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最初是为投身于科技探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编写的方法论丛书的一种。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及大众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扎实的科学方法训练来提高科学素养、形成创造力,已成为个人成长路径上的共识。本书正是一本培养科学创造力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小书”。
本书作者为科学创造方法论方面的大家,在作者的权威性,良好的适读性,适当的篇幅,等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大家小书”的意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为投身于科技探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编写的方法论丛书的一种。语言简洁明晰,清新优美,可读性强,是学习科学方法的优良入门读物。
科学和技术工作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如实反应客观对象,并取得满足实际需求的改进实非易事。做研究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足够的创造能力,这些都仰赖科学方法和创造方法的训练。本书择要介绍了人类对创造问题的思考,对创造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并对创造才能与集团创造力做了科学分析。本书提供基本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不仅可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帮助,还可为期望工作中取得创造性突破、取得创造性新成果的个人,以及期望进行创造性人才选拔和氛围培养的组织和单位提供帮助。
|
關於作者: |
傅世侠(1933— ),祖籍江西高安,生于湖北武汉。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创造方法论领域的开创者,其研究工作奠定了科学创造研究的理论基础。曾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北京创造学会副理事长。著有《创造》《科学创造方法论——关于科学创造与创造力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等。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创造和创造研究的历史
一?什么是创造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二?创造始于问题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三?历史上有关创造问题的探索?
——是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引来火种,还是燧人氏教会了人们钻燧取火?
第二章 创造过程与创造性思维?
— 创造过程一般结构描述
——“众里寻他千百度”
二? 创造的逻辑与非逻辑思维形式
? ? ? ? ——也谈牛顿看见苹果落地
? ? 三? 关于科学美感
? ? ? ? ——打铁声与“美之数”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想象、灵感和直觉
? ? 一? 想象、灵感、直觉的共性特征
? ? ? ? ——“尤洛卡!尤洛卡!”
? ? 二? 关于想象
? ? ? ? ——把赞美献给幻想女神
? ? 三? 关于灵感〔一〕
? ? ? ? ——“旋律出来了!”
? ? 四? 关于灵感〔二〕
? ? ? ? ——“地球,我的母亲!”
? ? 五? 关于直觉
? ? ? ? ——一块会走动的“黑板”
第四章 创造才能与集团创造力
一 创造才能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真不知该做怎样的人才感到最幸福!”
二 创造性思维力的开发
——“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三 创造才能的类型与集团创造力
——“人才如其面”
四 创造气氛
——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们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他们解释大自然的美妙方法使我不由得心醉神驰。
——莱布尼茨
创造,多么迷人的字眼。
人人向往创造,人人都能创造。创造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人人都有创造的基础,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头脑。它能学习,善记忆,能识别模式,能解决问题。它不仅具有获取信息、储存信息、检索和利用信息的本领;还能在浩瀚无垠的信息海洋中,进行合理的筛选和特殊的加工处理,通过奇妙的方式和途径,作出惊人的发现和发明。揭开大自然的种种疑团,制造出它的派生兄弟——第二自然,这就是人的创造。只要条件具备,人人都能有效地利用他那智慧无穷的天然“智力库”,从事诱人的创造性科学活动。
人人都能创造,创造需要条件。单凭“自然脑”还不足以完成创造行为。这条件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仅从主观方面看,一个期望创造者,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懂得何谓创造、怎样从事创造、如何提高自身创造力,以及掌握一些什么样的创造技巧等。这就是说,创造也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人们去研究,去学习;提高创造力是一个过程,它也需要培养和锻炼。虽然,有史以来人们不一定都懂得这门学问,即使终身从事创造活动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未必都自觉地训练过自己的创造力;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终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积聚了庞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为造福人类曾作出过无数精彩绝伦的创造性贡献。所以,如果能把他们从事创造的奥妙加以揭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加以条理化或理性化,使之也转化成可供后人学习和效仿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就将是一笔比一切财富都更加宝贵的财富,它犹如一把能打开人类心灵宝库的金钥匙,能够帮助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时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消除社会上各种抑制或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干扰和屏障,以便充分挖掘和调动仅为人脑所独具的创造潜力,使之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社会。
20世纪以来,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甚至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创造学。但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并不是有关这门新学科的具体问题,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和人的创造性行为有关的若干方面进行探讨。当然,这并不是说,创造和观察、实验等特定类型的科研方法一样,能够从方法论高度对之提供某些可借鉴的具体准则。而科学家和发明家在从事创造活动的过程中,对一些具体科研方法的妙用,特别是他们那无比严密的逻辑力量的充分施展,以及与之高度和谐一致的各种非逻辑思维形式的灵活调度,其中同样也是大有方法问题可论的。
人们的创造能力,当然不仅体现在科技活动中,而且体现在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无论人们的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活动,还是哲人、智者对宇宙奥秘、社会伦理等的沉思和探索,以及对人类自身认识能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本身)的诘问与反思,无不包含着人类创造力的作用。这些是对创造的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则一般局限于科学技术的创造与文学艺术的创造这两个方面。我们这里将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仅仅是有关科学技术创造这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时也涉及一些文学艺术创造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也完全是为了印证或说明前者。
创造,的确是个引人入胜的课题。尽管对它的研究也能追溯一段颇为久远的历史,而真正把它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来探讨,实在说来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这里还蕴藏着大片处女地亟待开垦。在这片广阔肥沃的土地面前,作者只不过是一个试探着踏入拓荒者行列,还不知脚下泥泞深浅的新兵。但在这里,却企望从方法论上对之窥探刍议,真不知能否给倾心于科学创造的读者奉献一点有益无误的东西。对此作者衷心盼望着热情读者的严格批评和指正。同时还要向所有曾使作者或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同志致以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先行开拓或帮助,也不可能完成这本小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