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內容簡介: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万物互联、智能制造、量子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如何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来回应科技发展诉求、引领全球创新变革成为国内外不同类型高校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和挑战。基于此,该书呈现出以下特点:
以学理阐释彰显研究深度:构建基于知识演化、市场调节与行政管理的三维分析柜架,结合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独特办学定位和使命,系统阐释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内在逻辑与机理。
以实践关怀体现研究温度:从学科专业的种类结构、层次结构和规模结构的突出问题出发,回应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困境提出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的实践改革路径
以政策前瞻引领研究高度: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政策诉求助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高质量落地。
|
關於作者: |
田贤鹏,江南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学博士、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后,主持江苏省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项目“面向新科技革命的江苏省高校前沿学科布局研究”等相关课题13项,在《中国高教研究》《复旦教育论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021年)、江苏省高校社科应用精品工程二等奖(202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22年)、无锡市第十二届社科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21年)、第一届天元智慧教育奖金奖提名奖(2022年)。
|
目錄:
|
绪论
第一章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分析基础
第一节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主体构成
第二节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关系机理
第三节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中的方式内容
第二章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分析结构
第一节知识演化机制
第二节市场调节机制
第三节行政管理机制
第三章研究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考察
第一节彰显研究型责任与使命的实然机制及其特征
第二节研究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失灵及其表现
第三节造成研究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失灵的实践逻辑
第四章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考察
第一节践行应用型责任与使命的实然机制及其特征
第二节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失灵及其表现
第三节导致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失灵的实践逻辑
第五章两类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运行比较
第一节知识演化机制运行的作用与影响比较
第二节市场调节机制运行的作用与影响比较
第三节行政管理机制运用的作用与影响比较
第六章基于分类管理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
第一节分类管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逻辑
第二节尊重知识演化机制:推动分类管理的起点性保障
第三节健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分类管理的过程性监测
第四节改进行政管理机制:实现分类管理的结果性调控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言
学科专业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联结的载体。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必然伴随学科专业的结构变化和布局调整。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表明,学科专业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具有相互支撑、协同共进的密切互动关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万物互联、智能制造、量子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到来,竞争日趋激烈,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来回应科技发展诉求、引领全球创新变革成为国内外不同类型高校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和挑战。
从发展演变来看,学科专业是知识生产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制度化产物,其布局因受学术、行政与市场等多重力量的综合影响和束缚而呈现高度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从2012年9月至今,笔者对于学科专业布局问题的关注已有十余年。回顾这十余年,学科专业布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知识生产转型、经济产业升级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革和发展。有鉴于此,在结合前期研究、实践调研和改革诉求的基础上,笔者经过近5年的反复构思、不断修改和完善,才最终得以完成此著。
事实上,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内学术界对于学科专业布局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与国内相比,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从多个维度对此问题展开系统讨论,尤以比彻(Tony Becher)和特罗勒尔(Paul R.Trowler)的《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克莱恩(Julie T.Klein)的《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界互涉》、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的《学科?知识?权力》等相关著作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
正是因为学界前辈们的艰辛探索,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问题才能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沿着前辈们开辟的道路,笔者在构思、修改和完善书稿的过程中也力图有所突破。当然,突破并非易事,也非自吹自擂。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是具有特色。笔者认为此著的特色主要......
|
|