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編輯推薦: |
《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30多年教育观察之力作。钟启泉、崔允漷、李希贵、窦桂梅、李镇西、孙云晓诚挚推荐。应试教育让我们迷失方向,让孩子们在沉重试卷的压力下,失去学习的快乐,变成考试的机器。如果你是被应试教育裹挟的教育者,如果你是深陷分数焦虑的家长,这本直击教育本质的智慧之书,会改变你的教育观念,减少你的盲目,治愈你的焦虑,带给你成长的力量。本书文字有力,直击教育的本质:教育意在培养智慧的“学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等核心素质。本书有品、有料、有趣,作者机智幽默,行文深入浅出,用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让人对许多教育难题豁然开朗。
|
內容簡介: |
什么是教育的基础?
这个问题看似宏大,实则由无数细节搭建而成。作者抽丝剥茧,将镜头对准30多年来在中美两国土地上观察到的教育故事、教育现象、教育观念,剖析纷繁复杂背后那些发人深省,甚至“扎心”的问题。
本书谈教育的未来,如“从走课制里能‘走’出什么”“STEM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吗”“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吗”,也谈教育的现在,如“‘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名校毕业需要哪些核心素质”“我们是怎么用正确答案把孩子教傻的”。本书用有料、有趣、有品的方式谈教育,纵横驰骋的畅谈,离不开“基础”二字。
一栋大厦能有多宏伟,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敦多厚,而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尖多美。建筑如是,教育亦如是。
|
關於作者: |
黄全愈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研究学科部主任等。2007年获得迈阿密大学“(学术)重大影响奖”,2010年被提名为迈阿密大学杰出教授。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丛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
|
目錄:
|
自序
上篇 教育的终点线
“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看作鱼钩的学习
一、“问题”是手段还是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是翻译问题还是观念问题
三、是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还是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
四、碎片化的问题是“问题”吗
五、老师的系统化不该预设框框
六、“问题化学习”是对潜力股的长线投资
从走课制里能“走”出什么
一、解放个性
二、重视人性
三、培养独立性
STEM 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吗
一、插曲、段子、革命和希望
二、兔子、乌龟、科学和数学
三、创造、黏合、艺术和数学
四、跟头、手心、素质和教育
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吗
一、为什么创造性不能教
二、中国的梅西都在培训班做奥数吗
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分分合合
什么才是“土猪”人生最关键的考卷
一、小角色也不安地拱
二、“土猪”该不该“拱白菜”
三、美版“土猪拱白菜”
四、“土猪拱白菜”的陷阱
反思“教是为了不教”
泄露“天机”——名校毕业也需要的10种核心素质
一、研究能力
二、创造力
三、“会学”的能力
四、玩的智慧
五、社会化的情商
六、同情与关爱
七、人格品行
八、契约精神
九、强健的体魄
十、思考能力
中篇 教育的起跑线
“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
一、“双减”之下,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休戚与共吗
二、“双减”能借鉴美国的天赋教育吗
三、“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
国家强大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基础教育
创新教育的陷阱和盲区
一、创新是中性的武器
二、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
三、可怕的是被教傻而不自知
四、离解答“钱学森之问”,只差这一步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起跑线上需要挫折教育
二、“赢在起跑线上”的后坐杀伤力
三、输在起跑线上,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的起跑线
四、起跑领先的优势何时消失
五、鹰架理论与“能够做”
六、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是该拿体育说事了
一、名校的数据美
二、体育的“育”与美育
三、体育的“育”与德育
四、是该拿体育说事了
何为体育的“育”
一、淘汰豆芽型,不要玻璃心
二、“既当裁判,又当球员”不是笑话
搞教育就是写历史
一、是什么机缘让我接触到教育事业
二、在当代社会,从事教育研究有什么意义
三、《素质教育在美国》惹的“祸”
四、作为“传”播素质“教”育理念的斗“士”,我撒播了星星点点的“素 质教育”……
下篇 他山之石
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吗
一、美国没有“快乐教育”的说法
二、快乐教育的不快乐
三、快乐学习不是伪命题
四、现在不吃苦,将来二百五?
五、“游戏”一回战争
高考状元一窝蜂学商科,但未必理解什么是契约精神
一、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二、一个让人舌挢不下的故事
三、一个画龙没点睛的故事
留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吗
一、能称自己的师友为“夷”吗
二、何为“长技”
三、“搏斗或飞离”的下半场
美国孩子的毛遂自荐,让我“怀疑人生”
“神童教育”的“神”在哪里
一、美国也搞“神童教育”吗
二、美国的“神童”长啥样
三、美国竟然这样选“神童”
学校应该是传送带还是冶炼炉
一、“蓝翔”躺枪
二、毕业典礼 vs 开学典礼
三、考生 vs 学生
四、建议
掀开“黑幕”,看藤校招生那些事儿
一、招生办里的秘密
二、到底是“黑幕”还是“舞弊”
三、推荐与后门
四、“宁可‘浪费’三天,不能漏掉一个”
五、Legacy 情结
六、体育特招生
|
內容試閱:
|
自 序
我儿子来美国时刚5岁,那时还懵懵懂懂,上幼儿园会说的第一句英语是“厕所在哪儿”——怕“急”起来找不到北!
说实在的,别说孩子,我们自己在哪儿、教育在哪儿,都有点儿找不到北……
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天,儿子一进门,就很有点儿得意地嚷嚷当天的“杰作”:“今天,老师问‘2 5等于几’,大家用十个手指头还没算利索,我就抢答‘等于21÷3’。小朋友个个蒙圈,老师也蒙圈了——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我和蒙圈的小朋友们。”……
那时,我嫌美国基础教育太小儿科,孩子啥都不懂,整天就知道傻玩……说出来你都不敢相信:学习从1数到100,要数整整一个星期(其实,“数字”与“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大人都没弄明白,直接拿数字替换数量)。小皇帝不急,老爸急啊,不带这样浪费孩子生命的!趁着图书馆处理旧书,就给儿子买了一整套数学课本,一美元一本砖头般厚重的教材,一整套得开车拉回家。不过,物有所值,课本编得非常简明易懂。我让儿子每天自学四页,这不,他把同班同学(包括我博导的孩子)甩了七八十条街(后来尝到苦果,这是后话)。
既然儿子把所有的孩子,包括我博导的孩子都甩得不见踪影,那我还来这里苦哈哈地学什么呢?这个新版“龟兔赛跑”,到底谁是龟?谁又是兔?我是越想越困惑。
小学二年级,某天,儿子一进门就叫嚷,要到图书馆找资料,说是对研究蓝鲸很感兴趣,学校要求写“科研论文”……
我瞠目结舌——怀疑人生足足三秒钟,不是我这种博士研究生才做“研究”吗?8岁小屁孩儿也叫嚷做“科研”?!
后来,“蒙圈”一个接一个……
某日,我坐在课堂里,听我最佩服的博导(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人屈指可数——他能使我从似懂非懂的混沌状态升华到豁然开朗的“悟”的境界)在不落窠臼、鞭辟入里、一剑封喉地剖析、抨击美国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犹如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我猛然有点儿蒙,又有点儿悟。不禁自问:这位导师严谨深刻、洞见犀利、一箭穿心、深入浅出的“謋然已解”功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也是读的当地小学吗?他也曾花整整一周从1数到100吗?他小学一年级时也不懂2 5=21÷3吗?他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他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他是怎么走出小学的混混沌沌,成为大名鼎鼎的教授的?小儿科的沙滩似的基础教育,怎么能承载高耸入云的科技摩天大厦?
我思考了很久很久,也反思了很多很多。
我豁然自醒:难道不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小儿科,而是我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理解太小儿科?
…………
半个世纪前,我插队时的生产队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说(知青)老弟啊,这只桶能装多少水,就看最短的那块桶板!”
朴质而深邃的水桶理论!
后来,远渡重洋来“洋插队”,导师说:“选修对您的祖国最有用的专业!”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第一,之所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问题出在高等教育……于是,我选择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
导师那天的“庖丁解牛”,让我惕然且謋然地意识到:虽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值得好好研究,但更迷惑人、更困惑人、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值得研究的,竟然是我从来就看不上眼的“一塌糊涂”的美国基础教育!
何为基础?
一个人要上跃,就必须先下蹲,牢牢地脚踏“实地”——基础!
一栋大厦能有多宏伟,能否高耸入云,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敦多厚,而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尖多美。
解开“死结”,犹如打通任督二脉!于是,我把研究方向改为“跨文化的概念比较与分析”。
经过多年研究,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二三四”素质教育核心理论体系。
“一”指多元教育的归元一体化——返本归元的终极目的,是具备能引爆人生“核裂变”的十大素质,去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二”指教育的“双核理论”。权威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曾头版头条隆重推出长篇评论,指出我的英文专著《混血虎》(The Hybrid Tiger: Secrets of the Extraordinary Success of Asian-American Kids)详细比较和分析了中美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异同,解答了困惑美国人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4.43%,尽管以哈佛为首的名校对亚裔设置了隐性录取上限(哈佛的上限一般是18%—20%,自2015年60多个亚裔团体状告哈佛后,2022年亚裔生录取率达到27.8%,2023年达到29.9%,为史上最高),但美国前20名顶尖大学仍录取了约20%的亚裔生?这一比例约为人口比例的5倍。此外,亚裔是人均获硕士、博士学位最多的族裔,家庭平均年收入全美最高。我用“双核理论”驳斥偏激的“虎妈”(蔡美儿):只有吸纳中美教育的精髓,才能产生虎虎生威的“混血虎”。比如,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雷杰纳隆科学奖,2021年40位获奖选手,有16名华裔,占比40%。
同时,我又提出一个十分发人深省的扎心问题(国内某出版社社长誉为“美国亚裔教育的‘钱学森之问’”):虽然美国前20名大学的“龙虎榜”上亚裔生约占20%,但为何美国最牛、最尖端的20%——诺贝尔奖得主、大科学家、大教授、大律师、大企业家等,亚裔占比与20%相去甚远?
华裔以到脸书(Facebook)争得一个高薪职位为荣,扎克伯格则从哈佛跳出互联网的“局”,去设计一个脸书的“局”给我们玩。现在,他更是搞了一个“元宇宙”给人们去玩。
我儿子从一个懵懵懂懂、只会问“厕所在哪儿”的小屁孩儿,成为世界知名律所派到法庭上唇枪舌剑的最年轻的出庭律师与持股合伙人,并荣获美国Law360(一家法律新闻与分析权威媒体)2021年度“40岁以下出庭律师新星”荣誉;2022年6月21日,美国《商业内幕》报道了我儿子与其他14位美国年轻的出庭律师,因在审判、仲裁和上诉中表现优异,被评为2022年度“40岁以下出庭律师新星”的消息(两度获得殊荣,而且是华裔);7月他又被选为全美各界23位值得关注的亚裔领袖。看起来挺成功,但格局不大,都是赢在局内,都是在人家设计好的法律框架和条文下玩游戏,从未想过到局外去当那顶尖的20%——去设计、制定法律条文,让别人去玩。
这不是“凡尔赛”,真是我的家庭教育给儿子带来的局限。故曰:“成”也中式家教,“败”也中式家教也。
“三”指“三脚架理论”,给教育的“四位一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设定各自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点成一面,再由此形成三只支撑脚,承载教育的终极受体——人的自我教育,类似照相机的“三脚架”。
亚裔生为什么优秀?图解“三脚架理论”,就一目了然。请参阅本书《美国孩子的毛遂自荐,让我“怀疑人生”》一文,在此不赘述。
“四”指我的“四区理论”,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阐释人如何从第1区进入第4区,从而完成自我教育过程。“四区理论”既分析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的形成过程,也剖析了“我们是怎么用正确答案把孩子教傻的”这样一个极其严肃且发人深省的问题。
甚感欣慰的是,我在深入透视美国令人迷惑的教育现象的同时,又有对美国教育理论从底层到核心的深度思考,并条分缕析地剖析了生我养我那片土地上令人焦虑的教育。
在形成自己的素质教育理论的同时,我重新反思:何为基础教育的“基础”?
理论可能有些枯燥、无趣,但这本书的行文会尽量有料、有趣、有品——把“有料”融进“有趣”中,使之“有品”。
换言之,保持“举重若轻”的风格——把理论的干货融合进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豁然开朗,同时又有莫名的沉重。
实际上,这本书也是我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与《混血虎》,以及我儿子青少年时出版的《我在美国读初中》和《我在美国读高中》(学生版《素质教育在美国》)的精华荟萃。请看部分文章的标题:
“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看作鱼钩的学习
创造性是“教”出来的吗
泄露“天机”——名校毕业也需要的10种核心素质
什么才是“土猪”人生最关键的考卷
“神童教育”的“神”在哪里
STEM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吗
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吗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何为体育的“育”
从走课制里能“走”出什么
国家强大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基础教育
…………
因为篇幅原因,报纸、杂志刊发的文章可能有删减,而本书收集的基本是全稿,并且有些必要的、与时俱进的注释。
本书中的文章是针对不同的议题分开撰写的,有些辩驳性的文章又必须引用自己已有的某些论点或论据进行辩驳,因此,很难避免某些重复,但本书已尽力修改。
本书看似合集,但由于主线谈的是基础教育,也可以看作既比较中美教育又聚焦基础教育的专著。
其实,这还是合集的画风——把散见于众多平台的文章,为读者“一网打尽”,让读者“尽收眼底”。
许多人认为中美之间“卡脖子”的是科技,其实,真正“卡脖子”的是教育!试问:科技从何而来?来自教育!
为什么起跑领先的孩子,后来却落后了?为什么我儿子及其他亚裔孩子原来甩美国孩子七八十条街,到高中却被追上了?这就是要害——基础教育的“基础”(正是我数十年的研究内容,也是本书的主题)。我反复深思“为什么”:为什么世界前100名大学中的大多数在美国“排排坐,吃果果”?为什么美国截至2021年获得了333枚诺贝尔科学奖?为什么数学基础教育一路被吊打的美国,至2021年,仅哈佛(含校友、在职人员、兼职人员等)就获得了18枚国际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普林斯顿也获得了16枚?……
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承载了这些结果?
这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某些方面的差距仍不容忽视。
许多人提倡“科技兴国”;其实,应该倡导“科教兴国”——以“教”为本的“科教兴国”。
中国科技公司的领头羊之一华为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先生,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他认为,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其实,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因而,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基础教育的竞争。
能把“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大国”的,唯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
只有坚持“双减”,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推动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
自 序
我儿子来美国时刚5岁,那时还懵懵懂懂,上幼儿园会说的第一句英语是“厕所在哪儿”?D?D怕“急”起来找不到北!
说实在的,别说孩子,我们自己在哪儿、教育在哪儿,都有点儿找不到北……
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天,儿子一进门,就很有点儿得意地嚷嚷当天的“杰作”:“今天,老师问‘2 5等于几’,大家用十个手指头还没算利索,我就抢答‘等于21÷3’。小朋友个个蒙圈,老师也蒙圈了?D?D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我和蒙圈的小朋友们。”……
那时,我嫌美国基础教育太小儿科,孩子啥都不懂,整天就知道傻玩……说出来你都不敢相信:学习从1数到100,要数整整一个星期(其实,“数字”与“数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许多大人都没弄明白,直接拿数字替换数量)。小皇帝不急,老爸急啊,不带这样浪费孩子生命的!趁着图书馆处理旧书,就给儿子买了一整套数学课本,一美元一本砖头般厚重的教材,一整套得开车拉回家。不过,物有所值,课本编得非常简明易懂。我让儿子每天自学四页,这不,他把同班同学(包括我博导的孩子)甩了七八十条街(后来尝到苦果,这是后话)。
既然儿子把所有的孩子,包括我博导的孩子都甩得不见踪影,那我还来这里苦哈哈地学什么呢?这个新版“龟兔赛跑”,到底谁是龟?谁又是兔?我是越想越困惑。
小学二年级,某天,儿子一进门就叫嚷,要到图书馆找资料,说是对研究蓝鲸很感兴趣,学校要求写“科研论文”……
我瞠目结舌?D?D怀疑人生足足三秒钟,不是我这种博士研究生才做“研究”吗?8岁小屁孩儿也叫嚷做“科研”?!
后来,“蒙圈”一个接一个……
某日,我坐在课堂里,听我最佩服的博导(我打心眼里佩服的人屈指可数?D?D他能使我从似懂非懂的混沌状态升华到豁然开朗的“悟”的境界)在不落窠臼、鞭辟入里、一剑封喉地剖析、抨击美国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犹如庖丁解牛:“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我猛然有点儿蒙,又有点儿悟。不禁自问:这位导师严谨深刻、洞见犀利、一箭穿心、深入浅出的“?然已解”功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也是读的当地小学吗?他也曾花整整一周从1数到100吗?他小学一年级时也不懂2 5=21÷3吗?他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他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他是怎么走出小学的混混沌沌,成为大名鼎鼎的教授的?小儿科的沙滩似的基础教育,怎么能承载高耸入云的科技摩天大厦?
我思考了很久很久,也反思了很多很多。
我豁然自醒:难道不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小儿科,而是我对美国基础教育的理解太小儿科?
…………
半个世纪前,我插队时的生产队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说(知青)老弟啊,这只桶能装多少水,就看最短的那块桶板!”
朴质而深邃的水桶理论!
后来,远渡重洋来“洋插队”,导师说:“选修对您的祖国最有用的专业!”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第一,之所以没有世界一流大学,问题出在高等教育……于是,我选择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
导师那天的“庖丁解牛”,让我惕然且?然地意识到:虽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值得好好研究,但更迷惑人、更困惑人、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值得研究的,竟然是我从来就看不上眼的“一塌糊涂”的美国基础教育!
何为基础?
一个人要上跃,就必须先下蹲,牢牢地脚踏“实地”?D?D基础!
一栋大厦能有多宏伟,能否高耸入云,取决于它的基础有多敦多厚,而不是它的屋顶有多尖多美。
解开“死结”,犹如打通任督二脉!于是,我把研究方向改为“跨文化的概念比较与分析”。
经过多年研究,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二三四”素质教育核心理论体系。
“一”指多元教育的归元一体化?D?D返本归元的终极目的,是具备能引爆人生“核裂变”的十大素质,去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二”指教育的“双核理论”。权威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曾头版头条隆重推出长篇评论,指出我的英文专著《混血虎》(The Hybrid Tiger: Secrets of the Extraordinary Success of Asian-American Kids)详细比较和分析了中美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异同,解答了困惑美国人多年的问题:为什么亚裔只占美国人口的4.43%,尽管以哈佛为首的名校对亚裔设置了隐性录取上限(哈佛的上限一般是18%?D20%,自2015年60多个亚裔团体状告哈佛后,2022年亚裔生录取率达到27.8%,2023年达到29.9%,为史上最高),但美国前20名顶尖大学仍录取了约20%的亚裔生?这一比例约为人口比例的5倍。此外,亚裔是人均获硕士、博士学位最多的族裔,家庭平均年收入全美最高。我用“双核理论”驳斥偏激的“虎妈”(蔡美儿):只有吸纳中美教育的精髓,才能产生虎虎生威的“混血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