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書城自編碼: 382180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张菀洺、朱照红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2149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售價:HK$ 90.9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售價:HK$ 113.9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售價:HK$ 78.2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 君主、道学与宋王朝 》

售價:HK$ 90.9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HK$ 67.9
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 》

售價:HK$ 110.4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售價:HK$ 90.9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售價:HK$ 21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0.0
《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第三版)》
+

HK$ 91.8
《创意与创新》
+

HK$ 211.2
《网络工程师教程(第5版)》
+

HK$ 41.3
《药物化学实验与学习指导》
+

HK$ 143.9
《经济学原理(第8版):微观经济学分册》
+

HK$ 62.3
《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第2版)》
編輯推薦:
全书主要分三大块,第一部分写大数据、AI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与工具;第二部分:举例说明“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在金融流通领域的整体架构与应用案例;第三部分:“智慧金融”主张与“金融科技”创新,主要从“数据、架构、流程、体验、生态、安全”等六个方面及其有机组合,重构“未来金融”的技术核心。
本书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大量丰富的现代金融服务平台典型应用为主线,以创新的主张重构未来现代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业务,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本书可选作全国金融专业高等教育选修课程和金融领域招考、业务培训等的主要课程资源,书中丰富的典型案例亦可选作智慧金融科研项目研究重要的参考文献。
內容簡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四大核心技术日益成为现代金融的四大硬核——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一个以“智能风控、智能支付、智能理赔、智能投研和智能投顾”五大应用场景为目标的 “智慧金融”大生态应运而生。 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绪论、金融体系、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和智慧金融创新与发展。作者编写时以智慧金融为主题、金融文化为主线、金融制度为盛装、金融产品为内核、金融科技为骨架、金融保险为保障、金融创新为愿景,深入浅出,不枝不蔓,以期为广大读者奉上一席智慧金融的盛宴。 本书可以作为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或者作为金融专业社会培训和金融企业入职培训用书,也可用作广大金融科技工作者研究的参考书。
關於作者:
张菀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国家城市群空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数量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民经济与政策分析、金融理论与政策分析等。主持有关部委多项课题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朱照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名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先后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
目錄
第1 章 绪论 1
11 金融文化、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1
111 银行文化 2
112 证券文化 5
113 保险文化 9
12 智慧金融技术与创新发展概述 13
121 智慧金融技术架构 13
122 智慧金融特点 15
123 智慧金融应用场景 15
124 智慧金融典型案例 17
第2 章 金 融 体 系 20
21 概述 20
22 我国金融体系历史沿革 22
23 银行系统 30
231 商业银行体系 30
232 政策性银行体系 31
233 信用合作社体系 33
24 保险公司 33
25 证券公司 35
251 证券公司分类 35
252 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 36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14
253 证券公司组织结构 36
254 证券公司实例分析 39
26 信托投资 44
261 信托关系 45
262 信托财产 45
27 金融租赁 46
第3 章 金融科技 51
31 金融科技基础 52
311 Python 语言编程 52
312 计算机网络与技术架构 58
313 5G 通信技术 67
314 深度学习 72
315 人机交互 79
316 区块链技术基础 84
32 大数据 96
321 大数据基本概念 96
322 大数据技术架构 99
323 大数据技术体系 101
324 大数据技术应用 108
33 云计算 123
331 基本概念 123
332 云计算技术架构 125
333 云计算应用与实践 127
34 人工智能 128
341 基本概念 128
342 人工智能技术架构 129
343 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 131
35 金融科技应用场景 133
351 大数据赋能金融应用 133
目 录
15
352 云计算赋能金融应用 135
353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应用 139
354 ABC 一体化金融应用 141
第4 章 金融安全 143
41 金融安全现状 143
411 国际市场金融安全 144
412 我国金融安全 146
42 金融安全概念及性质 149
43 金融风险种类及防范 150
431 金融风险种类 150
432 金融风险防范 155
44 金融信息安全体系 161
441 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161
442 网络安全基本结构 163
443 数据安全系统架构 165
444 金融信息安全应用案例 167
45 国内外保障网银安全的通行做法 169
451 国际网银安全通行做法 169
452 国内网银安全通用做法 173
46 数字科技赋能金融安全与沙盒机制 175
461 数字科技赋能金融安全 175
462 沙盒监管的概念和意义 180
463 沙盒监管业务流程 182
464 沙盒监管的应用与实践 184
第5 章 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 189
51 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概述 189
511 企业化运行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 192
512 官方主导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 194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16
52 智慧金融监管架构 194
521 大数据与反洗钱 197
522 非现场监管系统和监管云平台 199
523 机器学习与风险监测预警 200
524 异常交易账户监控中心 200
53 智慧银行 201
531 智慧银行发展脉络 202
532 促进智慧银行发展的相关政策 202
533 智慧银行业务模式 204
534 智慧银行国内外应用实践 211
535 智慧银行创新与发展 212
536 智慧银行经典案例 214
54 智能投顾 223
541 智能投顾经济学模型 224
542 智能投顾特点及业务流程 226
55 消费金融模式创新与案例分析 227
551 基本概念 228
552 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 230
553 国际消费金融模式借鉴 231
554 消费金融创新模式 234
555 消费金融典型案例 240
556 我国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45
第6 章 智慧金融创新与发展 246
61 金融创新理论 246
62 金融创新范式 254
621 银税互动 254
622 普惠金融 260
62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271
参考文献 285
內容試閱
我可以找到一千种理由回答为何写这本书,但书稿完成后蓦地发
现,理由只有一个,即如何做个真正的“甩手掌柜”,让一切金融之
客观创造性地服务于主观之一切——这就是智慧金融。
厘清智慧金融的概念首先需要比较分析业界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
基本概念: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智能金融和智慧金融。
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
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
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
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
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
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
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
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2015 年 7 月,央行等十部委发
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 年10 月,国
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 年10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
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公布《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
恐怖融资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从机制、市场、
监管等层面充分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给互联网金融明确了
发展模式和身份边界。互联网金融最原始的发展模式是“众筹”,它
通过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其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模式有P2P 网贷、第三方支付等。P2P 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8
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
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贷款人通过
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
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
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
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当前,第三方支付已不仅
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
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所谓数字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
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或者说是将互联网、区块链、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而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和
新业态。例如,互联网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P2P 网络融资、第三方
支付、众筹、互联网征信等新业务;大数据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数
字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新服务;区块链技术赋能金融业产生了数字货
币、数字保险、供应链金融等新产品;人工智能赋能金融业可以进行
量化投资、智能和高频交易等。
2022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
2025 年)》(简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
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
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这是央行编制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
规划。《规划》在简要回顾“十三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十四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愿景,明确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
想和4 个基本原则、6 个发展目标,确定了8 项重点任务和5 项保障
措施。其中,8 项重点任务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从治理体系、数
据要素、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激活动能、智慧再造、审慎监管、发
展基础等方面明确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5 项保障措施
从试点示范、支撑保障、监测评估、营造环境、组织统筹等方面提出
要求,为重点任务实施奠定基础、提供支持。
区别智能金融和智慧金融的概念,可以先从“智能”和“智慧”
前 言
9
两个名词开始界定。比较“智能”和“智慧”的概念,智能包含语言
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
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智慧包含感知、知识、记忆、
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
包容、决定等。可见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智能是心智的唤醒与执行,
强调的是自动化执行能力;而智慧是心智的感悟和创造,强调的是悟
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智慧是一个比智能具有更高维度、更高层次的概
念,故本书引用广大读者更易于接受的概念——智慧来解析智慧金融
平台。早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人们开始反思,“机器终于不再
是编程的机器了,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和自适应学习重构自
己的生态系统,它终于‘活了’。”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执行
的是人类的初始化编程,那么,随着深度学习带来的算法上的不断突
破,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技术、语音识别
等人工智能基础学科也得以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已然实
现了向人工智能高级阶段的跃迁——这种与人类思维习惯高度同源的
计算分析策略,将其称为“智慧”并不过分。进一步的,把“智能”
和“智慧”这两顶帽子戴到“金融”头上,自然就不难厘清“智能金
融”和“智慧金融”的大致区别,读者在阅读完本书时可以建立一个
更加清晰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判断。例如,“蚂蚁金服”在每年的“双
十一期间”就曾有过“精明过人”的智慧表现,自动语音识别、自动
锁定目标自然是“人工智能”的强项,匪夷所思的是,“蚂蚁金服”
居然会“猜”——当用户通过支付宝客户端进入“我的客服”后,超
级大脑开启“运算”模式,并驱动“我的客服”快速“猜”出用户可
能有的疑问点和顾虑点;并基于用户使用的服务、时长、行为等变量
抽取出个性化疑问点后,通过深度学习和语义分析等方式给出自动回
答,准确率可达80% 以上。
有了上述概念的统一认识,再开始条分缕析地讲智慧金融就自然顺
畅了。本书的编写要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一个中心、两条主线。
“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梳理智慧金融的“前世今生”,金
融形态的变迁总是伴随着文化体制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转型而定位
“智慧金融”技术、平台与创新
10
的。本质上就是金融客观“围猎”客户主体的过程,本书将在绪论部
分详细阐述金融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无论是银行文化、证券文化,还
是保险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自然而
然地“享受”了从自然客户到“傻子”、到“懒人”、再到“智者”,
最后回归超自然客户(“甩手掌柜”)的四阶段“服务”。从金融科技
发展的角度似乎更容易理解金融客户的“四种身份”。手工计算时代,
客户进店存钱也好,典当也罢,由于客户掌握的政策和信息有限,故
而只能被动地享受“店主”的“热情”服务,最后心甘情愿或无可奈
何地变成“傻子”,顺从地接受协议规定的条款和合同履约;随着互
联网技术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顾客从线下排队等候中解放出来,
在各种互联终端上主动安装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平台提供的App, 便捷
完成相关金融业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客户习惯性变成“懒人”的过
程;进一步的,当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后,客户的互动意识、参与意识
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他们不再满足于尽快完成金融交易,而是更多地
关注交易账号的安全性、平台的交互性、投资的效益性等,这些都可
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这说明此时的顾客已经开始
享受金融科技的“红利”而变得“精明”起来;直至今天的智慧金融
在技术、业务、市场、产品、运维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站式、一键
式、一账式、一卡式服务功能的体现,终于让客户超然脱俗成了“甩
手掌柜”。
“两条主线”是指文化主线和技术主线。文化主线是指贯彻整个金
融企业文化、体制、机制和主流意识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体制下的
表现形式,这决定了金融的市场度、价值观和主流模式等。技术主线很
好理解,在“一中心”里已经谈及,本书主要讲智慧金融时代金融科技
的四大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对现代
金融平台运维的支撑作用,并向读者逐一分享智慧金融的“智能风控、
智能支付、智能理赔、智能投研和智能投顾”五大应用场景。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全书共分六章编写,分别是绪论、金融体
系、金融科技、金融安全、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和智慧金融创新
与发展等。
前 言
11
其中,第1 章绪论部分主要讲了金融文化、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概述了智慧金融技术与创新形式。第2 章金融体系部分首先回顾了我
国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然后依次阐述了银行系统、保险公司、证券
公司、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文化、制度、特征、平
台、市场及运行机制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金融科技和产品,第
3 章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介绍了金融科技的基础知识,如
Python 语言编程、计算机网络与技术架构、5G 通信技术、深度学习、
人机交互、区块链技术基础等;然后开始用较大篇幅详解金融科技的
核心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并尝试引领读者初涉金
融科技的四大应用场景。第4 章金融安全部分分析了金融安全的现状,
对金融概念、性质、种类及防范体系做了表述,系统地介绍了金融安
全体系的结构和国际、国内的通行做法等,并以“沙盒监管”为例着
重分享了数字科技赋能金融安全的概念、意义、业务流程和应用。第
5 章智慧金融平台架构与应用是本书的重点,本章介绍了智慧金融服务
平台的结构形式和智慧监管架构,然后详细讲解了智慧银行、智能投
顾、消费金融等平台的模型、业务流程、应用实践等。第6 章讲了智
慧金融的创新理论、创新范式等。总之,智慧金融只有以客户为中心,
以金融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以构建更加系统、更加稳定、更加智
慧的金融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数”之无形融“金”之有形,才是现
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追求。
本书可以作为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或者作为金融专业社
会培训和金融企业入职培训用书,也可用作广大金融科技工作者研究
的参考书。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挂一漏万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
评、指正;本书在编写时还参考了大量的金融类书籍和网络资源平台
中的文字、数据、图表和年度报告等,在此向各位原作者表示衷心的
感谢。欢迎相关作者、读者交流、批评和指正。
著 者
2022 年8 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