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內容簡介: |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演变、定位与实证分析、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转型的理论建构与解释分析以及改革路径等。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转型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丛书》的主要思路是基于现状观察、文献阅读和相关政策分析提出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通过逻辑推理与历史梳理的方式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发展的大背景;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调研展开多案例的研究与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并进行解释;*后得出结论与建议。
|
關於作者: |
刘海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职业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现代大学教育、高教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多项。
|
目錄:
|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问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地方本科院校
1.2.2 人才培养模式
1.2.3 应用型人才
1.2.4 变革与转型
1.3 文献回顾
1.3.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
1.3.2 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3.3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研究空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应用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依赖理论
2.1.2 新制度主义理论
2.1.3 复杂系统理论
2.2 基本假设与理论构建
2.2.1 基本假设
2.2.2 理论构建
2.3 理论模型的构建
2.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想
2.3.2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转型的理论解释模型
2.4 小结
3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实证分析
3.1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3.1.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演变
3.1.2 高校的分类
3.1.3 地方本科院校的类型与定位
3.2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与研究方法
3.2.2 数据统计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4 知行合一:N学院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
4.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4.1.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立期(19831998)
4.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期(19992008)
4.1.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期(2009年至今)
4.2 双核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2.1 培养目标
4.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4.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4.2.4 师资队伍
4.2.5 组织制度保障
4.3 小结
5 分层分类:W大学多岗位适应的人才培养
5.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5.1.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期(19842004)
5.1.2 人才培养模式的模糊期(20042006)
5.1.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回归期(2006年至今)
5.2 多岗位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5.2.1 培养目标
5.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5.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5.2.4 师资队伍
5.2.5 组织制度保障
5.3 小结
6 行业导向:C学院三型两能一高的人才培养
6.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
6.1.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期(19992004)
6.1.2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期(2005年至今)
6.2 三型两能一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1 培养目标
6.2.2 专业与课程设置
6.2.3 教学方法与评价
6.2.4 师资队伍
6.2.5 组织制度保障
6.3 小结
7 变革与转型的解释分析
7.1 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
7.1.1 发展历程的依赖
7.1.2 地域文化的传承
7.2 组织外部的影响
7.2.1 经济因素
7.2.2 公共政策
7.3 组织内部的变革
7.3.1 办学理念
7.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变革
7.3.3 内部制度保障
7.3.4 关键行动者的作用
7.4 组织之间的竞争合作
7.4.1 合作的主要形式
7.4.2 相关管理与制度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2.1 加强国家的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
8.2.2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育人才
8.2.3 高校锐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2.4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提供多种发展路径
8.3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8.3.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8.3.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索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