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建模:数字化转型思维》本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论述全面、系统,而又具体,对即将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具有非常强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重塑:数字化转型范式》本书从模型思维入手,帮助相关人员建立起对数字化的系统性思维,让业务人员快速理解数字化,让IT人员快速理解业务。推荐架构师、业务咨询顾问、数字化咨询顾问等相关人员阅读。
|
內容簡介: |
《建模:数字化转型思维》
本书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外动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技术驱动的企业核心能力(连接、创新和整合)提升,包括产品和服务、运营体系、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在内的全方位重塑,以及因此带来的业务增长等角度,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范式。为了有效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本书还阐述了转型过程中的数字化领导力和方法论。最后,本书以“自主运行”和“生态进化”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长期愿景作为结语。
《重塑:数字化转型范式》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16章,第1和第2章对模型思维的作用、定义、特点、分类等做了概要性的介绍;第3~11章分别从事物和系统的九个不同视角对模型思维进行引申性介绍;第12~14章以模型的视角对企业的研发、运营和供应链、营销等业务进行概括性提炼;第15章则重点阐述系统思维的特点,帮助读者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快速认知新鲜的事物;第16章阐述数字化转型思维的本质,对模型思维进行小结。
|
關於作者: |
丁少华
杭州三之一智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曾任吉利汽车集团CIO,吉利企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杭州吉利易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中心特约讲师,工信部青联会成员,浙江省汽车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863项目“集团企业业务协同服务支持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项目组副组长,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标准》起草和验证项目专家组副组长。
|
目錄:
|
《建模:数字化转型思维》
前言
第1章 概论 1
1.1 数字化的本质形式是“以虚驭实” 2
1.2 数字化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
1.3 数字化建设需要模型思维 3
1.4 单模型思维不如模型多思维 4
1.5 模型多思维不如多模型思维 5
1.6 数字化思维的重点在于模型思维的修炼 5
1.7 扩展阅读:数字化模型思维与解决方案的开发 6
第2章 模型思维的定义、分类和形式 12
2.1 模型思维的定义 12
2.2 模型思维的分类 13
2.3 模型思维的形式 13
2.4 扩展阅读:数据建模思想概述 21
第3章 社会技术系统模型思维 30
3.1 财富分配 32
3.2 决策落实 33
3.3 美感营造 35
3.4 知识共享 35
3.5 冲突管理 36
3.6 扩展阅读:解读ERP 38
第4章 企业架构模型思维 44
4.1 企业架构的三个层面和六类构件 44
4.2 IT和业务的六个主要沟通点 47
4.3 企业架构的三种实践过程 50
4.4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的战略、流程与IT系统 52
第5章 立体和合模型思维 59
5.1 多与一合 59
5.2 内与外合 61
5.3 下与上合 63
5.4 后与前合 65
5.5 知与行合 66
5.6 器与道合 67
5.7 扩展阅读:战略思考—企业IT规划框架 68
第6章 流程管理模型思维 71
6.1 企业整体层 73
6.2 业务流程层 77
6.3 实施与资源 81
6.4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几个方向 84
第7章 生命周期模型思维 102
7.1 价值 102
7.2 方法 104
7.3 对象 108
7.4 周期 115
7.5 模型 117
7.6 实施 121
7.7 扩展阅读:从数据的生命周期看企业的数字化建设 123
第8章 成熟度模型思维 131
8.1 成熟度模型的特点 132
8.2 成熟度模型的变式 133
8.3 扩展阅读: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与实施路径 141
第9章 规模定制模型思维 147
9.1 需求者视角的“定制” 150
9.2 生产者视角的“规模” 151
9.3 产品、流程和工厂的解耦 153
9.4 小结 156
9.5 扩展阅读:柔性制造的实施愿景、逻辑与策略 157
第10章 全息信息模型思维 163
10.1 整体系统论 164
10.2 决策与执行 165
10.3 精益求精的实践 170
10.4 扩展阅读: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四化”策略 170
第11章 取象比类模型思维 175
11.1 方法 176
11.2 价值 177
11.3 举例 179
11.4 扩展阅读:数字化工作者的知识体系 182
第12章 制造运营模型思维 188
12.1 制造的本质 190
12.2 结构的定义 192
12.3 资源和使能 193
12.4 体系和方法 194
12.5 度量和绩效 196
12.6 扩展阅读:制造企业管理问题纪实 200
第13章 集成研发模型思维 206
13.1 研发特点 208
13.2 战略背景 209
13.3 产品定义 211
13.4 管理体系 215
13.5 集成要点 218
13.6 技术方案 222
13.7 扩展阅读:产品研发的创新创造历程 226
第14章 客户关系模型思维 231
14.1 营销的社会学特点 232
14.2 营销的主要工作内容 233
14.3 营销的商业目的 237
14.4 营销的技术工具概览 238
14.5 扩展阅读:数字化营销方法论 240
第15章 整体系统模型思维 245
15.1 系统思维 245
15.2 运营思维 247
15.3 设计思维 248
15.4 扩展阅读:数字化成功之钥 249
第16章 数字化转型思维 254
16.1 来自实际案例的启示 254
16.2 数字化转型思维的核心 256
16.3 数字化建设中的要素联结 258
16.4 数字化建设中的流程集成 258
16.5 数字化建设中的数据驱动 259
16.6 数字化建设中的场景体验 260
16.7 数字化建设中的模型仿真 261
16.8 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战略 262
16.9 能力要素之间的融合和替代 263
16.10 扩展阅读:建设“四通一治”的交付能力 264
后记 272
参考文献 274
《重塑:数字化转型范式》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化转型框架 1
第一节 从历史看现在 3
第二节 “格物致知”与数字化 7
第三节 改良与革命 11
第四节 数字化转型框架 14
第二章 转型动因 22
第一节 环境分析的一般方法 24
第二节 数字化时代的环境特点 30
第三节 路径依赖和组织僵化 35
第三章 竞争形势与核心能力 40
第一节 竞争形势 42
第二节 核心能力 45
第四章 技术进步 48
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 50
第二节 信息化与数字化 55
第三节 典型的数字化技术 62
第四节 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 73
第五章 核心能力提升 97
第一节 连接能力 100
第二节 整合能力 105
第三节 创新能力 112
第四节 能力“哑铃” 121
第六章 数字化重塑 127
第一节 产品或服务的重塑 130
第二节 运营模式的重塑 139
第三节 组织结构与领导力的重塑 156
第四节 公司决策与治理的重塑 160
第五节 商业模式的重塑 164
第六节 信息技术架构的重塑 168
第七章 数字化增长 179
第一节 效率提升 180
第二节 营收增长 186
第三节 组织进化 193
第四节 增长黑客 196
第八章 领导力与方法论 199
第一节 数字化之道 201
第二节 数字化之法 205
第三节 数字化之术 221
第四节 数字化之势 229
第九章 战略与执行 235
第一节 数字化战略 237
第二节 数字化执行 244
第三节 数字化绩效 262
第十章 小结 269
后记 281
参考文献 283
|
內容試閱:
|
《建模:数字化转型思维》
有人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就曾提出,管理实践需要关注知识工作者生产率的提升。从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来看,数字化建设从业人员无疑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同样面临自身工作效能和生产率的问题。
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为知识工作者,是因为他们贡献给社会的是知识。根据《未来简史》的定义,知识指的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探索结果的总和。虽然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知识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其实用性,应从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等方面来考量。
从知识实用性的角度来看,知识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突破式、颠覆式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起赋能作用的数字化技术和工作,更不能脱离组织和业务的实际来谈所谓的创新。另外,对大多数的数字化从业人员来说,容易实现且组织需要的是整合式、系统式创新,强调的是跨专业、跨领域的整合和集成,以及基于整合和集成的新模式和新范式。
整合式创新需要大量的具备π字形知识结构的知识工作者和数字化从业人员。数字化从业人员π字形知识结构中的“左撇”,代表软件设计和开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知识,而其中的“上横”,则代表各个领域的业务知识,比如产品研发知识、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知识、市场营销和服务知识等。数字化从业人员π字形知识结构中的“右勾”,代表的是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因此,π字形知识结构的数字化工作者不仅需要有大量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还需要有系统性思维能力,能够执简驭繁,从已知推测未知。
储备知识的捷径是阅读,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就要求读书不仅要有量,要有选择,还要有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读书方法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怎么把书读厚呢?无非是读书时多做笔记,对书本的内容进行对比、联想、引申和演绎。怎么把书读薄呢?各人有各人的高招,比如对书本的内容做总结报告或是绘制思维导图,笔者的做法则是模型化提炼—绘制各种形式的模型,尝试把书本的要点尽量浓缩到一张或几张模型图上。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数字化从业人员的职业成功,其基础不仅仅是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更取决于对商业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对此,模型思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数字化工作需要所谓的数字化思维的话,笔者认为,那就是模型思维,而对模型思维的修炼则是数字化从业人员无止境的学习之路。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16章,第1章和第2章对模型思维的作用、定义、特点、分类等做了概要性的介绍;第3~11章分别从事物和系统的九个不同视角对模型思维进行引申性介绍;第12~14章以模型的视角对企业的研发、运营和供应链、营销等业务进行概括性提炼;第15章则重点阐述系统思维的特点,帮助读者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快速认知新鲜的事物;第16章阐述数字化转型思维的本质,对模型思维进行小结。
本书可作为数字化从业人员的工作参考,具体包括企业中的CIO、IT经理、架构师、咨询顾问等;也可以供各类组织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考,帮助他们系统地整理各类业务知识,并寻求业务变革与数字化之间的契合点;还可以作为高校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作为《重塑:数字化转型范式》的姊妹篇,是笔者工作之余对数字化工作的思考和感悟,虽有拾人牙慧之嫌,但也算是本人对现有知识的再次整理、加工和诠释,目的是希望把数字化从业人员的应知应会浓缩在几本小册子中。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她老人家虽然已经离开了,但音容笑貌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感谢她言传身教,教育我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要感谢我的妻子,没有她对我工作的支持,我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和写作。还要感谢曾经和现在的同事以及曾经和正在服务的客户,没有与他们思想的碰撞,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灵感和启发。更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王颖老师,没有她的鼓励和支持,也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和上市。
2021年3月于杭州
《重塑:数字化转型范式》
天时有变迁,人事如行船;
野路寻犬吠,夜渡望明灯;
吉凶因选择,数字变化显;
抉择何所依,时势须明辨。
我之何所来,未来何所见;
我之何所归,归后能否返?
自古兴衰事,处处有忧患。
履霜坚冰至,君子终乾乾。
前 言
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增速低缓、复苏乏力的挑战,在2016年9月举行的G20(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作为2016年G20主席国,中国倡议将“数字经济”列为G20创新增长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在此次峰会上,通过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是全球首个由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数字经济政策文件。在此之后,包括浙江等在内的很多省份,进一步将数字经济作为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并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线。
那么,什么是数字经济呢?参照上述倡议书的说法,“数字经济”中的“数字”,根据数字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数字化(Information Digitization)、业务数字化(Business Digitization)和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社会和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那么,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呢?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也是类似。在2018年6月28日举行的LiveWorx18 数字化转型峰会上,美国PTC公司的总裁兼CEO Jim Heppelmann 先生做了主题为 “From a place to a pace”的演讲。Jim Heppelmann先生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系列由颠覆性技术推动的创新和革命,为了在市场中竞争并胜出,企业和企业的员工需要拥抱连续性变化。维基百科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是,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人们应用数字化技术时所伴随的各种变化,它是人们拥抱数字化技术的第三阶段,在此之前,分别是数字化能力(Digital Competence)和数字化用途(Digital Usage)及价值。微软公司则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将人员、数据、流程和颠覆性技术组合在一起并对组织进行变革,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
数字化转型牵涉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某个个体来说,通过12306网站或手机APP购买火车票代替了去售票处排长队,用手机软件打车代替了在道路旁挥手叫车,依靠虚拟现实(VR)技术来挑选服饰代替了店面试穿,用微信或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代替了现金交易,不愿出门的宅男宅女则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用美团点餐,这是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或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营销大数据和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或个性化定制,采用数字仿真和虚拟验证等技术来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借助数字化来优化上下游产业链供需平衡和供应链实时协作,这些是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对媒体和宣传机构来说,通过今日头条推送重点或个性化资讯,在微信订阅号开通专栏,或者用微博来发表观点,抑或是用抖音来做主播快评,而数字化出版物的占比也逐年上升,这些是信息沟通和传播模式的转变。
对一个国家来说,通过卫星扫描进行耕地监控和环保督察,通过“城市大脑”等大数据来进行交通管理,应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并降低治理成本,通过数字经济来提升本国竞争力,这些是社会发展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毋庸置疑,数字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组织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快速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社会和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数字化转型已是时代的主流,也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
转型,按词典的解释,指的是人们的观念或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及其结果。对应的英文单词是transform或trans-
formation,指的是“(making)a thorough or dramatic change in the form, appea-rance, or character of”。根据OPM(Object-Process Methodology)方法论,转型(Transform)是一系列过程(Process),它们对作为对象(Object)的社会、组织、个人、资源等施加影响,改变大家的状态(Status)和行为模式(Behavior),在消耗(Consuming)或解构(Deconstructing)旧事物的同时,催生(Yielding)或创造(Creating)新的事物。由此可见,转型的本质是变化或变革,是人们主动识变、求变、应变、适变的一系列活动。
人们常说:“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大到国家或地区的治乱兴衰,中到家族的继承繁衍或组织的基业长青,小到个人的工作或生活,万事万物无一不在变,而人一生中的主要决定就是识变、求变和应变。
企业发展的主轴就是“变”。所谓的百年老店,都是经历了多次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才走到今天的;而支撑它们得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正是企业主动变革的勇气、决心和行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企业的一场自我革命。在本质和目的上,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的其他变革相类似,只不过,在形式和方法上,具有数字化的鲜明特征。本书尝试阐述的,主要是后者。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在于利用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推动并获得运营效率的提升、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企业的不断进化。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在“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和经济热点之前,基于业务流程再造与优化(Business Process Engineering,BPR)的“信息化”在企业已开展多年。简单来说,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把优化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自动化和优化,并提供业务决策支持。传统的ERP、PLM、CRM、SRM 、SCM等IT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实施都是企业信息化。从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深化和升级。如果说信息化是改良,那么,数字化就是革命。
目前,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一些争议和误区。有些企业认为数字化只是信息化的“新瓶装旧酒”式噱头,或者直接把ERP、PLM等IT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也认为是数字化。也有些企业把简单地上线一个电商网站、企业微信号或微信小程序认为是数字化。还有些企业虽然实施和应用了很多IT系统,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去使用这些数据。更有些企业甚至简单地把数字化转型看成企业的一般性信息化工作,把它视为完全是IT负责人或IT部门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企业只是喊喊口号、赶赶时髦,把数字化转型当成企业宣传的手段来炒作,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行动。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Accenture)的研究报告指出:数字化转型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升级,它更涉及企业经营理念的革新、组织架构的升级、公司文化和心态的调整,甚至商业模式的重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理和案例相诠释,既有系统性的理论和框架,又有详细的实践案例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范式,包括背景、动因、内容、路径、效果和方法论,可以为企业数字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企业数字化从业人员、咨询顾问,以及专业为信息技术或管理的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本书尤其适合那些即将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
在本书主要内容方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框架模型。根据该模型,本书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外动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技术驱动的企业核心能力(连接、整合和创新)提升,包括产品和服务、运营模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在内的全方位重塑以及因此带来的业务增长等角度,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范式。为了有效推动和管理数字化转型工作,本书还阐述了转型过程中的数字化领导力、方法论、战略与执行框架,并从工程学等角度阐述了数字化转型的一般规律。最后,本书介绍“自主运行”和“生态进化”的数字化转型中长期愿景。
在内容编排上,全书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以框架的形式描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容和范式。
第二章介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内外部驱动因素。
第三章介绍了企业的竞争形势分析模型,并概括了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介绍了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它们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Enabler)和支撑。
第五章介绍了在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支持下,企业的连接、创新、整合等核心能力的大幅提升。
第六章介绍了随着核心能力的提升,企业在产品或服务、运营模式、组织形态、公司决策和治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重塑。
第七章介绍了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后可能带来的运行效率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组织进化等方面的效果。
第八章分别从数字化之道、数字化之法、数字化之术、数字化之势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领导力和方法论。
第九章从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自身特点出发,阐述了企业如何制定数字化愿景和蓝图,以及如何结合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和当前面对的问题,从策略和举措等角度,阐述企业如何启动当下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第十章从工程学和方法论等角度,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般规律。即从企业竞争原型的分析出发,以原型(竞争原型)到实例(竞争力)的演变作为方法论指导,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予以权变,以重塑企业竞争力。笔者将本章作为本书的小结,期望本书具有更广泛的参考意义,也便于读者自行开发适合本企业的转型框架和方法。
后记从组织发展的角度再次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变革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但是,作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愿景,“自主运行”和“生态进化”将指引企业和人们前进。
为了让内容更具有阅读性,本书部分章节末尾附上了一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或扩展阅读材料。这些案例或阅读材料的内容大多来自互联网,具体来源不在此一一列举。在此,对上述案例的编写者和刊发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踏上数字化转型的求索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