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編輯推薦:
激发读者对未来大学的想象!
全球高等教育走到了通向未来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何去何从了。斯坦福2025计划、密涅瓦大学和欧林工学院的出现,正是这种思考和尝试的体现。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重塑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其中包括确保高等教育学习的多元化和灵活性,维系高等教育系统的包容性和参与性。本书呈现了呼应这一愿景的有益尝试和实证研究,适时、及时地对中国大学扎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基于证据的思路和建议。全球高等教育走到了通向未来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何去何从了。斯坦福2025计划、密涅瓦大学和欧林工学院的出现,正是这种思考和尝试的体现。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重塑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其中包括确保高等教育学习的多元化和灵活性,维系高等教育系统的包容性和参与性。本书呈现了呼应这一愿景的有益尝试和实证研究,适时、及时地对中国大学扎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基于证据的思路和建议。
內容簡介:
《重新想象大学的学习》关注的主题可追溯到作者在北京大学以及哈佛大学十余年的求学生涯:大学何以存在?大学如何传授知识?大学如何改变学生?上述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的新时代背景下更加值得思考、关注与探讨。美俄等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了17年。这种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扎根于本土国情的人才培养实践值得进一步凝练,培养质量、就业压力等隐忧也不容忽视。
作者前期积累近五年对全国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分析,加入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之后聚焦到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以及能力提升,尤其是通过抽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用数据说话,为我国本科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本书的数据分析基于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课题组对全国本科教与学(China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简称CCTL)的调研,聚焦自主招生、本科生科研等高影响力活动、毕业之后的职业预期等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并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选取的案例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佛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新动向以及欧文工学院、密涅瓦大学等新型大学的本科培养创新,这些生动案例更能激发读者对未来大学的想象。
關於作者:
郭娇,本硕毕业于北京大学;2012年从哈佛大学获得教育政策量化分析的博士学位,其间获得四年校长奖学金,并为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提供咨询;2012至2017年在麦可思研究院担任执行院长,与他人合著《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并参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项目评估;2013至2014年担任公益机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的评估总监。2017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数据挖掘、高等教育管理等,设计“2019年全国本科教与学”“2020年上海高校在线教与学过程及效果”等调查,代表作包括《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 《基于调查数据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校表现》 《教育过度与不足的薪资效应——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的分析》等。在研项目包括“基于Trace-SRL的本科生在线学习行为分析”等。
目錄 :
第一章引言
一、大趋势:从高教大国到高教强国的迈进 5
二、本书视角: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探索 18
三、本书结构 21
第二章理论框架
一、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框架 26
二、本书量化数据来源 31
三、本书质性访谈设计 35
第三章家庭背景
一、关注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42
二、反映本科生家庭背景的研究设计 46
三、聚焦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数据分析结果 49
附录1: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资助案例——哈佛大学Shoestring
第四章招生改革
一、自主招生的政策演变 70
一、关于本科生招生改革的研究设计 74
二、自主招生的公平与效率 76
三、通过高校招生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83
附录2: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案例——美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SMI)排名
第五章高影响力活动
一、本科培养过程里的高影响力活动 96
二、与本科培养过程相关的研究设计 99
三、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的理想类型 103
四、围绕高影响力活动的四个核心类属重新设计本科经历 109
附录3:师生互动——牛津大学导师制现代版
附录4:高校学习空间改造案例——哈佛大学的图书馆
第六章毕业后预期目标
一、国内外本科高影响力活动汇总 127
二、针对本科高影响力活动的研究设计 132
三、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与其毕业后预期目标的匹配 134
四、基于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重新设计高影响力活动 143
附录5:本科生科研案例——加州理工学院SURF 与普林斯顿大学ReMatch
附录6:高校创客空间案例——麻省理工学院新创客运动Project Manus
第七章 学生发展结果
一、突出本科生学习结果的研究设计 164
二、本科生自我报告的学业表现、能力提升以及态度认同 165
三、从学生发展反观本科招生改革、培养优化以及目标引导 183
附录7:本科课程改革案例——哈佛大学的五次本科课程改革(1869-2014)
附录8: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头脑,而非简历;培养热爱,而非精英
第八章 结语
一、重新想象本科阶段的学习 208
二、重新设计本科生学习经历 211
三、本书研究设计的局限 215
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反思与展望 216
附录9: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斯坦佛大学2025计划
附录10: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欧文工学院与密涅瓦大学
后记 236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引言
“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紧密联系年轻人和老年人,发挥想象,为学为道,搭建知识生长与生命热望之间的桥梁。大学的确是要传授知识,但必须是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应有之义,否则就不能成其为大学。”
本书可被视为这种尝试的阶段性成果,受师友督促,勉为成文,以觞读者。书中从思维模式、分析方法到语言表述都受个人视野、能力以及偏好所限,其局限性在此不予赘述,仅愿为构建一个逻辑自洽、意义自明、并扎根于本土的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模型添上一砖一瓦,为我国实现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的转型建言建策,为全国1265所本科院校的1751万 在校生就读体验与就业质量的提升给出有针对性、有数据支持、且能够落地的工作思路与行动建议。
一、 大趋势:从高教大国到高教强国的迈进
1.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
马丁?特罗(Martin Trow)在70年代提出的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三阶段模型被广泛用以分析二战以后各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构成特征与发展趋势 。划分这三阶段的主要标准是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这一量化指标,操作简便、易于理解、且可进行跨年与跨国比较。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常见判定标准为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从15%到50%。美国194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18到24岁)的15%;1975年该毛入学率在全球率先突破5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国家。前苏联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具体时间不详,有学者模糊推断是在完成三个五年计划的1965年;前苏联解体之后的三个主要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拉脱维亚)都在199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适龄人口(20到24岁)毛入学率在50.9%到52.3%之间。可见美俄两国的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都用了30年左右。我国的适龄人口(18到22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突破15%,2019年达到51.6%,只用了17年,将整个进程缩短了一半。可供对照的另一人口大国印度,其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到23岁)毛入学率在1996年为6.28%(略领先我国),2001年两国持平,之后被我国反超。
2.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
2007可被视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收官之年,从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而言,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尽管按照适龄人口毛入学率来看,我国还要等到2019年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国家战略重心已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转移。这一战略转移明确提出的时点可参考上述陈至立的讲话。该讲话引起了一系列学术探讨与思想争鸣,并逐步达成共识。2008中国高教学会在时任会长周远清组织下开展的“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是其中参与者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活动。该项目历时6年,设12个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参与高校150多所,研究人员1500名并发表了6本书、2本文集以及500多篇论文,主要从本质内涵、价值意义以及实现路径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以及“怎样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可谓集全国之力,发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以及高校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一场思想对话,反映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具有理念先行这一引领特征。
表1.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代表性文献(2008-2013)之共同元素提炼
眭依凡(2009) 邬大光等
(2010) 刘献君
(2010) 周光礼
(2010) 陈学飞、沈文钦
(2011) 瞿振元
(2013)
一流大学 √ √ √ √ √ √
结构优化 √ √ √
制度创新 √ √ √ √
质量提升 √ √ √
人的发展 √ √ √
自主研发 √ √
社会贡献 √ √ √
世界中心 √ √ √ √
二、 本书视角: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探索
我国高等教育在2019年正式迈进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已有十余年耕耘,一流本科建设也在近期受到关注,这是本书在构思及写作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外部的政治、经济、技术、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等子系统来看,伴随着中美贸易战升温,华为以及中兴等被美加两国起诉或制裁,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等历史事件及其持续发酵,高等教育系统需要适应的宏观环境以及全球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并难以预测。由于篇幅与精力有限,本书聚焦本科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招生入口、培养过程以及预期出口这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拓展,开展问卷调查、学生访谈以及数据建模,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政策、管理以及行动建议。
本书侧重本科人才培养的制度探索,主要考虑以下三点:从高等教育普及化来看,与研究生阶段相比,本科面临的扩招压力更大,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也更大;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本科生源构成的异质性更为复杂,大类招生、小班化教学、宽口径培养等给本科教学改革带来更多挑战。特罗对“精英-大众-普及”高等教育三阶段理想模型修订之后概括的十个核心类属里 ,国内相关文献集中在高等教育功能、院校特征、决策中心、学术标准、行政管理以及内部管理等特征,对入学态度、选拔标准、课程与教学、学生生涯的学理探究与实证分析还有待加强。本书的贡献之一在于根据学生发展相关的入学政策、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调查数据,识别与提炼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挑战以及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