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洪仁玕眼中的洋场》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开放口岸知识分子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其核心人物是洪仁玕。通过追溯洪仁玕与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渊源,可以明确中国早期基督教的流布。通过论述洪仁玕在香港、上海这两个开放口岸的活动,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开港知识分子的面相。通过重新认识《资政新篇》,可以重新评价作为开港知识分子发声之场的太平天国。
|
關於作者: |
作者仓田明子,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开发口岸及思想史,著作有《王韬与中西之道浅论王韬的大同论》《的西学知识与基督教之影响》等。
译者杨秀云,南京大学博士,现为常熟理工学院讲师。
|
目錄:
|
目录
序章开放口岸的诞生中国社会的洋场
第一节西方知识的传播与开放口岸知识分子
第二节口岸知识分子洪仁玕
第三节本书的课题和构成
第一章基督教布教的开始与展开
第一节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布教
(一) 基督教开始布教的背景
(二) 马礼逊在广州、澳门的布教活动
(三) 新传教士的派遣和向中国内地布教的准备
第二节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基督教布教的开展
(一) 鸦片战争与传教士
(二) 香港、广州布教
(三) 上海布教的开展
第三节传教士与中国社会
(一) 马礼逊与裨治文的信徒观
(二) 麦都思及修订《圣经》的争论
(三) 郭士立与福汉会
第二章洪仁玕与基督教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与基督教
(一) 洪秀全与《观世良言》
(二) 上帝教与基督教
第二节洪仁玕与巴色会
(一) 洪仁玕的基督教受容
(二) 南京合流的初次尝试
第三节洪仁玕与伦敦会
(一) 作为伦敦会助手贡献卓越
(二) 启程去南京
第三章口岸知识分子的诞生
第一节王韬与墨海书馆
(一) 王韬的基督教受容
(二) 墨海书馆的信徒团体
(三) 王韬与基督教
第二节《遐迩贯珍》与《六合丛谈》
(一) 英华书院、墨海书馆印刷事业的发展
(二) 《遐迩贯珍》与口岸知识分子
(三) 《六合丛谈》与口岸知识分子
第三节墨海书馆对西方知识的传播
(一) 自然科学、医学、地理书籍的出版
(二) 墨海书馆知识分子关系网的扩展
(三) 墨海书馆环境的变化
第四章《资政新篇》与基督教
第一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一) 干王的诞生与《资政新篇》
(二) 《资政新篇》的另一种存在
第二节《资政新篇》的修正与改变
(一) 抄本《资政新篇》的修正
(二) 《资政新篇》发行之际的改变
第三节洪仁玕上海、香港经历的体现
(一) 用人察失类
(二) 风风类
(三) 法法类
(四) 刑刑类
第五章洪仁玕与太平天国
第一节太平天国后期的对外关系与洪仁玕
(一) 外交改革与局限
(二) 欧美社会对太平天国的批判
(三) 洪仁玕形象在欧美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太平天国后期传教士的活动与洪仁玕
(一) 罗孝全迁居南京
(二) 伦敦会传教士的往来
(三) 罗孝全逃离南京
第三节洪仁玕的宗教改革
(一) 洪仁玕在南京的改革
(二) 《资政新篇》之后宗教改革的尝试
(三) 洪仁玕与上帝教
第六章口岸知识分子的崛起
第一节一八六〇年代前期社会变容与口岸知识分子
(一) 王韬与太平天国
(二) 曾国藩的幕僚们
(三) 中国人教会在香港的发展
第二节新知识在开放口岸的传播
(一) 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事业与格致书院
(二) 香港华文报纸的发行
(三) 知识分子信徒与《教会新报》《万国公报》
第三节香港基督徒精英的崛起
(一) 香港官立学校改革与教会学校
(二) 非官职华人议员的诞生
(三) 孙文与香港的基督徒共同体
终章开放口岸与近代通往中国的入口、通往西方的窗口
第一节基督教布教与基督教受容
第二节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
第三节关于洪仁玕及太平天国的评价
参考文献
开放口岸人物关系图
附表
后记
前言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
序言
21世纪新的一页已经翻开,20世纪的课题旧态依然。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导致近代知识(modern knowledge)的自明性受到质疑;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新媒体所带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化促使论者反求诸己。如何认知和重构现代知识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
序言
21世纪新的一页已经翻开,20世纪的课题旧态依然。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导致近代知识(modern knowledge)的自明性受到质疑;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新媒体所带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化促使论者反求诸己。如何认知和重构现代知识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近代意义的知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与人的主观意见相对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学问。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关知识的讨论尽皆笼罩于神学之下。因此,17世纪以来近代知识的发生和生产过程,便是其获得自由之身、摆脱从超自然角度去解释和叙述自然界一切现象的过程。欧洲由此发生了知识革命,大众的、实用的知识表显化之后,经由某种学术体制实现了合法化。相比之下,中国近代知识的发生来自两条不同的路径:一个是传统知识的再生产,传统知识中蕴含的近代性要素,是其得以实现近代转变的原因所在;另一个是西方近代知识的移植,即他者逐渐内化的过程,其中包括翻译、接受、变异等再生产环节。
其实,若将中国历史放在16世纪以降全球史的语境下加以考察,不难看到一个现代知识全球旅行和相互影响的现象宋学西迁、西学东渐、东学入中。简言之,16世纪末以降耶稣会士将中国知识传入欧洲后,影响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思考世界的方式及对于中国的认识,此乃宋学西迁之结果;19世纪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形塑了近代中国人的自我他者认识,开启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程,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大举东渡,移植日本西学知识(包括传入日本的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又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是谓东学入中的知识往还。
基于上述视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正在推进一项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即影响中国及东亚政治-社会的100个关键概念研究,旨在梳理中国近代知识的谱系,前瞻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这套《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即为部分前期工作的结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以及后面还将推出的更多成果,能为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是为序。
孙江
|
內容試閱:
|
十九世纪口岸知识分子与中国近代化
序言
21世纪新的一页已经翻开,20世纪的课题旧态依然。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导致近代知识(modern knowledge)的自明性受到质疑;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新媒体所带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化促使论者反求诸己。如何认知和重构现代知识体系,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近代意义的知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为与人的主观意见相对应、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学问。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关知识的讨论尽皆笼罩于神学之下。因此,17世纪以来近代知识的发生和生产过程,便是其获得自由之身、摆脱从超自然角度去解释和叙述自然界一切现象的过程。欧洲由此发生了知识革命,大众的、实用的知识表显化之后,经由某种学术体制实现了合法化。相比之下,中国近代知识的发生来自两条不同的路径:一个是传统知识的再生产,传统知识中蕴含的近代性要素,是其得以实现近代转变的原因所在;另一个是西方近代知识的移植,即他者逐渐内化的过程,其中包括翻译、接受、变异等再生产环节。
其实,若将中国历史放在16世纪以降全球史的语境下加以考察,不难看到一个现代知识全球旅行和相互影响的现象宋学西迁、西学东渐、东学入中。简言之,16世纪末以降耶稣会士将中国知识传入欧洲后,影响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思考世界的方式及对于中国的认识,此乃宋学西迁之结果;19世纪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形塑了近代中国人的自我他者认识,开启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历程,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而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大举东渡,移植日本西学知识(包括传入日本的来华西人传播的西学知识),又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是谓东学入中的知识往还。
基于上述视野,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正在推进一项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即影响中国及东亚政治-社会的100个关键概念研究,旨在梳理中国近代知识的谱系,前瞻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这套《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即为部分前期工作的结晶。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以及后面还将推出的更多成果,能为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是为序。
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