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因为这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
同样,我们也更需要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历史学科丰富多样的学科资源来培养
与提升学生的这一能力。本书的研究团队基于一线教学实践,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对指导历史学科教师的教研具有较多启示。
判断力是21世纪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学科判断力凸显有效辨别史料价值的甄别能力;对史事、史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解释评判能力以及解决历史和现实,已知或未知问题的能力。它是个人证据意识、历史逻辑和思维的体现,是个人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也是指向一种面向未来的终生能力。在高中生历史学科判断力养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结构-联系”的教学模式,围绕”大概念-主题”的教学模型,运用以主题式跨单元的教学为实施策略设计,运用”可视化”作业和的评估方式让学生的历史思维”看得见”,让过程性的历史思维训练最终达到判断力养成的教学目标。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解读什么是历史学科判断力出发,详细分析了培养历史学科判断力的教学策略、实践路径、评价设计等内容。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历史学科判断力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化,弥补了历史学科教学长久以来查找现有资料、死记硬背的不足,对指导历史学科教师的教研具有较多启示。
|
關於作者: |
李 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导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撰写2本专著,主编6本图书,参编20多种书籍,在省市级正规刊物发表文章70多篇。
张曦琛,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上海市第二中学副校长,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学员,徐汇区拔尖人才,徐汇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
|
目錄:
|
序
第一章 什么是历史学科判断力 1
第一节 无时无刻不在的判断力 2
第二节 历史学科判断力的定义 7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学科判断力 12
第二章 培养历史学科判断力的教学策略 19
第一节 以大概念引领整体教学 20
第二节 以“问题链”串起“大概念” 31
第三节 以“主题”链接不同“单元” 39
第三章 培养历史学科判断力的实践路径 51
第一节 实践主题式跨单元教学活动 52
第二节 研发判断力养成的选修课程 78
第三节 组织项目式的历史研学之旅 93
第四节 聚焦判断力的跨校联合活动 110
看得见的思维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学科判断力培养
━ 2 ━
第四章 指向历史学科判断力的评价设计 123
第一节 以评价导航判断力培养 124
第二节 以评价助力判断力培养 137
第三节 以可视思维完善能力评价 148
第五章 历史学科判断力培养的展望 169
第一节 学科判断力研究的精进思考 170
第二节 学科判断力研究的实践续航 176
|
內容試閱:
|
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
见》,这是21 世纪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是当下普通高中
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教
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去思考和实践学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
创新,这不仅关乎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人的问题,更关乎到我
们将给这个世界留下怎样一代人的问题。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不
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但如果从人与世界、人与地球、人与宇宙的视角
去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应该不会缺席,那就是成为一个能解决现在或未
来的复杂问题的人。而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是一个人的科学判断和决策能
力,能在信息化时代获取、判断和处理海量信息,并在批判质疑中作出正确决
策。因此,培养人的科学判断力是学科育人的使命。
从历史学科的视角去审视判断力的培养,它是贯穿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之中,体现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生基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对史实、观点进
行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并在辨析“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
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观点,进行符合逻辑的历史解释,进而接近“真实的历史”。
学习历史并不止于认识历史,学习历史的价值在于通过习得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去解决新情景下的现实问题,甚至是未来问题。为此,我和我的团队从2014 年
开始,基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进行了以判断力培养为切入点的
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探索。
2014 年,我主持了上海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围绕“历史
教学模式的转换:以主题阅读与写作教学为中心的建构”的主题,进行了三年
多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提出了历史学科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观念
中对历史阅读教学只能在选修课进行的思维定式,在基础课中依据学情和学段
确定阅读文本的主要类型;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制订阅读文本的主要策略;
依托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践文本阅读的多元流程和方法;依据文本阅读的目标探
索文本阅读的不同评价方式。主题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得到了同行们的
肯定,团队教学成果也获得2017 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7 年,在已有的阅读教学经验基础上,我主持了杨浦区重点课题“在历
史语境中培养高中生判断力的实践探究”,在阅读教学中以“历史语境”为切入
点来培养高中生的判断力。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以“问题教学”搭起判断力
养成的支架,以“表现性学习任务”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基于文本从“求是、求
真、求通”三个梯度知道历史过往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尤其在
引导学生超越文本阅读时,让学生对前人整理、诠释、判断的东西进行再整理、
再诠释、再判断,联系、思考、尝试解决当下的相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出台,强调“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
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培养学生“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
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
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这
些要求一定程度上鼓励我们在培养高中生判断力的道路上应该把路走得更宽、
走得更深。
2018 年,全国历史统编教材在上海开始试点。之后,教育bu颁布《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提倡教师“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
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
落实”。在教育新变革的背景下,我和我的团队,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
攻关计划成员在原有判断力培养的实践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更为深入的探
索。我们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些核心素养
为切入点去思考如何拓宽高中生判断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经过两
年多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主题式跨单元教学模式,形成了主题式跨单元教学
设计六步法:选择大概念、确立多主题、构建单元群、设计问题链、探究真问
题、形成评价数据。这个教学新模式基于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以某个大概念
为切入点,通过多维度解读大概念的视角来建构单元群,以“问题链”的形式
链接单元与单元、课与课、目与目的相关内容。其中,“大概念”是点,“多主
题”是线,“单元群”是面,点线面通过“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希望
学生能通过“大概念—主题—问题链”,把习得的知识、方法去解决新情境下
的问题。在实践中,团队特别关注“可视化”作业的设计,包括思维导图、概
念图、手绘地图、漫话历史、辩论等多种形式,形成历史学科学生判断力水平
层级划分的指向与参照标准。主题式跨单元教学是比较艰辛的探索实践,教
师要从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突破,这需要
教师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信念,一切为了
学生。
2020 年11 月,我们团队进行了“‘看’得见的思维,非一般的‘合’力:
名师讲坛·历史学科专场”为主题的展示活动。四位教师通过同课异构展示了
主题式跨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之间的互相
质疑,他们的集证辨据、诠释评判、流畅表达让我们“看”见了他们的思维过
程,判断力培养显示出一定成效。杨浦区教育局局长卜健听完课后对我们的
展示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说:“整个活动有新意、有意义、可借鉴,公开教
学通过同课异构凸显共同主题,精心设计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在学科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团队成员深度学习、深度研究以及在教学实践
中的深入探索所取得的成效。展示活动综合体现了新时代杨浦教师教育教学
的理念更新与精神风采,折射了教师团队‘共研、共学、共进’,以主题式跨单
元教学设计的形式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展现了杨浦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
的阶段性成果。”
2022 年,在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
教学实践的成果得以通过《看得见的思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历史学科判断
力培养》一书来呈现给大家,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成员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和鼓
励,也激励我们之后继续围绕判断力培养做更多思考和实践,尤其在寻找初
高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变革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在此,感谢所有
在我们团队实践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历史学界前辈、同行,以及团队成员所
在的各个学校。本书的撰写者:第一章(曹玲、王雯),第二章(王长芬、张曦
琛),第三章(张曦琛、叶朝良、卫佳琪、陈新幻、王康茜),第四章(张曦琛、
张敏霞),第五章(李峻、张曦琛、王雯)。此外,还要感谢范国刚、曹东旭、杨
帆、王春蕾、栾思源、蔡晓琛等老师提供案例,张曦琛老师进行最后统稿、校
对等工作。
李峻
2022 年8 月31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