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本书告诉你,人与人之间搭起桥梁、建立默契,是如何可能的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对主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回顾入手,对传播学科诞生初期的方法论和范式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从主体主义哲学生发的理性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出发,思考传播学研究方法论认知上的误区。同时也从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视域思考早期传播学“拼盘式”的学科地图,及其对今天传播学发展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吴志远,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思想史、当代民族主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多项、省级社科项目。在《国际新闻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新闻界》《当代传播》《情报杂志》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自序
序
章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内容、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主体主义哲学:源流与嬗变
一、主体主义哲学的源流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人”的发现
三、对本体论的“悬置”,对认识论的推崇
四、主体主义哲学带来了方法论的进步
五、主体主义哲学建构下的学科体系
第三章 主体主义哲学的危机
一、二元论的困境
二、实证主义的崛起
三、现代性的问题
第四章 理性主义的价值与局限
一、理性主义与主体主义哲学之关系
二、理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三、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四、理性主义对传播学发展的局限
第五章 科学主义对传播学方法论的影响
一、什么是科学主义
二、从科学主义到唯科学主义
三、唯科学主义:一种值得警惕的传播学研究趋势
第六章 自然主义视域:主体主义认识论下的早期传播学研究框架
一、行为主义研究取向
二、功能主义研究取向
三、技术理性研究取向
第七章 人文主义视域:传播学的欧洲主体主义哲学基因
一、符号—社会研究
二、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
三、文化研究
第八章 超越主体主义:后麦克卢汉时代的传播学
一、麦克卢汉的逆袭:现象学的传播学接力者
二、从技术研究到技术哲学:超越还是回归?
三、从海德格尔到德布雷:传播学的未来学科边界
四、从时间回到空间:传播学的空间研究及其想象力
五、重回传播的现象世界:传播学是人学
结语 “传播”抑或“交流”:传播学本土化的再思考
一、传播学本土化“问题与方向”
二、超越本土化:东方认识论的现代价值
三、学科建构:融入与扬弃
附录:
论新媒介技术观:一种思想史的视野和路径
致中和:中国文化中的主流传播价值观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2020年新年,一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严峻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极为讽刺的是,传播学者研究“传播”,但面对病毒的“传播”,却完全是束手无措的门外汉。病毒传播过程中,“社区传播”这个词频频出现,然而,和传播学研究的所谓“社区传播”却并不相干。发生在生活世界的传播现象似乎也并无大的变化。人们从不愿意戴口罩,到习以为常的戴口罩生活、工作、休闲,交流似乎并未因一层薄薄的口罩而阻隔。
但,一切真的是如此吗?
这场疫情之后,人与人的交流将去往何处?社会共识将如何重建?国与国之间又将如何重启后病毒时代的合作与竞争?我们还能像过去一样无所顾忌的和陌生人握手拥抱吗?
这些问题,是2020年这场病毒留给整个社会的反思,也是值得以“传播”为研究使命的传播学者们认真思考的命题。正如彼得斯所思考的,传播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传播并不仅仅是微观的个体问题,而是始终在历史语境中经历着流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是一个现代性的命题。2020年这一年所发生的故事有一天会载入历史,只是与上个世纪的诸多历史所不同的是,今天的信息技术将记载我们每一个人的互联网足迹,记录每一个人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Communication。
留给“传播学”研究者们的问题是,我们真的已经为当今的“传播”(communication)现象和问题做好研究的准备了吗?
站在主流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理所当然。毕竟,传播学已经在全世界遍地开花,施拉姆的弟子们已经将其衣钵从美国传到东方,传播学期刊已经成为各个交叉学科盛产论文的“宝地”,传播学院毕业的学生们更是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但传播学自身却从未停止过学科焦虑。这种焦虑,有时候是从理论的内卷化角度,有时候则是围绕方法论的争执,更多时候则纯粹是学术话语、学术资源和学科评估之争。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传播学虽然日渐繁荣,但从整个社会科学来看,它始终充满了某种“灰姑娘情结”,即需要寻求其他学科的指引或“联姻”来建构自己的合法性。一边是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显学”之势,一边又总是迅速的被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抛弃”。传播学像个小姑娘,始终只是跟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大哥后面照葫芦画瓢。见长的,或许就是传播学与新闻学的紧密联姻,使这个学科充满了学术的新鲜劲,总是紧紧抓住热门的研究问题和方向,这才让人们感觉:传播学,似乎是有那么点用的。
本书正是希望从这些问题出发,对20世纪的传播学进行认识论源头的再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