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內容簡介: |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各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优化完善国家治理模式,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过去数十年间,世界各国政府的治理方式经历了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治理主体经历了由“一元”(仅依赖于政府)向“多元”(政府、社会组织和基层民众共同参与)的转变;治理模式则经历了由“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向“自下而上”(基层民众主导),进而寻求“上下融合”的转变。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也大致遵循了上述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理体系,由早期政府主导的“管理式”向政府、社会组织和基层民众共同参与的“治理式”转变,并分别实践了“自上而下”治理模式(如西部大开发政策和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自下而上”治理模式(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上下融合”治理模式(如农村发展扶贫项目)。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仍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鉴于我国的贫困人口多集中分布在乡村地区,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成为疏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于2017年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于次年2月公布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来全面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目标,成为“多元治理”模式在乡村基层的延伸。
从我国国情来看,“多元治理”和“乡村振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一脉相承的。以往研究对两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简单统计描述上,鲜有将两者放在统一的研究框架下进行分析,因而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多元治理”各模式的实际效果如何?现实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多元治理”效果的发挥?如何优化完善“多元治理”以便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项研究立足我国实践,科学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较为全面地揭示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上下融合”等3种多元治理模式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为优化完善我国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本研究共分为7个部分:第1部分为导论,第2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第3部分和第4部分分别以西部大开发政策和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为切入点,研究了“自上而下”治理模式中由中央到省和由中央到县的治理方式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第5部分旨在深入剖析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影响,借此研究“自下而上”治理模式的效果,为优化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第6部分旨在考察农村发展扶贫项目对农户增收的影响,由此重点探讨“上下融合”治理模式的成效及其作用机制;第7部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讨论其政策含义。
本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层级官员激励与地方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治理视角下的实证分析”(72003187)的资助。本研究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本框架,其中,基于部分章节形成的学术论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和European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上,其余未发表章节也已在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大幅修改,形成了规范的学术论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国家治理和乡村振兴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同样是层出不穷;鉴于此,从任何一个视角试图穷尽两者的关系都难免是杯水车薪的,甚至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本研究也不例外,但希望所提出的研究框架能为国家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
目錄:
|
目录
第1章导论1
11研究主题1
12基本概念3
13基本内容5
131研究方法 5
132技术路线 5
133主要内容 6
14研究特色与不足 9
第2章文献综述11
21国外研究综述11
211治理11
212乡村治理14
22国内研究综述15
221治理15
222乡村治理16
23小结18
第3章“自上而下”治理模式:省域瞄准19
31政策背景19
32计量策略、数据与变量23
321计量策略23
322数据24
323变量24
33实证结果26
331断点回归有效性检验26
332基准结果27
333稳健性检验29
34机制分析32
341对产业结构的影响33
342对农业产出的影响33
343对农业就业的影响34
344对农民收入的影响35
345对财政金融的影响35
35小结36
第4章“自上而下”治理模式:县域瞄准38
41政策背景39
42计量策略、数据与变量41
421计量策略41
422数据42
423变量43
43实证结果47
431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47
432稳健性检验47
433机制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的作用途径56
434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否具有益贫性59
44小结60
第5章“自下而上”治理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2
51政策背景67
52理论分析69
521模型框架69
522农户优化问题72
523稳态均衡73
53计量策略、数据与变量75
531计量策略75
532数据77
533变量79
54实证结果84
541倾向得分估计与平衡性检验84
542专业合作组织的增收效应86
543组织制度安排的影响88
544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91
545稳健性检验95
55小结102
第6章“上下融合”治理模式:农村发展扶贫项目104
61政策背景106
62理论分析108
621模型框架108
622农户优化问题109
623市场均衡110
624理论命题111
63计量策略、数据与变量112
631计量策略112
632数据113
633变量116
64实证结果120
641倾向得分估计与平衡性检验120
642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扶贫成效125
643扶贫方式与资金配套机制的影响127
644村级民主的影响129
645稳健性检验130
65小结133
第7章总结与政策建议135
71“自上而下”治理模式136
72“自下而上”治理模式136
73“上下融合”治理模式137
附录139
参考文献142
多元治理、财政政策与乡村振兴图目录
图目录
图1-1多元治理、财政政策与乡村振兴研究的技术路线5
图3-1断点两侧西部大开发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28
图4-1平行趋势检验与动态效应分析50
图4-2随机生成处置组和对照组样本的估计系数分布54
图5-12003—2016年各省农村专业协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及市场化程度和村委会干部数量对农村专业协会增收效应的影响66
图5-2处置组和对照组倾向得分分布86
图5-3随机生成处置组和对照组样本的平均处置效应分布101
图6-1农村发展扶贫项目制定过程107
图6-2处置组和对照组倾向得分分布121
附图1样本匹配前后倾向得分的核密度140
附图2机制分析的动态效应140
附图3益贫性的动态效应141
多元治理、财政政策与乡村振兴表目录
表目录
表3-1西部大开发主要政策汇总22
表3-2数据描述统计分析25
表3-3平衡性检验26
表3-4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人均GDP增长率的OLS估计27
表3-5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人均GDP增长率的RD估计28
表3-6安慰剂检验结果29
表3-7剔除边界分段的RD估计30
表3-8西部大开发政策动态效果的RD估计31
表3-9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县和市辖区人均GDP增长率的RD估计31
表3-10外溢效应32
表3-11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产业结构影响的RD估计33
表3-12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RD估计34
表3-13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农业就业影响的RD估计34
表3-14西部大开发政策对财政金融影响的RD估计36
表4-1变量的计算方法及其数据来源43
表4-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46
表4-3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47
表4-4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逐年影响48
表4-5平衡性检验51
表4-6内生性检验52
表4-7稳健性检验55
表4-8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的作用机制57
表4-9集中连片特困区政策对福利水平的影响60
表5-1农村专业协会的基本信息77
表5-2结果变量的统计描述80
表5-3匹配变量的统计描述和倾向得分估计结果81
表5-4匹配样本的平衡性检验85
表5-5农村专业协会对处置组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87
表5-6农村专业协会制度安排的影响89
表5-7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92
表5-8稳健性检验:非观测变量影响检验和其他检验96
表5-9稳健性检验:非观测变量影响的模拟检验97
表6-1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基本信息114
表6-2处置组和对照组农户人均纯收入的描述性统计117
表6-3匹配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倾向得分估计结果118
表6-4匹配样本的平衡性检验122
表6-5农村发展扶贫项目对处置组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125
表6-6扶贫方式、资金配套机制和村级民主的影响128
表6-7稳健性检验结果131
附表1倾向得分估计及匹配样本的平衡性检验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