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关于杨绛先生的人物传记,用温情而隽永的笔触还原了杨绛先生坎坷而坚韧的一生。书稿在传记的基础上,穿插了哲理性的感悟,通过讲述杨绛先生的生活、爱情、工作与理想,参悟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智慧,为读者提供优雅人生的哲学思考。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修正了某些现有资料上的纰漏,意在还原一个真实的杨绛。书中增加了杨绛先生百岁后的相关内容,是一部关于杨绛先生的更为完整的传记。
|
關於作者: |
朱幽,原名朱致翔,现为自由作家,曾出版《恶果》《灯谜》等书,输出影视、繁体版权,作品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标,被选入“2016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
目錄:
|
一、青葱:杨家有女初长成 ·001
寒素人家 ·002
京城江南 ·007
年少时光 ·015
求学之路 ·024
二、姻缘:月下牵线结良缘 ·033
初识钟书 ·034
携手赴英 ·037
国外生活 ·048
三、归国:哀望江南归故乡 ·067
哀望江南 ·068
归心似箭 ·072
“孤岛”岁月 ·075
四、创作:适逢乱世显才华 ·087
双生喜剧 ·088
人间悲剧 ·095
《围城》背后 ·104
五、抉择:风雨兼程新中国 ·113
新中国成立前夕 ·114
思想“洗澡” ·120
下乡改造 ·134
六、坚守:历尽苦难愈坚韧 ·139
接受批评 ·140
五七干校 ·149
北师大里 ·161
七、期冀:守得云开日月明 ·171
北京寓所 ·172
举世译作 ·175
笔耕不辍 ·187
八、岁月:宁静致远百岁福 ·195
女儿钱瑗 ·196
离别钟书 ·208
生命边缘 ·218
百岁感言 ·227
后 记 ·231
|
內容試閱:
|
寒素人家
杨绛,原名杨季康,是现当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与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她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江南水乡气质:含蓄细腻、典雅脱俗,又不失豪迈的情怀与坚定的信念。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于北京。杨家世代书香,先祖大多是读书人,抑或是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员,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出生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一位翻译家,曾翻译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穆勒的《自由原论》等名著,也出版了《美国独立史》《近世政治史》《近世外交史》等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著作。他出生于清朝末尾的年代,见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西方资本主义帝国的侵略,他通过自己的译作宣扬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主义。
杨荫杭的父亲和祖父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他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1895年,他考入北洋公学;1897年,他又考入南洋公学;1899年,他被公费送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据说杨荫杭是因被北洋公学开除而考到南洋公学的。当时北洋公学的有些学生对食堂的伙食很不满,于是就组织起来抗议。学校的领导对此非常不满,因此带头闹风潮的一个同学当场就被开除了。其他参与抗议的同学都低着头,默不作声。杨荫杭虽然没有参加,但见不惯他们这种敢做不敢认的行径,最后头脑一热,竟然站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他也被退学了。
年少时的杨荫杭心中便充满了热血,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基调。
当然,他也不乏风趣幽默的一面。在早稻田读书的时候,有个舍监偷了他们的皮蛋,由于第一次品尝,适应不了这种怪味;还有一个当地的女同学偷了他们刷牙用的牙粉,抹在脸上当粉底。杨荫杭用十六个字来归纳这事:偷皮蛋舍监尝异味,搽牙粉丑婢卖风流。
他到日本的第二年便与同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建了励志会;同年,他与同是励志会成员的杨廷栋和雷奋等人创办了《译书汇编》。这本期刊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法政刊物,它的办刊宗旨是:务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他翻译的欧洲资本主义启蒙著作都是通过这本期刊发表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
在励志会里一直存在着两派:一派是激进派,一派是保守派。激进派主张革命,而保守派主张和平,这两个派系的争吵从未停歇。按照杨荫杭的性格,他一定是激进派的一员。当时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由于是学监的女婿而被转送到美国留学,杨荫杭给室友出主意,让他也申请出国,申请理由
很简单:室友时常宣扬革命。他的室友是保守派成员,可能早就受不了他了吧。
1901年暑假,杨荫杭回到了无锡。当即他就组织了不少知识青年,成立了励志学会。他还打着竢实学堂的名号讲学,向励志学会的四十余名会员宣扬“排满革命”。这个学会也就成为江苏地区最早的革命组织。
1902年,杨荫杭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到祖国后,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的译书馆担任翻译员,他的代表作《名学教科书》就是在当时编译的。不幸的是,次年,译书馆就因经费支出困难被迫关门了,他也就回到了无锡老家。之后,他与一起在日本留学的蔡文森、顾树屏创建了“理化研究会”,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物理和化学,不过他们还主张学习英语。为此,杨荫杭还经常看书到深夜。与此同时,他还为《时事新报》《大陆月刊》《苏报》等报刊撰稿,并在中国公学、澄衷学校、务本女校等学校讲课。
他痛恨中国传统封建制度,还公然拒绝在先祖祠堂里磕头。由于其一系列的革命言论以及看似对先祖的不敬之举, 他遭到了乡绅父老的鄙夷。后来清朝政府对他进行了通缉。
无奈之下,在1906年,他再次赴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科,主修法律。第二年七月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又去了美国。后来,他考入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在那里取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他的论文《日本商法》(Commercial Code of Japan)还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丛书收录了。
杨绛回忆说,她原本对这件事情毫不知情,还是钱钟书告诉她的。钱钟书在杨荫杭的书柜上看到一本红色书皮的书,才得知这是杨荫杭的硕士论文。杨绛知道这件事后,还专门委托远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朋友查找这本书。几番搜寻之后,终于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杨荫杭的文章果然被收录其中。
杨荫杭于1910年回国。经这四年的国外游历,从日本到美国,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他不再拘泥于书本,不再那么偏激,他开始向往西方国家的“民主法治”和“立宪制度”。
回国后,他一直在法政学校任教,可是当时薪水太低,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就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天,他辞职了,回到了无锡老家。
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了。
杨绛的母亲名叫唐须嫈,她与杨荫杭同岁,也是江苏无锡人。二人订婚时,双方都只有十二岁。
唐须嫈出生于富贾之家,从小家人便请了老师教她读书识字。闲暇时,她会看一些小说,除了《缀白裘》,她还喜欢看《聊斋志异》等志怪志异类小说。时而,她也会点评一下作者,每每都有独到的见解。据杨绛回忆,母亲曾看着绿漪的《绿天》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儿。
唐须嫈是一个大家闺秀,懂得女红,也会裁缝。后来,杨荫杭买了一台缝纫机回来,她就弄了一些布,很快就做了一套衣服出来。
她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内敛持家,视丈夫为天,视儿女为宝。
唐须嫈嫁入杨家后每晚临睡前都会把一天的花销记录下来,以备以后核实。可时不时总有那么几笔账唐须嫈怎么也想不起来花在了哪里。于是,杨荫杭便拿起笔在后面写了“糊涂账”三个字,还叮嘱她不要为了这些小账目而费神。即便如此,每月她都会准时准数地把家用寄回无锡老家,从来没有错过一次。
杨绛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好,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杨绛时常感叹,自己对丈夫已经很好了,但是论及父母,自己还是远远不如的。
在传统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低,在家中更是人微言轻,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只能委曲求全。然而,唐须嫈却从不把话咽到肚子里。她虽然深居简出,极少抛头露面,但是面对她的丈夫,她还是能够侃侃而谈的。更多时候,他们像是朋友,时不时会来一场“促膝长谈”。他们从自己聊到了别人,从同学聊到了亲属,时而开心,时而愤慨……
正是因为有一位刚正不阿、深明大义的父亲和一位含蓄委婉、腹有诗书的母亲,杨绛才有了思想上的独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