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研究: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的模式与路径》以产业链的视角切入,围绕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模式路径、实证检验和政策建议四大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大量统计分析和地方产业实践,回答了生产性服务企业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创新性中间服务,从而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的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支撑;当前我国通过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和路径及其适用产业等关键问题。研究产生的相关结论,对于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张琰,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创新、企业战略、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咨询与研究课题5项,并主持或参与近20项地方级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在国外SSCI期刊以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錄:
|
前言1
章绪论1
节研究背景1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方法13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框架15
第四节研究目的与价值17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比较19
节文献综述19
第二节国际经验比较研究27
第三章产业关联与嵌入机理42
节生产性服务业概述42
第二节嵌入关系与互动机理分析45
第三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分析48
第四节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经济学分析60
本章小结66
第四章生产性服务创新与产业升级模式68
节概念释义与理论模型68
第二节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过程74
第三节支撑体系81
本章小结87
第五章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89
节研发设计生产性服务商主导推动的产业升级89
第二节品牌与渠道生产性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94
第三节平台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98
第四节供应链生产性服务集成商推动的产业升级102
第五节四种路径的比较与适用产业建议104
本章小结107
第六章生产性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108
节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用机理108
第二节研究设计与问卷回收118
第三节描述性统计119
第四节变量设计、信度与效度分析120
第五节因子分析125
第六节回归分析126
第七节实证分析结论131
本章小结133
第七章政策分析与建议134
节政府角色定位与政策设计逻辑思路134
第二节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137
第三节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144
第四节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突破149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157
节研究结论157
第二节研究展望160
参考文献163
图目录
图11工业4.0的核心技术特征与变革3
图122007—2019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走势图6
图132004—2018年中美日德制造业增加值6
图14研究技术路线图15
图15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图17
图31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关系46
图32产业升级过程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机理47
图33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的选择要素66
图41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分离过程中集成创新的主体69
图42生产性服务创新的内容及联结关系72
图43价值链集成商主导的集成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模型 73
图44产业链纵向分解模式75
图45价值链集成商形成后的产业链关系76
图46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集成创新过程78
图47微笑曲线与制造业产业升级80
图48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支撑体系构造及要素关系82
图51怡亚通商业模式图103
图61嵌入性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111
图62组织间学习与创新绩效作用机制113
图63嵌入性关系与组织间学习作用机制115
图64主要变量间的作用关系117
图65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117
图66因变量对自变量做回归的散点图127
图67加入中介变量后的散点图128
图7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逻辑思路137
表目录
表11大中型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情况7
表21IBM的转型发展历程29
表31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范围43
表32我国三次产业和主要部门增加值总量与比重52
表33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53
表34第二、三产业直接消耗系数54
表35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2015)55
表36三大产业的中间投入率56
表37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中间投入率56
表38三大产业和部分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57
表39生产性服务业在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分析(2015)58
表310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2015)58
表311整体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2015)59
表41价值集成的方式70
表51价值链集成商主导模式的实现路径比较及适用产业领域建议106
表61调研对象人口统计学的描述性统计119
表62变量分类列表121
表63嵌入性关系信度与效度分析122
表64组织间学习信度与效度分析123
表65创新绩效信度与效度分析124
表66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及因子得分125
表67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分析127
表68回归分析结果128
表69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总表129
表71生产性服务业培育重点及其建议区域151
表72培育生产性服务集聚的三种模式154
|
內容試閱:
|
序
2021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第二产业,但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通常高达70%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有进一步演化调整的空间。按照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教授提出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标准模式来看,我国还仅仅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前期阶段,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因此,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还会进一步调整。其中特别要发展高技术新型制造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与新型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一
工业化后期是服务经济时期,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发展。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制造业长期发展迟缓,甚至呈现出落后于制造业发展的状态,这是我国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是促进我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不应该是简单地只考虑原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引进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只是在老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里面兜圈子,而应该是要目标远大,努力朝向引领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新型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协同发展。
当前全球新技术革命与消费变化将促进形成新型产业体系,即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的智能生产性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为了实现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生产与服务,满足消费者全新的个性化需求。这一体系的核心也是新一代智能制造与智慧生产性服务的融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和发展的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大数据通信等都是与智能制造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业态与运行新模式,挑战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对分离。从这些事实中可以看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协同发展已经是新型产业体系演进中重要的趋势。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知识密集度高,依靠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服务于生产过程,具有高附加值特性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产业、工业互联网、金融业、信息与5G通信服务业、供应链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如下特征: (1) 较强的产业关联性;(2)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3) 高度依赖新技术和创新;(4) 需求主要来自技术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并且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我认为,从现在到未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以下四个趋势。
趋势一: 为服务业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量兴起。
在以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为代表的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大都市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的服务业成为主流趋势。如纽约和东京发达的非银行金融服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融资租赁、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又如发达国家中心城市近期新出现的大量生产性服务业形态: 制造和维修服务,如总集成和总承包、大型设备的维修等;节能与环保服务,如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工程咨询、碳交易管理等;先进物流服务,如第三方物流、代理仓储等;电子商务;设计创意服务和研发测试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和人事代理服务;等等。其中,大多数是兼做制造业和服务业业务,或仅为服务业开展服务的新兴行业。这些新的服务业形态由于处在价值链的高端,或者能够帮助制造业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如今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趋势二: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知识密集度不断加大。
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尤其是和制造业价值链紧密结合的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为服务业服务的服务业更是如此。例如,从服务产出来看,为客户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等服务;从服务提供手段来看,要素偏向是密集使用技能型劳动力,即从业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与管理等核心能力。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所内含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有两个特点: 技术知识密集型和差异化。知识的获取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一旦投资,边际成本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这些领域,规模经济发挥着很大作用。这样,有能力使其产品差异化的企业便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从而使服务业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此外,在柔性的知识技术主导型生产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作为制造业的中间高级要素投入,高知识含量的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的价值链环节,将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
趋势三: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链也呈现全球分布态势。
服务环节是制造环节价值实现的关键,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由服务业主导的增长。从动态角度分析价值链,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价值链的增值空间开始向其两端的生产性服务环节集中,而作为中间环节的加工组装等生产环节的增值空间则日益萎缩,越来越受制于位于高端的服务业环节。所以,跨国公司开始专注于产业链中创造价值的高端活动,把与技术活动和市场活动等有关的服务业务牢牢抓在手中,而把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活动转移出去,从而使自己逐步成为从事服务增值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厂商。在这方面,典型的是美国GE公司和IBM公司。这些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型,从制造业企业升级为服务型企业。而随着分工的深化和拓展,以及跨国公司对其价值链分布的全球治理,生产性服务的价值链也随着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而呈现全球分布态势。信息产业的一些应用软件行业就是如此,高端研发在美国硅谷,大量的设计编程在印度班加罗尔,测试分装在中国,营销管理和财务控制又在美国纽约。
趋势四: 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化融合。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制造业服务化和以产业边界模糊或消融为特征的产业融合作为新兴业态已经出现,IBM公司和思科公司就是例子。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模糊了二者的各自边界。生产性服务业开始由制造业而生,并逐步呈现出互动发展和融合的趋势。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如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信息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研发和销售服务的投入日益增加。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 (1) 制造业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如通信产品和家电等;(2) 随同产品一起出售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等,明显的例子就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紧密相连;(3) 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指引着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方向。实际上,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服务产业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某些信息产品可以像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二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早在2010年,我就专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匹配在我国发展的问题,先后主持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上海市政府委托的两项这方面的课题,研究期间撰写了研究报告、发表了论文,把生产性服务业分成嵌入与非嵌入两类,并早提出形成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这些观点受到了一致好评。2012年,我们还出版了专著《基于价值链重构: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动态匹配研究》,此专著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后,我一直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议题,遗憾的是未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
张琰博士是我的学生,曾经跟随我攻读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做老师,教书育人之余科研任务也非常重。几年前,她告诉我申请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研究”。自然我很为她高兴,希望她可以做出超越我们的成果。前几天,张琰来信,希望我能够为她的以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果为核心而形成的专著《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业升级研究——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的模式与路径》作序。我一看此题目,便欣然同意,因为我可以先睹为快,特别是可以看看她的研究当中究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新突破。
在她的这本著作中,我看到了许多创新的方面,有的甚至是突破性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创新结论。
,生产性服务创新的本质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链知识协同和集成。知识的协同与集成是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性服务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是制造业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具有极强的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嵌入关系,并在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中实现创新。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无论是新的技术理论、新的产品系统、新的服务流程,抑或服务传输机制的改进,本质上都属于知识的范畴;而这些知识的转移、共享和创新,需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上下游成员的协同促进和整合集成才能够实现。
第二,生产性服务创新应该助力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的制造业升级模型。研究证明,因为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因此生产性服务创新的重要方面就是助力形成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的基于嵌入关系形成的集成模式,这一新模式被称为“生产性服务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的制造业升级模型”。该模型描述了生产性服务嵌入制造业价值链,通过价值链集成商主导的集成创新,终推动产业升级的基本过程。这一新模式抓住了产业价值链集成商在产业体系中的内生比较优势,准确反映了价值链集成商在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加快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四条重要路径。通过对美国、韩国、印度、以色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经验进行比较,在深入阐述价值链集成商主导模式之后,发现生产性服务创新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四条主要实施路径,即研发设计生产性服务商主导推动的产业升级、品牌与渠道生产性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平台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以及供应链生产性服务集成商推动的产业升级。这四条路径对我国现阶段不同制造业行业领域借助相关生产性服务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感谢张琰博士的研究与创新见解。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必将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成就,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需要有跨越与赶超的勇气和动力,通过生产性服务创新发展,支持大数据、技术信息、交易信息、物流信息、支付信息、认证信息交换与集成,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物流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和高端商务服务等现代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与智能制造、先进制造联动创新融合,建设“双循环”战略下我国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是为序!
芮明杰于复旦大学思源楼2021年8月
前言
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新态势,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给制造业带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制造业刺激计划提振实体经济,促进全球产业分工重构。这一变革恰遇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阶段。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规模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经过多年潜心发展,已经建成横跨高中低端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链条。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1年居世界制造大国地位,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稳步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产业竞争力来看,我国制造业仍然面临部分“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更应该积极探索加快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突破针对我国高端技术领域的外部封锁,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
生产性服务促进了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形成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的支撑和保障。当前,全球产业结构正逐步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也是中国制造强国的目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化,是现代工业新的发展平台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
在这一背景下,关于生产性服务创新以及产业升级的研究日益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重视。现有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等视角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生产性服务创新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在产业链中与制造业协同演进过程中实现的,生产性服务创新与制造业的动态匹配及其支撑要素等问题在已有文献中并没有得到系统分析和阐述。当前,我国明确提出了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产业政策,然而在实践中应如何确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关键产业?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状况,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有怎样的模式和路径可循?这些都成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
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机制,实现与制造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同发展,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之所在。生产性服务是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二者存在价值链嵌入的产业链协同关系,脱离产业链孤立地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很难准确把握产业链各价值环节动态匹配的创新实质。针对理论和实践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以价值链创新的视角切入,围绕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模式路径、实证检验和政策建议四大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大量统计分析和地方产业实践,回答了生产性服务企业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创新性中间服务,从而为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的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支撑。相关结论对于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书主要内容分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一、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
制造业分工深化提高了生产性服务外包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又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服务制造业的中间部门,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界定为两个层次: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主体中剥离,推动制造业由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向生产性服务环节的演变,进而实现产业融合式发展;二是通过对加工组装等传统低价值附加值生产制造环节的知识资本注入,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实现生产环节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攀升,从而实现对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改造。这两个层次的产业升级均表现为要素资本由低端价值环节向高端价值环节的转移。
本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价值链嵌入和互动关联,以及二者相互依赖的协同演进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价值链集成商主导的制造业升级模型”,对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二、 生产性服务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制造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生产性服务价值链集成商主导下制造业升级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美国、韩国、印度、以色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经验比较,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产性服务价值链集成商主导的制造业升级模式。价值链集成商通过对产业链创新资源的选择和集成实现价值链创新绩效的化,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结合每一领域的经典案例,本书深入阐述了价值链集成商主导模式下实现产业升级的四种主要实施路径,即研发设计生产性服务商主导推动的产业升级、品牌与渠道生产性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平台服务商推动的产业升级,以及供应链生产性服务集成商推动的产业升级,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制造业九大重点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匹配研究,提出了不同制造业领域借助生产性服务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建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升级方向的模式与路径匹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影响要素的实证分析
产业链中,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基于价值链嵌入的集成创新效果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本书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近150家企业进行调研,构建统计分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链嵌入关系和组织间学习机制是影响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绩效的关键因素。
具体而言,在具有产业链嵌入性关系的企业中,信任维、资源维、联结维三个子维度对组织创新绩效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信任程度、异质性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联结强度对提高组织创新绩效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组织间学习在嵌入性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企业间相互信任和异质性资源的分享促进了知识的获取与共享、转移与吸收及整合与应用,进而提高了创新绩效。
四、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面临着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生产性服务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承担重要作用。政府应发挥产业升级的“推进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基于上述主要观点,本书提出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趋势之中,这种转变也是为了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树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理念,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融合性。本研究提出“两业融合”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实现服务型制造,加快整合生产性服务业资源,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其次,有助于找准提升制造业内涵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当前,在国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刺激下,一些地区出现一哄而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倾向,忽视了对产业内生性发展规律的分析,很难对产业升级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合重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分析了不同模式下通过生产性服务创新实现制造业升级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为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产业状况选择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价值链集成商提供了参考路径和依据。
再次,有助于政府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实效性。本研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外部环境、运行保障和激励机制四大支撑体系,有助于政府较为全面地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政策设计,并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找准现代服务业的定位,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
从学术价值方面, “价值链集成商主导的集成创新模型”弥补了现有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创新问题研究视角的不足,客观反映了价值链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基于价值链嵌入的创新过程理论抽象。本研究将生产性服务创新问题放置于整个产业链的背景中,将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理解为产业链上协同合作的创新主体,并将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分解为“嵌入关系形成—独立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这四个阶段,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基于价值链嵌入的创新机制和运行过程。
在实证研究领域,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产业链嵌入关系和组织间学习机制是影响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绩效的关键因素。由于产业链中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基于价值链嵌入的集成创新效果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发现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关键变量对于有效推动制造业升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将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制造业面临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需要我们持续跟踪相关领域的前沿理论和产业创新实践。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系列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看清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以赴谋发展。
期望本书的研究对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