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应试体制的出现一方面与激烈的教育竞争及相应的社会分层秩序、教育体系的变迁有关,另一方面与高考的“统一性”有内在关联。本书以一个地区的教育系统为例,深入分析并呈现了围绕统一高考而形成的系统化的应试体制,即政府和学校以升学率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及经济激励,以学科和考点为基础的知识、教师和学生的分类过程,严格、精确、高效的时间管理以及师生高强度的应试规训。应试体制与统一高考相互强化,成为目前中国高考改革*重要的约束条件。弱化高考的“统一”面向、放权于高校是消解应试体制的可能出路。
|
關於作者: |
陈彬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儿童社会学,具体研究领域为教育不平等(阶层、城乡、性别等)、高考制度改革、以及阶层与家庭儿童养育实践等。研究成果发表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中国研究》、《思想战线》、《教育学报》等学术刊物。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北师大自主科研以及世界银行等资助的多个研究课题。讲授的课程有《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与社会》、《社会研究方法》、《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等。
|
目錄:
|
绪论
部分高考与高考制度
章高考研究现状
节如何认识高考制度
第二节组织形式:由统一高考的存废之争演变为分类考试
第三节考核内容和录取制度改革研究
第四节高考制度的运行后果
第五节比较视野中的高考制度
小结
第二章理论述评与研究设计
节功能论视角:社会流动机制
第二节冲突论视角: 地位再生产机制
第三节地位获得和教育获得经验研究的启示
第四节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二部分应试体制的结构基础
第三章1949年以前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节新教育之萌芽与发展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大学入学选拔制度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与社会
小结
第四章1949~1976年的高考制度
节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
第二节大学入学选拔制度
第三节国家教育模式
第四节教育与社会流动
小结
第五章1977年至今的统一高考制度
节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高考制度
第二节转型时期教育的社会流动作用
第三节竞争性教育体系
小结
第三部分应试体制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地位再生产机制:资源配置
节被调查点基本情况
第二节政府主导下的资源配置体制
第三节学校声望地位以及市场机制驱动下的资源流动
第四节以升学率为指标的学校地位差异
小结
第七章地位生产机制:等级教育市场上的应试趋同行为
节以升学率为基础的教育“锦标赛”
第二节关键资源的效率配置机制
第三节效率取向资源配置方式的扩散:乡镇初中的分层教学
第四节学业分类过程
第五节复读经济
小结
第八章结论以及相关讨论
节结论
第二节统一高考改革的讨论
第三节本书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领土面积和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地理自然条件,但是真正决定国家生存与发展命运的是它的国民。各国民众在体质、语言、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或许存在不同之处,但是在道德修养、知识技能,也就是人口基础素质方面,仍可以相互比较。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因此,各国人口的受教育结构与发展速度也就成为比较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各国社会和学术界高度重视本国教育发展和相关研究的主要原因。
1.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
各国有不同的历史演变轨迹,形成了不同的知识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国分别发展出了自己的教育体系、评价标准和考核制度。中国的中原王朝发展出以儒学为主导、以私塾-书院为教学组织的知识体系和科举制度,其影响范围除了周边区域,也远达万里之外的欧洲。17、18世纪传教时期,教育交流的潮流多由中国流向欧洲。“经过书面考试的竞争再行录取文职人员,已是西方各国有关现代教育制度的设想的中心,追根溯源,这种制度就是来自中华帝国。”(许美德等,1990:3)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学者都曾高度评价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制度(许美德等,1990:34~35)。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流的态势急剧逆转,在“丛林法则”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华文化和传统教育体系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1905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后,欧美学校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效仿的榜样。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学校制度,采用结构与内容相同的基础教材,高等教育按专业划分院系,同时,分科考试的录取制度也被引入中国各级学校。在这个高度系统化和实行单一规则的学校体系中,学生想从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都必须经过正规考试,成绩不达标者被淘汰。考试成绩和考入哪所大学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与传统社会对“科举”“金榜题名”的重视与赞誉如出一辙。
在1949年之前,中国区域发展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