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技术、市场、政府、企业等层面,探讨影响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键因素及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技术标准协同转化效率。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择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及其相关模型,依据“协同转化关系分析→;协同转化影响因素分析、协同转化核心问题分析、协同转化路径分析→;协同转化推进策略”的逻辑思路,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和技术、市场、管理、政策、法律五个方面,按“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三个转化阶段展开探讨,以期通过系统性研究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效率与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具体策略。
|
關於作者: |
舒辉,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咨询工作。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与项目可行性研究。现任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学术骨干;担任江西省标准化协会副会长、江西省条代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07)副秘书长、江西省物流园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029)委员、CSSCI来源版等学术刊物审稿人等多项社会职务。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独立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7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课题等项目16项,并为多家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被授予“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
|
目錄:
|
第1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关系的研究
1.2.2 专利与技术标准关系的研究
1.2.3 技术创新与专利/ 知识产权关系的研究
1.2.4 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1.2.5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和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问题、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系
1.5.2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因素
1.5.3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核心问题
1.5.4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
1.5.5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
第2章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系分析
2.1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非线性模型
2.1.1 非线性概念模型的构建
2.1.2 “三跃迁” 的基本内涵
2.2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系模型
2.3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关系分析
2.3.1 创新成果专利化阶段
2.3.2 专利标准化阶段
2.3.3 标准垄断化阶段7
2.4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时间维度分析
2.4.1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生命周期
2.4.2 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协同转化分析
2.4.3 基于Logistic 时间模型的协同转化分析
2.4.4 生命周期模型与Logistic 时间模型的契合分析
2.5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空间维度分析
2.5.1 空间组织形式
2.5.2 空间分布及测度
2.5.3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空间网络化关系
第3章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系统模型的构建
3.1.1 波特钻石模型简介
3.1.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影响因素系统模型的构建
3.2 影响因素与关键指标的分析
3.2.1 基于理论推导的影响因素与关键指标分析
3.2.2 基于文献回顾的影响因素与关键指标分析
3.3 影响因素的确定
3.3.1 初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立
3.3.2 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确立
3.3.3 影响因素指标的内涵定义
3.4 影响因素的权重
3.4.1 影响因素指标的AHP 分析
3.4.2 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指标权重
3.4.3 专利标准化的指标权重
3.4.4 标准垄断化的指标权重
3.5 关键影响因素的确定
3.5.1 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3.5.2 市场层面的影响因素
3.5.3 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
3.5.4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4章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1 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1.1 创新类型及其成果专利化类型
4.1.2 基于原始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核心问题
4.1.3 基于引进再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核心问题
4.1.4 基于集成创新成果专利化的核心问题
4.1.5 创新成果专利化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专利标准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2.1 专利角逐标准阶段
4.2.2 专利影响标准阶段
4.2.3 专利占领标准阶段
4.2.4 专利垄断标准阶段
4.2.5 专利标准化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标准垄断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3.1 事实标准垄断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3.2 法定标准垄断化的核心问题分析
4.3.3 标准垄断化问题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5章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分析
5.1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模型分析
5.1.1 技术标准的形成机制
5.1.2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模型
5.2 政府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
5.2.1 政府主导型协同转化模式(A 型模式)
5.2.2 政府规范型协同转化模式(B 型模式)
5.2.3 政府引导型协同转化模式(C 型模式)
5.2.4 政府服务型协同转化模式(D 型模式)
5.3 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
5.3.1 技术领先型协同转化模式(E 型模式)
5.3.2 超级企业型协同转化模式(F 型模式)
5.3.3 市场领先型协同转化模式(G 型模式)
5.3.4 企业联营型协同转化模式(H 型模式)
第6章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分析
6.1 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框架
6.1.1 主体功能分析
6.1.2 主体间关系分析
6.2 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策略
6.2.1 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基本策略
6.2.2 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阶段的策略
6.2.3 专利标准化阶段的策略
6.2.4 标准垄断化阶段的策略
6.3 政府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策略
6.3.1 政府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基本策略
6.3.2 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阶段的策略
6.3.3 专利标准化阶段的策略
6.3.4 标准垄断化阶段的策略
6.4 行业协会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策略
6.4.1 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阶段的策略
6.4.2 专利标准化阶段的策略
6.4.3 标准垄断化阶段的策略
6.4.4 行业协会自身优化建设的策略
第7章 结论
7.1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关系
7.2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因素
7.3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核心问题
7.4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路径
7.5 关于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推进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內容試閱:
|
技术创新、专利与技术标准结下了不解之缘:技术标准离不开专利,其背后往往是以大量的专利作支撑;而专利的基石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就不可能有专利,特别是在没有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标准化战略与专利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密切相关,它是实施专利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层次的境界,是的专利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而言,只有当自主专利变成技术标准时,才能体现和实现企业的价值;对国家而言, 只有拥有足够的具有自主专利的标准,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称雄的资本。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解决技术创新、专利与标准的转化问题, 特别是在当今“技术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竞争环境下。正是基于这个目标,本书选择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系统性研究为提高我国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效率与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具体策略。
本书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运用协同学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出“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非线性概念模型”“技术创新、专利、标准的协同转化关系模型”等多种模型, 进而从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协同转化关系。
(2)借助于波特钻石模型,构建出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因素钻石模型。进一步以此模型为依据,构建出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及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垄断化三个阶段的要素层关键指标体系。
(3)以对象重要度、技术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为坐标,构建起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三维模型,得到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标准协同转化的八种模式。
(4)在技术、管理、法律三者综合的理论框架下,从三个层面(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五个方面(技术、市场、管理、政策、法律),提出了企业、政府、协会三个层面的针对性推进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