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凝聚力与一个国家的国运、国力关系密切。凝聚力强大则国家强盛,反之则国家衰弱。本书揭示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并独创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研究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专门著作,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支撑,界定了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概念、内涵、功能和特点,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动力和周期变化的规律,并独创性构建了精神、物质、政治、文化、安全为五大要素的国家凝聚力的研究体系。根据该理论体系,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变化轨迹,并分别从五大构成要素入手,深入分析五方面国家凝聚力各自具有的特征、包含因素以及在增强国家凝聚力中的作用、途径。后提出加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全面建设的措施和建议。本书可供各级决策部门和宣传部门、统战部门,以及从事国家凝聚力理论研究的学者、社科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關於作者: |
刘学谦,男,汉族,1954年4月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系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雄安智库)执行主任。在凝聚力领域研究30余年,著有《社会主义群体凝聚力学》《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社会群体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答问录》《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等。
|
目錄:
|
绪论 001
一、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意义 003
二、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005
三、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005
四、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基本观点 008
五、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创新之处 010
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的马列理论支撑 013
节? 国家凝聚力的马克思主义透视 016
一、人民群众的需要及其需要的满足是国家凝聚力发展的源泉动力 016
二、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是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和平衡发展的重要依据 018
三、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国家凝聚力研究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途径 019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意义、内涵及特点、相关性 021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023
一、国家凝聚力在国家理想目标统一下的力量聚合功能 024
二、国家凝聚力对国家存在多元文化的主导与融合功能 025
三、国家凝聚力在国家面临内外压力时的定向转化功能 026
四、国家凝聚力在国家实现稳定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功能 02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内涵与特点 028
一、国家凝聚力的内涵研究 028
二、国家凝聚力的特点研究 030
三、国家凝聚力与要素的人民认可 032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与其他社会凝聚力的相关性 034
一、国家凝聚力与党的凝聚力 034
二、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034
三、国家凝聚力与社会群体凝聚力 035
四、国家凝聚力与宗教凝聚力 036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与变化的基本理论 037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039
一、国家凝聚力的源泉 039
二、国家凝聚力的动力 042
三、国家凝聚力源泉与动力的关系 043
第二节? 国家凝聚力的分力和合力 045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 046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 047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 048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 048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 050
六、五个方面凝聚力相互联系、统一的关系 050
第三节? 国家凝聚力的表现形态 051
一、国家凝聚力的物化形态 052
二、国家凝聚力的意识化形态 053
三、国家凝聚力的行为形态 054
四、国家凝聚力的文化形态 055
第四节? 国家凝聚力的周期与周期变化 057
一、国家凝聚力周期的概念 057
二、国家凝聚力周期阶段特征 061
三、国家凝聚力周期转换的支撑条件分析 068
第四章? 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研究 077
节? 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与功能 080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内涵 080
二、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功能 082
第二节? 国家财富——数量与质量的融合 084
一、财富的起源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4
二、财富的二重性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5
三、“新国家财富指标”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6
四、国家财富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86
五、国家财富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88
第三节? 国民平均寿命 089
一、国民平均寿命的内涵 089
二、国民平均寿命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0
三、国民平均寿命与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同期相关性 091
四、国民平均寿命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92
第四节? 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094
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094
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5
三、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096
第五节? 国民社会保障程度 098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8
二、社会保障的内涵 098
三、国民社会保障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099
四、国民社会保障程度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1
第六节? 国民收入分配公平度 102
一、收入分配的变化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2
二、国民收入分配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3
三、国民收入分配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 104
四、国民收入分配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5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能力 107
一、可持续发展的起源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7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07
三、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物质凝聚力 108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国家物质凝聚力的作用点分析 109
第八节? 我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 SWOT 分析 111
一、优势因素(S) 111
二、劣势因素(W) 112
三、机遇因素(O) 112
四、挑战因素(T) 113
第九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途径措施 113
一、以“协调”提高物质凝聚力的稳定性 113
二、以“共享”引领物质凝聚力的方向性 114
三、以“创新”“开放”保持物质凝聚力的成长性 115
四、以“绿色”提高物质凝聚力的可持续性 116
第五章? 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研究 117
节? 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内涵、形成及功能 119
一、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内涵 119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 121
三、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功能 123
第二节? 国家理想 126
一、国家理想的内涵和特点 126
二、国家理想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28
第三节? 国家信仰 131
一、国家信仰的内涵 131
二、国家信仰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33
第四节? 国家精神 134
一、国家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134
二、国家精神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37
第五节? 国家道德 138
一、国家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138
二、国家道德与国家精神凝聚力 140
第六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途径 142
一、影响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问题 143
二、加强全要素建设,增强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 145
第六章? 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研究 153
节? 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概念与特点 155
一、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概念 155
二、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特点 156
第二节? 政治制度认同 158
一、政治制度认同概述 158
二、影响政治制度认同的基本要素 161
三、政治制度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65
第三节? 国家领导人认同 168
一、国家领导人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68
二、影响国家领导人认同的基本因素 170
第四节? 民主程度 175
一、民主与政治凝聚力 175
二、当代中国的民主与政治凝聚力 177
第五节? 法制建设 181
一、法制与政治凝聚力 181
二、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与政治凝聚力 185
第六节? 执政党认同 187
一、执政党认同与政治凝聚力 187
二、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政治凝聚力 189
三、当下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 196
第七节? 反腐败成效与政治凝聚力 198
一、腐败、反腐败与政治凝聚力 199
二、当代中国的反腐败与政治凝聚力 200
第八节? 加强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措施 203
一、打好政治制度认同这个基础 203
二、抓住党的核心作用这个关键 204
三、筑牢民主建设这个基本依托 205
四、增强法制建设这个有力保障 206
第七章? 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凝聚力研究 207
节? 国家文化凝聚力基本理论 209
一、文化在国家凝聚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10
二、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概念与特点 215
三、国家文化凝聚力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区别与联系 220
第二节? 国家文化凝聚力的要素构成 223
一、文化载体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24
二、文化教育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27
三、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30
四、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凝聚力 234
五、国家文化凝聚力各构成要素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235
第三节? 当代中国加强国家文化凝聚力建设的路径 237
一、建设反映人民大众需求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 237
二、建设体现国家核心价值的国家文化 237
三、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实现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 238
四、建设反映人民大众当代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 239
五、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体现引导启迪性的大众文化 239
六、建设既被国人所喜爱、又被世人所欣赏的走向世界的文化 239
第八章?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研究 241
节? 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43
一、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43
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基本特征 247
三、国家安全凝聚力在国家凝聚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249
四、加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250
第二节? 国家安全凝聚力的要素构成 251
一、军事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2
二、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4
三、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56
四、社会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2
五、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4
六、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7
七、科技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69
八、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71
第三节?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凝聚力 273
一、人民安全是宗旨 274
二、政治安全是根本 274
三、经济安全是基础 275
四、军事、文化、社会等安全是保障 276
五、国际安全是依托 276
第四节? 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途径 277
一、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 277
二、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安全问题和安全凝聚力不足问题 278
三、提升国防军事安全水平 279
四、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执政能力建设 281
第九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结构整体性与功能独立性 283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一般理论模型 285
一、物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基础 286
二、精神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指向标 287
三、政治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内核 287
四、文化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助推器 288
五、安全凝聚力是国家凝聚力建设的保障 288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演进阶段模型 289
一、形成期(1949—1956 年) 289
二、强化发展期(1957—1965 年) 290
三、不平衡发展期(1966—1976 年) 293
四、调整发展期(1977—1992 年) 294
五、全面发展期(1993—2012 年) 296
六、全面增强期(2013 年至今) 298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的独立性 300
一、体系相对独立 300
二、形成与功能相对独立 304
第四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要素构成的整体性 307
一、形成与作用的整体性(作用方向一致性) 307
二、演进的整体性(时序演进交叠性) 309
第十章?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历史轨迹 311
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时期(1949—1956 年) 313
一、当代中国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形成 314
二、当代中国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 314
三、当代中国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形成 315
四、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 316
五、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形成 317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17
第二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强化发展时期(1957—1965 年) 318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曲折发展 318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巩固和发展 319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进一步加强 320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发展 321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发展 322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23
第三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不平衡发展时期(1966—1976 年) 324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维持和发展 324
二、国家安全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 325
三、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26
第四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调整发展时期(1977—1992 年) 326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巩固与增强 327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调整与加强 328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调整与加强 329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恢复、调整和加强 330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发展与加强 331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32
第五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发展时期(1993—2012 年) 334
一、国家物质凝聚力的全面发展 334
二、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全面发展 335
三、国家政治凝聚力的全面发展 336
四、国家文化凝聚力在博弈与融合中得到发展 337
五、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全面发展 338
六、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39
第六节? 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全面增强时期(2013 年至今) 340
一、我国进入国家凝聚力全面增强新时期的理论根据 340
二、国家物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340
三、国家精神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341
四、国家政治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342
五、国家文化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343
六、国家安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344
七、这一时期国家凝聚力的作用分析 344
第七节? 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发展轨迹的综合分析 345
一、四点结论 345
二、八条经验 348
第十一章?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与建议 353
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重视国家凝聚力平衡建设 355
一、国家凝聚力平衡建设的意义 355
二、平衡发展凝聚力的方法 357
第二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建设必须过好周期关 359
一、过好周期关的意义 360
二、过好周期关的着力点 362
第三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实现与党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协同发展 365
一、实现国家凝聚力与党的凝聚力的协同发展 366
二、实现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协同发展 367
第四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始终保持正能量 369
一、要用正确的目标引导国家凝聚力建设的方向 369
二、要批判和防止民族主义干扰国家凝聚力的正确方向 370
三、要防止帝国崇拜,建设和平崛起国家 370
四、要及时纠正人民中间出现的错误需求,防止出现错误的源泉和
动力导向 371
第五节? 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必须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372
一、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提升我国影响世界的综合实力 372
二、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不断提升国家的外交能力 374
三、全面增强国家凝聚力,要增强国家的文化传播力 375
附章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凝聚力传承 377
节? 中国历史上国家凝聚力传承的研究意义 379
一、凝聚力的积淀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延续,凝聚力的周期性影响
着国家(朝代)的更迭 379
二、以史为鉴,盛世治国理念对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启示 381
第二节? 历史盛世传承的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82
一、增强国家物质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82
二、增强国家精神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91
三、增强国家政治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392
四、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404
五、增强国家安全凝聚力的治国理念与实践 407
附章二? 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历史积淀 413
节? 研究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历史积淀的意义 415
一、党的凝聚力为新中国建立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416
二、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党的凝聚力转化为
国家凝聚力 4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的发展轨迹 417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大革命时期:党的凝聚力的初建时期 417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凝聚力的曲折发展时期 423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凝聚力的快速发展期 428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凝聚力的成熟高涨期 435
主要参考文献 442
后记 445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凝聚人民强大力量
正值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有力保护。根据新加坡民调机构发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民众对政府抗疫满意度的调查报告,在全球23个经济体中,中国大陆民众对政府抗疫的满意度,而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府的疫情应对措施普遍感到不满。另据央视网消息:英国舆观调查公司和剑桥大学共同展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面对疫情有凝聚力的是中国人。68% 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整体社会凝聚力提升。这一比例在所有受访国家民众中。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这显示出中国民众在疫情面前表现出了强的凝聚力。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得到全国人民高度认可,不是偶然的。无论是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还是凝聚力强,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等优越性,使得全社会能够形成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合力。
凝聚力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规律的客观现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世界上无论何种制度、哪个时代的国家,都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种手段,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动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形成命运共同体。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国家,一定是人民不需要的国家。不能凝聚人民力量的国家是必然失败的国家;而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走向复兴和繁荣。
我对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力问题的思考,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没有凝聚力?这是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对人民的强大凝聚力,根本的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发展变化的需要。据此认识,我先后出版《社会主义群体凝聚力学》(红旗出版社1991 年版)、《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群体凝聚力理论研究与运用》(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国家凝聚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3 年版)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有关凝聚力文章近20 篇。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研究》。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终成果报告,以“人民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国家凝聚力产生的源泉和动力”为逻辑起点,首次构建了国家凝聚力的理论体系。包括国家凝聚力概念与特点,国家凝聚力源泉和动力,国家凝聚力的周期变化,国家凝聚力的五大构成要素形成的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和国家安全凝聚力,国家凝聚力合力与五个方面凝聚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根据国家凝聚力源泉和动力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凝聚力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我们分析当代中国国家历史,形成了五个基本观点:一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是强大的;二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基础明确、动力客观、表征清晰、要素完备的复合体系;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五是增强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我相信,这五个基本观点是经得起历 史检验的。
国家凝聚力理论研究既是一门新学科,也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这个新学科,投入到这个新学科研究,从而让国家凝聚力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在服务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专家的智慧和力量。
刘学谦
2020 年 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