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工业院校材料力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轴 向拉伸与压缩,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扭转,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弯曲内力,弯曲应力 ,弯曲变形,应力状态理论,强度理论,组合变形,能量法,静不定系统,动载荷,交变应 力和压杆稳定。
|
目錄:
|
第1章 绪论1.1 材料力学的基本任务1.2 材料力学发展简史及与生产实践的关系1.3 构件组成体及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3.1 构件的基本形式1.3.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1.4 构件的外力 变形 内力1.4.1 外力1.4.2 构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4.3 内力、截面法1.4.4 关于力系用相当力系代替原理的讨论1.4.5 关于变形微小性的讨论1.5 应力 应变 胡克定律1.5.1 应力1.5.2 应变1.5.3 胡克定律1.6 研究材料力学的基本方法习题第2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2.2 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2.2.1 横截面上的内力2.2.2 横截面上的应力2.2.3 圣维南原理2.3 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2.3.1 低碳钢的拉伸试验2.3.2 其他塑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3.3 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2.3.4 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2.3.5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2.4 许用应力 强度条件2.5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2.6 拉伸和压缩时的静不定问题2.6.1 静不定问题及其解法2.6.2 温度应力2.6.3 装配应力2.7 应力集中的概念习题第3章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3.1 剪切的概念3.2 剪切和挤压的强度计算3.2.1 剪切强度计算3.2.2 挤压强度计算习题第4章 扭转4.1 概述4.2 外力偶矩与扭矩的计算 扭矩图4.2.1 外力偶矩的计算4.2.2 扭矩和扭矩图4.3 薄壁圆筒的扭转 纯剪切4.3.1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切应力4.3.2 切应力互等定律4.3.3 切应变 剪切胡克定律4.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4.4.1 变形几何关系4.4.2 物理关系4.4.3 静力关系4.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4.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4.6.1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4.6.2 圆轴扭转时的刚度条件4.7 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计算4.7.1 应力计算4.7.2 变形计算4.8 非圆截面杆的扭转4.9 闭合和开口薄壁截面杆的扭转4.9.1 闭合薄壁杆的扭转4.9.2 开口薄壁杆的扭转习题第5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5.1 静矩和形心5.1.1 静矩5.1.2 形心5.1.3 组合图形的静矩和形心5.2 惯性矩 惯性积 惯性半径5.2.1 惯性矩、惯性半径5.2.2 惯性积5.2.3 组合图形的惯性矩及惯性积5.3 平行移轴公式5.4 转轴公式5.5 主惯性轴 主惯性矩 形心主惯性轴及形心主惯性矩习题第6章 弯曲内力6.1 概述6.1.1 平面弯曲的概念6.1.2 梁的计算简图及其分类6.2 剪力与弯矩6.3 剪力与弯矩方程 剪力图与弯矩图6.4 载荷集度 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6.4.1 q、FQ和M间的微分关系6.4.2 q、FQ和M间的积分关系6.5 叠加法作弯矩图6.6 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习题第7章 弯曲应力7.1 引言7.2 弯曲正应力7.2.1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7.2.2 横力弯曲梁的正应力7.3 弯曲切应力7.3.1 矩形截面梁的切应力7.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切应力7.3.3 圆形截面梁的切应力7.3.4 环形截面梁的切应力7.4 弯曲强度计算7.4.1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7.4.2 弯曲切应力强度条件7.5 提高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7.5.1 合理安排梁的支座和载荷7.5.2 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7.5.3 采用等强度梁7.6 开口薄壁杆件的弯曲中心习题第8章 弯曲变形8.1 挠度与转角 梁的刚度条件8.1.1 工程实例8.1.2 挠度和转角8.1.3 梁的刚度条件8.2 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8.3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8.4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8.5 简单静不定梁8.6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8.6.1 减小梁的跨度,增加支承约束8.6.2 调整加载方式,改善结构设计8.6.3 增大截面惯性矩习题第9章 应力状态理论9.1 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9.1.1 轴向拉(压)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9.1.2 一点的应力状态9.1.3 应力状态的分类9.1.4 复杂应力状态的实例 薄壁圆筒的计算9.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9.2.1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量9.2.2 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9.2.3 主应力、主平面、切应力极值和切应力极值平面9.3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9.3.1 应力圆方程9.3.2 应力圆的作法9.3.3 主应力、主平面、切应力极值和切应力极值平面9.4 三向应力状态简介9.5 广义胡克定律9.6 平面应力状态的测定9.7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变形比能9.7.1 变形比能9.7.2 体积改变比能和形状改变比能习题第10章 强度理论10.1 强度理论的概念10.2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10.2.1 拉应力理论(强度理论)10.2.2 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10.2.3 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10.2.4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习题第11章 组合变形11.1 组合变形的概念11.1.1 组合变形11.1.2 叠加原理在组合变形中的应用 11.1.3 组合变形的几种常见方式11.2 斜弯曲11.2.1 斜弯曲的概念11.2.2 斜弯曲的变形11.2.3 斜弯曲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11.3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11.3.1 一般的拉(压)弯曲组合11.3.2 偏心拉伸(压缩)11.3.3 截面核心11.4 弯扭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习题第12章 能量法12.1 引言12.2 变形能的计算12.2.1 外力功、变形能的一般表达式 12.2.2 线弹性杆件变形能表达式12.3 单位载荷法12.4 图形互乘法12.5 互等定理12.5.1 功的互等定理12.5.2 位移互等定理12.6 卡氏第二定理习题第13章 静不定系统13.1 静不定系统的概念13.2 力法解静不定系统13.2.1 力法的正则方程13.2.2 高次静不定系统的正则方程13.3 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应用13.4 连续梁及三弯矩方程习题第14章 动载荷14.1 动载荷的概念及分类14.2 构件作加速运动时的应力计算14.2.1 构件作匀加速直线运动14.2.2 构件作匀角速转动时的应力计算14.3 构件受冲击时的应力与变形14.3.1 冲击问题的理想化14.3.2 简单冲击问题的解法14.3.3 其他类型的冲击问题14.4 冲击韧度习题第15章 交变应力15.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15.2 循环特征 应力幅 平均应力15.2.1 循环特征15.2.2 平均应力15.2.3 应力幅15.2.4 对称循环15.2.5 非对称循环15.2.6 脉动循环15.2.7 静应力15.3 持久极限15.3.1 疲劳试验15.3.2 持久极限与应力寿命曲线15.4 影响构件持久极限的因素15.4.1 构件外形的影响15.4.2 构件尺寸的影响15.4.3 表面质量的影响15.4.4 构件的持久极限15.5 持久极限曲线15.5.1 材料的持久极限曲线的绘制15.5.2 持久极限曲线的简化折线15.6 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15.6.1 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条件15.6.2 非对称循环下的疲劳强度条件 15.6.3 弯扭组合交变应力状态下构件的疲劳强度条件15.7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措施15.7.1 减缓应力集中15.7.2 降低表面粗糙度15.7.3 增加表层强度习题第16章 压杆稳定16.1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16.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3 不同杆端约束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3.1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3.2 两端固定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3.3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力16.4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经验公式16.4.1 临界应力和柔度16.4.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16.4.3 中柔度压杆的临界应力公式16.4.4 小柔度压杆16.4.5 临界应力总图16.5 压杆稳定性计算16.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习题附录习题答案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本书根据教育部“高等工业院校材料力学教学基本要求”编写,适合不同专业、教学为80 ~100学时“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其基础内容可供80学时以下课程的学生学习选用。 编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内容安排上和讲授方法上都注意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便于自学的原则。全书在编排上,力求结构严谨、前后呼应、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并 编入大量例题、习题和习题答案供读者学习选用,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基本方法的 训练。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其他院校教师编写的《材料力学》教材,在此向这些作者 表示感谢。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谭文锋(第2章、第12章、第13章),张文飞(第7章、第8章、 第14章),徐耀玲(第3章、第5章、第10章、第16章),黄良(第4章、第6章、第11章), 白象忠(第1章、第9章),梁利生(第15章),姜鑫(习题解答)。本书由白象忠统稿并担任 主编,谭文锋、张文飞、徐耀玲担任副主编。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