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內容簡介: |
《2018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俗文化》主要介绍本年度民俗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领域的关注方向,学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及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介绍在民俗文化抢救保护方面,本年度所作的努力,全方位、多角度讨论后非遗时代抢救保护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推介学界在民俗学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研究方法探索、保护发展实践性学理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前瞻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思研究历程,讨论学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
關於作者: |
该卷主编安德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民间文化论坛》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学会理事等,曾发表论文、译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五部,在民俗学研究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
目錄:
|
导语整体文化观引领下的中国民俗学 安德明
理论与方法
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 王霄冰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毛晓帅
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
民俗学的知识谱系与概念间逻辑 吕微
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
实践民俗学的愿景 户晓辉
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 林继富
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万建中
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社会组织民俗研究课题与方法浅议 彭伟文
学术史
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京大学民俗学研究 岳永逸
还俗于民:本杰明博特金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程浩芯
个案研究
地方节日与区域社会
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 刁统菊
信仰惯习:一个分析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视角
基于新加坡中元祭鬼习俗的田野研究 李向振
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郁喆隽
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
日本京都祇园祭考察札记 叶涛
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 陶思炎
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
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 吴玉萍
日常生活实践的战术
以某地残街的占道经营现象为个案 王杰文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 毛巧晖
作为对象与方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 张举文
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安德明
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朝戈金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萌蘖与分孳 巴莫曲布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 彭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施爱东
|
內容試閱:
|
导语 整体文化观引领下的中国民俗学
安德明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国民俗学同不少国家的情形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民主性或人民性立场而兴起的。开拓者们发起这一学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和揭示处在草根阶层的民众及其文化的价值并提升其地位。事实证明,这一立场及相应的主张,不仅构成了民俗学长期以来安身立命的基础,而且为调整和改变大众的文化观、历史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今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与此同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民间文化之于精英文化特殊性所做的矫枉过正式的理解和处理,民间民俗(或者说被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建构起来的民间民俗)及其与官方、精英之间的差异得到了过度的强调,民俗学呈现日趋严重的内卷化倾向,各种看似不具有民间或民俗属性的重要文化现象,被许多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在了研究范围之外。在这方面,尽管有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倡导整体文化观,主张我们应该从民族文化整体的角度来认识民间文化的特征,但在具体研究中,人们对民间特殊性的偏爱,往往会取代理智的思考,并趋向于在相对狭窄的一个领域精耕细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学术思想的演进,这种偏颇,引起了国内同人越来越多的自觉反思,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承认,许多文化实践,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的差异的确会造成文化实践表现形式的不同,但其内在的属性、功能、所反映的民族情感与心理等,在本质上却始终具有一致性。这种认识,可以说既得益于前述整体文化观的影响,又同民俗学界对于民与民俗的理解的变化直接相关。20世纪中期之前的民俗学,更多的是把民视为一个均质的、整齐划一的整体,尤其局限于传统农村地区的农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社会与思潮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这种本质化的浪漫想象与人为建构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它不仅抹杀了那些被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