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內容簡介: |
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持续性增长,1978-2015年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4.63%,但是,农民增收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具体表现为:首先,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仍存有不小差距,截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7;其次,要想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速要保持在7%-7.5%之间;再者,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截至2016年底,仍有4335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距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由于初始资本积累缺乏,要想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和乡村的全面振兴,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金融是农民初始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农村金融可以通过储蓄-投资转化、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并能借助市场手段,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而为其走出贫困陷阱提供重要支撑。据此,业界和学术界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依靠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问题,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可有效缓解农村金融面临的高交易成本问题。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普惠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由移动通讯技术带来了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这些创新的出现提升了农村金融普惠程度。但此类金融创新的增收效果如何,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亟需展开深入探究。 有别于以往研究,本书在分别论述信息通讯技术和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后,重点论述了信息通讯技术和普惠金融交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阐释了信息通讯技术普惠金融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并在对西南地区农户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信息通讯技术可以通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以此推动了农民收入增加的结论。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有了持续性增长,1978-2015年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了4.63%,但是,农民增收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具体表现为:首先,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仍存有不小差距,截至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为2.7;其次,要想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速要保持在7%-7.5%之间;再者,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截至2016年底,仍有4335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距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由于初始资本积累缺乏,要想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和乡村的全面振兴,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金融是农民初始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农村金融可以通过储蓄-投资转化、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为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并能借助市场手段,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进而为其走出贫困陷阱提供重要支撑。据此,业界和学术界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依靠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问题,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可有效缓解农村金融面临的高交易成本问题。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普惠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由移动通讯技术带来了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这些创新的出现提升了农村金融普惠程度。但此类金融创新的增收效果如何,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结论,亟需展开深入探究。 有别于以往研究,本书在分别论述信息通讯技术和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后,重点论述了信息通讯技术和普惠金融交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阐释了信息通讯技术普惠金融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并在对西南地区农户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信息通讯技术可以通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农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以此推动了农民收入增加的结论。
|
關於作者: |
徐光顺(1987-),男,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长期从事数字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已在《农业技术经济》、《农村经济》、《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现从事《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