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編輯推薦: |
◆以后人类视角重新审视科幻电影史
◆将中国科幻电影大爆发置于世界维度、哲学高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以科幻电影为对象的专题研究论著。近年来,以《流浪地球》等影片为代表,国产科幻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和现实背景中的生态主义是相互呼应的,本书主要从后人类生态的角度对科幻电影创意加以思考,分为三组:组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空间想象;第二组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想象以及宇宙共同体想象;第三组从心理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关系想象。第四章则是对生态格局的综合思考,重点在文明传播、可信自主系统和人工智能。本书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电影发展,人文科技思考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關於作者: |
黄鸣奋,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文论、文艺心理学和数码艺术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出版个人专著24部、教材1种,发表论文300多篇。代表作有《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等。
|
目錄:
|
导 语 ... 1
章 自然生态 :天体奥秘想象 ... 9
节 识真者罕 :科幻电影里的金星想象 ... 10
第二节 事物相形 :科幻电影里的火星想象 ... 20
第三节 天人之际 :科幻电影里的空间站想象 ... 40
第二章 社会生态 :人物角色想象 ... 57
节 大智若愚 :科幻电影中的疯狂科学家想象 ... 58
第二节 云天雾地 :科幻电影中的弱智者想象 ... 77
第三节 星漠风云 :科幻电影中的宇宙共同体想象 ... 93
第三章 心理生态 :人机关系想象 ... 105
节 泯界 :科幻电影中的脑机接口想象 ... 106
第二节 应感 :科幻电影中的有情机器人想象 ... 119
第三节 披甲 :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共同体想象 ... 144
第四章 生态格局 :自我意识想象 ... 167
节 开拓新天地 :从科幻电影创意看文明传播 ... 168
第二节 探索新奥秘 :从科幻电影创意看可信自主系统 ... 185
第三节 成为艺术家 :从科幻电影创意看人工智能 ... 231
余论 :中国科幻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观 ... 251
附录一 :2020 年国产科幻电影综述 ... 265
附录二 :“特区电影”建设的多维考察 ... 273
后 记 ... 291
|
內容試閱:
|
“科幻”产生于人类所固有的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和融合。一种是以科学为代表的求真务实,另一种是以幻想为代表的驰骋妙思。倘若将幻想比喻为飞翔的话,那么,科学所给予它的并非神仙的资质或天使的翅膀,而是基于高技术而生的奇异载具 ;倘若将科学比喻为建构的话,那么,幻想所给予它的并非坚实的地基或牢靠的砖瓦,而是云中楼阁般的蓝图。当科学家向公众传播自己所提出的假说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向幻想迈出了一大步 ;当文艺家向公众展示自己所服膺的理念时,他们实际上也已经朝科学伸出了热情之手。正如我们不止一次在历史上看到的,科学家希望将科幻当成自己走向未来的虹桥,文艺家则希望将科幻当成防止科技走火入魔的良药。正是通过他们的互动,科幻激发了当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了关于可能性的视野,提高了对风险性的警觉。科幻研究将科学精神当成自己的指南,将幻想成果(文艺作品)当成自己的对象。在坚持将“从实际出发”作为自己的基础这一点上,科幻研究所恪守的是科学的原则 ;在将“解放想象力”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上,科幻研究所坚持的是艺术的目标。正是在科学原则制约和艺术目标引领的张力之中,科幻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致力于求真,但不囿于既有的科学原理,因为大千世界之中还存在许多当下科学未能把握的事物 ;它致力于求美,但不限于人类自身的尺度,因为浩瀚宇宙之中还潜藏着多样化的生命。
不论是科幻创作还是科幻研究,都渴望着认知意义上的烛幽阐微,体验意义上的美美与共。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不能不仰仗语言 ;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不能不诉诸情感。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语言的局限就是幻想的局限。相关科幻作品的贡献之一,就是引导人们摆脱既有语言的“牢笼”,创新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情感的驱力就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动机,情感的伦理就是我们良知的控制。在科学的意义上,语言将自己当成了宇宙的表述,情感将自己当成了世界的体验 ;在幻想的意义上,语言可以生动到足以沟通宇宙(即成为宇宙语言),情感可以丰富到足以成为世界(即情感世界)。正因为如此,科幻创作是值得垂青的广阔天地,科幻研究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领域。
就对象而言,科幻研究是广阔的天地,涵盖科幻文学、科幻美术、科幻音乐、科幻戏剧、科幻影视、科幻电子游戏等类别,本书的重点在于科幻电影。就主体而言,科幻研究是多维的领域,人们可以从多种学术角度分析科幻作品与科幻现象,“后人类”便是其中之一。正如意大利学者法兰多(Francesca Ferrando)所说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的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视野的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元人性论和后人性论等。”笔者已经出版了从后人类伦理的角度研究科幻电影创意的专著。本书所取的是新的角度,即后人类生态。至迟在20世纪50年代初,生态危机已经作为主题出现在科幻电影中,并以大胆的想象加以表达。例如,美国影片《外太空僵尸》(Zombies of the Stratosphere,1952)描写火星人因生态危机想交换火星与地球各自的轨道,这样,火星就会离太阳近一些。从那时以来,生态主题的科幻影片就层出不穷。
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和现实背景中的生态主义是相互呼应的。在欣赏相关影片时,我们可以从其中关于人类活动打扰地球上其他动物的描写看到动物权利论的影响,如美国影片《深海异形》(DeepStar Six,1989)、《恶狼》(Monsterwolf,2010),美、日合拍片《哥斯拉》(Godzilla,2014)等 ;从有关植物以毒素对人类发动袭击的构思中发现生命中心论的痕迹,如美、印、法合拍片《灭顶之灾》(The Happening,2008);从防止损害地球盖亚的情节中听到生态中心论的诉求,如美、日合拍动画《终幻想 :灵魂深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2001)等 ;从对激进环保主义者、生态恐怖主义者的刻画中联想到深层生物学的怒吼,如美国影片《宇宙静悄悄》(Silent Running,1972),英国影片《杀神十号》(Death Machine,1994),美、日、中、加合拍片《哥斯拉2 :怪兽之王》(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2019)等 ;从核战将地球变成荒漠、健康女性奇缺、处女情结重新走红的构思中联想到生态女性主义的地位,如我国影片《疯狂希莉娅》(2016)。不过,上述呼应只能说是间接的,因为这些影片未曾通过作品本身直接宣示接受了哪些生态主义论著中的主张。对它们进行生态主义解读,实际上受到阐释者本身倾向性和知识储备的制约。
科幻语境和现实语境毕竟有所区别,科幻电影终究是以驰骋想象、展示奇观、围绕科技做文章的艺术类型。因此,它所呈现的生态主义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更容易直接识别,其中主要是宇宙性、灾变性和悖论性。
宇宙性展示了科幻生态主义的恢宏视野。生态系统范围不仅不应限制于动物界或有机界,甚至也不应以地球为限。具体构思至少有以下模式 :(1)外星人要求地球人保护生态,见于美、加合拍片《地球停转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2008)。在这类构思中,相关外星人虽然也可能对地球人构成某种威胁,但形象以正面为主。(2)将外星生物视为地球生态的破坏性因素,如美国影片《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2017)。在这类构思中,相关外星生物的形象以负面为主,虽然也可能由地球人因势利导。(3)地球人遭受生态灾难,被迫移民太空,如瑞士影片《太空运输》(Cargo,2009)。我国影片《流浪地球》(2019)的想更为大气磅礴,即带着地球去流浪,因为那时的生态危机是由太阳系老化引发的。(4)地球人星际移民后重返故土,发现不堪回首,如美国影片《重返地球》(After Earth,2013);甚至因地球届时另有其主而根本无法回来,如日本动画《哥斯拉 :怪兽行星》(Godzilla :Planet of the Monsters,2017)。这类影片从反面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珍爱人类家园之重要。(5)地球人为害异星生态,应当负相应的责任,如美国影片《阿凡达》(Avatar,2009)。这类影片将人类在地球上的恶行移置于其他星球,指出改弦更张的必要性。(6)从地球人的角度审视外星生态问题,如美国影片《星际迷航 6 :未来之城》(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1991)描写克林贡人因卫星爆炸,能源丧失,臭氧层破坏,加上过度开采矿产,导致生态危机。这类构思是将地球危机外化为外星危机,然后予以反观、反省。(7)外星人移居地球,给人类带来生态压力,如美国影片《黑衣人》(Men in Black,1997)。这类构思既可理解为对科学家正在进行的地外智能探索之风险的担忧,又可以理解为对现实国际移民问题的影射。
再说灾变性。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变化经常是一点一滴发生的,像1986 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电站事故、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那样的灾难虽然破坏性不小,但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因此,人们通常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缺乏应有的警觉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电影将生态灾变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对公众有鲜明的警示作用。就此而言,灾变性为科幻生态主义电影发挥视听冲击力提供了契机。例如,我国影片《毒吻》(1992)描写一对化工厂职工因受污染影响生出携带剧毒的婴儿,后者的毒性通过其成长过程中的活动威胁到相关动植物、个人以至全市仅余的清洁水源黑龙潭的安全。又如,美国影片《大怪兽
瓦蓝》(Varan the Unbelievable,1962)描写中生代的恐龙离开生活了数百万年的山谷朝东京而去。此外,美国影片《魔兔之夜》(Night of the Lepus,1972)描写巨大的变异兔子肆虐澳大利亚一个农场,美、加合拍片《真肤乐》(Neon City,1991)描写太阳灾变摧毁地球大部分地区生态,我国影片《食人虫》(2014)描写外国科学家为提供蛋白质而研发的超级昆虫进化为巨怪反噬人类、入侵某热带沿海城市,我国影片《墓志铭》(2017)描写未来的能源战争后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束,毁灭了地球生态。这类影片都是在科幻生态主义的指导下拍摄、制作的。后是悖论性。现实生态主义的总体发展趋势很明确,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将价值概念从生物个体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赋予各种存在物以同等的价值意义。然而,这在客观上很难办到。我们至少面临如下悖论 :(1)食物悖论。在食物链上,人处于高端,如果将现实生态主义贯彻到底,那么,人靠什么为生?也许只能靠转变身体形态。没有肉身,就不必进餐了。但是,经过这样的转变,还算人吗?(2)能源悖论。人类社会越发达,能源消耗就越大。传统化石燃料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似乎应当被淘汰。可是,作为替代的新能源蕴藏着更大的生态破坏危机,像核电就是如此。(3)智能悖论。人类科技越进步,所开发的工具就越有效率,越智能化,越有资格成为人类的帮手。然而,人类推进智能化的结果很可能造就自己的掘墓人。(4)医疗悖论。人类社会越进步,医疗条件越好,平均寿命就越长。可是,这样的变化无疑加重了地球的负担,实际上难以为继。上述悖论归结起来就是科幻电影所格外关注的科技悖论。科技滥用造成了生态破坏,但是,要恢复生态还得靠科技。这种旨在恢复生态的科技又可能造成新的生态破坏。科幻电影不是政策法规,无须(也不可能)提供解决方案。它的通常做法是通过虚构前提展开情节,以求唤起公众的思考。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描写速成食材初给养殖户带来欣喜,后来却酿成巨大灾难的英国影片《末日守望》(Doomwatch,1972);描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遭受了核能污染的澳、美合拍片《魔鬼武器》(Fortress,1993);描写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美国影片《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描写长生不老造成世界性人口过剩危机的我国影片《致命拯救》(2017);等等。
综上所述,科幻电影中的生态主义既是现实生态主义的回应,又是科幻生态主义的开拓。宇宙性使科幻生态主义在眼界上比现实生态主义更开阔,灾变性使科幻生态主义在效果上比现实生态主义更震撼,悖论性使科幻生态主义在解读上比现实生态主义更烧脑。现实生态主义因为对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有所贡献而具备生命力,科幻生态主义同样因为给观众以希望的启迪而拥有思想价值。譬如,美国影片《虫洞效应》(The Last Mimzy,2007)中的孩子们将海边捡到的神秘玩具盒作为时间机器,将人类正常DNA发送到未来,期望那时的人们可以用它来纠正由生态问题引发的DNA缺损 ;我国影片《超能少年之烈维塔任务》(2009)
中的优秀少年自发组成极冰联盟,以保护地球生态 ;我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美人鱼》(2016)中的美人鱼珊珊以真情感化了其工程一度威胁到海湾生态系统的开发商刘轩。不论类似的做法是否在现实生活中行得通,科幻电影终归表明自己也能够为保护生态输出正能量。
在科幻的意义上,所谓“后人类生态”至少可从如下三种意义加以定位 :就自然环境而言,它意味着人类不满足于充当地球上的万物之灵,而希望寻找自己作为宇宙生物所占有、可能占有、应当占有的位置 ;就社会环境而言,它意味着人类不再将自己当成具备能动性的主体,而是将身体与工具的整合、多元化智能体与智慧生物之间的互动当成人为进化的必由之路、必然结果或必择选项 ;在心理意义上,它意味着人类不再认为每一个体都只能拥有某种确定的自我,而是将心理流动、人格定制等当成常态。在上述定位之背景中起作用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包括宇航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
本书主要从后人类生态的角度对科幻电影创意加以思考,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撰写、未收入已出版专著的相关论文。它们分为四章 :章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天体奥秘想象,以有关金星、火星和空间站的构思为例说明 ;第二章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想象,论及有关疯狂科学家和智力缺陷者的构思,以及宇宙共同体的想象 ;第三章从心理生态的角度切入,分析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关系想象,重点在于脑机接口、有情机器人和人机共同体 ;第四章是对生态格局的综合思考,重点在文明传播、可信自主系统和人工智能。
科幻长期被认为是国产电影的弱项。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流浪地球》这样的佳作,但国产科幻电影从整体上仍与公众的期待、文化强国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本书在余论中指出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应当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重要原则,在社会层面建设优秀的创作团队,培育能动的受众群体,构筑跨界的联系纽带 ;在产品层面探索新颖的表现形式,赋予深刻的思想意蕴,打造成熟的类别形态 ;在运营层面,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营造良性的产业生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本书是应地处深圳特区的南方科技大学邀约写作和编辑的,因此,在附录中收入了一篇关于特区电影的论文。此外,还有一篇关于国产科幻电影的年度综述(20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