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內容簡介: |
“创建办”是示范项目创建过程中设立的一个非常设机构,它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各种示范区创建政策背景之下新出现的一种非常设机构。“创建办”的设置反映了新时期治理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在目前“创建办”越来越普遍被设立的情况下,各类创建项目通过“创建办”的运作而成功落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观察其运作机理,探讨其在弥合政府部门缝隙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本书选取多个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设置的“创建办”为考察对象,通过案例比较研究,呈现“创建办”的产生及其构成、分析“创建办”运作、探究“创建办”功能、总结“创建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后归纳和提炼“创建办”作为一种弥合部门缝隙的非常规机制在无缝隙政府建构中发挥作用的机理。 研究结论认为:“创建办”的整个运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建协调过程,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协调机构,其打破了纵向、横向部门间的“条块”关系并实现了创建环节无缝隙对接,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无缝隙政府组织,其在弥合部门缝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创建场域实现了无缝隙政府建构。“创建办”推动创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作为一种非常规治理机制弥合部门缝隙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瞿奴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现为黄冈师范学院教师。已发表《反贫困中的政府、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耦合机制》《群众主体性建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探讨——基于广场舞“热”的启示》等多篇论文。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创建办’:一种弥合部门缝隙的非常规机制”、黄冈市党内法规项目“党内法规发展百年史研究”;参与“湖北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宜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等多个项目的研究。
|
目錄:
|
章理论概述与核心概念
节理论概述
一、政府过程研究综述
二、政府跨部门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三、临时性政府机构研究综述
四、大部制改革文献综述
五、无缝隙政府理论及研究
六、“整体政府”理论及研究
第二节核心概念
第二章政府部门间的缝隙
节西方政府缝隙问题
一、传统官僚体系带来的缝隙问题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政府缝隙问题
三、部门间的利益分化带来的缝隙问题
四、世界局势发展带来的缝隙问题
第二节中国政府部门缝隙问题
一、政府条块关系带来的缝隙问题
二、职责划分过细或不清造成管理无效的问题
三、跨部门治理增多凸显部门缝隙问题
四、区域性整体发展使地方人民政府间合作难题凸显
第三节政府运行环节中的缝隙
一、决策缝隙
二、审批缝隙
三、执法缝隙
四、责任缝隙
五、监督缝隙
第四节文化治理中的部门缝隙问题
一、横向各个层级的政府部门间的缝隙问题
二、市级文化部门与区(县)级文化部门间的缝隙问题
三、区(县)级文化部门与街道(乡镇)文化站之间的缝隙问题
四、街道(乡镇)文化站与社区(村)之间的缝隙问题
本章结论
第三章“创建办”的产生及其构成
节“创建办”产生的缘由
一、“创建办”产生的历史缘由
二、“创建办”具备自身优势
三、“创建办”是对常规治理机制的有效补充
第二节“创建办”的成立及分工
一、“创建办”的成立
二、T市“创建办”的人员构成及分工
三、区(县)“创建办”的人员构成及分工
第三节“创建办”的分布及归类
一、“创建办”的分布格局
二、“创建办”的类型划分
第四节“创建办”的内部架构及外部关系
一、“创建办”的内部架构
二、“创建办”与创建领导小组
三、“创建办”的外部关系
本章结论
第四章“创建办”的运作
节运作的基础
一、创建的整体流程
二、创建的基础工作
三、T市创建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创建办”运作中的制度建设
一、T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T市联络员制度
三、T市通报制度
四、集中办公制度
五、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六、建立规范化档案管理制度
七、建立宣传和信息报送制度
八、“约谈”制度
第三节“创建办”运作中的机制建设
一、督查考核机制:创建的运作效果评价
二、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创建的社会动力
三、财政保障机制:创建的核心保障
四、监督机制:创建的运作监管
五、动力机制:“创建办”的动力来源
第四节运作策略:“创建办”为创建而争取资源
一、“创建办”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二、“创建办”争取社会组织的支持
三、“创建办”争取群众的支持
四、“创建办”擅于运用创建“抓手”
五、“创建办”强化问题的严重性
本章结论
第五章“创建办”的功能
节创建推进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协调过程
一、协调是创建的基础与核心?贯穿于创建的全过程
二、协调是创建中难完成的任务?对整个创建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创建中成立“创建办”的目的主要是进行日常协调
第二节T市“创建办”创建协调的基本做法
一、T市协调的主要目标
二、T市协调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T市协调的方式
四、T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五、T市协调人员的组成
六、成效:T市无缝隙协调网络形成
第三节“创建办”实质上是一个协调机构
一、“创建办”的协调内容
二、“创建办”的协调方式
三、无处不在的协调———“创建办”协调功能体现在创建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创建办”协调的内在机理
本章结论
第六章“创建办”的问题及改进
节问题:“创建办”存在的不足
一、“创建办”并未完全脱离现行官僚体制
二、“创建办”缺乏管理和监督
三、“创建办”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并非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创建办”身份模糊169五、让渡性权力带来的“创建办”工作被动问题
第二节归因:“创建办”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临时机构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临时机构作为新事物的特点
三、官僚运作体系的长期影响
四、缺乏管理临时机构的政策
第三节建议:“创建办”完善之策
一、尽量减少挂牌临时机构的设立
二、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针对临时政府机构的监管和考评体系
三、临时机构设置要尽量突破官僚体制的负面效应产生的影响
四、政府要思考对自身的治理问题
第四节归属:“创建办”的未来走向
一、“创建办”的几种归宿
二、临时政府机构将走向规范化
三、临时机构的发展跟党和国家的治国策略相关
四、常规治理机制趋于完善会取代非常规治理机制
本章结论
第七章“创建办”与无缝隙政府建构
节“创建办”弥合部门横向缝隙
一、“创建办”在弥合市级部门缝隙中的作用
二、“创建办”在弥合区(县)级部门缝隙中的作用
三、“创建办”在弥合街道(乡镇)层面部门缝隙中的作用
第二节“创建办”弥合部门纵向缝隙
一、“创建办”可实现跨层级协调
二、“创建办”弥合市与县缝隙的作用
三、“创建办”弥合县与乡缝隙的作用
四、“创建办”弥合街道与社区缝隙的作用
第三节“创建办”弥合部门运作环节中的缝隙
一、组织架构无缝隙
二、创建决策无缝隙
三、创建任务分配无缝隙
四、创建政策审批无缝隙
五、创建绩效评价无缝隙
六、创建信息沟通无缝隙
本章结论
第八章结语及展望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二、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三、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呈现在您面前的是一部独特的著作。之所以说它独特,是因为它研究的对象和探讨的问题独特而新颖。在我国行政实践中,为了推动一项改革或新的建设,尤其是涉及诸多政府部门的综合性改革或建设,经常会设立“创建办”“指挥部”或“领导小组”等临时性或阶段性的跨部门协调机构。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行政运作机制,但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
本书的作者独具慧眼,将“创建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结合亲身参与的多个国家和省级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历,从“整体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探讨了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弥合部门缝隙的、非常规的且较为普遍的行政运作机制。本书作者发现,“创建办”作为一种临时性协调机构,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的资源,而且形成了跨部门的联动和协作机制,甚至还对行政体系中的条块分割起到一定的润滑、粘连作用,促进了无缝隙政府的建构,提升了政府治理的总体性绩效。实际上,政府部门之间始终难以消除行政“缝隙”,即便实行完美的大部制改革,也无法从根本上破解部门间的缝隙难题。换言之,大量的跨部门行政运作不得不通过建立类似“创建办”的非正式机构及协同机制,来弥合正式的制度安排无可避免的部门间的缝隙。
尽管“创建办”这类弥合部门缝隙的非常规机制在具体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是,本书作者并没有一味地称颂它,而是秉持着客观的科学态度,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了它的不足,尤其是其权力的规制问题——它往往拥有一种“超常权力”或“特殊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受一定的制度约束就存在滥用的风险。事实上,也正如本书作者所论,这种非常规机制只能起到一种辅助或补充的作用,并且,它的建立和运行都是建立在常规性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以这些常规性正式制度安排为前提,如果脱离了既有的正式制度安排,这种临时性的机构和非常规机制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本书作者的这些观点,是客观公允的,对于不断健全类似的非常规行政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书是作者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加工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往往是年轻学者步入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学术人生的必要洗礼。本书作者初提出考博的想法时,我是迟疑的,主要是因为她当初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担心她能否做好研究。然而,她却出乎意料地做到了!经过短短三年的学习,她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无论是论文盲审专家还是答辩专家,都对她的论文给予充分的肯定。后来想想,除了她勤勉的学习、系统的专业研读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课题研究,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她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许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其实都非常有价值,但对于研究者而言未必是合适的。在本书作者瞿奴春读博期间,我恰好承担了多个国家和省级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制度设计、研究和指导工作。一开始,她就积极参与相关的调查研究,通过多次调研,不但熟悉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而且每次都有自己的思考。她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和同学们也乐于跟她交流。后来,她又多次带队独立开展调研,甚至可以具体地指导地方开展创建工作。每次回校后,她都不断地增进对实践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日益明晰问题,形成研究思路。这些难得的“田野”经历和训练,自然而然有助于她的学位论文写作。总之,研究问题源于“田野”和实践,研究对象是她所熟悉的,研究材料是她平时认真搜集的,这样的研究对于她而言是合适的。
不少同学参与过各种课题调查和“田野”实践,但并没有用心地去做。这里的“心”,指的是专业之“心”。其实,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来源于日常生活或“田野”实践,关键在于我们在参与这些实践时必须保有一种学术敏锐性,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实践,思考这些实践,提出独到的学理解释。将学术研究结合乃至嵌入日常的生活或“田野”实践之中,作出自己的研究贡献,是优秀学者的一种可贵品质。
时光如流水。从瞿奴春博士毕业至今,转瞬就是四载,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发生了诸多变革,尤其是一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命运,对政府治理以至于全球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这样急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一切似乎稍纵即逝。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学者们越要抱持专业之“心”,运用理性之光照亮激变时代的学术研究之路。
希望本书作者抱有专业理性思维,运用专业之“心”,观照和思考激变时代的现实!期待作者取得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