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7.3
《
收尸人
》
售價:HK$
74.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91.8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8.8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3.6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5.7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7.3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8.3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四篇:“总论篇”“生命原理篇”“辨识疾病原理篇”“防治疾病原理篇”,每部分由概说、基本内容组成。全面展示中医学发展史、中医药文化、核心观念、思想基础,以及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中医诊疗思想与方法等内容。本书分为四篇:“总论篇”“生命原理篇”“辨识疾病原理篇”“防治疾病原理篇”,每部分由概说、基本内容组成。全面展示中医学发展史、中医药文化、核心观念、思想基础,以及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中医诊疗思想与方法等内容。本书分为四篇:“总论篇”“生命原理篇”“辨识疾病原理篇”“防治疾病原理篇”,每部分由概说、基本内容组成。全面展示中医学发展史、中医药文化、核心观念、思想基础,以及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中医诊疗思想与方法等内容。
|
關於作者: |
胡镜清,男,1965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理基地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学科带头人
|
目錄:
|
第一篇总论篇
第一章概述/2
第一节中医学概念及其特点/3
第二节中医学发展简史/12
第三节中医文化源流/32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44
第一节道/44
第二节气/49
第三节阴阳/54
第四节五行/64
第三章中医研究与思维方法/75
第一节研究方法/75
第二节思维方法/80
附录古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的特殊贡献/89
第二篇生命篇
第一章生命起源与人的生命周期/94
第一节宇宙初始与生命产生/94
第二节人的生命周期与寿命/96
第三节天人相应的生命周期/102
第二章藏象/111
第一节概述/111
第二节五脏/113
第三节六腑与奇恒之腑/128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32
第三章神/138
第一节神的概念/138
第二节形神一体论/142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144
第一节精/144
第二节气/146
第三节血/150
第四节津液/152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55
第五章经络/160
第一节概述/160
第二节经脉/163
第三节络脉、经筋、皮部/184
第六章腧穴/187
第一节概述/187
第二节腧穴的分类与命名/188
第三节腧穴定位法/190
第四节特定穴/194
第七章体质/201
第一节概述/201
第二节体质的分类/203
第三节体质辨识的应用/207
第三篇疾病篇
第一章认识疾病/210
第一节病因/210
第二节发病/227
第三节病机/230
第二章诊断疾病/239
第一节诊法/239
第二节辨证/262
第四篇防治篇
第一章治则与治法/292
第一节基本治则/292
第二节治法/299
第二章中药/308
第一节中药的概念与分类/308
第二节中药的产地、采集/310
第三节中药炮制/312
第四节药性/314
第五节中药的临床应用/320
附常用中药简介/325
第三章方剂/338
第一节方剂的概念与分类/338
第二节君臣佐使与方剂的变化/341
第三节方剂的剂型及用法/345
附常用方剂简介/349
第四章外治法/372
第一节针刺/372
第二节灸法/379
第三节耳针/385
第四节推拿/387
第五节其他特色疗法/390
第五章养生与治未病/396
第一节养生/396
第二节治未病/403
第五篇民族医药专篇
第一章藏医药学/408
第一节生命篇/410
第二节疾病篇/416
第三节防治篇/418
第二章维吾尔医药学/424
第一节生命篇/425
第二节疾病篇/431
第三节防治篇/433
第三章蒙医药学/444
|
內容試閱:
|
最近一段时期,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些中医药圈外的朋友兴奋地说“我要学习中医药”,每每于此,我们这些中医药人当然非常高兴,但他们随即提出的一个要求,“能否给我们推荐一本古文少一点、浅显一点、系统一点的中医书?”往往就让我们犯难。确实,现在市场上不乏高等院校使用的中医药类统编教材,但专业词句太多,晦涩难懂。除此之外,众多拌了“中医药佐料”的生活类书刊,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值得推荐的通俗地介绍中医学的专业书籍还真是难觅踪迹。为此,我们决定编写一本较为系统、简洁而又通俗地介绍中医学的书。
要编写这样一本书困难是极大的。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内容的选择,如何用有限的体量让读者基本理解中医学的精华。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数量巨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中医古籍13 455 种,这还约只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中医药类院校的学生也得学习十几本厚厚的教材,才能够对中医学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中医药吸引公众关注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与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健康问题有关,中医药似乎成了内藏能疗愈疑难杂症、益寿延年仙丹的宝葫芦;二是出于对中医药“很异类”的医学观、生命观的好奇。很显然,介绍中医药“仙丹妙术”不应该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把读者培养成合格的医生。所以,本书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定位在介绍中医药“很异类”的医学观、生命观上。
中医学理论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尽管几千年来中医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最核心的基础理论部分变动不大,这也就是本书所指称的中医学原理,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中医学最高层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关系的系统阐释,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认识。这些中医学最初的假设、逻辑起点和框架规定,近乎公理性质,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中医学的“元理论”1。大家公认这些内容的积淀和体系构建是中医学成熟的标志,大约是距今1 800 年的东汉末年(即大家熟知的魏、蜀、吴三国时期)。在我们看来,理解这些元理论,就拿到了打开神秘中医学的大门钥匙。很遗憾,它也是现代人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要说清楚、讲明白绝非易事,但它们恰恰是中医学最为珍贵、最引人入胜的内容。本书就聚焦在精要而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元理论上,再辅之以必要的下一层次的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名之为《中医学原理通论》。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说清楚这些远隔千年、对现代读者来说极其陌生的理论内核。几乎所有想学习中医学的人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读不懂其中晦涩难懂的古文。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作者反复咀嚼古文,再次学习、理解它们,并在叙述时尽量用现代白话来通俗表达,少用或不用古文。然而,不用古文来阐释中医学真的太难了,许多时候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后,感觉词不达意,甚至逻辑混乱,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作者愿意直接引用古文来编写中医药类书,直接引用古文,既显得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又不用为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伤透脑筋。为此,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几位热心的非中医药专业背景的专家给我们挑错,只要有读不懂的内容,就进行解释和修改,直到能读懂为止。即便如此,本书在通俗化方面的努力还很不够,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还非常多。
艰涩的古文只是阻碍人们亲近中医药的拦路虎之一。要理解中医学,必须从解析中国古代文化开始,因为它们为中医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独特的哲学指引,这些指引与目前我们所熟知的科学观念差别很大。而事实上,它们才是中华文明里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但我们已经不熟悉、不理解了,甚至是不认同了。当然,此书毕竟不是一本文化著作,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放在介绍文化上,而是把文化作为认知中医学的背景来谈。为此,我们追本溯源、深入浅出,努力还原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医学,尤其是着重从中国古代哲学世界观及方法论的视角来剖析、介绍中医学基本原理,力图在中医学原理上探微索隐,帮助读者理解中医学基本原理,以登中医的堂、入中医的室。而对于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具体内容仅仅作提要式的介绍。这样的考虑,强化了我们写作本书的动力,同时也指导了全书的内容安排及章节结构的编排。本书共分五篇,分别为总论篇、生命篇、疾病篇、防治篇和民族医药专篇。我们特别推荐读者细细品读一下第一篇总论篇。本篇从中医学的概念、特点及其哲学基础、研究与思维方法谈起,简要勾勒了中医学发展历史,重点从儒、释、道等方面疏理了中医学的文化基础,重点回答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医内在文化根基等问题,以帮助读者较为深入地理解中医学独特的医学观。第二篇生命篇,本篇首先介绍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回答中医是如何认识生命的肇始、生命周期和节律;其次花了较大的篇幅,系统说明了中医的生理学等内容。第三篇是疾病篇,说明中医学是如何认识疾病的病因、发病和进展,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辨证”来诊断疾病的。第四篇防治篇,介绍了中医治疗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药、方剂和针灸等多样治疗技术和方法,当然还有不容忽略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学—养生与治未病。第五篇民族医药专篇则简要介绍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的基本内容,以之为例,展现作为中医药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医药的概貌。众所周知,中医学全面吸收了中华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最新成就,大量来自海外的药物、诊疗技术和方法也都融入其中。正如2016 年12 月25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所指出的,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该法中的第五十二条还特别强调“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应用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和医师队伍建设,促进和规范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此,本书特别增加民族医药专篇,读者会从中发现这些传统医学的哲学指导、理论内核和体系架构的相似性,同时又能欣赏到因为民族地域的不同而精彩各异的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美不胜收。但遗憾的是限于篇幅,无法将我国的少数民族医药悉数介绍,只能以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示例说明。全书冀望给读者一个中医学的概貌,并重点解读了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本书不仅仅在内容和结构上与以往的中医药专业书籍不同,更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论述,这些反映了近年包括本书作者们在内的许多中医药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我们特别想展示出来的“溯本求真”。但限于作者水平,其中定有诸多疏漏,甚至“秕言谬说”,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就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常态,至此抛砖引玉,愿意与诸位商讨,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争鸣和研究。只要有利于中医学的普及,有利于中医学学术发展,我们愿勉力前行。
还有一个特别想说明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古代哲学观点精彩纷呈,表述各异,甚至有不乏相互对立之争,中医学也是流派众多,学术观点也常常有所差别,加之汉字常常一字多义,难以尽述。为便于初学者理解,编者经常只能择其要义来解释一些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以保持叙述的简洁性和内在逻辑的自洽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代表我们完全不同意或者不接受其他的学术观点。对于在中医学理论领域辛勤耕耘的学者,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只是中医学博大精深,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显然不是我们通过编写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限于篇幅和能力,我们很难把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一一说透,只能把它们留给更有能力的研究者和更多的研究专著。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102 岁高龄的路志正国医大师为本书欣然题字,既是肯定,更是激励。特别感谢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王琦院士对本书的编写给予的指导,并主审、作序。特别感谢全体编者,这些来自全国11 所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单位专家为本书付出的大量心血。特别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智敏、卢红蓉、黄玉燕、孙志波、林明欣、王传池、李国祥等组成的高效、专业的编写秘书组,他们除了直接参与编写外,还承担了大量的修订、校对、联络甚至服务工作。特别感谢潘桂娟研究员等专家在历次书稿审定会上提出的宝贵意见。特别感谢一些中医药行业外专家对本书内容的逻辑性、可读性方面的真诚指导。
与自我的心灵和身体深度交流,是我们真正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唯一的正确道路。我们需要系统医学、深度医学、整合医学,我们需要相互理解、医患共情,我们需要努力跨越文化的鸿沟,需要彻底拆除医学专科分隔的藩篱,相信中医学能够从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层面为之提供莫大的帮助。
让大家了解、认知中医学,体会到中医学内在沁人心脾的魅力是本书的根本追求。
胡镜清
2021 年10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