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HK$
67.2
|
編輯推薦: |
1.本书选题涉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难点和焦点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
2.本书作者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本书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成果。如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双重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治理和准市场化治理的治理体系范畴;提出了基于信任的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思想;提出了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等学术观点;提出了要从政府与高校的法律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来解决高校办学自主权难题的思想观点;提出了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来促进大学治理转型和治理变革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大学内部治理、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等四大专题。各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扼要介绍如下。一、高等教育宏观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长期实行的计划体制机制基础上,逐步引入和建立市场竞争体制机制,形成了高等教育双重体制机制,高等教育宏观治理主要采取类市场化治理模式。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治理模式需要实现从类市场化治理模式向准市场化治理模式转变。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于:让市场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社会、大学等多元主体基于信任的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机制,并要切实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建立在三种大学制度模式的基础之上:一是由民国时期的回国留学生所引入的欧美国家的大学制度,二是全面学苏时期引入的高等教育苏联模式,三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教育理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下探索出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三种大学制度模式既影响了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选择和实践,也成为当前完善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现实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与普适性的关系,避免将中国特色搞成中国特殊。三、大学内部治理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权力主体间应当构建治理共同体,并建立基于契约的新型信任文化。学术组织的治理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亟须向内生性制度创新变革,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参与的资源竞争和成果评价机制。大学校长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大学校长官员制和任命制,实现了大学治理体系与政府行政体系的对接,完成了大学组织与政府行政组织的同构,大学内部因而也建立了以校长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框架和科层体系。目前,书院制改革成为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一种新动向。但其在实践中遭遇了一系列难题。需要创造性地传承传统书院的精神而非形式,在导师制、通识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同时探索书院与专业学院和学生工作系统协同育人的机制。学科评估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实施的学科评估需要回归为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而评估的学科评估目的,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高校通过治理变革来开展双一流建设。四、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从质量管理到质量治理,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基于绩效评估和质量问责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迅速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技术和权力。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实现质量保障思想从基于外部问责的思想走向基于信任和合作的思想。高等教育质量治理需要在利用质量治理硬技术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建设质量文化等软技术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本书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选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宏观治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大学内部治理、高等教育质量治理等四大专题。各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扼要介绍如下。一、高等教育宏观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在长期实行的计划体制机制基础上,逐步引入和建立市场竞争体制机制,形成了高等教育双重体制机制,高等教育宏观治理主要采取类市场化治理模式。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高等教育宏观治理模式需要实现从类市场化治理模式向准市场化治理模式转变。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于:让市场竞争机制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改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社会、大学等多元主体基于信任的高等教育合作治理机制,并要切实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建立在三种大学制度模式的基础之上:一是由民国时期的回国留学生所引入的欧美国家的大学制度,二是全面学苏时期引入的高等教育苏联模式,三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教育理想,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下探索出的高等教育模式。这三种大学制度模式既影响了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选择和实践,也成为当前完善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现实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中国特色与普适性的关系,避免将中国特色搞成中国特殊。三、大学内部治理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权力主体间应当构建治理共同体,并建立基于契约的新型信任文化。学术组织的治理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亟须向内生性制度创新变革,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参与的资源竞争和成果评价机制。大学校长在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大学校长官员制和任命制,实现了大学治理体系与政府行政体系的对接,完成了大学组织与政府行政组织的同构,大学内部因而也建立了以校长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框架和科层体系。目前,书院制改革成为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的一种新动向。但其在实践中遭遇了一系列难题。需要创造性地传承传统书院的精神而非形式,在导师制、通识课程、社团活动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同时探索书院与专业学院和学生工作系统协同育人的机制。学科评估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目前实施的学科评估需要回归为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而评估的学科评估目的,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高校通过治理变革来开展双一流建设。四、高等教育质量治理从质量管理到质量治理,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思想的重大转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基于绩效评估和质量问责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迅速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技术和权力。超越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实现质量保障思想从基于外部问责的思想走向基于信任和合作的思想。高等教育质量治理需要在利用质量治理硬技术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建设质量文化等软技术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治理。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
|
關於作者: |
张应强,湖北天门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已出版专著(含主编、合著)15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1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项。
|
目錄:
|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宏观治理
◎ 从类市场化治理到准市场化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方向(2)
◎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30)
◎ 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51)
◎ 关于将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的思考(58)
第二部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
◎ 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64)
◎ 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80)
◎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90)
◎ 追寻大学治理的原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99)
◎ 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104)
◎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及其治理基于对唯论文及其
治理的思考(113)
第三部分大学内部治理
◎ 大学共治的内源动力与价值取向基于大学内部权力互动
关系的分析(130)
◎ 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发展的冲突及其治理(141)
◎ 谁在做中国本科高校校长当前我国大学校长任职的调查研究(149)
◎ 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171)
◎ 双一流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评估基于学科评估元
评估的思考(180)
第四部分高等教育质量治理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194)
◎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与培育质量文化(207)
◎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一流本科教育(216)
◎ 从政策到行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238)
◎ 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2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