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書城自編碼: 356752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族文化
作者: 徐赣丽
國際書號(ISBN): 9787548616498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9.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售價:HK$ 48.3
生活在低处
《 生活在低处 》

售價:HK$ 64.4
长颈鹿与少年(全球销量超过50万册。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
《 长颈鹿与少年(全球销量超过50万册。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创作) 》

售價:HK$ 57.4
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
《 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 》

售價:HK$ 112.7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 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

售價:HK$ 78.2
锦衣玉令
《 锦衣玉令 》

售價:HK$ 112.7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

售價:HK$ 89.7
法国小史
《 法国小史 》

售價:HK$ 110.4

 

內容簡介:
本书通过对极具空间民俗特征的侗族村寨的深度调查,发现了人们在村寨选址、聚落整体结构、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生活智慧;对侗寨的公共空间,以及空间与文化的关联、空间内部自足的组织资源和自我文化传承机制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作用进行了专业理论分析。从空间的角度充分呈现了侗寨的特殊性及其生成原因,也论证了侗族社会蕞具民族特性的文化与聚落空间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脉络;为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和依托本土资源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个案。
關於作者:
徐赣丽,女,196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民俗学、文化遗产、民俗旅游、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个人专著有:《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来自田野的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迈向现代民俗学都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主编和参与编著多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錄
目录
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
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1

绪论1
研究背景1
前人相关研究述评5
研究意义和价值22
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23
调查点的选择26

第一章侗族文化特色和传承现状30
第一节侗族的分布和历史文化概况30
一、 族称和历史来源、人口分布30
二、 自然地理环境32
三、 历史文化概貌34
第二节侗族的特色文化及传承现状36
一、 侗族的特色文化36
二、 传承现状63

第二章侗寨空间的形态特点和功能72
第一节侗族聚落空间形态特点72
一、 注重公共空间的建设75
二、 强调聚合性与界域性81
三、 营造幽美宜人聚落景观84
第二节公共空间86
一、 鼓楼、鼓楼坪和戏台86
二、 风雨桥和寨门89
三、 萨坛和土地神93
四、 水井和井亭97
第三节家屋空间100
一、 节约土地的建造智慧101
二、 内部结构和长幼秩序105
第四节当代侗寨聚落空间的变迁108
一、 居住环境的变化108
二、 道路的修建109
三、 火灾重建和防火拆建110

第三章民族传统文化与村寨空间的互动关系116
第一节民族文化与村寨空间生成117
一、 宗族文化与鼓楼建制118
二、 乐捐习俗与公共设施的建设123
三、 信仰观念与空间生成131
四、 生产生活需要与亲水空间分布150
第二节村寨空间培育民族文化153
一、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54
二、 日常生活空间中侗人的教养157
三、 公共空间对侗族文化的培育161

第四章民族传统文化的村寨内生传承机制169
第一节公共空间内的集体生活传承民族文化170
一、 群体意识:侗族公共生活的形成动机170
二、 公共空间: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176
第二节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宗族与老人协会184
一、 侗族的宗族组织186
二、 寨老制与老人协会191
第三节集体行为之规定:款与民间习惯法202
一、 侗款与款约203
二、 款约的作用及其发挥208
三、 款约在现代文化保护中的意义213

第五章侗寨文化保护的多种模式比照221
第一节政府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221
一、 非遗项目的政府支持:两个节日的比较223
二、 政府指定传承人:侗族木构件技艺的案例234
三、 学校传承:文化进校园237
第二节社会保护的介入与效果:腾讯保育乡村活动241
一、 腾讯公益组织介入的方式244
二、 社会保护背景下乡村文化价值重估246
三、 依托社会保护的效果252
第三节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254
一、 侗寨村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257
二、 肇兴侗寨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260
三、 旅游开发带来的影响266
四、 侗族大歌的市场化之路270
第四节生态博物馆模式277
一、 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引入277
二、 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化实践过程280
三、 侗族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的探索282
四、 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现实困境294

结语:保育乡村留住文化300
一、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合理性302
二、 民族文化依托村寨保护之可能性308
三、 民族文化村寨依托保护的措施316
主要参考文献319
附录:群体交往与社会网络的建构
以打同年为例342
后记353
內容試閱
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
徐赣丽教授的又一部大作即将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于是,就想在 此写一点读后的感想与心得,既作为对她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由衷祝贺, 也是有心再和作者做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这部民俗学专著,是作者基于她长期以来在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区,对 南部侗族的若干典型侗寨所进行的田野调查的研究实践而完成的,正 如书名《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所表达的那样,本 书有着非常明确的课题意识,亦即试图深入探讨文化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所谓文化生产空间、空间也塑造文化),具体而又实证地揭示出侗族村寨 之文化空间(包括村寨内部及村寨之间)的生成机制,以及侗族村寨的文 化空间与其民族民俗文化、各种社会关系等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读这部 大作,我的基本看法是,作为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最终成 果,它的确是在空间民俗学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可以说它把中国民 俗学的空间民俗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说起空间民俗学,很自然地,我就联想到了日本民俗学家福田亚细 男的著作《时间的民俗学空间的民俗学》(木耳社,1989),福田教授在这 本书里曾经批评说,相对于日本民俗学中时间民俗学的发达而言,空 间民俗学的研究相对是比较欠缺的。在我看来,中国民俗学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中国民俗学对于岁时有着绵密记录的悠久传统,对于节气 时令和节日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厚,对于以时间为基轴而撰述农耕乡土社会的民俗和生活文化较为擅长,但中国民俗学中有关空间问 题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风水、村落形态以及民居 的布局等之外,较有水准的空间民俗学之类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 之所以会形成此类欠缺,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民俗学在 中国是长期执著于口头叙事或其相关文本的研究,从而有意无意地 忽略了作为文化之创造和传承主体的民在无数具体的时空坐落或生活 世界对于俗的创制、发明与享用。翻阅中国民俗学的概论性著述,通常 对于空间民俗方面的诸多问题,例如,境界、方位、领域、位置、村落空间 的结构、他界观,等等,总是语焉不详或只是偶尔提及。显然,对于民俗学 旨在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这一学术的基本目标而言,除 了重视民众以时间基轴来编制其日常生活的侧面,我们也应该同等地 重视民众以空间基轴来安置其日常生活并在其中建构意义的侧面,两 者是不应偏废的。
徐赣丽对于南部侗族若干典型侗寨的聚落空间的各种基本形态 (公共空间、家屋空间等),包括其布局、构成、特点与功能,均进行了细致 入微的描述,对于侗族村寨的聚落空间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注 重公共空间的建构、尽量节约民宅用地以保障农业生产用地;和相对而言 被压缩的家屋私人空间相比较,侗寨更加突出地强调公共空间的社区生 活;强调村寨内向的聚合性和外向的界域性;非常重视村落及周边的景观 建设等。和北方一些地方的汉人村落常常缺少或疏于建设公共空间,故 其社区的公德意识比较薄弱形成鲜明的对比,侗族村寨之公共空间的 形成与维护,总是与其传统的精神信仰(乐捐转世积阴功等行为与 观念)、社区公共生活的规范(款约之类的乡规民约或习惯法),以及民 族文化的集体性表象(例如,通过大歌的排演而展现的人际协调)之间, 内在地构成了逻辑循环与相互支撑的关系。作者指出侗寨聚落的文化空 间就是其文化本身,就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侗族乡土社 会之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它们本身就是侗族乡土社会最为重要和根本 性的传统文化。本书展开的这类观点,虽然多少受到法国学者列菲弗尔 (HenriLefevbre)关于社会空间之生产理论的启发,亦即把空间本身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视为一个基本问题,而不是只关注文化是如何在空间 中被生产出来的,但本书的特点却是作者试图兼顾上述两个方面,并致力 于将其落实在对于典型的侗族村寨之社会文化空间的实证性考察当中, 不仅如此,她还把问题进一步延伸到:如此的社会文化空间是如何得以维 系和传承的?以及使其得以维系和传承的内在机制,对于整个村寨之传 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又能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在这部空间民俗学的专著中,作者深刻地揭示出侗族村寨诸多形 式的传统文化通常主要就是依托其村寨的社会文化空间而内生和传 承着的,因此,侗寨乡民的人观生命观自然观灵魂观等,也都和 其村寨的社会文化空间的内在秩序或逻辑有着直接或间接、显在或隐含 的关联性。虽然长期以来关注侗族村寨之公共空间的学者为数不少,但 对其多姿多彩的文化,诸如大歌月也款约寨老等独特的民俗文 化传统之与其公共性的社会文化空间之间关联性的追问,却以徐赣丽教 授的这部专著最为着力,也最为深刻。
作为一位民俗学家,徐赣丽的侗寨空间民俗研究,明显地不同于建筑 学家较多指向于物质文化研究的倾向,而是致力于对社会文化空间之内 在意义的反复追问,致力于经由社会文化空间的视角与路径,进而确认侗 族村寨之社会与文化传统的自我形成与运行机制。为此,她特别重视侗 族村寨里每年都在不断重复地举行的那些旨在强化其村寨公共空间的各 种仪式,她相信通过这些仪式叙事而得以反复重现的乡民集体记忆,正是 理解空间与文化之关系的最为重要的线索。作者比较擅长采用大量的村 落叙事和村民访谈材料,并由此感知和认识侗寨的社会文化空间里普通 乡民的情感与行为。她指出,侗族村寨既作为文化产生的空间,同时又是 诸多其他形态的文化得以共生与延展的空间,因而它能够成为一个多种 功能相互配合、相对而言比较自足或自我完成的系统,进而成为诸多其他 形态的民俗文化事象的基本语境。本书对于侗族村寨之社会文化空间的 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对某一个特定村寨的个案追求,而是试图基于作者和 她的研究团队对于十多个典型侗寨的持续观察,从而努力地使相关的研 究结论能够具备较为厚实的地域社会的实证性基础。为此,本书主要采取了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予以点面结合的叙述方式。
作为同行读者,我明白、也非常认同本书的课题意识中那个无处不在 且又非常重要的指向,亦即如何才能够维系或促成侗寨传统文化的永续 发展,这就涉及文化空间之类的遗产究竟应该如何去保护的问题。作 者在这部专著中对于侗族地区截至目前业已实施的各种文化保护模式均 进行了颇为深入的搜证和分析,她认为,那些借助于政府或外部的社会性 力量进入侗族村寨的保护模式,必须要和村寨内在的机制相互衔接才能 够有效和可能,例如,侗族村寨的公共空间内部原本就内涵有颇为自足的 组织资源和文化传承机制,对于其民俗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支撑和依托 的作用;只要保护好村寨的公共空间及其相关的机制,其传统文化就可以 依托村寨(空间)而实现可持续的生产与再生产。根据长期深入的田野调 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徐赣丽充分地论证了依托村寨社区及其文化空 间的力量、发挥当地村寨乡民的文化主体性和能动性,进而保护其传统文 化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她认为,深入地开掘村寨社区的自治性资 源,重视其自我管理和自我维系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村寨公共文化空 间,依托此空间所内涵的组织与惯制等文化性的传承机制,完全就有可能 实现基于其民族文化之内部机制的可持续传承。在我看来,她的这些观 点也正好契合了费孝通教授所提示的文化自觉的理念,在当前中国社 会的文化语境之下,这样的理念和观点无疑都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中国学术界尤其是民俗学界,截至目前在涉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 护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已经提出了诸如整体性保护、原生地活态传承保 护、生产开发性保护、把文化遗产保护在基层社区,以及重视社区居民参 与等许多非常重要的观点。但上述这些观点或理念大都需要经过实证性 研究的检验,同时也大都需要被落实在既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之内,否则, 就很容易流为空谈。徐赣丽通过对侗族村寨之社会文化空间的深入研 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村寨文化空间的建构、维系和延展相互结 合起来思考问题,这确实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于当前中国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很强的建设性。
关于空间,大概自上个世纪后半期以来,一直是诸多学术领域均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在文化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所谓的空间转向, 从而实现了对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文本的研究范式的超越。近些年 来,西方学术界有关空间场域公共领域等方面的理论观点陆续在 国内学术界引起了重视,然而,相关的实证性个案或专题性研究却明显不 足。我认为,在中国民俗学的空间研究目前仍显得颇为薄弱的情形下, 徐赣丽教授乃是突出地强调民俗学研究亦需要实现空间转向的民俗学 家之一。她的这部专著,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她对自己此种学术见 解的一种研究实践。为了能够从民俗学的立场探讨空间问题,她在对 涉及空间问题的来自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观点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 之上,还始终坚持从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摸索出民 俗学空间研究的新路径。
多年以来,我本人也对从人类学及民俗学角度思考相关的空间问 题深感兴趣,以前也曾多少思考过诸如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境界空间 与象征性(桥俗)、分类与社会空间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甚至 也曾对于侗族村寨的文化空间及其超越村寨层面的寨际关系有所关 注,但拜读这部作品,依然大有收获,深感以前自己的一些研究还是太浅。 作者对很多涉及空间问题的民俗学思考,尤其是透过对村寨空间之内 在文化逻辑和文化机制的追问,从整体上理解侗族文化的尝试,对我很有 启发。我和作者都很认同文化遗产之社区保护的理念,因为我们均相 信,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能够依靠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力量;能够以民俗 的方式、亦即依托社区内在的文化传承机制来运行;社区保护也就意味着 文化遗产能够在其原生的土壤或社会文化空间中得以可持续地延展,从 而有助于社区的进步而不是衰落,为社区居民带来幸福感、踏实感而不是 茫然感或焦虑感。但我必须承认,徐赣丽这部专著对于空间问题的民 俗学研究,对于文化遗产之社区保护理念的实证性研究,均走在了我的前 面,值得我认真地学习和请教。
与作者的相识,大概是在2003年11月,我回北京参加中国民俗学 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当时,她是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由于她的博士论文选题涉及民俗旅游,对我此前发表的几篇主题类似的论文感兴趣,于是就开始有所交流。自那以 后,流年似水,当年的博士研究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民俗学家, 真是令人欣喜。多年来,和徐赣丽的学术交流尽管机会不多,却也使我受 益受教良多;尤其是我长年在海外工作,对于国内民俗学的很多最新学术 进展日渐生疏,但通过倾听她的介绍和解说,当然也包括拜读她和很多其 他新锐民俗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才使我不至于显得在这个领域里过于 落伍。
徐赣丽给我的印象是为人诚恳、实在,做学问认真、严谨;她所选定的 学术课题往往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新潮,但却是真正有学术意义和社会 性价值的;而且,她也总是能够在这些课题中作出有深度、有独立思考、有 新颖见解,论据扎实、论证严密、问题意识明确,值得民俗学界同行尊重与 赞赏的研究成果。她对于自己课题的相关理论有很多整理和思考,但其 行文却朴实无华,不靠堆砌突兀和抽象的概念取胜。正是这些让我感佩 的她做学问的特点,使我相信并深切地期待徐赣丽教授今后将能够继续 为中国民俗学的学术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周 星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顾问)
2018年2月18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