国的财经记者,不要犹豫,从美国政府机构披露的这些文件中寻找新闻。
美国的财经记者一般有伦理道德约束,这是对他们从采访工作中获取除薪水外的经济利益进行限制的原则。
通常公认的做法是,财经记者不能购买或交易他们所报道的公司的股票及债券,违反此规定的财经记者通常会被解雇,甚至最终离开这个行业。而那些拥有公司股票的财经记者通常被禁止报道或撰写有关该公司以及该公司所在行业的报道。这样做虽然不能阻止财经记者进行投资,但它确保读者阅读的内容不受任何形式的投资偏见的影响。
此外,许多美国公司的公关人员都会通过向财经记者提供礼物来影响记者的报道,比较常见的是提供体育赛事或昂贵晚餐的门票,或者为记者及其供职的媒体机构支付他们不愿支付的费用,对这些礼物的披露会让大多数读者质疑报道的客观性。但在一些很罕见的情况下记者也会接受这类礼物,比如为了采访到公司高管,乘坐该公司的公务机旅行。
在美国,财经新闻的报道也有些情况与中国相似,许多企业高管根本不喜欢与记者交流,拒绝接受采访。公司高管也经常发出几乎不加掩饰的威胁,要把广告从那些批评他们的媒体撤下。大多数情况下,财经记者和媒体机构都不会理会这类威胁,而坚持客观报道新闻,这也是美国媒体的职业道德原则之一,大家都清楚,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比与企业有良好关系更重要。
我举几个例子。从1994 年到1999 年,我大部分时间在报道可口可乐公司,当时我先是供职于亚特兰大宪法日报社,之后又供职于彭博社。《亚特兰大宪法日报》是可口可乐总部所在城市的日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员工阅读报纸,所以我必须时刻追踪公司的任何新闻。
1996 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开幕前不久,我在可口可乐奥运特别纪念产品包装上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排印错误,我打电话给可口可乐的公关人员,希望得到回应。这个公关人员一直在劝说我不要进行报道,当我没有理会他之后,他的老板就开始给我的老板、财经新闻编辑、我老板的老板、报纸的执行主编和总编辑打电话,但我们没有理会他,继续报道这个事故,美联社之后进行了转载并传播到了全世界。
美国公司也会因为记者经常写批评稿而惩罚记者,因为公司认为记者没有公平地让公司发言,因此公司就拒绝这些记者接触高管或其他资源。我曾经向一位可口可乐公司公关人员讲述了可口可乐体育营销战略的演变,并希望能够进行采访写成一篇文章,在被告知这是一个好主意后不久,这位公关不再接我的电话。我很快发现,我的故事创意被采纳,但被交给《今日美国》的一名记者进行写作,得到的解释是,《今日美国》的影响超过《亚特兰大宪法日报》。这当然不是真的,这只是在惩罚我过去写了那么多批评可口可乐公司的文章。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财经新闻是令人兴奋的,我希望每学期都能和我的学生们分享这种兴奋,试图让他们相信,财经新闻是他们未来的职业。他们中的许多人走进我的教室前,认为财经报道枯燥无味,充满了数字。我告诉他们,财经新闻是关于人、金钱以及各种冲突的有趣故事。
掌握财经记者的报道技巧,能让一名记者快速了解各个报道领域。新闻报道中的每个故事都涉及金钱,无论是政治、教育、天气,还是体育。一名好的财经记者,必然是一名全方位的好记者,因为财经记者能够看到故事的根本,那就是钱在故事中的作用。资本是公司介入竞选的最重要部分,也是地方政府创办新学校最关键的条件。
因此,无论在哪个国家,优秀的财经新闻记者变得越来越重要。过去15 年间,经济和公司新闻是全球最重要的新闻,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话题仍会主导新闻周期。人们知道经济和股票市场的情况,就能做出买新房子还是买新车的决定,或者是否投资特定的股票以备退休之用。此外,读者还想知道哪些公司最适合工作,以及他们应该向哪些公司申请工作,一个好的财经新闻媒体会提供有关这些方面的所有信息。
当然我不提倡财经记者成为他们读者的财务顾问,告诉他们购买什么股票或基金,或者是否该为房子的抵押贷款再融资。如果一个商业记者足够聪明,能够提出这样好的建议,那么他们就不会从事新闻工作。读者应该依靠专业的财务顾问而不是记者来获取这类信息。不过,我经常看到财经新闻在试图吸引读者的过程中降低自己的水平,而那些认为自己能够提供这些内容的记者和编辑,往往会在他们的预测出错时受到批评。
美国有很多批评财经记者的人。例如,认为 2000 年的股市下跌缘于财经记者没有及时向读者警示科技泡沫;2008 年和2009 年的经济萧条缘于财经记者没有警告房地产泡沫。我认为这种批评并不公平,我记得很多关于房价增长过快的报道,也记得很多关于科技公司没有收入、当然也没有利润的报道。我希望财经记者们不去理会这些批评,继续创造高质量的财经新闻,财经新闻的读者必须选择是否接受我们的警告。如果他们忽视了这些警告,他们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在过去的50 年里,美国财经新闻的质量一直在提高,同一时期,中国的财经新闻报道质量也有所提高。记者们会谨慎地对待高管的言论,他们会非常聪明地找到能讲述真实故事的文件,而不是公司想让他们写的故事。如今,财经记者经常赢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奖。2018 年,《纽约时报》的财经记者因揭露一些顶级媒体公司的性骚扰而获得普利策奖。
以下是我的信念:
财经记者在社会中扮演着看门狗的角色,他们对大大小小的公司及政府机构进行监督,作用与政治记者撰写关于政治家和政党文章的功能是一样的,即解危济困,揭露不法行为。没有财经记者,社会就无法公平发展,公司内部非法的和不道德的行为就会泛滥。
当然,绝大多数公司都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专业准则运作,财经新闻记者对这些公司进行报道会对社会正常发展非常有利,因为这些优秀企业会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标杆。
我看好财经新闻的未来。在美国,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领域,像商业内幕网和彭博社这样的新闻机构在30 年前都不存在,现在则雇用了成千上万的财经记者。无论是不是财经行业的从业者,越来越多的新闻消费者意识到了解企业和经济中正在发生事情的重要性,因此对财经新闻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那些优秀的、基于事实的财经新闻对读者有巨大帮助,这也是我从事财经新闻研究而备感自豪的原因。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也会对中国财经新闻的前景感到兴奋,并帮助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谢谢!
克里斯罗什(Chris Roush)
(本文作者为卡罗来纳商业新闻项目创始人、主任,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沃尔特赫斯曼讲席教授)
自序
你喜欢写作吗?女儿问。
不。我说。
那你为什么当记者?
我喜欢采访别人,让他们说出真话,尤其是让他们在我的询问中,自动说出本来不想说的话。我说,还可以知道很多内幕。
那你还不如当警察,天天审问犯人。女儿嫌弃地说。
说来惭愧,从事新闻采访写作迄今一晃24 年,我一直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抱有巨大怀疑。
1990 年我参加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满分120 分,我只考了63 分。记得当天一出考场,专程到考场外接我的外公马上问我:作文写的什么?你怎么写的?我简单地复述了考题内容,外公脸色大变,判断我完全写跑题了。好在我数学成绩给力,仍旧考上了心仪的新闻系,延续了祖传的职业。外公张西洛是著名报人,1939 年抵达延安采访毛泽东,还参与创办了《新民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社会关系上天入地,但最终也仅留下一部自传。后来外公还安慰我说,咱们干的是新闻,不是文学,文字不好顶多不加分,但也不会减分。
我1994 年大学毕业,当年进入中华工商时报社,1999 年加入财经杂志社,2009 年加入财新传媒,一直在行业顶尖的财经新闻媒体工作,经历了众多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时刻。我也有幸参与众多有影响力的财经新闻报道,包括《基金黑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等,近年又作为财新副主编,参与了对安邦保险、明天系等公司重大金融问题的调查报道。
从业越久,我越感到正如外公所言,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不同于文学创作,对文字的要求首先是真实,而且记者要能够采访到独家新闻,文字功底确实未必是第一位的要求。
不过,文字不好一直是我的遗憾。从在中华工商时报社市场新闻部实习开始,我的每篇稿子基本上都被编辑大修大改过。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中华工商时报社,高手云集,文人墨客众多。我在大学时就从老师那里耳濡目染,无比崇敬这家中国顶尖的市场化媒体,实习期间拼命工作,打扫卫生,打开水,削尖了脑袋希望能被录用。当时带我的编辑杨大明、钮文新以及最后发稿把关的总编室各位老师,从没有对我的文字有任何正面评价。大家都说我的特点是采访能力强,于是我也就坚守这个信念至今。
1999 年我到了财经杂志社之后,有机会和更多的勤奋人、聪明人在一起工作,我只能继续努力。每个月的稿子若是有三分之一没被重写,就能让我欢欣鼓舞好几天。那时我经常做噩梦,情节是被执行主编王烁催稿,稿子被退回来好几轮,最后王烁皱着眉头重写
2009 年底,我和当时《财经》团队的很多同事一同创业成立了财新传媒,简称财新。这是一个从一起步就怀揣理想、坚守理念,致力于传播国际一流财经新闻的团队。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闻稿件需求量不断上升,文字质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财新成立当年就制定了内部使用的《新闻工作手册》,其中除了对职业道德、版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还用大量篇幅提出了防止差错、规范文辞的具体要求。编辑部每年对手册进行补充修订,迄今已经是第八版。于个人而言,近些年参与编辑部管理工作之后,就连我这个天生文字不好的人也开始对别人的稿子指手画脚了。
直到2017 年,我才真正克服了写作障碍。这一年,我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媒体与新闻学院访学。这里有美国东岸排名仅次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财经新闻专业,也有着美国南方的特点关注政治报道、传统保守、低调务实。
这所学院的风气,与我2007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学时的感觉完全不同。在伯克利,新技术与创业是校园主题,新闻学院的学生也更关注新技术和媒体创新等话题;但在教堂山,学生更关心政治议题,他们尊重传统,同时思维活跃,有着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经常会为了课堂上的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时常抛出各种尖锐的问题。因此,虽然身处校园,我每天的课程却与社会议题密切相关。每当美联储、劳工部、商务部、财政部发布最新数据时,学生们都会被要求写作新闻稿。平时的随堂提问大多会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本周最重要的财经新闻是什么?上周哪家财经报纸的主编辞职了?分析中美贸易战走势
此外,新闻学院的很多教授都有在新闻媒体从业的经验,因此从课程设置到具体讲授的内容,都将务实视为基本原则。比如,新闻学院教授克里斯罗什创办的Talking Biz News 网站,除了关注美国财经领域的新闻,还会发布这一领域的求职和招聘信息,在校生也可以直接给网站投稿。于是,到了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可以独立采访和完成新闻写作,深受实习单位的欢迎。
这次来美国之前,我作为在业务一线奔忙的编辑兼记者,日常工作繁重,采访压力巨大,从来没有时间和机会静下心来回顾自己的从业之路,也从未想过要写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财经记者的书。但是,在北卡罗来纳大学学习的经历让我萌生愿望,希望能把这些年来我的从业心得和在学院的所学所得总结出来,与新闻界同行和对这个领域有兴趣的读者分享,也希望中国媒体界的新人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份承载着光荣和责任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