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編輯推薦: |
平台垄断不容忽视
数据治理难度加大
平台监管迫在眉睫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数字经济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相对经济总量而言还是偏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数字经济在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各环节贯通、提升人民群众生活便利度的同时,平台垄断、竞争失序、无序扩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不仅带来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抑制创新活力、损害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妨碍社会公平正义等隐忧,甚至给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安全带来风险。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平台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越来越隐蔽,在对企业违规行为及其不良影响后果的判定方面更加复杂。这些都对数字经济监管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推动和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重构治理体系,进一步突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本书围绕平台治理,分析我国在数字治理、反垄断等方面的探索,平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之策。
|
關於作者: |
于凤霞,博士,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处长,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共享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7)委员。
主要从事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研究。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执笔人,完成了多个领域信息化政策的研究工作,参与了一系列信息化、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相关政策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图书多部,主要著作有《平台经济:新商业 新动能 新监管》(专著)、《共享经济:迈向理性和规范》(专著)、《重塑:数字经济引领未来》(合著)、《共享经济100问》(合著)、《共享经济:中国新故事》(合著)、《聚焦第四差别:中欧数字鸿沟比较研究》(合著)等。
|
目錄:
|
第1章 数字经济:进入做强做优做大新阶段 /001
1.1 国家竞争新优势基石 /003
1.2 新发展格局与数字经济 /007
1.3 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012
1.4 激发“三新”经济新动能 /017
1.5 发展与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021
第2章 反垄断的“中国选择” /025
2.1 从我国反垄断大罚单说起 /027
2.2 走向“无序”的资本 /035
2.3 疯狂扩张背后的驱动力 /039
2.4 持续扩大的平台权力 /043
2.5 当反垄断成为新常态 /047
第3章 数据安全治理的国家探索 /057
3.1 网络安全审查风暴 /059
3.2 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与国家安全 /062
3.3 数据安全治理的国家探索 /066
3.4 “他山之石” /075
第4章 平台互通与互联网初心 /083
4.1 日渐“封闭”的平台经济生态 /085
4.2 平台“拆墙”意味着什么 /089
4.3 安全新挑战 /094
4.4 监管新课题 /096
4.5 “摸石头过河” /100
第5章 算法的挑战与应对 /105
5.1 算法支撑的世界 /107
5.2 算法何以沦为“算计” /112
5.3 规制实践与算法向善 /116
第6章 新就业形态之“困”与破解之道 /123
6.1 新就业形态的正反面 /125
6.2 技术与劳动异化 /130
6.3 社会保障“盲区” /133
6.4 补制度“短板” /137
6.5 监管趋势 /141
第7章 共同富裕时代的平台战略 /147
7.1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的关键词 /149
7.2 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的价值指向 /152
7.3 打造中国版“数字守门人” /157
7.4 企业社会责任与平台战略 /164
|
內容試閱:
|
聚变时代的治理创新
——张新红,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
站在2022年年初的节点上,如果有一副数字化眼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未来,一定会有两个大大的关键词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字聚变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关键词也代表了两大发展趋势:一个聚变的时代正在到来,数字化转型成为下一个十年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治理创新就成了应有之义。
x 从数字冬奥看数字聚变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有很多看点,数字科技的应用从头至尾都引人注目。从数字胸卡、数字雪花、数字人民币到5G高铁、数字场馆、上万平方米的LED开幕式场地,从智能交通管制、智能服务机器人到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360度高清图像、云上冬奥等,大量数字黑科技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数字冬奥的华丽转身。
数字技术应用在冬奥会上的集中亮相不是偶然的。需求产生供给是定律,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当然就要求技术创新要跟上。无论是首次承办冬奥会,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要求,或是为了展示新形象,都给中国提出了许多新需求,没有创新就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投入决定产出是第二定律,政府引领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加大创新力度也是功不可没的。有报道显示,2016年11月,科技部联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等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80个“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同时梳理已有先进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集成应用。企业不会放过新发展空间是第三定律,许多企业借力冬奥会加速科技研发和新产品推广。这几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冬奥会上的黑科技集中亮相就顺理成章了。
可以说,这是数字科技在体育尤其在大型赛事中引发的一次集聚创新,也使得体育产业实现了一次完美的数字聚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科技创新在满足冬奥会需求的同时,促成了中国数字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中国在数字体育领域一举登上世界高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还将在更多领域获得新的应用和发展。
集聚创新并不只发生在体育赛事领域,由数字技术深化应用引发的聚变几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正在发生着。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迎来了辉煌时刻,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活跃、重要的驱动力。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互联网完美地实现三级跳,移动生活成为新常态。数字经济开始从量变走向质变,正在重塑现代经济体系。在数字变革的推动下,全球竞争格局、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竞争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能力正成为重构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综合技术、需求、变化、政策等各要素发展趋势,未来十年数字变革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和放大。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凸显了数字经济的优越性,成为数字经济的加速器。就业形态、就业模式、就业方法、工作意义都将发生明显改变,灵活就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数字化生存环境进一步改善,智能家居可能成为多数家庭的标配。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保障能力更加完善、普及。从生活到生产,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被一一打破,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模式也将因之而发生重大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一个聚变的时代正在到来。
x 从数字聚变看数字化转型
由一系列数字技术集中应用引发的系统性、整体性变化就是数字聚变。当所有领域都发生数字聚变时,就标志着一个聚变的时代已经来临。聚变发生时,我们熟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理解,重新定义。适应聚变,就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所谓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全面数字化的过程。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使得这个过程骤然加速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人们已经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是对全社会应急能力、治理能力、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大考验、大检阅、大培训。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新的数字化需求,一大批数字化黑科技、灰科技或应运而生,或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行程码、健康码、红外测温仪、非接触服务机器人等大行其道。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对数字化的认知,提升和强化了很多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传统企业加速从线下转到线上,过去很多看似不可能搬到网上的业务现在在网上也做得很好。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都更加注重利用技术来不断优化和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日常服务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严重依赖线下场景的企业受冲击严重,而数字化基础好、线上运营能力强的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巨大的潜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数字战疫”为标志,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数字化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国家、城市、产业、企业乃至个人发展的数字化转型都在加速进行中,新冠肺炎疫情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加速和催化作用。预计下一个十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叠加、倍增、放大作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平台经济、产业互联网、共享经济、个性化定制等将进一步普及。
数字化转型是全面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的全面数字化。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数字化转型:一是全面的技术加持,即限度地融合应用多种数字技术。这些数字技术包括发酵中的技术、成熟的技术、孕育中的技术等。对于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也有多种表述方法,比如数字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个性化、共享化等。二是全面的数据驱动,即所有要素都要全面实现数据驱动。这些要素包括直接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也包括间接要素(如资金、管理、信息等)。三是全面的能力提升,包括所有业务及其各环节的能力创新和提高(如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投资、合作等)。
x 从数字化转型看治理创新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全面创新的过程。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产品融合、产业融合、产销融合、虚实融合将持续催化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也在引发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和主体之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挑战、矛盾,甚至冲突。
近几年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有趋强之势,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平台尤其是超级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平台垄断风险不容忽视;数据要素的作用越大,数据治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挑战前所未有;算法等技术应用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正在对人类形成另一种“控制”……消除潜在风险和应对新的挑战,需要所有国家、企业和每个人一起努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数字变革引发的以下风险需要在平台治理中予以重视。
一是平台垄断不容忽视。随着平台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互联网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市场资源配置中来,在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同时,网络双边效应会导致形成“赢者通吃”的市场格局,大型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自由竞争规则,形成数字垄断,传统反垄断制度体系受到挑战。数字经济带来的全球性税基侵蚀、利润转移问题对现有国际税收规则形成冲击,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数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由此带来的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不容忽视。数字技术深化应用还会带来新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引发的大规模失业问题、安全事件责任认定的困难、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算法操纵公众舆论与干预政治等。
二是数据治理难度加大。随着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生活中的每个人、生产作业中的每台机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数据,数据安全不仅关乎个人信息安全,更关乎国家安全。全球数据治理“在矛盾中前行,在混沌中探索”,面临诸多难题。由于理论缺失、手段不足、前景不明,该限制还是该促进发展、强调保护还是强调流动、如何做好域内管辖和域外管辖等都成为两难选择。在数字贸易、数据流通、数字税收、数字货币、平台竞争、平台责任、新型劳动关系、人工智能伦理等诸多重要议题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提出的治理方案差异很大,甚至彼此冲突,形成新的全球性治理体系难度加大。
三是算法监管迫在眉睫。算法为人类行为赋能,但受所输入数据的质量及算法模型本身的限制,内在地嵌入了人类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观,并能动地制造着各种风险后果。经过长期的数据沉淀和算法优化,你的手机和经常使用的App在某些方面确实会比你的家人、好友甚至你本人更了解你。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在利用算法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成为被算法计算的对象。以至于有学者发出提醒:我们的生活已经悄悄地被算法和数据所控制,算法与数据将接管整个社会。就像机器流水线有可能凌驾于劳动工人之上一样,当今无处不在的算法如果应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力量,为人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风险。
四是新就业保障不足。伴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就业形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拥有的各种资源,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因其较高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稳定和增加就业方面也被寄予厚望。但新就业形态还有它备受争议的“另一面”。资本的逐利性、技术创新应用的隐蔽性,使得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受到更加强势的控制,也造成了劳资之间新的不平衡,劳动者权益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和威胁。面对数字化、平台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有研究观点认为,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导致出现了“平台资本主义”,平台就业成员成为“数据劳动力”“数据苦力”。
平台经济需要治理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治理才是大学问。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并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而不是带来更严重的社会不公、焦虑,甚至恐慌,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这本书梳理了为应对平台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平台监管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分析了这些实践对未来平台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未来平台治理的发展趋势,相信会对相关政策研究和制定、平台企业发展等相关方有所启迪。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