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編輯推薦: |
以旁观者的立场与姿态
客观、中立、理性研究
民俗学家、民族学家谢国先教授
二十余年深耕民族研究领域成果
探究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寻找保护民族文化的真正方法
|
內容簡介: |
《文化即生活——民族学旁观集》一书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库”丛书之一,收录作者1996年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21篇文章,涉及民间文学、人类学理论、民族艺术等领域。作者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本指导,以生计活动、主体意识、神话传说等为具体研究对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文化的发展规律、变革机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文章中的观点,如民间文化存在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作为整体构成部分的文化的变革必定带来文化整体的变化、神话传说等传统艺术是维持群体精神健康的重要手段、文化研究的目标是实现不同群体的互相理解和尊重等,来自作者的田野考察经验和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谢国先,男,1963年10月生,四川省雷波县人,汉族,历史学博士,民俗学教授,现任教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先后在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云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云南大学档案系中国民族史专业就读。曾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系访问一年,在里贾纳大学宗教学系授课一学期。主要从事民族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多种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10部(独著4部,合著3部,合作译著3部),校订译著2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
目錄:
|
民族学研究 / 1
论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
——兼说“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论问题/ 3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尊的保持和重建/ 14
文化整合与社会变革/ 25
明代云南各民族的生计类型/ 32
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 43
民族主义与苏联的解体/ 45
再论民族主义与苏联的解体/50
民族政策与民族认同:土家族确认过程的几点启示/ 64
土司制度的根本性质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与间接统治的必然性与普遍性/ 72
罗香林“客家民系”概念的实质与影响/ 88
中国民族史研究 / 101
试论杨再思其人及其信仰的形成/103
唐末至宋代的飞山蛮及其首领/118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128
明清时期感恩县北黎地区民族构成的变化过程研究/141
民族艺术研究 / 159
阿诗玛新论/161
论中国少数民族谷种起源神话/199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中的洪水和同胞婚姻情节/211
寻找竹四郎
——对一出花灯小戏的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231
世界民族研究 / 245
泰米尔人:斯里兰卡的顺民与猛虎/247
北极地区的古老民族——因纽特人/254
加拿大平原克里人的签约之路/260
佤族猎头习俗及猎头神话研究
——与台湾少数民族、东南亚伊班人等相比较/266
后记 / 275
|
內容試閱:
|
旁观者清
——谢国先教授民族研究文集序
谢国先教授是一位民俗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民族学家。这本文集就是他20多年来在民族研究领域长期深耕劳作的成果,涉及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民族史研究、民族艺术研究和世界民族研究等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内容非常丰富而又充实。
谢国先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相继接受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民族史与民族学等多学科的专业训练,师从朱宜初、李子贤、刘达成、尤中诸学术前辈,自认是汪宁生先生的门外弟子,故他的学术功底较为扎实,研究视野也颇为开阔。作为从云南走出来的民俗学家兼民族学家,谢国先教授的研究往往能够兼顾民俗学和民族学这两个专业领域,并使之融会贯通。事实上,此前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谢国先教授曾集中精力展开的学术翻译批评,也是兼及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多个专业。所有这些都表明,他的学术写作和翻译很有专业水准,比较靠谱,也值得读者的信赖。
诚如谢国先教授在“后记”里提到的,他“由民间文学而延及民俗学,再涉猎民族学,虽也顺理成章,但却并非必然”。我本人则多少是有点和他相反,是由民族学而延伸自己的学术领域,涉猎民俗学(尚在民间文学的门外)。由于我和谢国先教授算是相向而行,所以,也深知这并非自然而然或理所当然之事,还是需要有研究者个人的追求和朝向明确目标的不懈努力。无论如何,正是这种相向而行,使得我对谢国先教授的学问和写作格外关注,不仅容易产生共鸣,也常常感到亲切。
在收入本书的论文中,有几篇我曾经拜读过,并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谢国先教授论述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展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不少论者倾向于把文化和当事人割裂开来予以保护的观点不同。他指出所谓文化的保护,其实就是保持或重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尊;还有他研究土司制度,和很多学者过于强调该制度的中国本土属性不同的是,他是在全球视野中,把土司制度理解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自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的一种形态,并认为它其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等等。这些观点都很有启发性,读来颇有余味。此次有机会通读谢国先教授的这部文集,更是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的魅力,并从中受教良多。
在我看来,谢国先教授的学术写作,都是基于学者的良知、良识、良心,因为他说的都是大实话。拜读他的论文,读者基本上不用担心史料的不可靠,翻译的不准确,或观点的偏颇;也不用烦心无谓的空话、大话、废话或花里胡哨的故弄玄虚、饶舌显摆。他的叙述文字简洁明了,论述环节逻辑明晰,说理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这种从实求学或求学从实的风格,平实而又有大智慧,是我很欣赏也很愿意去追求的。
谢国先教授的很多论文不仅有新意,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还很有批判性。提及学术的批判性,毫无疑问,本应是我们这些研究者的基本责任。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需要承接前辈学者的成就而拓展出新的方向,需要有对既有认知的批评和超越。优秀的学术论文其实是需要作者的勇气和谦逊的,既要勇于批评,也要可以接受批评,经得起学术界同人的质疑和推敲。我从谢国先教授的论文中,总是可以感受到他的这种批评精神和学术勇气。他讨论“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论问题,尖锐地提出了“究竞应该保护什么”“谁来决定应该保护什么”“谁来实施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在民族文化保护这一冠冕堂皇的口号下,其实潜藏着一个危险的悖论,亦即文化保护的决策者与文化持有人或实践者之间存在分离或脱节,就有可能导致出现所谓的“保护”有时候难免成为强势群体通过经济和政治等手段支配或影响弱势群体的生活之类的令人担心的情形。谢国先教授批评说:高喊这类口号的人似乎过于重视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略了事物绝对运动的一面;他们往往拥有“教世主”心理,以为各民族的普罗百姓没有眼光,缺乏判断力,需要精英人士居高临下地去告诉他们该怎样生活。必须承认,这样的批评确实击中了要害,也因此,它对我们的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建设性的作用的。
谢国先教授对罗香林先生创造的“民系”这一概念的犀利批评和明确否定,可以说,是他的学术写作既有勇气、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又一个精彩例证。“民系”这一用语流用已久,虽然很少有人进一步去追问和质疑它,但它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事实上它对客家研究产生的影响很大,但又很难说全都是正面的影响。罗香林通过这一概念所展开的相关论述,突出地强化了客家人不同于所谓“普通汉人”或“一般汉人”的特殊优越感,长期处于此类叙述影响下的客家研究,一直深陷本质主义话语和基本的逻辑混乱之中难以自拔。很久以来,我也对此有所认识,在课堂上也曾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过,但却没能彻底追问。谢国先教授在其论文中的质疑和提问,在我看来的确是非常有力度:如果客家人是一个优秀和卓越的“民系”,那么,是不是汉人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并不那么优秀的“民系”,或者所谓的“普通汉人”“一般汉人”到底是什么“民系”?如此直白、平实但又有力的质疑,非常值得客家研究领域的学术同行们深思。
谢国先教授对我国西南和海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民间文学、神话等,均有专深的研究,他尤其对云南省内多民族在历史上的融合,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对于当下的社会变革给少数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持有精到的见解。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就反映在本书所收的多篇专题论文之中,读者开卷有益,无须我再做介绍。在此,我只想提及谢国先教授引起我共鸣的一种观点,亦即围绕着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和白酒消费等问题,他认为不应该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对于这些并非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问题,而是全国各族、各地的普通民众均有可能碰到的问题,研究者最好的立场,应该就是在时代要求或现行政策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寻找更多可以契合的地方,以便顺利地实现文化的改良,当然还应该是由各族、各地的普通民众或生活文化的实践者基于主体性选择的改良。
谢国先教授把他的文集题为《文化即生活——民族学旁观集》,这就使我想在这里再稍做引申。中国有句老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大意是说,对于事物的判断,保持适当距离的“旁观者”比起身在其中的当事人,往往更容易冷静和客观地进行。也就是说,“旁观者”的位置或立场有助于他时刻保持清醒。我理解谢国先教授的“旁观”,就是他对学问的一种立场和姿态,亦即尽可能地保持中立、客观和理性。我拜读这本文集中的每一篇文字时,都能够感受到这一点。谢国先教授长期以来似乎是远离了喧嚣热闹的学术“圈”,他不动声色、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学问,“旁观”、静思而又慎独。也正因为如此,他每一篇平实而理性的论述,都成为有质量、有逻辑、有品位的精彩上乘之作。在很大程度上,我也像谢国先教授一样远离“圈子”,走的也是一条孤独向学的修行之路。因此,我觉得自己还是能够理解谢国先教授的“旁观”,并视它为做学问的一种高远的境界。
以上杂七杂八,写了一些读后感,权以为序。希望以此和读者交流,并与谢国先教授共勉。
周星
2022年2月1日
记于横滨寓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