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区域研究的视角,对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直隶省士绅阶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活动的考察,肯定他们所做出的成绩,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启迪。
|
內容簡介: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教育领域开展以“废科举、兴学堂”为核心的教育变革,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晚清士绅阶层投身直隶省新式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捐献学堂经费、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机构以及任职学堂教习等多种方式推动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本书从士绅群体的角度考察晚清直隶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分析这一阶层在晚清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与贡献,以期呈现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图景。
|
關於作者: |
姜柏强,男,1988年11月生,河北廊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先后获得河北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目錄:
|
章 绪 论 / 001
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003
一 选题缘起 / 003
二 研究意义 / 004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006
一 直隶 / 006
二 士绅 / 007
三 教育早期现代化 / 008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009
一 士绅阶层的研究成果 / 009
二 晚清直隶教育的研究成果 / 012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015
一 文献分析法 / 015
二 个案研究法 / 016
第五节 创新点与难点 / 017
一 创新点 / 017
二 难点 / 017
第二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缘起 / 019
节 士绅阶层概述 / 021
一 士绅阶层的地位及角色 / 021
二 士绅阶层的近代转型 / 027
第二节 晚清士绅投身新式教育活动的动因 / 033
一 “西学东渐”推动士绅对待新学态度的转变 / 033
二 清政府兴学政策的推动 / 036
三 废除科举制度后,士绅谋求自身地位的需要 / 044
第三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各级各类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 053
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学校教育的初兴 / 055
一 初等教育的起步 / 055
二 中等教育的肇兴 / 065
三 高等教育的发端 / 075
四 师范教育的始兴 / 081
第二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社会教育的萌芽 / 088
一 社会风气的改良 / 089
二 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创办 / 097
第四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个案研究——以严修为中心的考察 / 109
节 兴办新式学堂 / 111
一 普通教育学堂 / 111
二 师范学堂 / 114
三 女子学堂 / 116
第二节 赴日本考察教育 / 118
第三节 教育行政改革 / 126
一 首创劝学所 / 126
二 建立查学制度 / 129
第五章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反思 / 137
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影响 / 139
一 推动直隶近代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139
二 促进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 / 141
三 推动直隶社会的整体发展 / 146
第二节 晚清士绅与直隶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现实启迪 / 151
一 正确认识教育现代化 / 151
二 推动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化转换 / 153
三 重视民间及社会力量的兴学活动 / 155
结 语 / 158
参考文献 / 160
附 录 / 169
附录 1 直隶各属办学出力及捐助学堂经费人员奖励统计表(节选) / 169
附录 2 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各属高等小学堂教员表 / 184
附录 3 光绪三十三年分各属中学堂教员表 / 188
附录 4 直隶全省中学堂简明表(节选) / 191
附录 5 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定各属初级师范学堂教员表 / 197
附录 6 晚清直隶省新式教育活动大事记(1860—1911) / 199
|
內容試閱:
|
自“现代化”一词被西方学者提出以来,各国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历史学研究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层次丰富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人们普遍理解的现代化。“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社会学、人类学家关注人的现代化,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而现代化是在人的推动与主导下完成的,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育学者关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术的革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以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可见,对教育现代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发展,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社会活动总是聚焦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认识客观事物、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两个重要维度。寻根溯源,分析、考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但是,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对教育现代化的分析、考察和研究不能只关注人类教育活动时序性的变迁,还应对其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两者之间的联系加以特别关注。对于初涉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限定才能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历史进程,从而推动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整体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有着诸多差异。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呈现出时空的差异性,由此建构了各具面貌的教育图景。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艰难起步于 19 世纪中叶的晚清,这一时期是教育现代化酝酿、肇始的阶段,也被称作教育早期现代化。以晚清为时间范围来考察某一区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是教育史研究,特别是区域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将教育现代化这一复杂、多样的历史进程置于特定区域进行考察分析,不仅能够把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性,还可以拓宽区域教育史的研究视角。晚清教育改革是以省为单位开展的。作为河北人,笔者对晚清直隶省的教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古冀州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京畿重地的直隶省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领域十分活跃,在近代中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将直隶省的教育早期现代化作为区域教育的个案进行研究,探索其从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进行研究需要深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关注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在晚清直隶省的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过程中,官员和士绅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两大群体。笔者在求学期间无意中了解到士绅这一连接官民的中间阶层,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有了对这一阶层在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考察和梳理的想法。
本书从士绅群体的角度考察晚清直隶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分析这一阶层在晚清直隶省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动与贡献,以期呈现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宏观与微观图景,并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笔者深知理论水平与学术功底存在不足,对教育现代化这一复杂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姜柏强
2023年3月20日
士绅阶层是我国古代社会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层,这一阶层与古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他们是连接官员与民众的纽带。作为居于地方领袖地位、享有特权的社会集团以及基层社区的控制力量,士绅在维系正常社会秩序的官、绅、民三种力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活动所及的领域和层次十分宽广,他们把持着如水利设施或桥梁、津渡的工程建设等各项地方公共事务,掌管着如育婴堂、恤嫠局、粥厂、义仓、社仓等官府不直接参与管理的地方公众财产和经济事业,并在兴办学务,设馆授徒,修建社学、义学,维修官学校舍、贡院等地方学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中后期,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敲开中国的大门,西方物质生产方式及西方文化随之传入我国,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废除科举制度。自此以后,士绅阶层逐渐转型与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转型为军人和商人,还有一部分转型为新式知识分子。随着“西学东渐”与各项社会变革的深入,传统士绅阶层逐渐觉醒,认识到传统教育无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为此,士绅阶层主张推广新学,发展新式教育,并积极活跃于地方教育事业之中。这一阶层通过捐献学堂经费、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机构、担任新式学堂教习等方式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晚清传统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这一群体的近代教育活动进行考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阶层在近代社会中的转变与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